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选择的悖论 | 自由真的是件好事吗?

Susan Kuang SusanKuang 2023-09-27



前段时间,我学习了一下李筠老师的《西方史纲》。原本,我只是想通过这个课程,简单梳理一下西方历史,但没想到的是,这个课程却给了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它让我从根源上,想通了一个我这些年一直没有想通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现代人都普遍如此焦虑和迷茫。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现代人的焦虑和迷茫,与西方历史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它们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大,因为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进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从神权到王权,再到民权的权力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从金字塔式的权力框架中被解放了出来,成为了拥有自由和平等权利的独立个体,个人主义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尽管个人主义是西方现代化的产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个人主义已经成为了所有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而个人主义的兴起,正是导致现代人普遍迷茫和焦虑的关键原因。



个人主义是什么


说到个人主义,有人可能会想到利己主义。千万别误会,个人主义可不是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指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个人主义强调的则是个人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从本质上来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相对的,不过,个人主义并不是要反对集体,也不是不需要集体,而仅仅是认为,个人是先于集体的,因为在个人主义看来,个人才是目的,集体只是实现个人幸福的手段,任何集体都没有权利和资格去压制个体。 


举个例子,我们常说的“个人幸福”,实际上就是个人主义的一种体现。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追求个人幸福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个人幸福”其实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概念。


在古代,大家的头脑中是没有什么“个人幸福”这样的概念的,因为那个时候,社会的基本单位并不是个体,而是家族,个人只不过是家族的一分子。家族对于个人是具有压制性的,个人必须以家族利益为重,并且要服从家族的规矩和命令。 


就拿婚姻来说,在古代,婚姻并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家族的事情,是为了家族的兴旺与延续,个人在婚姻上是没有什么选择权的,婚姻得由家长决定,而且必须符合门当户对的标准。


如今,那种由家长决定和包办的婚姻已经不存在了,婚恋自由成了每个人的权利,结婚的首要目的也不再是传宗接代,而是为了追求个人幸福。这种“尊重个人意愿与需求,给予个人自主选择权”的理念,代表的就是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说到这里,你应该对个人主义有所理解了:个人主义的底层信仰是自由与平等,它强调的则是对个人自主选择权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主决定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应该受到“权威”的压迫和控制。



个人主义的困境


我猜,此时的你肯定会说,个人主义听上去不是挺好的吗?是的,个人主义的确赋予了我们更多选择的自由,但问题是,自由就一定是好事吗?有了自由,我们就一定会变得更加快乐和幸福吗?


说实话,还真的不一定,因为个人主义只保证你有选择的权利,但并不保证结果都是好的,而且不管最后结果是好是坏,你都必须自己承受,因为这是你自己选的。


事实上,我们刚刚看到的,仅仅是个人主义好的一面,即“自己选择”的那一面,个人主义还有另一面,那就是“自己负责”。任何选择,一旦有了“自己负责”这个附加条件,就会变成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


然而,即便是我们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依然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是因为,选择本身是需要清晰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来做支撑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以及“什么是好的和值得追求的”,才能清楚自己该如何选择。


这些问题原本应该由文化和宗教来回答的,因为它们存在的核心意义就是为我们提供一套完整的答案,告诉我们这一生该怎么活,但问题是,传统文化和宗教是为集体主义而“设计”的,它不再适用于如今的个人主义。


比如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是谁”是由关系以及关系中的地位来定义的,“什么是好的和值得追求的”也是围绕着关系和地位而展开的,关系和地位决定了每个人可以做什么和应该追求什么。所以,古时候的人并没有选择的烦恼,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选择,传统文化已经给他们定好了该走的人生路线。


而今,社会的组织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个人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传统文化的约束力也已经不复存在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再满足于用关系和地位来定义自己,而是渴望成为“我自己”,我们也不愿意再为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而是想要为自己而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我到底是谁?我想要的又是什么呢?


遗憾的是,已经没有人可以给我们答案了。想要答案,我们就必须独立去思考和寻找。然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为人天生就是社会动物,我们的大脑就是为了群居生活而设计的,“过于独立”对于群体这种生存模式来说是一种威胁,所以大脑并没有进化出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喜欢从众。


退一步来说,就算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就一定会变得快乐和幸福起来吗?依然不一定,因为我们想要的一切,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通过持续行动和艰苦奋斗,才有可能获得。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困难和打击,而这个时候是没有人会来帮助我们的,就算想帮他们也帮不了,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想办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才能战胜内心的脆弱。


李筠老师说:“个人主义一旦成为一个社会的微观基础,它自然会对人格提出强势的要求:你必须是一个强者,追求你的事业,你必须用事业不断地激励自己……” 关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而且,我们所处的时代越自由,选择机会越多,它对我们的要求就会越高,我们就必须越努力。


你或许会问:一定要做强者吗?当然不一定,你完全可以选择不做强者,但与此同时,你也必须承受这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不想做强者就很容易被淘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滚滚的洪流不是别的,就是所有人都争做强者的心。”这种不进则退的压力,正是现在许多人内心焦虑的来源。


然而,成为了强者,通过奋斗拥有了不错的物质基础和事业成就之后,我们就幸福了吗?还是不一定,因为幸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我们现实中所拥有的和我们头脑中所期待的是否一致,而我们头脑中的期待是会发生变化的,它往往会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想要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拥有什么。


毫无疑问,不管你拥有了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你总会发现身边有人比你拥有更多,比你更成功,这个时候,你的“幸福标准”就会发生改变,内心的不满和欲望则会促使你想要追求和拥有更多。


某一天,当你发现,不管自己拥有了多少,都没有办法获得想要的幸福感的时候,你便很可能再一次陷入迷茫,并开始反思:我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选择的悖论


我相信,你现在已经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自由的另一面:尽管选择的自由可以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更多的人生可能性,但它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迷茫和焦虑。


事实上,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早就意识到了自由的这两面,他们发现,尽管拥有选择会增加人的主观幸福感,然而更多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更幸福,恰恰相反,过多的选择反而会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让人感到纠结和沮丧,导致焦虑感上升,压力和不满增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把这种现象称为“选择的悖论”。


为什么选择过多反而会导致主观幸福感下降呢?核心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大脑其实并不适应于这种选择过多的环境。要知道,在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从来没有拥有过如此丰富的选择,而是一直生存在资源稀缺和充满危险的环境中,所以,大脑擅长的是未雨绸缪,以及觉察和避免潜在危险,而不是做选择。


这样的进化环境,可以说决定了大脑最底层的生存逻辑和价值倾向——相比追求快乐,大脑更在意的是避免痛苦,相比获得,大脑更关心的是如何避免失去,而正是这种以“避免痛苦和失去”为核心的生存本能,使得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选择和放弃是相伴的,有得就必定有失。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选项,之所以会构成我们的选择,一定是因为它身上具备了某种其他选项所不具备的优点,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为选择感到苦恼,是因为每个选项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美好,而这些美好又无法同时拥有。


这个时候,不管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意味着要放弃所有其他的选项,放弃那些无法兼得的美好。这种失去对大脑来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大脑就会推迟,甚至是回避做选择。


除了需要面对“失去”的痛苦之外,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面对另一种痛苦,那就是不确定性的痛苦。从本质上来说,选择仅仅是一种手段,是我们得到某种结果或者实现某种状态的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选择本身都是存在着风险的,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我们做出了某种选择之后,就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状态。


比如说,当我们在考虑要不要做出某个选择的时候,为了做出更理性的决定,我们通常都会提前想一想可能出现的糟糕情况,但问题是,一旦陷入了“万一…...怎么办”的担忧之中,我们就会被恐惧所控制,对于风险的害怕和担心就会使得我们犹豫不决,不敢做出选择。


以上说到的困难,仅仅是当选项为确定的且数量不多时,我们会遇到的。如果选项是不确定的,而且存在着很大的选择空间,那么情况就更糟糕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想象出实际上不存在的选项——一个结合了所有我们想要优点的完美选项。


这样的想象,一方面会使得选择变得更加艰难,因为我们总想找到那个最完美的、最适合我们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我们很难对已做出的选择感到满意,因为不管我们最终选择了什么,我们总可以在想象中构建出一个更好的选择,尤其是在事情的发展不太顺利的时候。


只要我们沉浸在这种想象之中,拿现实与理想世界进行对比,我们就免不了会陷入不满的情绪之中。如果这个选择是不可逆的,我们就会被后悔和自责这样的情绪所折磨,但如果这个选择是可逆的,我们又会被“是否要放弃,然后重新选择”这样的念头所折磨。


说实在的,很多人之所以会在职业发展的选择上,经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就是因为我们总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份最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有了这种执念之后,每次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我们便不会去想该如何解决问题和突破困难,而是会怀疑:“现在的工作真的适合我吗?”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投入到工作之中,“我到底适合做什么”之类的问题会一直盘旋在我们脑子里,寻找更新更好工作机会的雷达也永远处于探测状态。


但实际上,喜欢通常是培养出来的,它与投入程度息息相关——不投入,不愿意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我们就不会获得成就感,没有成就感,也就不可能会喜欢上这份工作。


最后总结一下。


自由真的是件好事吗?答案是,不一定。虽然每个人在内心都对自由充满了向往,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自由其实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会带来无尽的迷茫和焦虑,因为进化并没有赋予我们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和善于做选择的大脑。


然而,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倒退的,选择只会越来越多,社会中的个体也只会变得越来越独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怎样才能摆脱自由的困境呢?


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了解选择背后所需要的智慧,然后在每一次选择中,不断突破本性的限制,训练独立思考能力,慢慢实现健全的自我人格与价值观。


具体如何做呢?我将在下一篇文章《学会选择——个人主义时代的必备能力》中进行深入讨论。





更多个人作品

第6期个人杂志《坚毅背后的秘密》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多重身份》

演讲:自己的人生,自己创造

2018年个人发布会:致成长的这七年


在线课程

《自我卓越的十二堂课》

《人文课堂——认知与世界观升级》

《Susan的美语训练营》(查看菜单)


回复“转载”,了解转载要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