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博览会惊涛拍岸,个体如何能在浪中保持匀速运动?

dbk 凤凰艺术 2021-09-26

上海文件

近日,第一届“上海文件”展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幕。本次主题为“匀速运动”,邀请了7位参展艺术家:关小、何云昌、金阳平、陆扬、双飞艺术中心、张鼎、赵赵。他们以线性的时间为线索,以非线性的语境为背景,通过一件件作品,以匀速运动状态生成/颠覆着自己。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开放着生机。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评论与现场报道。


匀速运动的负荷



无论是撰写文章,或是为一部电影编写剧本,文字、故事与情节都必须呈现某种节奏。譬如,长句子让读者放慢速度,短句子则让他们去加快步伐,作者则是这种运动的控制者;而对于电影作品而言,要求就更加严格,编剧必须在有限的电影时间中填满足够量的运动、情节、转折、场景与转幕,在好莱坞的巨型系统中, 如果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从场景的开始到场景的结束毫无变化(没有任何转折或质的升降),那么则没有发生任何有意昧的事情发生。尽管这一场景中有一些活动——说说这个,做做那个——但没有发生任何足以改变其价值的事情。于是,这一事件呈现的是无效的画面,只能称为非事件,并有90%以上的可能性被剔除在荧幕之外。


在大多数故事中,“事件”意味着变化,意味着转折与起伏。如果一件事情被平平和和地呈现,观众就会迅速跌入无聊的陷阱中,并迫不及待地试图逃脱这一困境——没有谁想坐在荧幕前,看老太太慢悠悠地、仿佛无止境也毫无新意地,将自己的裹脚布一圈圈的打开放好。
 

▲ 双飞艺术中心作品


然而,在一些艺术叙事中,这种情况却能常常见到。几十页的小说,或是一部两个小时的影像,全篇在描述一个缓缓发生的场景,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细节被不厌其烦地展示、定格与重复。但这些作品却并没有因这种匀速的缓行发展被果断地扫入垃圾桶中,相反,它们中的不少早已被捧上神坛。

这是因为,虽然这些作品呈现的并不是马上抓住人眼球的故事,并让观者的内心时刻处于跌宕之中,但却由于它漫长的、匀速的,却愈加愈深刻,与外在和自我张力越来越大的叙事,使故事内核达到了更深的层次。

在这个时代,匀速运动也恰是如此。

一方面,它强调的是匀速,是内在与外在的绝佳平衡;另一方面,它也仿若“飞矢不动”这个古希腊著名的辩题,虽然恰似处于平衡与不变之中,但其内部却时刻发生着变化,处于无时无刻的敏感与波动中。
 
▲ 赵赵作品

进一步讲,在德勒兹那里,差异意味着一种生成和变化的活力,而生命只能从运动中去衡量——因为差异而运动,是因为差异产生的障碍进而要克服这障碍而运动,并有着诸多的姿态。那么,匀速运动是否意味着一切是顺滑的状态,而不存在这些差异与障碍?
 
肯定不是。
 
原因在于,这是震荡期的匀速运动。在逆全球化的剧烈震荡期,前所未有的现象蜂拥而至,让习惯性的认知被加速滞后,很多想当然的确定性也被混沌化…… 但另一方面,在策展人杜曦云看来,世事的风云变幻中,人性从来没有变过。
 
人既无奈的被处境规定,又有自由选择的可能性。短暂漫长的人生,处境随时刷新,可以让情绪相应的敏感变动,也可以经过反思尽量恒定,这都体现为具体的行为。长久而持续的表达,是艺术家平静推进的外化,越能持久保持匀速运动状态,越能生长冷静的激情和深远的理性。急功近利或一曝十寒的氛围,可以大量催生绚丽短暂的泡沫后造成无所适从的真空,持久的匀速运动状态在此时被反衬出意味深长的魅力。
——杜曦云
 

当然,这所引出的一个问题是,强调匀速运动基于一个前提,即历史和个体是最终会线性的向好的未来前进。或是从另一种角度而言,外界环境不断地震荡,而个体保持一个平稳内敛的状态,是否最终一定会使其个人达到一个好的结果?在此时,我们如何确认这种状态就是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前进,而不是匀速地下降,或匀速地走歪,亦或是受外力控制的随波逐流?
 
进一步而言,更加需要去辨认的是,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好的方向和结果,历史进程又是否是以一种线性的方式延续的?作为个体,是否需要去相信一种历史必然性,并背上历史的包袱?
 
▲ 张鼎作品

开幕式现场,“外交公寓12号空间”、“掩体空间”创始人彭晓阳,策展人、自由撰稿人米蕾拉·巴恰克,广州K11美术馆负责人王东、“凤凰艺术”副主编王家北,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策展人王晓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项苙苹参与了本次展览的开幕论坛——震荡期的匀速运动,结合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语境,展开对“匀速运动”的讨论。



7个艺术性解决



就本次展览而言,策展人
邀请了7位参展艺术家:
关小、何云昌、金阳平、陆扬、双飞艺术中心、张鼎、赵赵。
他们以线性的时间为线索,以非线性的语境为背景,通过一件件作品,以匀速运动状态生成/颠覆着自己。
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开放着生机。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指出了人在当下的现实处境,以及艺术家对于这些外在变化的个人策略。
艺术在生活之中和生活之外,被人命名、挪用或创造后,指向自己和他人。内涵无尽的“人”和“生活”,随时发生着无限丰富的关系。在具体而微的生活处境中,沉重的肉身,产生着复杂的趣味、情绪、观念等。

 

▲ 关小作品

在这里,匀速运动并非是某种“表演”或不得已的自我欺骗(相信某种自己明知道是虚假的东西),或是明知道不可能的矛盾解决方案,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生产动向和态度。艺术家们不但认为真诚投入与超然物外的区别是虚假的,还可以同时做到既真诚又反讽,并在这种混合的情感状态下创作艺术——这也就是爱默生(Ralph Emerson)所谓的“疏远的尊严”。
  
▲ 金阳平作品
 
因此,如果说现代主义提出了一种时间上的秩序感,而后现代主义寓示了一种空间上的无序感,那么如今的混沌现代主义就应该被理解为两者兼具的空间时间(spacetime)——既非有序亦非无序。而在此时的乱流中,匀速运动是唯一避免被大浪裹挟的行动与创作策略。
 

▲ 陆扬作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超然物外。从展览中可以观看到的是,艺术家们都仍旧保持着对现实采取认识论意义上的近观的态度。他们从人的灵魂、头脑与自身出发,去描述、表达快速发展时代被远远甩在身后、或是被狠狠压在历史车轮下的生命状态,以及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个体还能做些什么的个人性表达。
 
▲ 何云昌作品

“上海文件”的具体性与总体性



20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塔·穆勒有句格言:“细致的观察意味着做具体分析。”德国学者卡罗琳·艾姆克在《何故为敌》一书的扉页上引用了这句话,意在表明:如果一个人细致观察、具体分析,以研究的方法去处理现实,那他就无法对那些可能性视而不见——文件学的思考本身就会瓦解盲目的仇恨,同时也会使主体更加清楚该以何种姿态面对自我、面对时代以及艺术创作。


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都相应地产生了丰富的变化。这些变化宏大又精微,也激发了我们身上的历史责任感。作为上海最早的一批民营美术馆,我们有责任和有义务,接下来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社区和我们的城市。
——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戴陌草


“上海文件”是喜玛拉雅美术馆今年推出的一个新的展览项目,立足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Document”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即“记录”。“上海文件”的意义,就在于记录当时当地。展览以侧重文献的方式展示艺术家的创造性轨迹,也是留给未来的人们回望这个时代留下的一系列“文件”。就本次展览而言,所呈现的便是那些具有保存价值以及是否具备原始记录的性质的“文件”——虽然有些作品本身并不一定呈现出文件的状态,但其最重要之处在于,记录了在当下现实中,艺术家们最真实的处境与内在活动。


一般而言,在历史的生成的过程中,当形式想要真正成为关于内容的形式的话,它一定同时具有具体性和总体性,同时面向内容和达到总体。这些“上海文件”也是如此,它们脱胎于策展人的概念,也来自每一位艺术家(不同的年龄、性别、媒介与思考方式),但最终面向的则是上海,是中国,是整个当下世界,也是不久后的未来。

对于德勒兹来说,最重要的概念是动词,而且是进行中的动词。而对于当下的现实处境而言,我们或许可以说,重要的是运动,而且是进行时的、真实的匀速运动,而不仅仅是一种列斐伏尔所言的替代和模仿,或是一种虚假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匀速运动本身既是行为,也是目的与动机。就如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所言说的,从来没有所谓推动历史变化的“时机”,介入历史进程的行动也绝对不会被还原为导致这个行动的必然原因——一切只有在运动之后才会发生。
 
在上海正值博览会及其代表的资本与话语权的汹涌大潮下,匀速运动,正是时候。


关于策展人



杜曦云,策展人,1978年生,2000年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他强调在当代文明的背景中判断中国当代艺术,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中界定文化。他的艺术观点著述于各类杂志和出版物,并曾主编《艺术时代》等刊物。他曾参与组织、策划多个展览和项目,近期包括:蒙塔达斯:亚洲礼仪,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8年;今日之往昔:首届安仁双年展,2017年;走向未来:马德里·北京音乐潮,塞万提斯学院,2017年;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百家湖美术馆,2016年;北京·798诞生纪(2002-2006),宋庄美术馆,2016年。

关于艺术家


▲ 关小


生于198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关小的艺术实践主要围绕雕塑,影像和装置。她以自身身份、历史以及地域背景为材料,与当下高速分解中日益趋同的世界状况并置在一起,试图通过制造或直接或婉转的矛盾来强调差异的重要性,并借由不同的主题表达出她对于差异的重要性的理解。她先后在德国波恩美术馆(2019年);美国圣路易斯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年); 瑞士温特图尔市立美术馆(2018年);上海K11美术馆;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法国波尔多CAPC当代美术馆和巴黎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均为2016年) 等美术馆机构举办个展。其作品也在诸多重要群展中展出,包括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2017年); 第9届柏林双年展(2016年);第13届里昂双年展(2015年)和纽约新美术馆三年展(2015年)。


▲ 何云昌


1967年出生于云南,199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系,并在1998年的第八届全国美展中获铜奖。但他另辟蹊径开始从事基于现实的行为艺术创作。何云昌的行为艺术作品以不同形式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并以"希望"的概念贯穿始终。他的思维和行动常常通过他的思考和信仰指向有关生活和周遭社会的问题。作为一个永不自我重复的观念行为艺术家,何云昌不断地创造新的形象。当你看到、读到或听到他的传奇性行为艺术作品,重要的是其意义而不是结果,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像你也可以在日期、数字、日常用品等普通物品中找到的现实意义。有时何云昌会将自残带来的痛苦当作表现工具,当作象征牺牲和存活的旗帜来表现当下的存在感。他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神秘而富有诗意的。

▲ 金阳平


1971年出生于浙江,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杭州。在不断实验绘画的延展性,在西方透视性以及东方线性的绘画经验中寻找新艺术形式,并对中西方绘画进行了重新定义,由此获得了当代艺术领域的关注并引发社会性与绘画性的思考。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关注点从对社会群体共性特征的塑造转向了对社会群体特性特征的塑造中。多元的视角与相对个体化的表达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跳脱出常规绘画材料的束缚,幕布、浴帘等随文明社会发展而被附加了指向性意义的符号成为其创作中承托画面的背景,物质本身的信息属性与自我异化的图像叠加交织出多维视觉系统。

▲ 陆扬


1984年出生于上海,多媒体艺术家。善于制造幻想,作品的主题有令人惊异的病态死亡,性(无性),心理疾病,真实生命或神灵的神经构造。作品深受动漫、电子游戏、科幻小说等亚文化影响。陆扬擅长的媒介有3D动画电影、电子游戏形式的装置、全息图、霓虹灯、虚拟现实、软件操作,常常以日本漫画或动画为参考。作品中的音乐为特点突出的狂乱电子乐。她也经常与演员、设计师、实验作曲家、机器人公司或偶像明星合作。

▲ 双飞艺术中心


立于2008年,由9个毕业于同一学院和专业的年轻人组成。(成员:崔绍翰、黄丽芽、李富春、李明、林科、孙慧源、王亮、杨俊岭、张乐华)一直以来"双飞"都以一个"艺术中心"的名义组织并创作各种看似与当代艺术有关的活动以及作品。他们在坚持自己个人的艺术创作同时,以集体的形象出现于各种场合,比如生活中的公共场所、艺术展览开幕等等,扮演各种使人惊讶的角色,做使人费解或嘲讽的行动。例如他们扮演成劫匪到一个正在装修的银行里打劫建筑残料;在洗脚房按摩时像色情片女猪脚般呻吟;并为自己拍摄MTV像娱乐明星般地做成唱片销售等等。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活动与自己的艺术创作有关,所以当他们受到艺术展览的邀请也总是将展厅变成玩乐的秀场而非作品的摆设。

▲ 张鼎


1980年生于甘肃,生活工作于上海。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最为活跃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常创作的大型机械装置作品具有强烈整体性:主题、形式元素与诸多作品部分的紧密联系让他的展览看起来不是众多互相独立作品的横向陈列,而是一件结构缜密、纵向构筑的巨大作品。他曾通过惊人的、有某种新粗暴主义意味的空间装置将美术馆空间转变为华丽而荒诞的囹圄;在互不相干、相距甚远的展览空间之间搭建观念性桥梁;邀请众多风格迥异的乐队、声音艺术家在舞台上同时进行演出,扭曲并压缩声音、影像、空间——在展览现场发生的,往往不是创作成果,而是艺术创作过程。

▲ 赵赵


1982年生于新疆,2003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赵赵自始至终都持续着颠覆性的方式进行创作,他热衷于利用各种艺术媒介对现实及其艺术形态传统惯例提出挑战,其各种领域的作品旨在探讨个体自由意志的力量和权威控制的力度。他在创作中关注并且展现当代剧变中的中国,并且直面人类内心的苦痛和压力。其作品中不时出现威胁与风险的概念,暗喻当今中国和全球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境遇,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短暂与无常。同时,作品也反映了他对集体主义与个人理想相互并存的思考。

展览信息



上海文件:匀速运动


策展人:杜曦云

艺术家:关小、何云昌、金阳平、陆扬、双飞艺术中心、张鼎、赵赵

展览地点: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4楼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2日-12月29日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撰文/dbk 责编/dbk )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超越时空的对话——吴为山雕塑作品展”

▲ “刘韡:看不见的城市
▲ 1949:艺术的选择

▲ 马修·巴尼:堡垒
▲ 临界

▲ 共同的神话——第二届安仁双年展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