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華語文學的世界裡,港臺必須有姓名:劉紹銘、梁淑雯編《給孩子的港臺散文》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19-07-25

嘿,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又要來了!

不激不隨近期會密集推送

書展新書、

中大書單、

書展攻略等各類信息,

敬請關注。

▼ ▼ ▼


給孩子的港臺散文

劉紹銘、梁淑雯 選編

「給孩子」系列

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


陪伴純真的孩子長大

陪伴滄桑的大人莞爾

 

本書分港臺兩輯,由作家、翻譯家劉紹銘教授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助理教授梁淑雯一同奉上。選來三十七位作者共五十九篇散文,寫作年份由七十年代至今。香港是「方塊文章」的天下,短短的一塊豆腐空間,高手輩出;相對香港而言,臺灣部分有賴報紙雜誌歷年給予作者廣闊的空間,文章大放異彩。兩輯文字盡是人情趣味、地方記憶和飲食藝術的書寫,讓讀者從妙趣的文字中細味「人間煙火」。所選文章不乏散文名家之作,也有不常見於其他散文選集的滄海遺珠。

 

編者劉紹銘說:「這集子老少咸宜,讀者唯一不可或缺的是一顆童心,或時髦點說,得有些幽默感。有幽默感的人才會忍不住笑傲江湖,胸懷日月。


——————

詩歌是迂迴迷宮的華燈。

小説是塵念蕩漾的江河。

戲劇彷佛茶舘酒肆慷慨的絮叨。

文學體裁中的散文從來倒是尋常巷陌的笑聲涙影,

可深可淺,隨心隨興,老少咸宜。

兩岸三地裏大陸那塊大地的淚影和笑聲已然幻化成遠近低徊的長卷,

這本給孩子的散文偏偏探望香港和台灣兩塊小地方的巷陌消息,

依依撫慰風過處的落葉,茶涼後的喟嘆,

人散了的冷月,

陪伴純真的孩子長大,

陪伴滄桑的大人莞爾。

——董橋

——————


▼  開卷五分鐘 ▼


人間煙火(代序)

劉紹銘、梁淑雯


《給孩子的港臺散文》選集特定的讀者對象,順理成章應當是「孩子」。王安憶教授在她選編的《給孩子的故事》的序言裏為選材訂下標準:「事實上,如今『兒童文學』的任務也日益為『繪本』承擔……意味着在『孩子』的閱讀裏,小心地劃一條界線,進一步分工──我決定在所有的故事寫作,而不是專供給『兒童』的那一個文類中,挑選篇目,收集成書。」

 

王安憶的選稿標準,其實也是我們為《港臺散文》集稿時所用的標準。我們沒有往「兒童文學」這個特定文類去取經。這集子老少咸宜,讀者唯一不可或缺的是一顆童心,或時髦點說,得有些幽默感。有幽默感的人才會忍不住笑傲江湖,胸懷日月。《給孩子的港臺散文》雖突出了「孩子」的身份,卻絕不意味「長者不宜」。我們相信,文章只有好壞,卻無雅俗之分。我們相信,清風明月、水面落花固然是散文取景的素材,但散文的品種,可細分為雜文、小品、或隨筆諸如此類的稱謂,像何福仁的〈當狗遇上貓〉,當然是名正言順的散文,實際上也可稱為隨筆、小品文,雖然隨筆跟小品的分別,不易說清。

 

為了方便,本集把刊於臺灣和香港兩地刊物的作品分成臺港兩輯。在此不妨簡單的介紹一下臺灣和香港兩地的文化生態。嚴格來講,除了《香港文學》,香港再無定期出版的文藝雜誌,但不缺的是依附報紙副刊生存千字以內的「方塊文章」。短短的一塊豆腐空間,高手輩出,端的是「袖裏乾坤在,壺中日月長」。

 

散文要抖出韻味,空間寛敞得可以讓作者使出看家本領,先得打消字數框框的限制。臺灣的《聯合報》副刊和大型的綜合雜誌《天下》不時刊登名家散文,不受框框字限。如果不是這些刊物的照顧,我們說不定沒機會看到蔣亞妮的〈寫妳〉、簡媜的〈在茄紅素的領導下〉,更別說亮軒的〈哪個是老師?〉了。

 

《給孩子的港臺散文》絕對是老少咸宜的讀物。


▼  目 錄  ▼


人間煙火(代序) 劉紹銘、梁淑雯

 

香港篇

力匡         三個香港

阿濃         小住息風塵

                童年經歷與文字

                迴轉木馬

劉紹銘   「文」淡如菊

                故國 喬木

                公無渡河

西西        港島吾愛

小思        香港故事

董橋        「細長黃色水果」

                善待母語,維繫尊嚴

                鍛句煉字是禮貌

鍾玲        人鬼同樂——馬來西亞的三保山

杜杜        見雪

                油炸鬼妙在食空氣

                檸檬茶與阿拉丁

何福仁    當狗遇上貓

王璞        走進綠色

                銀行裏的師奶

辛其氏    上環 三題

胡燕青    茶餐哲學

                搭檯

黃仁逵    中秋晚會

                回家

                跑道上

黎翠華    燈罩

                左岸的雨天

陶傑        理髮舖子

                異鄉夢尋

黃碧雲    我家僕阿雲

鍾國強    黃老太

王良和    波仔記

潘步釗    好飲不能飲

黃淑嫻    英國的味道——重讀朱自清的《倫敦雜記》

                改變你生命的一雙鞋

毛尖        老爸老媽

                就此別過

陳惠英    香港大叔

                區

鄧小樺    作為代課教師

麥樹堅    橙

 

臺灣篇

楊牧        十一月的白芒花

張曉風    只因為年輕啊

亮軒        哪個是老師?

三毛        懸壺濟世

席慕蓉    風裏的哈達

阿盛        天演貓狗鼠

                廁所的故事

周芬伶    蘭花辭

劉克襄    小綠山之歌

朱天心    李家寶

張曼娟    剛剛好

蔡珠兒    今晚飲靚湯

簡媜        茉草

                在茄紅素的領導下

蔣亞妮    寫妳


做了兩款小書籤


▼  封面故事  ▼

from 責編林孜孜


負責封面設計的是臺灣設計師,她第一稿中有個概念是陸地與海,有一隻小船開過去,這個形象很適合港臺兩地,色調對比也很特別。

illustration/ IG @ bianco tsai


可我們都在想,這還不是本書的性格,這書與之前一本《給孩子的散文》(王安憶編)最大的對比,是人情味與生活氣息極濃,就像你走進街頭巷尾看到的風景一樣。設計師後來交出這一稿,是天臺風景,尋常百姓默默過日子的感覺,兩棟大廈就是港臺兩地,我們覺得,是這感覺了。幾天後,我們收到董橋先生的推薦語,其中一句「這本給孩子的散文偏偏探望香港和臺灣兩塊小地方的巷陌消息」,我們就更肯定我們選對了。內封是一幅馬賽克瓷磚圖,在老香港老臺灣的室內常常看到,本來是封面其中一稿,我們愛不釋手,不引割捨,放在內封,讓它繼續點綴港臺生活。




▼  來自一位先睹為快的讀者  ▼

港臺遊樂園的歡樂時光

by Mayo


乍看本書的書名——《給孩子的港臺散文》,會以為是一部只給小孩看的童書,但如果認真讀過裏面的文章,會發現當真如編者所言:「雖突出了『孩子』的身份,卻絕不意味『長者不宜』。」只要有童心,仍然能讀得津津有味,感受文字所迸發的童趣。

 

本書所選的散文,大抵是輕鬆、生活化的日常小品,沒有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也沒探討甚麼大是大非的嚴肅話題,讀下去就像是透過作者的視角,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跟好友閒談人情趣味、地方記憶和飲食藝術。我們可以先漫遊香港,回到三十年代的香港,吃「三個仙」(即三分錢)一碗的紅豆沙;再到茶餐廳喝一杯「鴛鴦」,發發噏風吹下水;然後飛到地球的另一端,在撒哈拉沙漠跟着臺灣來的「非洲巫醫」東奔西走,替非洲婦孺看病;最後走進臺灣北部的小山頭,尋找大自然的寶藏。

 

讀「香港篇」的散文,能夠感受到濃厚的本土風情。裏面提到的人物、地點、食物,所用的語言,都港味十足。大部分散文都是七八九十年代的作品,而我們處在千禧年代,時代變遷,但空間相同、價值相近,我們看的、想的、感受的都有一種奇妙的共鳴。讀小思老師的文章:


「好些老香港,離開這都市一段短時期,再回來,往往會站在原來熟悉的街頭無所適從,有時還得像個異鄉人一般向人問路,因為還算不上舊的樓房已被拆掉,什麼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及高架天橋全現在眼前,一切景物變得如此陌生新鮮。」


再讀到詩人力匡第三次來港的片段:由「我回香港,閉了眼睛都會走路。」到「我錯了,我以前認識的香港忽然失踪了。」、「這個香港是另一個香港,我以前並不認識。」


可以察覺,兩位作家對香港的體會,在本書中遙相呼應。若我們現在作別香港數月,再踏足這片土地,同樣會驚覺香港竟是如此多變。然而我們讀完整本書就會發現,無論環境怎麼改變,有些東西、有些價值,歷久彌新。

 

看「臺灣篇」的散文,別有一番滋味。十五篇文章風格各異,有老師的思考與感觸,有蒙古的尋根之旅,也有寫身邊的家人、寵物。文字中滲透出濃濃的臺灣味,與香港篇的散文對照一下,即可看出兩地獨特的寫作風格。


相同的是,本書搜羅的文章都饒有童趣,文風或優雅或巿井,人情味極濃,港臺風貌活現紙上,讓人看得不禁會心微笑。


這是由兩張照片拼接而成的,

左邊為台灣夜市,右邊為香港街市

毫無違和感嘛



▼  作者簡介  ▼


劉紹銘,著名學者、翻譯家、作家,嶺南大學榮休教授,著作等身。與閔福德(John Minford)教授合編的學術著作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 Volume1: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深受好評。其他文集包括《吃馬鈴薯的日子》、《二殘遊記》、《小說與戲劇》、《偷窺天國》、《情到濃時》、《文字不是東西》、《方留戀處》、《藍天作鏡》等。譯作則有《中國現代小說史》及《一九八四》等。

 

梁淑雯,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哲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碩士及榮譽文學士,現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助理教授,其研究專長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香港文學及報刊文化。論文見於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ese、ComparativeLiterature Studies及《人文中國學報》。




▼  中大「給孩子」系列第六本  ▼


因為是「港台篇」,特別做了畫風不同的封面

你們喜歡嗎?


- end -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2019,我們繼續與你看……

 新的一年,繼續與你在一起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度全書單

➤ 十萬張珍貴底片,真實重現文革的極端年代 |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中文版首次出版

➤ 王賡武:繞不開的歐亞大陸 | 書展新書《王賡武談世界史》

➤ 泅過界河,我就踏上了我親愛的祖國的敵國 | 雷光漢《蘇聯流亡記》

➤ 貧困中國的「驚天大逆轉」· 港中大出版社新書《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

➤ 香港、中國大陸、倫敦 90個「他」的故事:江紹祺《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 香港電影:誰死了,誰可能活了?|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增訂版

➤ 「以學生為念」:記沈祖堯校長 | 《校長畢業了》周保松教授序

➤ 新書 | 積極不干預:港英政府的中國通

➤ 書單 | 港中大出版社 ·「邊城思想者」系列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高饒事件 | 集體殺戮 |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