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工商大学倪国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4大优势、3大挑战

第一新声 第一新声 2022-07-17
编辑/Eason
校对/正宇



1月15日,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倪国华参加了第一新声举办的“数字中国-2021年高科技高成长年度峰会”,并以《数字新经济科技赋能》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程;二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科技赋能经济新趋势;三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四是问题与挑战。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第一新声编辑整理,有删减:


01
数字经济概念内涵与发展历程

 
数字经济是一个不断演变的产业概念,理论界在追溯其相关概念演进脉络的时候,倒推至60年前: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Fritz.Machlup)在其著作《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

为什么是60年?我们将2021年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对照起(概念的演变历史)来看梳理出的60年。

1983年信息技术集群信息空间的建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其特征是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信息经济”概念因此被提出。

1994年,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提出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英文概念,他本人因此也被称为“数字经济之父”。
 


但至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对“数字经济”概念的最大共识,是在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在这一次峰会上,中国作为“数字经济”议题的主席国,组织二十国集团成员、嘉宾国、国际组织及专家成立了G20数字经济工作组(Digital Economy Task Force),并通过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阐述了数字经济的概念、意义和指导原则。

这是人类历史上关于数字经济概念的最大的一次共识,同时也明确了“数字经济”的清晰定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这次峰会上给出的数字经济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是具有三个约束条件:第一,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第二,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第三,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杭州G20峰会,给出了“数字经济”最权威的定义,自此,“数字经济”成为最火爆的概念,也成为业界学术界和相关政府部门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然这还要得益于另外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数字经济”的高度重视,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这次学习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

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要提数字经济,相关部门作为执行部门,也在不断落实相关的精神,比如工业信息化规划要迅速地完成软硬件的建设,国家统计局要迅速地实现对数字经济的量化统计等。

其中,2020年工业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白皮书》具有里程碑意义,白皮书提出了四化的概念体系,什么是四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



总体来看,就是把杭州峰会上确立的数字经济的三个约束条件变为数字经济的三要素,分别是数据资源、现代信息网络、信息通讯技术,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确定了数字经济的基本范围。将其分为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这5大类,其中前4大类为数字产业化部分,第5大部分是产业数字化部分。后面我给大家展示的各类统计数据当中都会区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都会做这方面的区分。
02
科技赋能,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分类标准之前,有关数字发展的各类统计数据就已经满天飞了。

例如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提出,在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2.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了43.7%,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也达到了39.2万亿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达到38.6%

从全球角度展开,在结构方面,2020年全球产业数字化占比达到了84.4%;在产业渗透方面,这个全球的三二一产业数字化发展逐次渗透,第三产业的渗透率要达到43.9%;在发展阶段方面,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数字经济规模占全球的比重达到了百分超过70%,越发达的国家数字化的程度越高,但发展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数字经济的增长更快,这背后可能是因为低水平的技术扩散成本比较低的缘故。
 

总体来看,这是一个比较偏乐观的统计。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中国强调立足产业基础,并发挥市场优势,但多数的企业仅限中国大陆地区;同时,中国与美国相比,在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例如全球前15名的半导体的厂商,美国有8家,中国没有;欧盟现在打造的领先探索数字治理规则,而中国数据开放平台仍然处于建设过程当中;德国目前是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而中国数字转型的能力明显不足,与德国有较大的差距。同样,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按照信通院的表述,中国“数字政府”的潜在使用率为92%,而实际使用率只有53%,并且区域发展很不均衡。

但这些不足之处,也正是企业发展的机会所在,同时也是各主要经济体引入5G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部署和融合的地方。

中国的数字新经济发展态势非常好。2021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39.2万亿元人民币,工业互联网的规模达到了9164.8亿元,充分展示了科技赋能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水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数字化渗透率最低的农业为例,通过科技赋能,目前很多农村地区实现了金融数字化,解决了很多过去传统的金融手段解决不了的难题。

以前,由于交易成本过高、利润空间缺乏,很多银行不愿意做村镇的生意。但现在,以建行为例,他们通过“裕农通”普惠金融的服务,截至2020年,拓展服务点达到了22.4万个,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乡村覆盖率超过33%,各地政府承接的定点扶贫村覆盖率达到98.85%。这是一个典型的数字科技赋能的例子,通过数字科技赋能,银行开始下沉曾经不愿意深入的乡村市场。
 

此外,在乡村文化振兴上,字节跳动打破了传统建立农村图书馆等形式,通过APP平台,建立“乡村”文化传播阵地,帮助农民带来收入增长。例如2021年,抖音APP上“乡村”主题播放量达到了1259亿次,这让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至少让农民找到了除打牌喝酒之外更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方式。

同时,制作“三农”视频的创作者的收入增长也很快,同比2020年,2021年相关短视频创作者收入增长15倍。
03
数字经济发展的四大优势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7年的一份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四大优势:

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投资与应用大国。

从下图可以看出,在很多领域的数字技术投资,主要就是中美两国。例如金融科技领域,中国投了7158亿,美国投了5437美元;虚拟现实领域,美国投资1437亿美元,中国紧随其后是1312亿,两国都远超第三名的日本。
 

第二,中国市场体量庞大,能推动数字商业模式迅速投入商用。

市场体量庞大的体现很多,最近十几年里,最具代表性的是,中美零售电商交易规模对比:2005年中国在全球的占比低于1%,但2016年中国占比飙升至42.4%,超过美国的24.1%,也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33.5%。同样,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中国移动支付成为全球之冠,2016年达到了7900亿美元,美国当时只有740亿美元。


在这些趋势的背后,中国独角兽企业也接近美国。2016年6月,中国的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了34%,美国是47%,虽然数量比美国少了13个百分点,但是估值占比达到43%,比美国减少两个百分点。

第三,互联网巨头正在布局多行业、多元化的数字生态系统。

国内互联网巨头开始形成自己的数字生态,尤其是阿里、腾讯两家企业,通过投资在多个行业进行布局。

第四,政府鼓励数字化创新,给企业以试水的空间。

中国政府对新兴行业和企业一直都是先发展和监管的态度,给予企业巨大的试水空间。例如2005年支付宝早期的发展,线上转账服务(从借记卡转到支付宝账号)不受限制,支付宝因此迎来了飞速发展的11年,直到2016年。长达11年的宽松政策的环境,对于企业而言是多么的宝贵,这也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优势。

04
数字经济发展的三大挑战

 
虽然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具备多个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国际政治环境对中国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并不友好。

近些年,中国科技产业快速崛起,但也受到了来自美国的施压。从2018年开始,特朗普政府联合全球各界力量对中国进行某种程度的技术封锁,并多次对华为这样的企业采取一定的打压手段。

例如2018年3月23号,川普总统在白宫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启动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301调查”(“301”是指《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简称301条款,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可以利用这个条款中的规定,对美国的贸易伙伴国家进行调查,基于301条款的调查,简称“301调查”。),背后站了一排的美国企业界高管。

美国前台的官员会周期性的走马换将,但是站在后排的企业界精英很稳定,当后面这些精英在强调美国要技术保护,并对中国进行高技术的限制与封锁的时候,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不是特朗普一个人的行为,而是美国社会的共识。所以,在拜登当选总统之后,这方面的战略不仅没有减弱,还有所增加,只不过与特朗普的形式有所不同。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全面支撑数字经济向纵深的发展

从三个基础数据可以看出: 第一个数据,2021年中国人均GDP预估达到1.18万美元(备注:1.2万美元),刚达到全球的人均水平,美国的人均GDP6.94万美元,是中国的近6倍,而美国官方统计的数字经济占比只有10%,我们的占比是多少?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第二个数据,中国总体上刚刚实现小康,李克强总理曾讲道,2020年中国有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这是基本国情。无论经济前面加什么样的定义,本质上都是微观个体的合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在月收入1000元的情况下微观个体的需求又能够满足到什么程度呢?

第三个数据,截至2020年,作为“农业劳动者”的农民近2亿人,作为“农村人口”的农民有5.71亿人,作为“户籍人口”的农民有7.7亿人,中国总人数是14亿,所以中国还是一个农民社会,这是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因。

第三,行业的不规范制约着数字化转型。

行业不规范主要包括市场垄断、产业转型障碍和数据治理规则不健全三个方面。新的经济形态的治理既不能缺位,但是也不能越位。

当然,这挑战远还不止这些,因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我认为有一点是确信的,即无论遇到什么挑战与困难,各位嘉宾都能从容应对,都一定能在未来充满未知的奇妙世界当中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国家也能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大的成功。


  • 转载、采访报道:请联系艳红工作号(微信:beijingyh1992);

  • 榜单、市场合作:请联系孟小新(微信:dyxsmxx)

  • 商务合作:程雪薇(微信:sherry_199909)。


更多内容


【数字中国】


【投资中国】


【数字新消费】


                 

👇关注「第一新声」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GET行业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