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KT讲坛精华 | 赵国新教授: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源流

iResearch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04-24

2021年9月27日晚上,“外研社·U讲堂社区”2021年度KT讲坛正式开始第21讲!(点击查看KT讲坛年度预告)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国新教授带来了“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源流”专题讲座。


讲座中,赵国新教授系统梳理了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源流:文化唯物主义是对F. R. 利维斯的“细绎派”形式主义和蒂里亚德的历史主义两种文学批评的有限继承和部分否定,此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塑造,受到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以及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的影响。


赵国新教授与袁方老师合著的《文化唯物主义》一书对这一问题也作了深刻的阐述。《文化唯物主义》属于“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社会/历史研究系列)”,已于2019年12月出版。“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总主编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社会/历史研究”子系列主编为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赵老师首先对文化唯物主义作了概要的介绍。英国文化唯物主义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盛行于90年代,它以研究英国文艺复兴文学而起家,以探讨后殖民和同性恋问题为后续。但是,文化唯物主义虽头顶“主义”之衔,却难膺理论之名,它既没有生发出一套系统的批评原则,也没能提出普适性的理论概念,只是一系列批评实践的统称。细论其思想源流,赵老师认为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细绎派的道德主义。细绎派的核心人物是F. R. 利维斯,在20 世纪30—70年代,细绎派一直主宰着英国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在批评实践中,细绎派批评家往往撇开历史语境,远离时代思潮的影响,分析字里行间的微妙含义,再去引申发挥,同时探察作品是否具备道德严肃性。文化唯物主义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术环境下成长起来,都接受过细绎派的严格训练。文化唯物主义一方面吸收了细绎派用文学批评干预社会生活的主张,另一方面反对细绎派彻底脱离历史语境的极端做法,强烈要求文学批评引入社会和历史因素。


F. R. 利维斯和他创办的《细绎》(Scrutiny)杂志

(图片来自网络,下同)


2)蒂利亚德的历史主义批评。蒂利亚德等历史主义批评家深受黑格尔影响,经常把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学视为时代精神的表现,在文学分析中要么探察时代精神如何影响文学创作,要么研究作品如何反映了时代精神。蒂利亚德强化了文化唯物主义者的历史意识,促使他们将社会历史因素重新引入文学批评,但是,他的这种总体论式的史观过于简单化。在文化唯物主义者看来,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其社会思想都是复杂多变的,里面充满了相互矛盾和相互对立的因素,没有哪一种思想能够垄断一切,哪怕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情况也是如此。


蒂利亚德


3)雷蒙·威廉斯的思想贡献。在文学批评领域,“文化唯物论”一称是威廉斯的首创。他对文化唯物主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威廉斯对社会系统的层次划分。他把社会文化分为三个部分:残余成分、主导成分和新生成分。这种文化成分的结构划分对文化唯物主义的批评策略多有启示,促使他们在分析作品时,不仅试图揭示该作品是如何在主导文化因素的统摄下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文化统治工具,而且有意证明,在貌似天衣无缝的主导意识形态之下,实则暗藏着异质性的内容,即抵制主导意识形态的残余和新生成分。


雷蒙·威廉斯


4)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无意识的东西,是“个体与其真实状况想象关系的再现”。同时,他坚决反对黑格尔式的总体论,以多元决定论替代了总体论,认为社会结构是极为复杂的,各种因素处在一个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关系之中。这种多元决定论给文化唯物主义者的启发是,在每一个时代的内部,都可能有好几种相互冲突的思想潮流和价值观,不存在一种大一统式的时代精神。文化唯物主义者对蒂利亚德的历史主义的批判,也是这种多元决定论对黑格尔的总体论的批判。


路易·阿尔都塞


5)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葛兰西认为,国家是由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构成的,市民社会以柔性的思想手段——也就是文化霸权——间接地帮助统治阶级行使统治功能,维护其价值观和物质利益。文化霸权理论暗示,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它一直面临着被压迫群体的挑战。在这种理念的启发之下,文化唯物主义者在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不但寻找其中暗含的颠覆性因素,揭露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内在矛盾性,还极力强调,这些颠覆性因素对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具有反制能力。


安东尼奥·葛兰西


赵老师最后总结道,文化唯物主义博观约取、兼收并蓄,兼具文本的细读、历史的意识和理论的视角,同时也有当代左翼文化政治的标配,即现实的关怀。

以上是赵国新教授讲座精华,如想了解更多关于文化唯物主义的内容,可以加入钉钉群获取精彩直播回放,或者参考《文化唯物主义》一书。



相关阅读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亚平教授:二语习得的有效机制: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探析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颖冲副教授:多模态视阈下的中文小说英译

KT讲坛精华 | 中国人民大学刁克利教授:重构作者研究

KT讲坛精华 | 上海财经大学杨国静教授:当我们谈论伦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隋红升教授:真正的男性气质文化内涵与新时代男性气质建构导向

KT讲坛精华 | 东南大学韦清琦教授:生态女性主义的整体性批评实践——以蕾切尔•卡逊为例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董燕萍教授:译员的注意力控制机制

KT讲坛精华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祥涛教授:中国经典翻译研究热点问题与研究方法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语言研究中缘何对比语言学具有重要性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大学郑萱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廖鸿婧老师: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与测评

KT讲坛精华 | 宁波大学许希明教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重音盲点

KT讲坛精华 | 浙江工商大学张金凤教授:身体研究动态与思考

KT讲坛精华 | 上海师范大学陈红教授:生态批评的环境史维度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邵斌副教授:英汉浮现词缀对比研究

KT讲坛精华 |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二语学习中的同伴互动促学机制探析

KT讲坛精华 | 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语料库翻译学——理念、方法、工具

KT讲坛精华 | 南京大学孙红卫副教授:重构文学研究的民族视域

KT讲坛精华 | 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改写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

KT讲坛精华 | 武汉大学邓鹂鸣教授:体裁素养与二语写作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亚平教授:儿童二语的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

KT讲坛精华 | 胡亚敏教授:“战争”的命名与美国战争文学研究的几个维度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文化唯物主义》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