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其他

【期刊目录】《经济学动态》2023年第1期目录

尹湲湲长按二维码关注来源:微信号:jjxdt-jjs《经济学动态》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顶级期刊目录|《世界经济》2021年第12期

税收征管、税收压力与企业社保遵从内容与摘要1中国出口推动“一带一路”技术升级:基于88个参与国的研究作者:姜峰,蓝庆新,张辉
2022年2月28日
其他

【佳文推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碳排放效应

碳排放及其导致的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家,中国在2020年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长三角地区肩负着探索区域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使命,是全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由于长三角地区粗放型工业化推进的时间较早,区域内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较为严重,其中过度的碳排放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在降低行政壁垒,优化要素配置的同时,产生了什么样的碳排放效应?其内部作用机理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对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碳排放的三条路径荷兰经济学家Tinbergen最早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指出地区间将阻碍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人为障碍加以弱化和消除,可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偏好程度存在差异,根据经典增长收敛理论,低发展水平地区的要素回报率相对高发展水平地区更高。区域一体化可以促进资本、知识和信息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推动区域间的深入合作。环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要素,随着区域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要素会随着资本等要素流动到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地区。低发展水平地区也会通过信贷优惠、税收减免和土地供给等方式吸引高发展水平地区转移的超排企业,加速了环境要素的消耗,从而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区域一体化一方面促进了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由复杂的供应链构成,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新建和拆除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区域一体化通过提高城市技术水平进而影响碳排放的路径有以下三条:一是区域一体化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间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利于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以及新技术的产生。二是区域一体化意味着企业有机会扩大域外市场规模和范围,企业为了占据竞争优势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更为强烈的产品升级或产品创新动力,从而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此外,地区间通过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和科创资源平台等载体,不仅增强了城市层面和企业层面相互信任,而且使企业的创新风险大幅度降低,提高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三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的深入推进,区域间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不断完善。环境标准的提高和环境监管的加强,会倒逼高污染企业进行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使用更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企业通过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绿色化、低碳化避免行政处罚或遭淘汰的同时,也带动了城市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区域一体化有助于推动区域间产业的对接合作,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已有发展水平,深化区域间产业分工合作,形成上下游产业联动机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要求长三角地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一体化会促进要素资源流向高生产率、高效益企业,加剧淘汰落后产能和竞争实力较弱的企业,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节能减排。此外,现代污染治理体系的构建会形成“绿色壁垒”,增加高污染、高排放和高风险企业进入市场的边际生产成本与沉没成本,加快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方式的替代,使本地区污染产业所占的比例下降,进而对节能减排表现出积极的效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碳排放的实证分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政策可以追溯到1982年发布的“六五”计划(1981—1985年),其中提出要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此后,国家层面的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再没有出台。直到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该规划首次从国家层面将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确定为中心城市。201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评估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带来的影响,笔者通过梳理国家层面的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同时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可得性问题,以及排除时间维度的干扰,发现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颁布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效应的量化提供了难得的准自然实验。因此,笔者以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颁布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通过比较政策实施前的城市、实施后的城市与未实施政策的城市之间的差异,得到“差分中差分”的结果,从而有效量化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净效应。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识别区域一体化碳排放效应的内在机理。从动态效应来看,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出现在政策实施后的第三年。原因可能在于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初期,地区间项目合作骤然增多,产能规模快速扩张引起能源需求急剧增加进而提高城市碳排放。但随着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完善,各类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增强。从城市等级来看,区域一体化政策对高等级城市碳排放减少的促进作用大于一般城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等级城市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除了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之外,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高等级城市通过推进节能减排措施,加大环境政策落实力度,发挥生态环境治理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城市间政府合作有利于深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和推动产业转移。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以及生产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倾向于在高等级城市聚集。相比高等级城市,一般等级城市较为宽松的环境规制政策,会承接由高等级城市转移的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区域一体化给一般等级城市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碳排放。从作用机理来看,区域一体化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技术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而通过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碳排放。对策建议在中国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转变的背景下,深入探讨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碳排放的异质性以及主要传导机制,为完善区域一体化政策、推动区域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服务。基于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碳减排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建议如下,第一,应统一制定长三角绿色发展空间及功能布局总体规划,建立城市间碳减排与绿色发展的互动合作机制,加大政府对企业绿色技术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可监测、可操作性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长三角低碳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二,响应中央号召,开展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绿色制造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搭建跨行政区的科技、人才、资本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绿色生产技术的高效产出和转化应用。第三,打造长三角低碳产业体系。限制边缘欠发达地区水泥、钢铁、造纸印染等“三高两低”工业以及中心发达地区基础原材料、能源重化工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以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产品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为核心的环保产业,大力支持跨行政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创新链的低碳化发展。[本文作者郭艺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曹贤忠系上海市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魏文栋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曾刚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文章改自作者发表于《地理研究》(2022)的论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END来源: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
2022年2月22日
其他

【国内期刊】《经济评论》2021年第5期目录

《经济评论》2021年第5期目录,欢迎大家阅读分享。来源:《经济评论》编辑部点亮
2021年10月6日
其他

【期刊专辑】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地理科学)

1.特约组稿召集人简介苗长虹,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区域发展与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黄河分会主任,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地理学河南省A类优势学科牵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和青年项目5项,专著20余部,发表国内外权威期刊文章150余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社科成果奖等多项。赵宏波,博士,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居环境与居民福祉,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等研究。发表SCI/SSCI/CSSCI等国内外权威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委托项目10余项,获中国地理学会“抗疫防疫先进个人”、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河南省科技成果奖等奖励多项。2.专栏缘起与导读引言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召开座谈会,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两年来,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深入持续开展,而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前沿探索显为滞后。鉴于此,本专栏特邀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苗长虹教授和赵宏波副教授组织“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同时得到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河南省地理学会及广大国内同行的大力支持!历时一年琢磨锤炼,“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终于见刊。城市作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对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与带动作用。《地理科学》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聚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时空格局与障碍因子、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多尺度空间格局以及县域碳排放的空间效应机制等议题,作者们尝试进行理论构建与方法前沿探索,以期达到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学术探讨与争鸣的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期待更多的地理学者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构建与方法创新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封面图片来源:转自网络专栏文章核心观点01高质量发展目标下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赵宏波,岳丽,刘雅馨,董冠鹏,苗长虹在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成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将黄河流域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态环境特征相结合综合评价黄河流域不同尺度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时空特征,总体上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存在局部非均衡性,上中下游城市间差异是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空间非均衡性产生的重要来源,左右岸城市间的差异相对较小。水资源利用量、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收入等方面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入主观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居民生活质量的主客观综合分析;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居民生活质量较低地区的形成机理与影响机制,为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02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曾刚,胡森林曾刚,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二级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首席专家,《经济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Chinese
2021年9月25日
其他

【研究方法】还用三步法?KHB方法:最新的中介分析检验方法

Jann的esttab命令在单个表中显示结果。总结khb程序非常普遍,它是为了配合各种标准Stata估计命令而编写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进行了khb关于logit,
2021年8月22日
其他

【研究方法】六位核心期刊主编眼中的“好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副主编;田卫平
2021年8月13日
其他

【科研素材】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场,你了解多少?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什么是碳交易?这个市场是怎么运行的?为何要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一起了解吧↓↓↓01什么是碳交易?“碳交易”又称为“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通常情况下,政府确定一个碳排放总额,并根据一定规则将碳排放配额分配至企业。如果企业排放量高于配额,就要到市场上购买配额。如果企业实际碳排放量小于配额,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剩下的配额。02为啥要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配额可以在企业之间更好地流通,有望大幅降低全社会总的减排成本。
2021年7月19日
其他

【学术前沿】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

CCUS技术累计捕集200-300亿吨二氧化碳,为氢能、储能等突破性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争取时间。CCUS项目应重点环绕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南华北盆地、四川盆地等区域进行部署。
2021年6月2日
其他

【期刊盘点】《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总目录

包括:空间经济、城市经济、土地经济、交通经济、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学科领域
2021年1月5日
其他

【期刊盘点】《地理学报》2020年第75卷总目录

包括:空间经济、城市经济、土地经济、交通经济、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学科领域
2021年1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期刊盘点】《农业经济问题》和《农业技术经济》2020年总目录

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七十年:成就、经验与展望——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研讨会综述......陈慈,孙素芬(137)
2021年1月3日
其他

【期刊盘点】2020年《中国工业经济》总目录

包括:空间经济、城市经济、土地经济、交通经济、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学科领域
2021年1月3日
其他

【期刊年终盘点】《旅游学刊》2020年(第35卷)1~12期总目录

包括:空间经济、城市经济、土地经济、交通经济、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学科领域
2020年12月27日
其他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发布,盘点Q1区经管类期刊名单!

《年报》旨在客观、全面、规范、准确地报道中文期刊的影响力指数、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可被引文献量、下载率等期刊计量统计指标,并提供这些计量指标的文献统计来源信息,为中文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0年12月26日
其他

学术排行榜 |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公布(经济学、地理学和管理学各领域入选学者名单)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研制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9版)》名单,该名单按学科分为21张表,各表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2020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