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巨册!陈维昭、张文达主编《张文达藏稀见清代科举文献汇编》出版

编者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本文经“书目文献”公众号授权转载。



《张文达藏稀见清代科举文献汇编》(全50册)
陈维昭 张文达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



编者简介

陈维昭,1960年生,广东省汕头市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研究分会主席团主席、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程攻关项目《清代稀见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已主编出版专著《稀见明清科举文献十五种》、《日本所藏稀见明清科举文献汇刊》。

张文达,1978年生,山西省忻州市人,清华大学工科硕士,目前在北京从事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参加编写过知识产权法律图书,同时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峤南科榜录》。在山西省五台县恢复开办了有近百年历史、公益性质的“瑞华书局”。从事科举和法律史料收藏十余年,所藏科举类文献逾千种。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张文达所藏稀见清代科举文献一千余份,主要分为四部分:科举史文献、科举录文献、朱卷文献及制艺选集与理论文献,具体包括童生亲供单、乡试题纸、科举浮票、朝考捷报、题名录、会试录、乡试录、同年齿录、朝考卷、殿试卷、会试(武会试)卷、乡试(武乡试)卷、同门朱卷,以及清代八股文选集和理论专著、科举文选和批评文献等。这批文献均为学界难得一睹的稀见文献,有些甚至迄今未见著录。另外还有大量名人贤达的相关科举材料,如北京大学两位校长朱益藩、蔡元培的朝考卷。
本书无论是对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科举人物传记研究,还是对清代各种科举文体的历史流变研究、各省的府县考试文体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研究等,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丛书的影印出版,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科举史研究的纵深拓展。



序 言



自一九九二年刘海峰教授提出“科举学”以来,从事科举学研究的学者日渐增多。尤其是二〇〇五年刘教授正式提出“为科举制平反”之后,科举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从科举文献的搜集、整理、影印出版,到科举史、考试史、教育史、八股文史的研究,都出现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在科举文献的出版方面,从科举录(登科录、题名录、同年齿录、乡试录、会试录等)、考试卷(闱墨、朱卷、试牍等),到各种科举文体(如制艺、试帖诗、论、表、判、策、律赋等)选集或作法指南书,都有相关文献的出版。科举录方面有:龚延明《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系列丛书(宁波出版社, 二〇一〇至二〇一六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科举录汇编》和《续编》(二〇一一年)、龚延明和祖慧《宋代登科总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四年)。科举史文献有:杨学为《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三年)、文清阁《历代科举文献集成》(北京燕山出版社,二〇〇六年)、来新夏《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学苑出版社,二〇〇六年)、陈文新《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武汉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王鸿鹏《台湾科举史料汇编》(九州出版社,二〇一六年)、贾江溶《贾江溶藏稀见清代科举史料汇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二〇年)、国家图书馆《清代乡试文献集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二〇二〇年)等。闱墨、朱卷及各科举文选文献有: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田启霖《八股文观止》(海南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古代闱墨卷汇编》(二〇一〇年)、颜建华《清代湖南朱卷选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二年)、龚笃清《八股文汇编》(岳麓书社,二〇一四年)、林祖藻《明清科考墨卷集》(兰台出版社,二〇一四年)、田启霖《明清会元状元科举文墨集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六年)、李德龙和董玥《未刊清代朱卷集成》(学苑出版社,二〇一九年)、陈维昭《稀见明清科举文献十五种》(复旦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九年)、陈维昭和侯荣川《日本所藏稀见明清科举文献汇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二〇年)等。

每一种科举文献的出版,尤其是大型科举文献丛书的出版,都对学术研究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一九九二年《清代朱卷集成》的出版,为历史学、教育学和文学研究提供了海量的第一手文献。该书被当成一份清代士官的科举人生的记录,从县、府、院试到乡会试、殿试、朝考,科举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朱卷中都有详细记录。该书呈现了信息丰富的科举生态,很多朱卷记载了中式者父祖、业师、座师、母系、妻系等信息。有学者通过对此书中有关族谱、师承与同谊等情况的记载,研究科举时代的区域流动、社会交往、社会网络、习俗、婚姻制度与家族互动;有学者以此书为据,考辨清代科举人物的官年与实年的差异问题;有学者通过此书梳爬出《诗经》学的史料;有学者对此书中的八股文进行集中研究;另有一些学者则以此书为据,去订正学界以往的结论。从二〇一〇年开始,龚延明《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系列陆续出版,为明代科举制度研究提供了最原始、最权威的文献。有关明代乡、会试制度演变的研究,解额分配、录取比例与地域利益纷争的关系研究,各省科举家族研究,各省进士群体研究,家族专经研究,明代科举地理研究,人才流动研究等等,都由于这些科举文献丛书的出版而得到深入的讨论。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主编的《中国科举制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五年),刘海峰主编的《中国科举通史》(人民出版社,二〇二〇年)都是这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二〇〇九年,陈文新主编的《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出版,则在提供重要科举制度文献的同时,对一些八股文名著进行点校。陈文新主编的《中国科举文化通志》正是利用这些文献而进行拓展性研究。

当然,相对于历史自身的丰富性,目前这些已经出版的科举文献远非全璧。在经历过清代乾隆年间征书禁毁活动,以及晚清戊戌维新派的口诛笔伐之后,科举文献的保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科举制于一九〇五年被废除之后,不仅那些汗牛充栋的应试辅导书籍被毁弃无踪,而且连会试录、乡试录这些官方印制的专书,闱墨、朱卷等科举文献等也多有散佚,这为我们今天研究明清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士官人物履历以及文章风尚流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进一步搜集、出版中国古代的科举文献,是我们拓展科举学研究的必要前提。



张文达先生自二〇〇六年即开始致力于清代各类稀见历史文献的收藏,涉及职官史、法律史、教育史、科举史等,搜集的视野也延伸到域外。这些稀见的历史文献近年正在陆续编辑、影印出版,将为清代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研究提供重要的第一手文献。

我们首先从张文达先生的丰富收藏中选出一批清代科举文献,予以影印出版。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科举史文献、科举录文献、朱卷文献及制艺选集与理论文献。这批文献均为学界所难得一睹的稀见文献,有一些甚至是孤本。

《张文达藏稀见清代科举文献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的第一编,收入几种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文献。童生亲供单乡试题纸二份,为同治间童生入学时填写的保证书。亲供是针对考生冒籍的弊端而实行的措施。自清初,考生冒籍考试的情形即引起官方的重视。雍正六年(一七二八)议准,鉴于粤东、广州、潮州等府属向有通考之弊,童生取进后各归本籍,教官多不识面,百弊丛生,官方出台相应的科举条例:地方官应查明,考试童生实系土著,需取具廪保及五童互结,方准收考。倘有冒考者,照例治罪,并将廪保黜革;而互结五童,则一同治罪。(《钦定学政全书》卷三十)张藏本亲供单二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实物。清代乡、会试考题原件属于稀见之物,张藏本乡试题纸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一八九七)正科江西乡试第贰场试题。此为清代中后期乡、会试三场试题纸的一般格式,除三场各题和标明各应试文体格式要求外,第贰场试题后要求考生默写其第壹场首艺的起讲部分。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奏准,“令本生于贰场墨卷内摘写头场文字”,以备校对前后场考生笔迹,以防作弊。(《钦定科场条例》卷四十八)

第二编为科举录,包括题名录、会试录、乡试录和同年齿录。清代的科举题名录,除了官方在乡、会试之后印制的正式考试录之外,还有一种坊间抄写或印制的题名录。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恩科江南和顺天乡试题名录曾分别刊载于一八九三年和一八九四年的《万国公报》。张藏本《癸巳恩科浙江乡试题名全录》则为该科浙江乡试题名全录,正可以弥补当前文献上的阙失。关于该科浙江乡试中式举人,《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记载了王梦魁、杜子彬、陈范、俞授莲(张藏本作“连”)、戎念功、何寿章、宋家征(张藏本作“佳”)、俞镇、范寿铭、沈永昌、赵翰芬、陈其闲、陈景蕃等,大体上与张藏本一致。《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中,杜子彬之后是章世齐,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说诗全编》则作“庄世齐”,李氏以山阴、会稽从未有庄姓者而予以存疑。但张藏本中的第七名却写作“张世宝”。张藏本《两京十八省甲午恩科官板会试题名全录》为光绪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恩科会试中式举人的题名录,与《癸巳恩科浙江乡试题名全录》一样,非出于官刻,为坊间的粗制滥造,其表现之一是多用俗体字,如刘、寿、绵、陈、贺、调、罗、声、继、荣、协、赵、宝、灿、玮、国、应、广东、苏等。不同之处在于,与光绪二十年官刻《会试录》相比,张藏本多有异文或错误,如“刘橒寿”写作“刘松寿”, “俞省三”写作“余省三”,“徐仁镜”写作“徐仁邻”,“续绵”写作“读绵”,“刘庆笃”写作“刘令笃”,“欧家廉”写作“檀泰廉”。这些异文或错误也许与坊制题名录的获取方式有关。近现代著名藏书家邵章所藏《同光两朝草题名录》收录了自同治元年(一八六二)至光绪八年(一八八二)数科乡、会试题名录,亦属此类坊刻本,多俗体字。此书后有章钰、孙桐、傅增湘等人的跋语。孙桐所写跋语描述了题名录的传抄叫卖过程,是一幅科举文化生态图:


棘闱故事,填榜之日黎明,内龙门发外帘,胥役及刻字工匠随入分列堂上,墙隅榜上每填一名,随刻草板。至亥、子之间事竣,刷印亦就,随榜出院。先是,每填五名,即写片纸,由门隙传出,报房购之,先向中式者报喜。又于琉璃厂预觅闲地,黏之壁上,曰卖红录,得钱始令入观。凡获售者,不待榜出,早已得报。至题名录出,已为过时之物。夜半沿街叫卖,闻者开门争买。至次晨则仅直一文,惟市人取观耳。官板大字题名,外省犹见之,京师则从未见,盖榜发,主试等覆命,随折进呈,恭缮写本,闱中无刊本,迟久进呈试录时始有之,而已无人过问,绝少传者。草录阅者随手弃置,汇集多纸,流传数十年,洵为罕觏。科举千数百年,虽豪杰之士不能不系心得失。得意者少,失意者多。昔人以放翁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比登第之兴味。若下第者,深宵冷巷闻叫卖之声,凄而且厉,式之跋语,情状如绘。


关于清代考试录,虽有《中国科举录汇编》等丛书的出版,但仍有大量的清代考试录未被发现或影印出版。张藏本会试录、乡试录及乡会试齿录,均可补阙。这些科举录所载,与《清史稿》《碑传集》《清朝贡举年表》《清秘述闻》比较,时有异同,自有其史料价值。张藏本《乾隆甲戌科会试齿录》共录乾隆甲戌科殿试进士一百零六名,末页附有杨逢元等三十八人(其中有六人因该页残破而不得其详),仅列其名,未详履历。然据《清朝进士题名录》,此科进士共二百四十一名,该榜为清代进士名榜,著名人物有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等。张藏本《齿录》为残本,尚有九十七人未列入。此《齿录》始于杜宪,康熙辛丑 (六十年,一七二一) 年生, 赴试当年三十四岁。此科应有比他年长者, 如探花倪承宽生于康熙五十六年 (一七一七) ,此书未收,可见此书前阙,后文也阙。关于乾隆甲戌进士履历,《国朝历科题名碑录》与《清史稿》《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或相关地方志时有相异处,江庆柏编著《清朝进士题名录》有所考辨订正。张藏本可作为进一步考订的根据,如二甲第二十五名王士棻,其籍贯《国朝历科题名碑录》题作“陕西华州人”。江著据《清史稿·地理志》,华州属同州府,补为“陕西同州府华州人”。张藏本则题为“同州府华州”,更为直接。又二甲第五十三名,张藏本为薛田玉,下注“榜姓田”。江著则据小金榜、题名碑、《高宗实录》等文献径改为“田玉”。二甲第六十三名,张藏本作汪大经,下注“榜姓王”。江著据《碑录》作“王大经”,并引《苏州府志》,称“榜姓汪”应是笔误。总之,张藏本为乾隆甲戌科进士履历的研究提供了更加直接的证据。

第三编为朱卷文献,包括朝考、殿试、会试(武会试)、乡试(武乡试)考卷和同门朱卷。清代的朝考有两种:一是选拔庶吉士的考试,即在殿试后由皇帝亲自命题对新科进士再次进行的考试,专为选拔翰林院庶吉士而设;一是对拔贡生、优贡生到京后的考试(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第五章)。本《汇编》选入者均为进士朝考卷。朝考卷历来未见影印本,张藏朱益藩、蔡元培等朝考卷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所收乡、会试朱卷均为此前各朱卷丛书所未收者,山西、江西尤为收藏者所着意关注者。这些朱卷文献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此仅提一例。关于光绪戊子科各省乡试的四书文题目,黄崇兰《国朝贡举考略》于山西乡试列入四书文三题《行己有耻一句》《是故君子二句》《尧舜之知三句》,解元渠本魁。但是,张藏光绪戊子衡鉴堂所刻《山西五魁》选入该科两道四书文题为《行己有耻》《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查《清秘述闻》再续卷一,与张藏本同,解元亦作渠本翘,而不是渠本魁。张藏本可与《清秘述闻》互相印证《国朝贡举考略》之误。另外,《山西五魁》以“五魁”为书名,选入的却是五经魁的四书文,而不是五经魁的本经文。乾隆壬子科《浙江魁卷》一书亦属这种情况。这种书名与选文之间的关系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明清时期的“五经取士”制度。

从已经出版的科举文献来看,具有历史学价值、科举史学价值、教育史学价值的文献被学界首先关注到,而具有文章史、文学史价值的文献往往被置于次要,甚至忽略的地位。虽然已有多种八股文或闱墨选集出版问世,但远不如科举录之类的文献之更受关注。这当然有科举学本身的学科原因。汪廷珍说:“国家以经艺试天下士者,欲得夫明道之士以备任使也。道散于物,聚之以学,学具于内,程之以文。故试非试其文之工拙,将以试其学之浅深纯驳也。而即文验学,如形影然。故士之学道也,非以为文也,而欲文之工,舍学道无由。夫道之在天下也广矣,天地古今、人物事变、鬼神性命,无一而非道也。以文言之,则自经史子集以逮百家众技,无一而非道也。为学者必涵泳乎经史子集之理,博观乎天地人物、古今事变、鬼神性命之赜,本之心解力行之实,以发明圣贤立言之意,则无论所得之浅深,所见之纯驳,而其发之文者,皆必有真性情、真意义存乎其间。衡文者于以观其理而知其学,观其识而知其才,观其词气而知其养,观其品格而知其人。盖诚中形外,有毫发不可掩者也。”(汪廷珍《安徽试牍立诚编序》)道光六年(一八二六)江西督学使者福申说:“国家以制义取士,原欲士子诵法圣贤,讲求实用,备异日分职任官之选,非徒尚文辞也。”(福申《江西试牍序》)这种重经史而轻文辞的倾向在明清时期是具有代表性的。虽然科举考试采用特定文体以试士,但其目的并非考核士子的文章水平、文学才能,而是经由特定文体考察士子的道德、实务能力。汪廷珍这种观点颇能代表官方设科取士之本意。但是,在实际的阅卷过程中,文章毕竟是考官据以取士的唯一依据。于是,士子的文章与实际修养和才华之间的关系就引起官方长期以来的忧虑,由此引发了朝廷一次次地对文风、士习进行警示。同时,科举文章又与历代文章史、文学史紧密关联,其基本理念与审美原则相互影响,同处于一个文化生态之中。通过科举文章之形态与流变,正可以考察历代之文的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与发展规律。由此视之,科举各文体的文献,其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这也是本丛书以朱卷文献为主体,并专列第四编“制艺选集与理论文献”的原因之一。

第四编收入稀见的清代八股文选集和理论专著。与明代一样,清代的八股文风的形态与流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这种阶段性特点往往以某科为标志。清初吕留良在谈到晚明八股文风的特点时说:“隆庆辛未,复见弘正风规,至今称之。文体之坏,其在万历乎?丁丑以前,犹属雅制;庚辰令始限字,而气格萎薾;癸未开软媚之端,变征已见;己丑得陶、董中流一砥,而江湖已下,不能留也;至于壬辰,格用断制,调用挑翻,凌驾攻劫,意见庞逞,矩矱先去矣;再变而乙未,则杜撰恶俗之调,影响之理,剔弄之法,曰圆熟,曰机锋,皆自古文章之所无,村竖学究喜其浅陋,不必读书稽古,遂传为时文正宗。自此至天启壬戌,咸以此得元魁,辗转烂恶,势无复之,于是甲乙之间,继以伪子伪经,鬼怪百出,令人作恶。崇祯朝加意振刷,辛未、甲戌、丁丑,祟雅黜俗,始以秦汉唐宋之文,发明经术,理虽未醇,文实近古;庚辰、癸未,忽流为浮艳,而变乱不可为矣。此三百年升降之大略也。”(《吕晚邨先生论文汇钞》)吕留良均以科名为论,实是以各科墨卷为依据。每一科的会试都是特定文风的集中呈现,也引领着其后的文章风尚,这也是明代以来编辑乡试闱墨选集或会试闱墨选集的主要原因之一。每科应试士子文章之中式,是官方或考官的文章理念之产物。而每科闱墨的刻印,又对此后天下士子产生整体性影响。闱墨之选,不仅是对中式墨卷的认同,亦旨在引导、影响此后的文章风尚。吴钟骏、蔡锦泉从道光十六年丙申(一八三六)科会试至二十九年己酉(一八四九)科乡试中选出一百三十余篇符合“奥博”与“清矫”文风的四书文,编成《乡会酌宜》,目的就是要经由闱墨选评以引导文风。而各省乡试闱墨之选,则不仅体现了八股文风的历史阶段性,而且体现了八股文风的地域性特点。关于文章风气的地域性特点,清人已有所认识和强调,咸丰间制义理论家钱振伦在谈到各省八股文风的地域性特点时说:“各省风气,如江苏宜风华,浙江宜议论,江西宜理境,安徽、福建宜典制,湖南宜长章,陕西宜小品。司文枋者自当用其所长而毋强其所不习。”(钱振伦《制义卮言》)本《汇编》所选各省闱墨当然不能说是风格单一,但毕竟为读者提供了清代的具有地域性特点的闱墨文献。同时, 这些闱墨文献所提供的信息也不局限于闱墨本身,如《浙江魁卷》,所选为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一七九二)科浙江乡试墨卷,首篇为该科主考官金士松所拟程文,文后有副主考曹振镛、内监试曹玉树、内收掌官李岩,以及第一至第十六房各房考官的评语,虽语多奉谀,但毕竟可以看出其时的文章风尚与趣味。本《汇编》特意选入试牍一类的制艺选集。学政视学地方、按试各郡以考核士子,其编印的科举文章即为“试牍”,而由选家编选者则称为“考卷”。与乡试闱墨相比,试牍、考卷不仅具有地域性特点,而且因考试场合的不同而呈现出与乡、会试迥异的写作要求和文章风尚。比如,试牍、考卷更强调文章的技巧性,岁、科试是为乡、会试而准备的,故技术训练至为重要。这也是“小题”的命题方式普遍出现于小试中的原因所在。“考卷”与“墨卷”的关系问题是清代八股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清代考试史研究中尚被忽略的问题。

第四编还选入几种科举文选和批评文献。自明代至清代前期,在八股文的写作要求上的限制比较少,主要是遵朱注、入口气、体用排偶等限制。自清高宗亲阅试卷并提出相应的原则性批评之后,“禁用后世事暨书名”的戒律从嘉庆朝开始被写入《科场条例》,从此,在八股文的写作上到处是“雷区”。同时,在八股文的命题上,截搭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小试中越来越成为写作技巧训练的常规题型,也由此导致小题(包括截搭题)选本在嘉、道之后的盛行。本《汇编》选入的八股文选集均为道光以来的选集,其中《巧搭醇英》《截搭课存》均可见出截搭题纷繁复杂乃至琐碎支离的情形,也可见出八股文写作的技巧性已经达到熟透之境地。

清代的八股文理论往往是通过选文评点来阐发的,或者说八股文选集往往就是理论家表达制艺理论的载体。季成铣于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二十六年(一八四六)编成的三编《小题隽快》,均由翁心存鉴定、作序。这些序文表达了翁心存的制艺理论。在初编的序文中,翁心存说:“场屋之文何以必尚隽快也?且夫隽非纤佻之谓,快非奔放之谓也。必也游神象外,曲与题赴,使一语之发耐人十日思,刘舍人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者,言其隽也。及其布局遣词,则又一气卷舒,无拘牵沾滞之病,苏长公所谓‘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涌出’者,言其快也。盖隽而能快,则深入者显出矣。快而仍隽,则非一览无余矣。操此术以应试,铁芥之投,自有不期然而然者,谓‘隽快’二字即为文之真诀可也。”(翁心存《小题隽快新编序》)“隽快”二字确实抓住了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的独特性。在《小题隽快二编》的序文裹,翁心存进一步展开他的“隽快”理论:“夫作文,思取其隽,笔取其快,前序已详言之。人谓是集之不胫而走,雅合近今风尚耳,岂知前人之文未有不尚此者。前明如长明、思旷、大力、文止之精微奥衍,非其隽者乎?嘉鱼、临川、黄门、嘉定之纵横排宕,非其快者乎?逮至国朝,名家林立,文之耐人寻绎熟复者亦然。且尝泛览汉魏六朝以下迄我朝诸大家之古文,无不如是。推而上之,至六经诸史,其中隽语不可胜诵,岂曰风尚云尔哉!……愿读者循是以上求古大家之文,与经史中之亦隽亦快者而会心有得,不为俗学所汩,是则余与诸君子之意也夫!”(翁心存《小题隽快二编序》)翁心存认为:真正的“隽快”是上接经史古文传统的。

徐继畬的《退密斋二十艺》编选了明代章世纯和清代王日藻、王步青、储欣、彭宁求、王汝骧、方楘如、储在文共八家之制艺,分上下两卷:上卷专论层次地步之法,下卷专论立意分股之法。徐继畬论制艺,首戒合掌,说:“合掌有两途,有通篇合掌者,不拆层次者是也;有两股合掌者,不立股柱者是也。一蹈合掌之病,含糊连蜷,心思断绝,惟以套调砌词为务,而性灵无复用事之权。……拆字布局,分股抱柱,乃文章入门之规矩,大家名家之所遵守,虽至于入神造妙,亦不能外此范围。而村学究乃以是为童子之所习,而非科举家之切务,不亦谬乎?”(徐继畬《退密斋二十艺序》)在具体作法上,徐继畬又提出“拆字法”:“文之必须于拆题,何也?题,一语耳,而欲衍之为数百言,就其全句而衍之,起讲固已说完,提比无可说矣,于是不得不重说;提比说完,中比后比无可说矣,于是不得不又重说,即以六股言之,一段话连小讲重说到七回,不亦苦而且难乎?……若将题字一一拆开,则某字宜在前路,某字宜在中路,某字宜在后路,某字一层为反面,某字一层为正面,某字与某字中间夹缝中又有文字,从某字入某字为顺递为转折,机法因之而自生。故不能拆题,则一题只是一题;既能拆题,则为若干层,便化为若干题。一层中分作两意,则又倍化为若干题。视为一题则难,视为若干题则易矣。”(徐继畬《退密斋二十艺序》)拆字法是清代八股论家对八股解题法的理论总结,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乾隆间山仲甫编撰《五经楼小题拆字》,提出拆字法这一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写作法,其后多有论家承袭此说。嘉庆间于光华编《塾课集益》、光绪元年(一八七五)蒋维垣对《五经楼小题拆字》一书加以眉批,都是对拆字理论的推广。徐继畬《退密斋二十艺》则以明清制艺文为典范,去贯彻这一作法理论。

截搭题的命题方式因割裂经典而一直饱受诟病,但在清代中后期,这种命题方式却越来越普遍,其原因既有出于防止考生拟题,也有出于强化训练士子作文能力的目的,同时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一代文风的颓靡。李锡瓒《巧搭醇英》可以立为存照。李锡瓒,号秬香,江苏太仓人,乾隆五十四年己酉(一七八九)科举人,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华亭教谕,工制举业。该书煌煌三百篇,可谓无巧不有。《思乐书屋截搭课存》卷首有夏炘所作序。夏炘,字欣伯,号弢甫,道光五年(一八二五)举人,著有《景紫堂全书》,其序对截搭命题的合法性进行辩解:“盖说既为艺之一体,则不能禁有司之命题。有司既以是命题,士子即不可不思有以应之也。夫经有烂简脱策,离其故编,误置别章异节之前后者颇多,后世经师有明正其失者,亦有随文诠释而颇有意趣者。《易》有互卦卦变,以本卦而处他卦,以下爻而交上爻,说《易》者至今不废。推之人隔数十百年而史有合传,诗联数十余韵而句各异人,皆不免裂此续彼,非有天然之体段也。”(夏炘《截搭课存序》)经书的烂简脱策、《易经》 的互卦卦变、 史书的合传并不妨碍后世经师的完整性诠解, 截搭的命题当然也不妨碍八股文作者的完整的文章构思。八股文从命题到写作,正在逐渐精致化、繁琐化,从而亦渐渐走入了死胡同。

八股文包括四书文和五经文,但明代以来,四书文的重要性显然高于五经文。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移五经文于第二场,从此五经文的重要性更无法与四书文相提并论。但明清科举毕竟采用了按经分房阅卷制度,士子各占一经,因而五经文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由何凌汉鉴定的《新科经文二编》编选自嘉庆十八年癸酉(一八一三)科至道光五年乙酉 (一八二五) 科历科乡、 会试的五经文, 这一时期正是梁葆庆所说的八股文“渐归清真”的中兴时期(梁葆庆《墨选观止·例言》)。这部《新科经文二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

乾隆二十二年,乡、会试增试五言八韵诗(即试帖诗)。虽然试帖诗亦为诗之一体,但毕竟进入了科举文体的范畴,其写作有场屋的特殊要求。试帖诗的写作规律是什么?理论家们开始做出探索。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纪昀即编撰《唐人试律说》,第二年再编《庚辰集》,晚年又编《我法集》,为试帖诗写作定格局、尽花样、立家法。王泽泩的《试帖最豁解》编撰于乾隆二十四年, 属于较早的试帖诗学的探索者。王泽泩, 字巨川, 号归一居士, 乾隆间人, 著有《般若心经句解易知》。《试帖最豁解》选唐诗四十首,清诗六十首,“总以拔俗为归,务叶清庙明堂,无取郊寒岛瘦”,这种诗歌美学追求凸显了试帖诗的考场特点。但技巧作法并非试帖诗学的终点,他希望通过此书,“学者但将百篇讲究透彻,省出工夫博览典籍,法明而材裕,则所作自能过人。盖读诗不过学其法律,领其神味耳。至诗之所以为诗,才情本诸灵府,学问贯乎群书,固不专赖于诗,亦何取乎多诵?”此书于各诗之典故注释尤详,“诗犹酒也,典故犹曲米也。无曲米,作不出醇醲之酒;无典故,作不出典雅之诗,其理一也”。(王泽泩《试帖百篇最豁集序》)此书卷首之凡例,为王泽泩的试帖诗学总论,分篇法、句法、字法、用韵等,其总的特点是以八股文法诠解试帖诗法。

以上仅举数例,以见张藏清代科举文献的学术价值之一斑。



文达君性嗜藏书,搜罗宏富,然不居奇自珍,欣然将所藏稀见科举文献影印出版,公之于世,实嘉惠学林之一大善举。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大量的科举文献曾被弃之如敝履,一些在清代十分常见的,乃至人手一册的科举文献至今却成了稀见之本。有的仍收藏于国内的图书馆,但因忽略其价值而未予著录;有的则流向海外,为日本、越南、韩国、美国、法国、英国等国的图书馆所收藏;还有很大一部分则收藏于一些个体的收藏者手中。各图书馆未予著录的和个人收藏者私藏的科举文献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这使得当今的所谓“稀见”成为一个变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文达先生这些稀见科举藏书的公开出版,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图书馆或个人收藏者能够把所藏珍稀文献公之于世,为学界所用,真正实现文献的使用价值,把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陈维昭
二〇二二年二月十五日
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总目录


第一册

第一编科举史文献

武童文童亲供单

科举浮票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一八九七)正科江西乡试题

科举夹带

江西乡试誊录朱抄卷王显相

咸丰己未(九年,一八五九)恩科江南乡试朱卷木刻板及拓片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恩科朝考捷报  程世杰


第二编科举录文献

题名录

光绪癸巳(十九年,一八九三)恩科浙江乡试题名全录

两京十八省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恩科官板会试题名全录


乡会试录

会试录

光绪丙戌(十二年,一八八六)科会试录

乡试录(一)

嘉庆甲子(九年,一八〇四)科  湖南乡试录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  江南乡试录

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科  陕甘乡试录


第二册

乡试录(二)

同治癸酉(十二年,一八七三)科  山西乡试录

光绪辛卯(十七年,一八九一)科  广西乡试录

同年齿录

会试齿录(一)

乾隆甲戌(十九年,一七五四)科会试齿录(残)

嘉庆辛酉(六年,一八〇一)恩科会试同年齿录(一)


第三册

会试齿录(二)

嘉庆辛酉(六年,一八〇一)恩科会试同年齿录(二)

乡试齿录(一)

道光辛巳(元年,一八二一)恩科山东武举乡试同年齿录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直省同年录(残)(一)


第四册

乡试齿录(二)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直省同年录(残)(二)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陕西乡试同年齿录

光绪癸巳(十九年,一八九三)科顺天乡试同年齿录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十八省乡试同年全录(一)


第五册

乡试齿录(三)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十八省乡试同年全录(二)

山右艺林同齿录(光绪丁酉二十三年,一八九七)


第三编朱卷文献

朝考卷

同治辛未(十年,一八七一)朱成熙

光绪庚寅(十六年,一八九〇)朱益藩

光绪庚寅(十六年,一八九〇)程秉钊

光绪壬辰(十八年,一八九二)蔡元培

光绪乙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雷镇华


殿试卷

状元策嘉庆癸酉(十八年,一八一三)年刊本 荣恩堂藏板(一)


第六册

状元策嘉庆癸酉(十八年,一八一三)年刊本 荣恩堂藏板(二)

咸丰壬子(二年,一八五二)潘祖荫

同治壬戌(元年,一八六二)徐  郙

光绪庚辰(六年,一八八〇)谭鑫振

光绪乙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骆成骧

会试朱卷

康熙癸巳(五十二年,一七一三)科 董  俊

雍正庚戌(八年,一七三〇)科  李  谷  李元皋 何梦瑶  许希孔 李  瑜  林鹏飞 王  铎  高㫜  徐梦凤 廖  贞  王维悫 戴连元  孙民则 龙光昱  陈  霖  王祚显 张能弟  樊仲琇(一)


第七册

雍正庚戌(八年,一七三〇)科  李  谷  李元皋 何梦瑶  许希孔 李  瑜  林鹏飞 王  铎  高㫜  徐梦凤 廖  贞  王维悫 戴连元  孙民则 龙光昱  陈  霖  王祚显 张能弟  樊仲琇(二)

乾隆癸丑(五十八年,一七九三)科  赵佩湘[附赵佩湘刊《科场条例》、乾隆癸卯(四十八年,一七八三)科江南乡试朱卷]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恩科  郑道印

嘉庆辛酉(六年,一八〇一)恩科  萧树本

嘉庆甲戌(十九年,一八一四)科  朱  惠

道光癸未(三年,一八二三)科  黄仲容

道光癸巳(十三年,一八三三)科  曹履泰

道光乙未(十五年,一八三五)科  李景椿

道光丙申(十六年,一八三六)恩科  张  棣

道光乙巳(二十五年,一八四五)恩科  钟启峋

道光丁未(二十七年,一八四七)科  李  森

咸丰壬子(二年,一八五二)恩科  寻銮炜

咸丰癸丑(三年,一八五三)科  王炳坛[附道光丙午(二十六年,一八四六)科山西乡试朱卷]

咸丰庚申(十年,一八六〇)恩科  郑燡林

同治壬戌(元年,一八六二)科  寻銮晋

同治癸亥(二年,一八六三)恩科  吕式梿[附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顺天乡试]同治乙丑

(四年,一八六五)科 吕式枚[附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顺天乡试](一)


第八册

同治癸亥(二年,一八六三)恩科  吕式梿[附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顺天乡试]同治乙丑

(四年,一八六五)科 吕式枚[附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顺天乡试](二)

同治乙丑(四年,一八六五)科  刘至喜

同治戊辰(七年,一八六八)科  王文在[附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山西乡试朱卷]

同治戊辰(七年,一八六八)科  皇甫治

同治戊辰(七年,一八六八)科  陈作霖

同治甲戌(十三年,一八七四)科  李昭炜

同治甲戌(十三年,一八七四)科  孙鹏仪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恩科  潘  江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恩科  陈一鹤

光绪丁丑(三年,一八七七)科  孙显家

光绪丁丑(三年,一八七七)科  马毓鋆

光绪庚辰(六年,一八八〇)科  赵文伟[附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广西乡试朱卷]

光绪庚辰(六年,一八八〇)科  徐鉴铭

光绪庚辰(六年,一八八〇)科  黄成采

光绪庚辰(六年,一八八〇)科  范德镕

光绪癸未(九年,一八八三)科  张  琦

光绪癸未(九年,一八八三)科  赵汝翰

光绪丙戌(十二年,一八八六)科  许益谦

光绪丙戌(十二年,一八八六)科  渠纶阁

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科  豫  泰


第九册

光绪壬辰(十八年,一八九二)科  彭梦绣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恩科  温亮珠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恩科  武丕文

光绪戊戌(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科  章廷黻

光绪甲辰(三十年,一九〇四)恩科  栾守纲

光绪甲辰(三十年,一九〇四)恩科  汪士元

武会试朱卷

同治甲戌(十三年,一八七四)科  厉国雄

光绪庚辰(六年,一八八〇)科  郑国胜

光绪壬辰(十八年,一八九二)科  林祥青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恩科  陆殿魁

光绪戊戌(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科  陈镇国

乡试朱卷

顺天朱卷(一)

乾隆壬子(五十七年,一七九二)科  宋去疾

嘉庆辛酉(六年,一八〇一)科  窝星额

嘉庆辛酉(六年,一八〇一)科  李作谋

嘉庆辛酉(六年,一八〇一)科  汪世柄

嘉庆丙子(二十一年,一八一六)科  李士恢

道光甲午(十四年,一八三四)科  张景沂

道光乙未(十五年,一八三五)恩  科栗耀

道光乙未(十五年,一八三五)恩科  李飞云

道光己亥(十九年,一八三九)科  龚元箸

道光甲辰(二十四年,一八四四)恩科  彭克仪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  闫景星

咸丰壬子(二年,一八五二)科  赵家兰


第十册

顺天朱卷(二)

咸丰壬子(二年,一八五二)科  明昭德

咸丰乙卯(五年,一八五五)科  温  杞

光绪戊子(十四年,一八八八)科  牛光耀

江苏朱卷

同治丁卯(六年,一八六七)科并补行辛酉(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科  袁  善

同治丁卯(六年,一八六七)科并补行辛酉(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科  吉廷椿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并补行壬戌(元年,一八六二)恩科  邹宝树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并补行壬戌(元年,一八六二)恩科  严允升

同治癸酉(十二年,一八七三)科  朱百遂

安徽朱卷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并补行壬戌(元年,一八六二)恩科  余述尹

同治癸酉(十二年,一八七三)科  孙鹏仪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  余显周

光绪己卯(五年,一八七九)科  潘之骅

光绪己卯(五年,一八七九)科  余文蔚

光绪癸巳(十九年,一八九三)恩科  张遇鸿

光绪壬寅(二十八年,一九〇二)补行庚子辛丑(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一九〇〇、一九〇一)恩正并科  汪国杰

江西朱卷(一)

乾隆癸酉(十八年,一七五三)科  黄宏泰

乾隆癸卯(四十八年,一七八三)科  邹锡元

乾隆丙午(五十一年,一七八六)科  吕  铭

乾隆丙午(五十一年,一七八六)科  李美材

乾隆丙午(五十一年,一七八六)科  刘奇炜

嘉庆庚申(五年,一八〇〇)科  毛传纲

嘉庆辛酉(六年,一八〇一)科  宋开纁

嘉庆庚午(十五年,一八一〇)科  陶卜昌

嘉庆癸酉(十八年,一八一三)科  郭中暄

嘉庆己卯(二十四年,一八一九)科  谢鹤翎

道光辛巳(元年,一八二一)恩科  钟鼎基

道光辛巳(元年,一八二一)恩科  扬士珍

道光壬午(二年,一八二二)科  卢承祖

道光乙酉(五年,一八二五)科  邱文蔚

道光戊子(八年,一八二八)科  何友玉


第十一册

江西朱卷(二)

道光戊子(八年,一八二八)科  匡  佐

道光戊子(八年,一八二八)科  罗亨煌

道光壬辰(十二年,一八三二)科  刘俞昌

道光壬辰(十二年,一八三二)科  袁廷燮

道光丁酉(十七年,一八三七)科  王锡荣

道光己亥(十九年,一八三九)科  陈师铣

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科  刘效忠

道光甲辰(二十四年,一八四四)恩科  郑  鲲

咸丰乙卯(五年,一八五五)科  刘毓秀

咸丰己未(九年,一八五九)恩科并补行乙卯(五年,一八五五)正科  陈学曾

同治壬戌(元年,一八六二)恩科并补行咸丰戊午(八年,一八五八)正科  胡梯云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并补行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科  陈作霖  陈作舟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并补行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科  陈锦洲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并补行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科  萧先统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  王国政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并补行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科  曾大仑

同治丁卯(六年,一八六七)科  叶树滋

同治癸酉(十二年,一八七三)科  彭鸿章

同治癸酉(十二年,一八七三)科  李有矩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  谢廷桂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  谢锡三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  余汝霖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  陈树勋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  刘  贞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  陈麟书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  蔡汝成


第十二册

江西朱卷(三)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  邵伯棠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  刘宝善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  余咏霓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  徐昌彦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  万金城

光绪己卯(五年,一八七九)科  刘蓉镜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卢凌霄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刘  仁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郭聚奎

光绪乙酉(十一年,一八八五)科  周秉诚

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恩科  蔡懋桢

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恩科  吴一揆

光绪辛卯(十七年,一八九一)科  汤祖荫

光绪癸巳(十九年,一八九三)恩科  郭曾畴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  洪  基

光绪壬寅(二十八年,一九〇二)补行庚子辛丑(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一九〇〇、一九〇一)恩正并科  李倬云

光绪壬寅(二十八年,一九〇二)补行庚子辛丑(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一九〇〇、一九〇一)恩正并科  曾纪衔

浙江朱卷(一)

乾隆己卯(二十四年,一七五九)科  朱  亮

同治乙丑(四年,一八六五)补行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科并同治壬戌(元年,一八六二)恩科  陈德圻

同治丁卯(六年,一八六七)科并补行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  沈镕经

同治丁卯(六年,一八六七)科并补行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  项晋荣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  董应崧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岳麟书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费晋裴


第十三册

浙江朱卷(二)

光绪乙酉(十一年,一八八五)科  高清标

光绪戊子(十四年,一八八八)科  吕秉常

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恩科  童学琦

光绪辛卯(十七年,一八九一)科  梁毓芝

光绪癸巳(十九年,一八九三)恩科  俞保鉴

福建朱卷

乾隆丙辰(元年,一七三六)恩科  方连涧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  薛凌苑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  陈鸿筠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  张缙云

湖北朱卷

嘉庆己卯(二十四年,一八一九)科  卢敏政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张东煜

湖南朱卷

乾隆丁酉(四十二年,一七七七)科  萧  韶

嘉庆辛酉(六年,一八〇一)科  张晋本

道光己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科  杜学浚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  周庭光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陈毓光  陈嘉言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周寿丰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唐龙骧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旷经涛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沈世培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陈鸿业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周镇东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盛昌华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谢  宣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萧  矩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杨  彬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张永寅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丁雪涛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侯昌锦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丁其英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陈钟岳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李光瑾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李盛湘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唐虞际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胡树荣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黄培锦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李最高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文焕尧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许树藩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熊廷钧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史济良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林道堂

河南朱卷(一)

乾隆己亥(四十四年,一七七九)恩科  杨维榕

乾隆壬子(五十七年,一七九二)科  李步瀛


第十四册

河南朱卷(二)

乾隆甲寅(五十九年,一七九四)恩科  吕秉钧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恩科  凌映辰

嘉庆丁卯(十二年,一八〇七)科  傅钟瑑

道光甲辰(二十四年,一八四四)恩科  郭日新

道光丙午(二十六年,一八四六)科  刘镇冈

道光丙午(二十六年,一八四六)科  姚荣甲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  张文江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  陈鲲化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  尚葆初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  刘名馥  刘名馨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  吴自明

光绪庚子辛丑(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一九〇〇、一九〇一)恩正并科  贾治安

光绪癸卯(二十九年,一九〇三)恩科  阎永仁

山东朱卷(一)

康熙丙午(五年,一六六六)科  单父麟

乾隆甲子(九年,一七四四)科  李  琬

嘉庆戊午(三年,一七九八)科  刘遇春

嘉庆庚申(五年,一八〇〇)恩科  杜  坊

嘉庆庚申(五年,一八〇〇)恩科  胡瑞田

道光己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科  王淑均

光绪辛卯(十七年,一八九一)科  单步青


第十五册

山东朱卷(二)

光绪壬寅(二十八年,一九〇二)补行庚子辛丑(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一九〇〇、一九〇一)恩正并科  杨濂杨渭

山西朱卷(一)

乾隆己亥(四十四年,一七七九)恩科  张金榜

乾隆戊申(五十三年,一七八八)科  庞士冠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恩科  张  程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恩科  王作极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恩科  阎中秀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恩科  贾文蔚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恩科  张步云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恩科  侯定邦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恩科  董升高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恩科  周  宽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恩科  阎世则

嘉庆辛酉(六年,一八〇一)科  马履泰

嘉庆辛酉(六年,一八〇一)科  王万选

道光戊子(八年,一八二八)科  牛维斗

道光戊子(八年,一八二八)科  范  逵

道光辛卯(十一年,一八三一)恩科  姚希元

道光辛卯(十一年,一八三一)恩科  李毓馨

道光丁酉(十七年,一八三七)科  解希关

道光己亥(十九年,一八三九)科  魏献书

道光己亥(十九年,一八三九)科  贾步沼

道光庚子(二十年,一八四〇)恩科  范庆乐

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科  石建绩

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科  王新楷

道光己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科  王新荣


第十六册

山西朱卷(二)

道光己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科  段芳声

道光己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科  侯迪康

道光己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科  寻鸿纶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  贺  谦  贺  诰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  周笃祜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  郭肇堂

咸丰壬子(二年,一八五二)科  宋洪业

咸丰乙卯(五年,一八五五)科  冯炳炎

咸丰乙卯(五年,一八五五)科  李传典

咸丰乙卯(五年,一八五五)科  寻銮晋

咸丰戊午(八年,一八五八)科  张观海

咸丰己未(九年,一八五九)恩科  梁  豫

同治壬戌(元年,一八六二)恩科  杨维镛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  王庆昌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  娄  昭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  李彦棠

同治癸酉(十二年,一八七三)科  董廷麟

同治癸酉(十二年,一八七三)科  杨荫塘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  李振家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  薛  廉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  刘升瑛

光绪己卯(五年,一八七九)科  邓步青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郭致中


第十七册

山西朱卷(三)

光绪乙酉(十一年,一八八五)科  冯汝骅

光绪戊子(十四年,一八八八)科  宋赋梅

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恩科  吴养初

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恩科  武丕文

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恩科  杜锡恩

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恩科  岳华峰

光绪辛卯(十七年,一八九一)科  牛凌霄

光绪癸巳(十九年,一八九三)恩科  张思卿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  孟步云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  武同文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  刘嶙怡

光绪丁酉(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科  张  漾

光绪癸卯(二十九年,一九〇三)科  孟森立

陕西朱卷

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科  李廷楠

光绪乙酉(十一年,一八八五)科  方文华

甘肃朱卷(一)

道光己亥(十九年,一八三九)科  王林桂

光绪己卯(五年,一八七九)科  李士则

光绪己卯(五年,一八七九)科  武镳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李  浑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牛  瑜

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恩科  聂天恩


第十八册

甘肃朱卷(二)

光绪辛丑(二十七年,一九〇一)补行庚子(二十六年,一九〇〇)恩正并科  颉步瀛

光绪癸卯(二十九年,一九〇三)恩科  赵守愚

四川朱卷

道光甲辰(二十四年,一八四四)恩科  温  均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  温  圻

光绪己卯(五年,一八七九)科  彭光廷

广东朱卷

乾隆壬午(二十七年,一七六二)科  曾资深

嘉庆戊辰(十三年,一八〇八)科  袁大任

嘉庆丙子(二十一年,一八一六)科  赖  梅

道光丙午(二十六年,一八四六)科  张先绪

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科并补行戊午(八年,一八五八)科  金  绎

同治壬戌(元年,一八六二)恩科并补行咸丰己未(九年,一八五九)恩科  金治礼

广西朱卷

光绪乙酉(十一年,一八八五)科  梁立中

光绪癸巳(十九年,一八九三)恩科  石廷瑞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  胡  梅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  姚廷珠

武乡试朱卷

道光辛卯(十一年,一八三一)恩科  江西  谢鸿选

咸丰丁巳(七年,一八五七)补行壬子乙卯(二年、五年,一八五二、一八五五)两科  湖南  周振南

咸丰己未(九年,一八五九)恩科  江西  廖占魁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正科  江西  陈华嵩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  江西  曾秀魁

光绪己卯(五年,一八七九)科  江西  张贵和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  江西  李名题

光绪戊子(十四年,一八八八)科  江西  温东升

光绪戊子(十四年,一八八八)科  江西  辛国志

光绪辛卯(十七年,一八九一)科  江西  刘梦兰

光绪辛卯(十七年,一八九一)科  福建  吴鸿勋

同门朱卷

康熙庚午(二十九年,一六九〇)科浙江乡试书三房朱卷


第十九册

康熙己卯(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科陕西文武乡试中式同门朱卷

乾隆丙辰(元年,一七三六)恩科山西乡试同门朱卷

乾隆庚辰(二十五年,一七六〇)恩科浙江乡试易一房同门朱卷

乾隆己亥(四十四年,一七七九)恩科顺天乡试各经第十三房同门朱卷(一)


第二十册

乾隆己亥(四十四年,一七七九)恩科顺天乡试各经第十三房同门朱卷(二)


第二十一册

乾隆己亥(四十四年,一七七九)恩科顺天乡试各经第十三房同门朱卷(三)

乾隆癸卯(四十八年,一七八三)科山东乡试第四房同门朱卷

乾隆甲寅(五十九年,一七九四)恩科山东乡试第六房同门朱卷

嘉庆丁卯(十二年,一八〇七)科陕西藜照堂同门录

道光丁酉(十七年,一八三七)科四川乡试第八房同门录(一)


第二十二册

道光丁酉(十七年,一八三七)科四川乡试第八房同门录(二)

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科浙江乡试第一房同门朱卷

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科浙江乡试第四房同门朱卷

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科浙江乡试第十三房同门朱卷

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科湖南乡试第五房同门朱卷(一)


第二十三册

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科湖南乡试第五房同门朱卷(二)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浙江乡试第一房同门朱卷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浙江乡试第二房同门朱卷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浙江乡试第三房同门朱卷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浙江乡试第四房同门朱卷(一)


第二十四册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浙江乡试第四房同门朱卷(二)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浙江乡试第六房同门朱卷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浙江乡试第七房同门朱卷

咸丰乙卯(五年,一八五五)科山西乡试第五房同门朱卷


第二十五册

咸丰己未(九年,一八五九)恩科山东乡试第五房同门朱卷

同治己巳(八年,一八六九)补行壬戌甲子(元年、三年,一八六二、一八六四)科陕西乡试第三房同门朱卷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四川乡试第六房同门朱卷

同治癸酉(十二年,一八七三)科陕西乡试第一房同门朱卷

光绪乙亥(元年,一八七五)恩科陕西乡试第七房同门朱卷

光绪己卯(五年,一八七九)科顺天乡试第十三房同门朱卷(一)


第二十六册

光绪己卯(五年,一八七九)科顺天乡试第十三房同门朱卷(二)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浙江乡试第十四房同门朱卷

光绪乙酉(十一年,一八八五)科浙江乡试第十四房同门朱卷


第二十七册

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恩科浙江乡试第十六房同门朱卷

光绪癸巳(十九年,一八九三)恩科湖北乡试第四房同门朱卷

光绪甲午(二十年,一八九四)科湖北乡试第十房同门朱卷


第四编制艺选集与理论文献

会试闱墨

会试闱墨(一) 同治甲戌(十三年,一八七四)科  京都琉璃厂 善成堂发兑  聚奎堂原板


第二十八册

会试闱墨(二) 同治甲戌(十三年,一八七四)科  京都琉璃厂 善成堂发兑  聚奎堂原板

会试闱墨 光绪乙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科  上海着易堂书局发兑 聚奎堂原板

会试闱墨 光绪辛丑壬寅(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一九〇一、一九〇二)恩正并科光绪癸卯(二十九年,一九〇三)  上海石印局印本

会试闱墨 光绪甲辰(三十年,一九〇四)恩科

乡会酌宜(一) 吴钟骏、蔡锦泉编道光己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刊本  京都琉璃厂藏板


第二十九册

乡会酌宜(二) 吴钟骏、蔡锦泉编道光己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刊本  京都琉璃厂藏板

乡试闱墨

浙江魁卷 乾隆壬子(五十七年,一七九二)科  聚奎堂


第三十册

山右闱墨 乾隆壬子(五十七年,一七九二)科  抡材堂藏板

河南闱墨 乾隆乙卯(六十年,一七九五)科

浙江闱墨(一) 咸丰己未(九年,一八五九)恩科  聚奎堂藏板


第三十一册

浙江闱墨(二) 咸丰己未(九年,一八五九)恩科  聚奎堂藏板

山西五魁 光绪戊子(十四年,一八八八)科  衡鉴堂刻

湖北闱墨 光绪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恩科  衡鉴堂刻

辛卯乡墨(河南山西陕西)  光绪辛卯(十七年,一八九一)科

山西闱墨 光绪癸巳(十九年,一八九三)恩科  衡鉴堂锓板

陕西闱墨(一) 光绪丁酉(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科  衡鉴堂锓板


第三十二册

陕西闱墨(二) 光绪丁酉(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科  衡鉴堂锓板

山西闱墨 光绪壬寅(二十八年,一九〇二)补行庚子(二十六年,一九〇〇)恩正并科  衡鉴堂锓板

福建闱墨(一) 光绪壬寅(二十八年,一九〇二)补行庚子辛丑(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一九〇〇、一九〇一)恩正并科  光绪壬寅上海焕文书局石印本


第三十三册

福建闱墨(二) 光绪壬寅(二十八年,一九〇二)补行庚子辛丑(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一九〇〇、一九〇一)恩正并科  光绪壬寅上海焕文书局石印本一

湖北闱墨 光绪壬寅(二十八年,一九〇二)补行庚子辛丑(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一九〇〇、一九〇一)恩正并科  光绪壬寅上海焕文书局石印本

四川闱墨 光绪癸卯(二十九年,一九〇三)恩科  精宏书局刊本

山东乡试闱墨 光绪癸卯(二十九年,一九〇三)恩科


第三十四册

乡试闱墨集散页

嘉庆庚午(十五年,一八一〇)科福建乡试  何清运  魏森荣

嘉庆庚午(十五年,一八一〇)科江南乡试  胡培翚

嘉庆癸酉(十八年,一八一三)科山西乡试  徐继畬

咸丰辛亥(元年,一八五一)恩科江南乡试  李继翔

咸丰己未(九年,一八五九)恩科江南乡试  陆诒谷

同治壬戌(元年,一八六二)恩科顺天乡试  葛起鹏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顺天乡试  艾恒锦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江南乡试  施锡卫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江南乡试  杨恒福

同治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江南乡试  庄仁荣

同治乙丑(四年,一八六五)补行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科并同治壬戌(元年,一八六二)恩科浙江乡试  冯如潮

同治丁卯(六年,一八六七)科并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浙江乡试  钱炳奎

同治丁卯(六年,一八六七)科并甲子(三年,一八六四)科浙江乡试  何启绶

同治丁卯(六年,一八六七)科并补行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科江南乡试  浦昌言

同治丁卯(六年,一八六七)科并补行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科江南乡试  葛家善

同治丁卯(六年,一八六七)科并补行咸丰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科江南乡试  郑言绍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并补行壬戌(元年,一八六二)恩科江南乡试  朱  骏

同治庚午(九年,一八七〇)科并补行壬戌(元年,一八六二)恩科江南乡试  顾鸿烈

同治癸酉(十二年,一八七三)科江南乡试  张同福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江南乡试  毛寿贻

光绪丙子(二年,一八七六)科江南乡试  王全纲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江南乡试  吴邦升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江南乡试  陆乃勋

光绪壬午(八年,一八八二)科江南乡试  杨德炳

试牍

安徽试牍立诚编(一) 嘉庆九年(一八〇四)刊本


第三十五册

安徽试牍立诚编(二) 嘉庆九年(一八〇四)刊本


第三十六册

安徽试牍立诚编(三) 嘉庆九年(一八〇四)刊本


第三十七册

安徽试牍立诚编(四) 嘉庆九年(一八〇四)刊本

山西考卷制艺嘉庆 壬申(十七年,一八一二)刊本


第三十八册

江西试牍(一) 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刊本


第三十九册

江西试牍(二) 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刊本

陕甘试牍(一) 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刊本


第四十册

陕甘试牍(二) 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刊本

小题隽快新编(一) 季成铣等编次  赣州本立堂藏板 道光乙巳(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刊本


第四十一册

小题隽快新编(二) 季成铣等编次  赣州本立堂藏板 道光乙巳(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刊本

小题隽快二编(一) 季成铣等编次  赣州本立堂藏板 道光乙巳(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刊本


第四十二册

小题隽快二编(二) 季成铣等编次  赣州本立堂藏板 道光乙巳(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刊本

小题隽快三编(一) 季成铣等编次  道光丙午(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刊本  赣州本立堂藏板


第四十三册

小题隽快三编(二) 季成铣等编次  道光丙午(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刊本  赣州本立堂藏板

考卷十则(一) 陈燮编次  同治甲戌(十三年,一八七四)刊本  三槐堂藏板


第四十四册

考卷十则(二) 陈燮编次  同治甲戌(十三年,一八七四)刊本  三槐堂藏板

山西试牍 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刊本  文元斋刊印

湖北试牍(一)


第四十五册

湖北试牍(二)

科举文选集

徐继畬制艺选

新科经文二编(一) 何凌汉鉴定  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刊本


第四十六册

新科经文二编(二) 何凌汉鉴定  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刊本

精选巧搭醇英(一) 李秬香编  道光辛卯(十一年,一八三一)刊本  六有斋藏板


第四十七册

精选巧搭醇英(二) 李秬香编  道光辛卯(十一年,一八三一)刊本  六有斋藏板

举业新模 周百顺选评  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刊本  经国堂藏板

举业前模(残本)(一)  周百顺编  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刊本


第四十八册

举业前模(残本)(二)  周百顺编  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刊本

续举业新模 周百顺编  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刊本  经国堂藏板

举业新模三续 周百顺编  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刊本  经国堂藏板

试帖最豁解(一) 王巨川评注  道光丙午(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广兴德梓行


第四十九册

试帖最豁解(二) 王巨川评注  道光丙午(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广兴德梓行

退密斋二十艺 徐继畬评选  道光庚戌(三十年,一八五〇)书业德记梓

思乐书屋截搭课存 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济南同文堂发兑


第五十册

粤东近体联章 施绍文选  光绪庚辰(六年,一八八〇)刊本  艺文山房藏板

策学续编 清铅印本


更多精彩阅读:

  1. 珍贵善本:《日本所藏稀见明清科举文献汇刊》介绍

  2. 韩国(朝鲜)科举的兴废:《峤南科榜录》序

  3. “  浙江大学 2021年度 十大学术进展  ”获奖项目:《明代登科总录》

  4. 年终巨献 十年一剑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举通史》

  5. 从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   到全国百篇优博:科举学研究丛书

  6. 佳作推荐 ||明清科举制度与文治

  7. 佳作推荐||中国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慈善事业研究

  8. 全国记录!助理教授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9. 获奖佳作||清代教育考试中的几个概念辨正

  10. 刘海峰: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11. [越]丁克顺:越南儒学科举及其对越南文化与教育的贡献

  12. [日]三浦秀一:明代宣德、正统期乡试解额制度的影响

  13. 水上雅晴:琉球“科试”制度浅论

  14. 〔韩〕朴贤淳:朝鲜时代的科举应试法

  15. 刘海翔 吴青兰:科举西传欧洲的文化背景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