查看原文
其他

【研】北外高翻MA保研经验贴

Veronica 甲申翻译 2021-03-17
基本情况

本科北外隔壁双一流;原管理专业,大一转至英语翻译专业;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5项、校级奖项9项;CATTI二口(大二通过)二笔(大三通过);专四优秀。
 
2020北外高翻保研考试ma第一名拟录取
 
题型变了,怎么办?

原来——
1.口试(录音):复述放两遍可以记笔记
2. 面试:视译A4纸题量+根据材料or热点提问
现在——
1.口试(录音):2分钟无笔记复述只放一遍+无笔记交传中英、英中各1分钟只放一遍
2. 面试:句子灵活度测试+1分钟抽题演讲+根据演讲or热点提问
 
注:
a.     句子灵活度测试正如高翻给出的解释一样,有5个中文句子,考生针对每句说出尽可能多的说出英文句子(其实就是翻译),限时5分钟,且不可返回去重说前面的句子。个人认为是考察对句子逻辑结构的理解+语言基础+灵活运用(即时反应能力);
b.     抽题演讲仅限1分钟,老师会无情地打断你;整场面试大致十几分钟,老师在计时,铃响不管啥情况直接(温柔地)撵走
c.     老师没有根据演讲内容提问我,说明提问内容不一定按照章程。
 
备考过程

笔试:英汉互译
假期本觉得保研无望,着手准备考研,所以两个月以来针对保研考试的有效积累仅限于笔译,使用的材料是CATTI二笔2017版实务教材+高翻往年考研真题。平均下来大约每周练习3-4篇,心情好就认真批改,心情不好译完就扔(心情不好居多)。除此之外,外刊精读、阅读理解和时事新闻都一直没有断(良心推荐:胡学长课上选的文章都相当精辟)
 
口试:备考总时间为一天半;包括视译(没用上)4段+复述5-6个视频+交传0复习+睡前催眠式复习翻译理论;

9月17号上午还没出复试名单,也不知道题型要改;我在从北京到南京的高铁上从视译红宝书前两章中选了四段练了练。中午看到复试名单里有我,顿时心情激动奔走相告,忽略了考试题型的变化。下午我经同考高翻的同学提醒顿然醒悟,想开始准备,却因为人在高铁身不由己而放弃。晚上我马不停蹄地坐在南京回北京的高铁上,拿着学姐给我发的speech repository beginner视频混混沌沌地练了2个无笔记复述,却因为脑子实在转不动而收效甚微。

9月18号上午有事,中午抽空练了两个speech repository,情况都不甚理想;下午去北外报道,被告知材料不行,又折返学校,直到下午三点参加面试模拟,让北外的学姐带我把口试+句子灵活度流程走了一遍。晚上又练了一个复述,复盘了一下学姐给的材料,就开始stress-releasing——打游戏。打到十点多觉得应该准备一点翻译理论的知识,于是努力回想了一下本科翻译理论课程的知识,催眠到睡觉。
 
考试过程

19号早起,状态一般偏好。首先考口试中译英,讲的是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这篇逻辑混乱,其中还有和美国行业的对比,不过语速挺慢的,有没有数字我忘了,总体发挥还算正常;然后英译中,考了中美贸易战的讲话。演讲音频为全损音质,每一个音都劈了,于是我没太听清楚,只记了框架,翻译的时候用三句话把逻辑讲完就说不出什么了。听着周围同学又说了我的一倍长度才停止。最后是复述,内容忘了,但是有数字、人名和公司名称,并且接下来一段都是围绕该人和该公司讲的。我记下了数字、人名(姓氏忘了)和公司名,大体框架应该说得不错,加上小细节也有,所以复述应该分数不低。

口试结束后就在教室里坐着等面试。面试分几个考场进行,其中ma,同传和复语是一个面试教室。从8:40开始,每人大约十几分钟。候考时我和旁边坐着的小姐姐聊聊天放松心情,快到我了就自言自语练练嘴皮子。

我大概是10:30进考场的。面试有5位老师,四女一男,其中一位女老师负责记录和组织纪律,男老师既负责提问又负责计时。坐下以后桌上扣着一张纸,翻过来是五句中文,内容很简单也很短,是逻辑清晰的政治类句子。从我开口时起男老师开始计时。我记得每一句都至少说了2句英文,多的有4句,整个说下来应该3分钟左右,提前完成了。这里的时间感觉上每句应该对应说6句才差不多到5分钟,也不知道提前完成,说的不多会不会扣分。

然后是演讲环节,我抽中的题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看了题之后老师要求马上开口,想一秒钟也会被催。我讲的内容大概是:传统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人们传承和保护,然而现代人们往往信奉西医,因为见效快&技术先进。说到这里时1分钟铃响了,不能继续说下去。可见,1分钟演讲真的讲不出什么,所以要把最重要的观点放在第一句,整个演讲不超过5句话就要把事情说明白。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困难的。

最后是提问环节,第一个老师问我为什么选ma,我给了3个理由;第二个老师问我知不知道哪些翻译理论,我说的是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第三个(男)老师问我知不知道什么口译理论,我表演了一个当场去世,我就磕磕绊绊地扯了一个视译里面的顺句驱动和意群划分(说完之后男老师本来严肃的脸更加铁青了);最后一个老师问我如果读博士我的研究方向会选什么,我说了之前听高翻副院长姚斌的讲座,对ethical question有兴趣。然后整场面试的结束铃响了,老师就微笑目送我离开了。

总体上来看,上午的复试大家普遍反映很难,有细节太多觉得难的,也有音质太差觉得难的,也有自己本身练习不足觉得难的。我个人感觉发挥不错,不过表现好坏都有,也没想那么多,回家休息休息准备下午的笔试了。
 
下午考试在SEIS十二大教室考。因为大学期间在这个教室参加比赛无数次,进门就感到无比熟悉亲切。考试时间三个小时,先是英译中,再是中译英,最后是编译。英译中同样讲贸易战给各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句子本身不难,生词也没几个,不过有一些比较专业的名词比如headwind和经济体量等等,这些知识都需要平时练习积累,准确翻出来也许是判卷的加分项。英译中大概花了四十分钟做完,然后做中译英。文章讲的是城市建立社区微信群,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篇章。总体不算难,不过有一个“网格化”的翻译方法需要些技巧。这个名词避不开,因为文中不仅提到了两次,还加了注释解释网格化为何物(题目特地标明注释也要翻译)。这应该就在考同学们的心理素质了。大家这时候一定不能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或者发散思维想想网格到底和哪个词最接近。

做完中译英大概还剩1小时20分钟,开始做编译。编译是中国脱贫故事,讲的是一个贫困村靠魔术发家致富的故事。个人认为,编译需要考生既熟悉中国讲故事的套路,又精通英文thesis story的讲述风格。这里提示一点:英文一般会把故事最吸引人的部分放到首段,再从头讲起。另外,编译字数限制在300字以内,所以不可能所有的细节都一字不落地翻译过来,要有取舍,抓关键。这方面我不是专家,也就不误导大家了。

笔试结束以后也是感觉好坏参半。一方面觉得自己英译中挺完美的,一方面又担心中译英的“网格化”和编译怎么给分。和其他同学聊了聊,他们也是同感,甚至感觉更糟。所以想指望考试结束就估计自己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
 
成绩分析

等待成绩的过程是痛苦且煎熬的。成绩出来看到自己的名字高高挂在榜单首位,我激动到发出原始野人的嚎叫万分。

综合看来,我的面试成绩和笔试成绩都是第一,其中笔试有一个并列第一,但是那位同学的面试成绩比我低了11分。按照高翻的傲娇习惯,有一科成绩低于70分,录取就可能有危险。除非另一科超常发挥,否则总分是救不回来的。即使你是某一方向的第一名,高翻也有可能嫌弃你成绩太低,不给录取。今年ma跨文化方向就一个也没录。所以不管你和同学们相比水平如何,你自己水平如何是最重要的。

面试来说,ma同传复语考场老师给打分非常低,而mti打分相对偏高,造成了一种假象。实际上,两边面试提问的内容也大有不同,所以没有可比性。

笔试应该是统一判卷。之前问过姚老师判卷的标准,总结起来就是“信、达”是标准,“雅”是亮点,语法错误是底线。不要管这几个专业名词你会翻几个,最终决定高分低分的标准还是整体译文的质量。
 
再和大家分享我大三时总结的语音学习心得:


(向上滑动启阅)



我的语音教学可能开始于胎教。我妈妈经常看HBO等美国电视台,一看就是一天,不带字幕的那种。不过说胎教其实都是玄学了。我正式开始学习语音是在小学二年级。课外英语老师不是地道的美音或者英音,但发音是绝对标准的。虽然那段时间我的智力还没有发育完全,上课也时常走神,但是很奇妙的学会了一些语音的发音规则。

我记得,我第一次最大的语音进步,是老师叫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很多生词不会念,我就靠猜,为了保证念的流畅,就需要眼睛快比嘴快一步,在脑海里猜测这个词的发音。幸运的是,大部分的词我都念对了。后来到了小学四年级,我换了一个补课机构。班上老师擅长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大家的竞争意识,锻炼反应能力和英语发音。同样,这位老师的发音基本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她没有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所以即使发音正确,很多连读,语调的起伏都被忽略了。在补课机构我们是一节中国老师教学,一节外教,全英文授课。外教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我天性是个好玩好争的人,所以游戏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十分适用。

慢慢地,为了获胜和博取老师的注意,我会用尽全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发音,而我的方法也奏效了。获得老师更多关注后,被提问的次数也渐渐变多,也有了自信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的语音练习从那时起走上正轨。

后来进入初中,没有人看着我们特意练习发音(因为中考不考),但是因为我申请成为英语课代表的缘故,在班上领读,做节目主持和课堂展示的机会变得多起来。那个时候我加入了学校广播站,也播过一段时间的英语文章。这些对我发音的巩固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有的时候老师的发音不好,我也会心里默默为她纠正。

进入高中,练习语音的机会就更少了。不仅是因为我所在的那个地区英语教学不专业不发达,也因为大家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人说话带有方言,对于某些音的把握本来就不准,对于一门新语言的掌握程度自然也就不高。为了全力准备高考,我练习语音的时间也不多。幸运的是,大一的一门选修课上播放了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的决赛视频,我仍然清楚的记得那个讲者的名字叫诸康妮,后来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视频激励了我进一步规范发音和练习口语的意愿,而那段时间,机缘巧合下我通过某个途径(忘记了)获得了连读和吞音的技巧,于是开始进一步练习更加地道的发音。

进入大学,我意识到人外有人,尤其是在北京这个人才聚集地,光靠发音准不是英语好的标志。我也见识到了一些优秀的英语讲者。为了进一步纠正可能存在的发音问题,让我的口语更流畅,我加入了学校英语协会的辩论部。这一次,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发音那么简单的技巧,还有语音语调,选择适合场景的词汇以及独立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第一次发现,光靠发音好根本就不算英语好,英语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首先说话要有内容,然后人们才会关注语音的问题。但是英语辩论仍然对我的发音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见识到了母语者说话的习惯,并尽力去模仿,虽然结果不是完美的,但是至少在native-like的路上,我前进了很多。

总的说来,我的语音从一开始启蒙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问题,可能是因为我“模仿能力强”,也可能是因为本身幸运遇到了很好的老师。我对音标基本没有概念,元音和辅音有多少个都需要上网查,但是发音仍然没有出错。我认为,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发音是需要一个沉浸式环境慢慢磨练出来的。

以前有老师说发音好的人听力也绝对很好,我认为听力是发音的前提,在听不出来两个音的区别的情况下,自然也发不好音。而听力是需要人们持续不断夜以继日的练习才能磨练出来的技能,而这种技能绝对不是天赋,而是苦练出来的。

我个人的观点(可能是个偏见,如果有误请及时指正)是,普通话说的好对于发音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未经证实的经验之谈,个人发现也许不适用于所有人。最后我认为语音是可以磨练出来的,但是要反复不断一天一天的练习。我认为最低期限是半年,如果口语不好可能一年甚至好几年每天训练才能达成目标。

现在我的不足之处是对于音标没有很好的把握,多数发音都来源于美剧跟读,单个音标的读法还需要练习加以熟悉。熟悉音标对我的考试和以后深入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最后祝大家人生顺利!




相关阅读↓↓↓


1.【研】纽卡&巴斯笔试与面试经验贴

2.【研】北外高翻夏令营保研经验贴

3.【研】上外高翻口译保研经验贴

4.【研】上外高翻会口备考经验贴

5.【研】北外英院口译保研经验贴

6.【研】北外高翻2020考研初试真题回忆



近期课程↓↓↓

1、【课程】2020寒假会口同传班—AIIC会员全程授课

2、【课程】甲申同文第9期笔译核心课程

3、【课程】第2期外刊阅读与写作—英语&翻译基本功必修





- THE END -


关注甲申翻译,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相应的翻译材料两会 | 19 | 一带一路 | 术语 | APEC | 美国大选 | 联大 | G20 | B20 | 博鳌 | 达沃斯

学于甲申

译在甲申

因纯粹而专业

十年来,我们专注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十年来,我们致力于英语能力的提升

让考证、考研、上会,一步到位


咨询电话

Mini:    18975853372

Sanny: 17788933352

Lydia:  17788933362

电话号码也是微信号码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