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倭化:《青少年网络语言倭化问题与应对》

彭文超 语言学 2023-07-17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SPRING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彭文超:《青少年网络语言倭化问题与应对》


本文来源:《教育科学研究》2016年第9期

作者:彭文超,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语言倭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社会学家高夫曼(E.Goffman)指出当我们将自己看作“正常人”,而把他人看作“不是真正的人”时就是在倭化他人。倭化他人的特点在于,一旦我们将他人视为另类,我们就无礼遇、信任他们的责任,就可随心所欲的、甚至粗暴的对待他们而不受良心的自责。通俗地说就是以他人是另类为由,肆无忌惮的向其泼脏水或者进行歧视。




最近的中学生网络生活调查显示,网络生活中存在较为普遍的语言文明问题,如,“在网络游戏中,有42.9%的中学生会说脏话;16.19%的中学生表示说脏话已成为一种习惯”。调查只揭示了网络语言中讲脏话这一个方面的问题,事实上,青少年网络语言当中还存在其他诸多问题,如简陋化、浅薄化、流俗化、“搞怪化”、下流化和暴力化等。这种去严肃化、去雅致化、去积极价值化的现象,本文将之统称为网络语言“倭化”。本文拟揭示青少年网络语言倭化问题的实质,分析其后果,探究其原因,并提出教育上应对这一问题的可能方法。




一、网络语言倭化:语言的降格与异化粮食生产


(一)倭化成为汉语网络语言的一种流行病


本文的“倭化”,指一种不健全的形象。“倭”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矮、丑(见《辞源》“倭傀”词条,“倭”指又矮又丑),用来指代这种形象的人。“倭化”一词在已有的文献中曾被用来翻译戈夫曼(E.Goffman)的社会学术语stigmatize,意为把他人看作“不是真正的人”。本文的“倭化”不是指把他人看作“不是真正的人”,而是指自身成为“不是真正的人”,表示健全人格形象的丧失。


网络语言是人在虚拟空间的主要存在形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由此可见,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率相当高的生活方式。而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中,人(网民)的存在方式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符号形式的化身,“我的网络化身不是生物性、出身和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而是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完全非物质的智力创造”。进行“智力创造”的主体是“身体退隐”的,所有的创造和交流都运用符号进行。而在网络符号中,网络语言可以说是网络空间中最常规的信息接收、传播、交流和对话的工具,网络生活的展开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语言完成。


网络生活经验与调查表明,网络语言存在着普遍的倭化现象,成为汉语网络语言的明显表征和发展趋势。人民网《舆情报告:2015上半年网络流行语分析》给出的调查显示,2015年热度较高网络流行语前十名如下:“颜值”“逗比”“也是醉了”“约吗”“日了狗了”“我想静静”“CP”“什么鬼”“小鲜肉”“单身狗”。另外,如“屌丝”“装逼”“卧槽”等语词更已成为多年来网络中的“日常用语”,广泛出现在微博、微信、论坛和贴吧等青少年网民尤为集中的地方,甚至有向现实生活中的主流媒体扩散的倾向。


不难发现,这些网络常用语言充斥着简单而鄙陋的意思传达、浅薄流俗的主题内涵乃至污秽暴力的情绪宣泄,使美丽的汉语失去了表达的严肃和雅致,充斥着低俗粗鄙的价值观与表达方式,背离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结晶与载体的基本功能。网络语言的这种去严肃化、去雅致化、去积极价值化现象,正是语言倭化在虚拟空间肆虐的表现。


(二)网络语言倭化的实质:语言的降格与异化


中西古典文化都非常重视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精致高雅和内涵上的积极价值。孔子曾教导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意思是不好好研读《诗经》就会连话也不会说。不学《诗经》当然还可以正常说话,但孔子的意思是,不学《诗经》,没有积累起丰富、雅致的词汇,没有从中体会到无邪的情感、与人相处的道理和是非善恶观念,就无法恰如其分地说好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的语言。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一切优良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造,都需要此前语言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作为前提素材,如果当代人没有习得这些前提素材,就会造成语言文化沟通的障碍,进而阻碍语言文化的发展。


古希腊语逻各斯(λογοσ)的本义是“说”,指说话、言语、演讲、词等,以及包含在这些语言形式中的道理、思想、理性。根据叶秀山先生的研究,古希腊的逻各斯“主要是指‘客观’性的‘道理’,而不是‘主观’性的‘观念’。在古代希腊,前者为‘真理’,后者为‘意见’”。语言是道理、理性的表达,凡是说出来的语言,都应该是有道理的、有理性的,而不应是主观意见的宣泄。由此可见,古希腊时代非常注重语言的理性内涵,认为作为理性表达的语言应当具备崇高的规格、精雅的形式和关涉有价值生活的内涵。语言不只是“说”,还是行为,是灵魂中理性的显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生活与欲求受感情宰制”的人是未能“合于逻各斯”的人。


反观当下的网络语言倭化现象,要么是对典雅语言的遗忘,要么是对其施以嘲讽式的歪曲;而更为普遍的情况则是以爆发快、流传广、周期短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流行语席卷网络,占据网民的交流、对话和阅读空间,使其成为日常交流的“前提素材”。典雅精致的语言文化精髓变得少人问津,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各种粗俗俚语、下流“段子”纷纷登堂入室,变身为语言文化的“正统”。少数坚守语言文化高地、洁身自好的人在网络语言倭化的大潮中被淹没。在“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网络语言倭化奇观背后,是古典语言文化的丧失,是语言逻各斯的跌落。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倭化现象的实质是语言的降格与异化。



二、意义贫乏: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与生活粮食生产


(一)思想的贫瘠与情感的浅薄


网络语言倭化所造成的后果绝不仅仅限于语言文化方面。正如逻各斯一词的双重含义“说”和“道理”“真理”的对应性所揭示的那样,语言承载着思想,是思想的表达,语言和思想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古人用或优美或壮丽或激越或哀婉的语言表达悲欢离合,当下倭化的网络语言用或粗俗或下流或浅薄或怪异的词句宣泄嬉笑怒骂。网络语言倭化毁坏了语言的形式美,也毁坏了语言形式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与深刻情感。失去了思想承载的语言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也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肉体,没有了意义的归宿和内在的魅力。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在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还未曾习得丰富、高雅、深刻的语言用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时候,倭化的网络语言大范围乃至深层次地进入他们的语言词汇系统,成为他们表达所思所想与情感体验的工具;倭化的网络语言通过形式影响思想和情感内容,导致思想的贫瘠和情感的浅薄,他们将不再需要调动丰富深刻的语言来表达相应的思想情感;即便偶尔产生这样的需要,也因无法诉诸精确传神的语言表达而被迫放弃。倭化的网络语言与贫瘠浅薄的思想情感“相辅相成”,共同拉扯着人走向智识与情感的萎缩和倭化。


从网络语言的变化来看,诸多使用倭化的网络语言的人或许也在无意识中感受到它们的有限性。思想的贫瘠和情感的浅薄并不消解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欲望或需要,那么,在倭化的网络语言无法满足不断涌现的表达欲望时,无法诉诸美好语言形式的网民找到了似乎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不断寻找或制造新的倭化网络语言。以语言形式的不断“创新”来弥补思想情感内涵的贫瘠浅薄,似乎是网络语言倭化情境下唯一的出路。“流行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形式永远高于内容,其生命力的维持不在于对意义的求索,而在于形式的不断变更,并以形式的变化来取代其意义贫乏的先天不足。”因此我们看到,网络中的各种流行语总是“日新月异”,看似一片繁荣景象,而形式繁荣的背后正是内涵的惨淡。


(二)生活意义的贫乏


网络语言倭化最严重的后果,是包括语言文化自身的降格异化和网络生活中思想情感的贫瘠浅薄在内的整个网络生活意义的贫乏。生活意义是人存在价值的归结,是人生活的终极目的所在,丰富、高尚、深刻的生活意义是人应有的目的追求与价值的实现。“做人就是有意义地生活,而有意义的生活就是去做那样的人。”人只有将自己做成富有生活意义“那样”的人,才是人之为人的实现,质言之,这样才是真正的人。


意义从何而来?杜威说:“语言是抚育一切意义的母亲。”这个论断稍显夸张,却突出了语言对于意义而言的重要性。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他的存在是意义的感受与寻找的在者。倭化的网络语言能够抚育出什么样的生活意义呢?又会为什么样的精神提供栖居之所呢?一种健全而美丽的语言方能抚育出善良、丰富、高贵的生活意义,方能为富含诗意的精神提供栖居之所。倭化的网络语言只能摧残生活意义导致“歪瓜裂枣”的产生,同样也只能为侏儒般的精神提供委身之所。


不独如此。倭化的网络语言所代表的整个网络生活世界也在驱逐生活意义。在追逐新鲜、刺激和快感的网络生活世界,意义不再是一个有分量的词汇,身处其中的人越来越难以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景象中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因为生活意义已经被现代各种令人无法割爱的物质、速度和快感消解了,没有什么东西需要情感的投入,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忘我,而没有能够忘我的事情就不会有生活意义,所以生活意义不再在场,永不到来的戈多就是失去了的生活意义。”这种现代社会的意义失落被网络时代推到了极致。可能的反驳是,网络生活中的诸多“精彩”同样需要情感的投入,同样让人忘我,因而意义同样在场。然而,种种制造出来的意义幻象,正如等待的“戈多”一样,只是虚假的自我慰藉而已,犹如柏拉图所鄙弃的绘画作品,给人一种真实事物的假象,事实上却是对真实事物理念的遮蔽乃至毁坏。“戈多”永不到来,生活意义贫乏乃至无处可寻,人之为人的生活价值阙如。由于其意义的贫乏,网络生活中的人与倭化的网络语言产生了一种同构的相似性,即人的倭化。失落了生活意义、仅剩生理存在的人不再是真正的人。或者说,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德性能力、美好追求,人性光辉全面褪色变得晦暗丑陋的人已经沦为倭化的人。



三、归因:时代症候与网络媒介粮食生产


(一)平庸的现代人


网络语言倭化所揭示的人的整个生活意义的贫乏,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是一种时代症候,要归因于现代社会所生产制造的平庸的人。现代社会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运用技术的发达来对人进行全方位的规训,使人成为满足社会高速高效运转所需要的零件。这样的人是标准化生产的产品,不仅外在的生活程序固定,与生俱来的崇高理想与伟大品质也被压制得无处施展。于是,现代人只好把全部的精力投注到物质享受、消费热情和娱乐狂潮之中,沦为平庸的“机器人”。现代社会实现了科技进步、物质充足和权利保障等诸多巨大的“进步”,这些“进步”所带来的却是人的退化,人性的卓越潜质在其中被消磨殆尽,最终“娱乐至死”。现代的繁荣景象似乎预示着历史进步的尽头,现代人已经是“最后的人”,“最后的人没有要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人伟大的欲望,而没有这样的欲望,也就没有卓越或成就可言”。现代社会“最后的人”的形象可以用当下随处可见的“玩手机的人”来揭示,其中的隐喻是:手机中的信息、交往和娱乐吸引了人的心灵和目光,同时使人低下头颅,结果便是人不再关注心灵和头上的星空。于是,人的伟大荡然无存——康德所推崇的两样东西“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在当下时代被人们用一台小小的手机彻底放逐了。


(二)虚无中的反讽诉求


平庸的现代人未必对自身的平庸有着清晰的认识和透彻的归因,却对平庸化的存在和意义的贫乏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焦虑。现代人试图寻找消除焦虑的途径,却发现这种现代性的焦虑根深蒂固,有一种“形而上”的意味。于是人们发现,“唯一能够消解现代焦虑的方式就是后现代的反讽,虽然不能产生意义,但因为荒谬的有趣因此能够稍微缓解焦虑”。现代性所造成的平庸令人无处寻找意义,人们只能通过价值虚无来打破“给人生寻找意义”的传统,赋予虚无以“莫须有”的价值,试图以此嘲讽生活意义。因此,追寻最直接的物质享乐、情感宣泄等快感诉求的后现代审美方式成为当下人的普遍选择。并且,人与人之间互通有无,制造一种共同认可这种快感审美的局面,以此“确证”这一审美方式的价值。“人们把所有的生活意义炫示、展现给各种各样热爱生活的人,并享受生活。所有道德之道德,都将是‘审美的’快感。”看起来,当下的时代充满着生活意义和热爱生活的人,其实这一切的快感审美都只是价值虚无中的反讽而已,是现代人试图从平庸包围圈里突围的尝试。观照当下网络空间中无处不在的“无厘头”“搞怪”所提供的快感体验和各种“秀”“晒”以及与之配合的“点赞”所带来的意义炫示与意义“确证”,我们可以清晰地洞察这些以语言表达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行为背后所反映的时代症候。


(三)网络媒介的认识论


现代人的平庸和平庸中的反讽杂糅而成的时代症候还不足以构成网络语言倭化现象产生的充分条件。时代症候可以左右人的精神状况,而作为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的网络语言倭化,还需要媒介的配合才能催生。媒介从来不只是包括知识、真理在内的信息传播的中介,它还影响着信息的性质、内容乃至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媒介即是认识论,不同的媒介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20世纪后半叶的电视媒介已经将关于知识、思想和真理的认识推向了娱乐化,而从近二十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来看,网络媒介已经彻底取代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网络媒介所带来的认识变化更有“娱乐至死”的危险。“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本来的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试想,古代人在印刷媒介中以虔诚、恭敬的态度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理解人类时,他们必然由此习得对知识的尊重、对世界的诚意、对人类的热爱;而当下的人在网络媒介中以猎奇、娱乐为目的浏览信息并以同样的态度漫不经心地发出信息,这样的信息如何具备思想的内涵与关怀的深度?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得这种退化成为可能。极度的开放和身体退隐所带来的身份解放仿佛把网络空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广场,在这个广场上任何只言片语的风吹草动都可以通过广场效应无限放大,产生瘟疫式的爆发,从而席卷整个空间里的人群。


由此,可以勾勒时代症候与网络媒介共同催生网络语言倭化现象的机制:时代症候造成当下人的平庸与精神空虚,虚拟而开放的网络提供了一个安放平庸心灵和自由进行快感审美的空间;在这个主要运用语言作为信息获取、传递和交流的网络空间里,各种适应平庸心灵、满足快感审美的倭化语言大行其道,借助广场效应实现瘟疫式爆发,造成具体内容不断变化却又整体持续的网络语言倭化现象。


(四)学校教育的压抑反弹


以上是造成青少年网络语言倭化现象的一般原因。具体到学校教育当中,也可以发现一些与时代症候同构的现象,是造成青少年网络语言倭化的特殊原因。其主要表现是,现代学校教育如同大工业生产的工厂一样,以标准化生产的方式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技术的同质化和教育的同质化联结在一起,共同形成了群众人的生产机制”,这种标准化生产出来的现代社会典型的“群众人”,具有同质化的特征:平庸,失去理想与精神追求,安于廉价的享乐式幸福。学校教育同质化一方面构成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性压抑,一方面也激发了压抑中的强烈反弹,迫使他们在学校教育的“牢笼”中冲破一个缺口,寻找一种彻底的情感宣泄与自我释放。网络的普及尤其是手机移动网络在青少年学生当中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这种宣泄与释放的最佳选择,不论是课堂上、自习时还是休息时间,只要打开手机点开网络,就可以“神游物外”,把自己从学校教育的规约中解放出来。另外,学校语言教育虽然以经过了历史筛选与沉淀的优良语言文化为内容,但是,一旦语言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操作不当,或教师缺乏语言教育的素养与能力,语言教育就会造成本领域内的压抑与反弹。如,文言文教育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使学生排斥古汉语和古诗文的学习,并且由于“受够了”文言文教育的刻板单调而沉迷于网络语言的新奇刺激。这是造成网络语言倭化现象的教育自身的原因。



四、教育可为:语言教育与生活意义教育粮食生产


(一)唤起语言美感体验


倭化的网络语言之所以受到青少年青睐,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种语言满足了他们寻求释放和刺激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学校语言教育的责任。学校语言教育无法展现出优良语言文化的美感和魅力,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自然会导致自身阵地的失守,使学生纷纷倒向网络语言。因此,学校教育对改变青少年网络语言倭化现象的一个有效的可为之道,就是改善语言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优良语言文化的滋润和濡养,唤起他们对语言美感与语言文化魅力的体验。当青少年学生从优良语言文化的学习中获得了丰富而深刻、高雅而精致、朴素而真诚的语言表达能力,当他们能够调动恰如其分的词句来表达各种精细微妙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就很难想象他们还会对倭化的网络语言趋之若鹜了。以优良语言的美感取代倭化语言的快感,帮助学生养成文明、高雅、真诚的语言表达习惯,是语言教育应当承担的解决网络语言倭化问题的使命。


(二)唤醒生活意义


教育在改变时代症候和网络负面效应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教育只能在自身范围内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除了担负起语言教育的使命之外,教育还可以从整体上唤醒青少年学生对生活意义的领悟。即便已经被卷入网络语言倭化和网络生活中人的倭化浪潮中,学生依然具备向往崇高、追寻理想的潜在人性能力。“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人拥有这种“良知良能”,能够发挥这种人性能力以对抗平庸、拒斥倭化,从而生成意义。“人性能力可以理解为内在于人(与人同在)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既是成己与成物所以可能的前提,又在成己与成物的过程中得到现实确证。”教育要唤醒被时代症候和网络媒介遮蔽的生活意义,启发学生从知识学习、认识世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体会道德的优越、美的珍贵,从而确证自身人性的本质力量。这需要较高的教育智慧。试举一例:学生的单调学习生活和伴随其中的网络生活只是在日复一日地机械重复意义贫乏的生活形态,尝试这些常规形态之外的特殊形态的生活体验,或许可以收到“当头棒喝”的奇效,将他们从沉溺中唤醒。“‘常规’有助人摆脱日常负担的一面,也有蒙蔽人的另一面,我们正是在片面追求‘常规’的过程中,把事关重大的人生意识与体验,比如死亡意识给遗忘了。”利用一些特殊的契机带领学生进入非常规体验,比如“末日体验”,可以帮助学生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从而抛弃倭化的网络语言和生活。


本文分析和批判青少年网络语言倭化现象,并不意味着当前青少年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生活整体情况过于令人悲观。网络固然可能是青少年语言和生活倭化的温床,也未尝不能成为他们修身养性的试炼场。如何将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建构成有益于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天地,是时代的大课题。








目前我们共有“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三个公众号,三者有所分工而又互相补充: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专门发布语言、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出土文献 等人文社科讲座预告和学术会议。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李守奎等 | “绝”字里面其实没有“色”


干货丨现代汉语复习要点归纳


李运富 | 古今用字变化的现象及原因


2023年6月 | 语言类公众号热度榜


干货丨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复习大全


新作 | 方一新:《论“掘”有秃义的来源——兼考“受诎”“受屈”二词》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语言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语言学”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



END

编辑:蔡章丽

审核:唐诗

来源:“翻译教学与研究”公众号

“秦安青年”公众号


- 扫码关注了解更多 -


你要的分享、在看与点赞都在这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