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GJYJ

其他

喜报 |《重庆高教研究》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23版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喜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刊物简介《重庆高教研究》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文理学院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高等教育类专业学术期刊,双月刊,单月1日出刊。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2023年1期目次

中山大学教育场域中技术焦虑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向——基于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时代阐释邹红军华中师范大学
2022年11月27日
其他

田贤鹏 曲俊利 | 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发展: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回顾与展望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引用格式:田贤鹏,曲俊利.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发展: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回顾与展望[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1):89-101.田贤鹏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钟秉林 常桐善 罗志敏 |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笔谈)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钟秉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常桐善华中科技大学/加州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要点罗志敏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自立自强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摘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蓝勇福 | 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引用格式:蓝勇福.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1):77-88.蓝勇福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摘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吴永源 周垚 | 博士生选择非学术职业是能力筛选的结果吗——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的数据分析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引用格式:吴永源,周垚.博士生选择非学术职业是能力筛选的结果吗: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的数据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1):116-127.吴永源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常桐善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要点

Winner)的研究显示,虽然具有超长天赋和才智的学生比同龄人早熟,在某些领域表现出更快的发展,在学习中仅仅需要教师的稍许帮助或“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罗志敏 | 科技自立自强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罗志敏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自立自强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收稿日期:2022-11-14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河南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2022JKZB02)作者简介:罗志敏,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和关键是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到二十大报告都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科技发展目标,科技自立自强突出强调的是科技发展要以我为主,即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以掌握未来的发展主动权。但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却是基础和关键。相较于以往的国家科技发展政策,科技自立自强这一国家战略对人才种类、规格和标准都发生了变化,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是对人才服务国家的指向更明确了。需要的是那些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能瞄准关键领域中的科技前沿问题特别是“卡脖子”的科技难题进行科技攻关的人才。二是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习近平在2021年5月“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还为“科技自立自强”这一高要求再加上了一个表达更高要求的定语——“高水平”,即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里面的“高水平”意味着人才队伍中还要有那种能组建大团队、完成大任务、产出颠覆性和原创性大成果的领军人才和战略科技人才,他们在科技征程中敢于涉险滩、攀高峰,敢啃硬骨头。三是赋予人才要完成的任务更紧迫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还就“科技自立自强”加了一个体现任务紧迫性的定语,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就需要人才能针对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和“燃眉之急”,快速响应,迎难而上,助力国家和企业尽快打通关键领域技术的堵点、断点,实现科技体系自主可控。对此,习近平曾两次专门就该问题做出同样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以上表明,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需要的是一大批能够堪当重任的人才即拔尖创新人才。有国际比较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排名提升至12位,但在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中排名第37位。全球人才竞争力与全球创新排名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我国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在供给上存在短板。在笔者看来,作为国家人才高地的研究型高校,如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开启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精准把握科技自立自强所体现的“以我为主”的内涵,助力国家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个最为关键、最需破解的矛盾点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问题。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院校问题”对于研究型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描述道:“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若以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的人才标准来审视,研究型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更为明显。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除了研究型高校在心态上对本土人才缺乏自信以及足够的支持行动之外,集中体现在“管才”“育才”两个环节。其一,在“管才”环节,主要问题是学校难以打破传统选人用人的惯常路径。目前,研究型高校历经改革,虽已构建了涉及人才培育、引进、激励、评价、管理等选人用人体系,并形成了以论文、项目、成果、专利等为主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但在管理实践中却形成了一种偏离乃至背离科研本质的选人用人机制,如普遍的短期绩效导向,掺杂了行政权力和人情关系的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唯SCI论文和专利数量的人才能力水平评价等,也致使研究者更偏向于结果可预测、短平快的跟随性与应用性研究,或选择短期能出成果的、风险小的、容易通过考核的研究方向,而忽略或不愿意从事那些周期性长、不确定性高的、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进展或突破的前沿性研究。对此问题,一些高校也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对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实行分类评价,采用了一些替代论文评价作用的指标,推行代表作制度等,但由于在改革中难以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也不愿意担负改革造成的成本,执行起来却很难或者坚持不下去,最终又偏向以往惯用的选人用人的路子上去。其二,在“育才”环节,主要问题是学生缺乏自主的科研体验。科研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明显的自主探索性,本、硕、博学生作为我国科研活动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只有通过自主探索的科研活动过程,才能充分体验科研探索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创新的情感体验和成果的社会意义,也由此才能实现个人知识、能力与素养、品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在我国高校的科研实践中,一是能深度参与科研项目并得到有效指导的学生很少,许多学生要么在科研上处于空白状态(除了其学位论文写作之外),要么只能在课题组里从事一些诸如查阅文献、财务报销、后勤劳务等低层次的工作。二是学生自主主持科研项目的机会很少。许多高校由于科研经费有限且存在闲置或浪费现象,真正使用在学生身上的科研经费很少,学生获得有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自然也就少得可怜。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学生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其科研潜质也大都处于“雪葬”状态。三、研究型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我国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缺的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研究型高校所拥有的科研条件并不比国外高校落后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先进一些,完全应该且有能力培养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对此,习总书记曾强调,“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高等教育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要有这样的决心,坚定这样的自信。”但是,研究型高校要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还需从源头做起,端正思想,充分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出发建构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一是在“面”上,坚持把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构建基础与前沿、交叉与融合、产研与应用相结合的“梯次型”科研人才培养和造就体系。如通过专业重塑、课程优化、学研一体等手段,强化对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高水平、高密度训练,激发学生自主式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和活力;通过对有潜质的基础学科毕业生的接续培养和全链条培养,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青年人才;通过设立长期稳定、滚动支持的研究项目,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心无旁骛、长期聚焦和深耕专业领域的拔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通过选聘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等。二是在“线”上,以激励机制牵引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整个流程。在笔者看来,激励机制由评价、荣誉和资助三个体系组成,三者合二为一,就像一条线,可以把整个科研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关系、信息、空间等要素串联起来,以达到引导、鼓励、激发科研人员成长成才的作用。比如,通过建立基于学术贡献的、公开透明的科研荣誉分配制度以及清晰的、合理的合作规则,破除论资排辈的不良文化,让科研人员都能平心静气地投入到共同的科研目标任务中,并解决科研人员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7];通过优化长周期评价等制度,为科研人员始终从事专业工作提供一套保护机制,并鼓励他们增强创新自信,改变长期跟踪、追赶的科研惯性,甘坐挑战科学和技术难题的“冷板発”;通过实行“揭榜挂帅”“赛马”“闯关”等制度,引导科研人员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卡脖子”技术领域持续攻关等。其三,在“点”上,要充分利用好科技平台这拔尖创新人才养成的助力器。在科研活动中,平台表现为科研基地、实验室、高科技产业学院、科研孵化中心等。平台不仅是有组织科研的“根据地”,也是人才养成的助力器。我国研究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不足,一个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平台建设不足,导致无法吸引和汇聚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和访问学者,也就难以通过平台的资源汇聚、相互借力效应来培养人才。为此,大学需要聚焦国家战略急需,除重组已有平台之外,还要新建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中心等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施展拳脚、大展宏图的舞台,以让他们在互助互惠、协同攻关的过程中快速成长为那种能够独当一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推进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路径。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钟秉林 | 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钟秉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6期回顾

蔡宗模往期回顾《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1期回顾《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2期回顾《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3期回顾《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4期回顾《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5期回顾
2022年11月3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总目次

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资助对博士生科研产出与按时毕业的影响:学科与家庭背景的异质性分析黄璟珲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系学术资本主义与研究议程的重塑:挑战与契机文字编排:张海生内容审核:吴朝平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李立国 洪成文 蒋凯 王洪才 | 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走出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认识局限洪成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肠梗阻”及破解之策蒋
2022年9月2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洪成文 | 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肠梗阻”及破解之策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洪成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肠梗阻”及破解之策一、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患了“肠梗阻”西部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儿?有观点认为问题在于西部高等教育的基础落后,然而并不是的。三十年前,浦东高等教育有雄厚的基础吗?珠三角高等教育有雄厚的基础吗?都没有。有观点认为,西部的经济环境不能为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提供良好发展基础,也不是的。20世纪50年代前的硅谷能够为斯坦福大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吗?也没有。还有观点认为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因为地区性发展的不平衡?试问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平衡吗?粤港澳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平衡吗?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就都很平衡吗?都没有。因此,以上观点,虽触及了问题的一面,却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西部高等教育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以为,是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患了严重的“肠梗阻”。肠梗阻指的是消化功能的紊乱以及由此引起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如何治疗肠梗阻?一要靶向治疗。不同的人,不同的病因,只有因人施策,才能见到疗效。二要患者积极主动配合。肠胃没有蠕动意识和能力的人是很难治好肠梗阻的。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说得形象一点,就是政府很着急,外人很着急,但是自己却不急。长此以往,怎么能治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病呢?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李立国 | 走出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认识局限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走出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认识局限西部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扎实推进共富裕的全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安全稳定、民族团结等核心利益。没有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就没有全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实现。西部高等教育与发达地区一直存在较大差距,这既有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因素的累积。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特征,高校布局密度自东向西呈阶梯式下降,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偏小,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政策与举措,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新进展,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生均受教育机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每十万人口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看,低于2000人的省份有浙江(1975)、内蒙古(1925)、云南(1991)、青海、新疆、西藏等,高于3000人的省份有天津、陕西,经济大省广东(2086)、山东(2286)的十万人口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刚超过2000,低于重庆(2952)、贵州(2322)等。从每十万人口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看,东西部的差距并不明显。但是,从质量等方面看,仍然有较大差距,如2022年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校,东部入选98所,西部入选26所,“双一流”建设学科主要集中于东部。从科技创新资源指标看,东部高校的校均R&D经费支出,约为西部的2.49倍;西部高校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数量不足且比例低,2020年东部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的博士化率为34.65%,而中部为21.35%,西部为21.73%。东部与西部普通高校之间存在显著的经费投入差距,且差距并无随时间缩小的趋势。2019年,东部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为49817元,西部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为33877元。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要从追求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维度转变,跳出就教育论教育的理论局限,跳出行政区划为本的视野局限,跳出单纯要求中央政策和发达地区支持的思想局限,跳出单纯借鉴学习和模仿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思维局限。而要把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建立起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建构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向而行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愿望,实现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跳出就教育论教育的理论局限,就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审视高等教育布局,尤其是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布局,建立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布局和发展必须要和区域发展相适应,与社会需要和未来潜力相一致。不能为发展高等教育而发展,为布局而布局一些学校,为上层次和追求热点而布局某些学科与专业。各省的产业部门和经济部门要及时提出本省较为明确的人才需求结构,没有具体的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使得高校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缺乏根本依据。由于缺乏依据和规划,导致部分地区对省内高等教育发展导向不明确,部分高校办学定位不清晰,导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不清晰,专业布点多,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少。政府和高校应统筹规划,解决高校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以存量结构调整为主、增量结构调整为辅,力求避免专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以建设布局机制为核心,促进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社会发展部门密切结合,推动市场调节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构建主动适应、动态调整的有效机制。注重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增强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以传统优势学科及特色名牌学科专业为龙头,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带动新增专业发展,构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科专业内在联系更为紧密、整体特色更为突出的专业链群,推进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跳出行政区划为本的视野局限,就是要从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视野审视高等教育,构建起与国家发展相向而行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国内统一的大市场,这是国家战略全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打破传统国际大循环的弊端和受制于人的尴尬地位,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打造强大国内市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西部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使命责任,需要从国家发展全局,从新的形势与任务审视高等教育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管理为主的体制,我国高等学校95%属于省属高校,省委和省级人民政府在规划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的人为分割和行政区划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一哄而上”导致发展雷同。要把握和处理好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主动作为、政府引导地区布局与区域协同等关系,发挥多方合力,共同推进高等教育发展,防止出现“小而全”和“同质恶性竞争”。各个省份,包括西部区域,应该从国家战略全局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在布局上不搞“小而全”,不盲目追求所谓热门学科专业,不盲目布局新学校和追求学校升格。重点支持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自主设置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着力推动建立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研究新进展、相关社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新需要的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推动建立集聚社会资源,有效实施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将自身的高等教育置于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将紧盯自身发展小逻辑转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着力增强当地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度和驱动力。着力建构与国家战略相一致、与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相协调、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体现优势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跳出单纯要求中央政策和发达地区支持的思想局限,就是要从强调输血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转变,客服等靠要的思想,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因素,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确需要中央政策和东部发达地区和高校的支持与帮扶。但是,长期的单纯依靠政策扶植和帮扶容易造成西部高等教育的“自我矮化”,好像发展就要依靠更多的西部专项,通过特殊的形式来解决,这些专项容易造成西部与东部发展标准的产局,从长远看,不利于西部高等教育的振兴发展。东部地区和高校的帮扶,更多是“补短板”和解决当前急迫的问题,不可能长远发展要依靠其他高校来实现。有些政策扶植,比如支持西部高校增加免试推荐研究生名额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在西部的招生计划,加大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力度,支持西部高校增加学位授权点,都是应该继续支持的政策。同时,西部高等教育要在外部政策帮扶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发展。聚焦发展难题,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破除制约性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提高政策举措的精准性、有效性,激发高等教育办学活力。不断加大省级预算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确保政府高等教育投入只增不减,拓展经费来源,支持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深化科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西部学科高峰,加大生态屏障、能源、战略通道等学科群建设力度,集聚人财物优质资源,形成一批西部特色高峰学科。跳出单纯借鉴学习和模仿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思维局限,就是要走出一条西部高等教育自主发展道路,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内生型发展模式。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当然要积极借鉴吸收东部发达地区乃至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但是绝不是照搬外部发展模式。学习借鉴很重要,但关键要内化吸收,而不是照搬照做,要重视自身比较优势的意识与自生能力的生成,而不要追求达到与东部同等发展的绝对水平与战略地位的替代。区域高等教育评价也需要实现从统一化向特色化的转变,将高等教育与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的适应性作为评价标准,而不应仅仅关注规模和条件。通过找准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的缺口并补齐短板、强化弱项,探索适应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探索西部高等教育自主发展的本土化路线,摆脱趋同化、模仿型的发展路线。西部地区高校切实将发展路径从“外输依赖、向外向上”转变为“内部造血、向内向下”,形成中西部高校内生型发展模式。立足西部发展的现实,对接一带一路、边疆建设、东南亚开放、各个主体功能区建设,来设计和谋划高等教育发展。打造高水平向西开放平台,支持“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建设。将西部高校建成向西开放和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省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留学的重要目标省份。建立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西部区域内高校合作联动、集群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强特色、补短板,布局建设成都、重庆、西安、兰州、昆明、南宁、贵阳、乌鲁木齐等区域发展高等教育战略支点。文字编排:张海生审核确认:吴朝平
2022年9月18日
其他

蒋凯 | 支持西部高等教育 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在第一轮公布的全国465个一流学科中,东部地区高校有一流学科331个(占比71.2%),西部地区高校仅有51个一流学科(占比11%)。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陈涛 韩茜 | 教育场域中技术焦虑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向——基于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时代阐释

Venkatesh)等实证研究指出,个体的年龄、性别、自我效能感以及技术使用经验都会对技术焦虑产生影响。在实际效用方面,马吉德·埃柏瑞尔(Magid
2022年9月16日
其他

王洪才 | 东西部高校合作:新机遇与新挑战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王洪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西部高校合作:新机遇与新挑战一、东西部高校具有良好的基础(一)推进东西部高校合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计的需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需要繁荣昌盛。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基础条件不一样,发展就很难平衡。在共同富裕精神带到下,需要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从而共同发展目的。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不能缺席。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发展起来,除了本地经济基础比较好、地理条件比较好、干部群众艰苦努力之外,获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是较多的,在他们享受发展成果之后,他们有义务与不发达地区分享发展成果,有义务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二)东西部高校已经形成了先期的合作经验为了促进西部高校发展,早在2001年6月,为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截止2009年,受援高校达38所,支援高校64所。这些支援高校全部都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他们在高校基础建设、人才引进、经费使用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已经走在了前面,而且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内部管理制度等方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运用到西部高校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这些经验成功地运用到西部高校建设过程中,就可以大大缩短西部高校建设发展的摸索周期,甚至还可以避免重复东部高校在探索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从而可以走一条捷径。在这次东西部高校合作过程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所需经费主要由东部高校自筹,纳入自己发展预算之中,其余部分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或所在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如此就形成了一种由东部高校无偿支援西部高校建设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种尝试。(三)东西部高校合作比较成功,为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东西部高校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从而东部高校更加了解了西部高校的发展需要,西部高校对自己发展需要认识更加清晰具体。东西部高校之间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不仅有高端的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而且有基础科研方面的合作,还有一些课程资源的共享。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最有力的支持是派出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的领导干部在西部高校挂职锻炼,这些来自东部高校的挂职锻炼干部普遍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一般都能够把先进教育思想、先进的办学经验带过来,而且都能够带来一些西部高校发展急需的学术资源,最终都能够形成一批合作项目。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西部高校的普遍好评。更有甚者他们促成东西部高校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这为西部高校长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东部高校选派的挂职锻炼干部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管理经验,从而容易找到在西部高校开展有效工作的突破口。西部高校对东部高校的援助项目带着诚恳的态度,予以积极的支持和配合,使东部援助干部都比较方便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双方合作项目日益见到成效。显然,这与援助干部认真了解西部高校发展急需有关,也与东部高校对国家政策高度重视有关,当然国家对西部高校发展的扶持政策分不开。可以说,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了合作项目快速见效。在东西部高校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成功案例,如北京大学援助石河子大学建设,清华大学援助青海大学建设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都具有非常优越的人力资源优势和资金资源的优势,从而可以从容地派出大量的援建干部,设计切实可行的项目,能够充分借助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使合作项目成果快速落地见效。东部高校对于援建干部在考核上、晋升上、福利待遇上都配备了一定的优惠措施,保证援建干部能够安心地开展工作并做出成绩,使受援高校成为自己人生的第二个重要发展基地,援建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也打通了进一步向上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在多方面切实受益,如此也保证了援建干部队伍持续稳定发展下去。二、东西部高校合作面临一些新机遇(一)东部高校人才竞争内卷化现象非常严重东部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人才高消费情况,因为大量的人才引进之后难以消化,难以发挥作用,从而高额的人才引进成本出现了大量沉没的现象。众所周知,东部高校内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从而人才引进成本沉没的周期越来越加快,在高校科研产出中的“二八现象”作为一种生态现象成为难以抗拒的潮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过程中,那些无法跟上科研形势的失意者往往成为人才引进的沉没成本。在高度竞争压力下,这些失意者中不少人选择了躺平路线,这就加大了人才引进的沉没成本。如何使这些处于积压状态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已经成为东部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天大的难题。在继续参与激烈竞争与选择躺平之间,有许多人处于一种非常纠结的挣扎状态,他们普遍希望能够找到新的发展出路。如果他们参与援助西部高校建设计划就能够为他们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不容否认,在东部高校,虽然个人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非常多,但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大,显然,在如此大的竞争压力下杀出重围并非易事。而西部高校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可以为他们发挥才能提供了充分的机遇。目前,西部高校普遍面临许多发展空白等待有人来填补。如果能够大量地引进东部高校的人才,就能够顺利地填补这些空白。因为东部高校具有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即使采取直接移植的办法就可以解决许多发展难题。西部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上是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而东部高校过剩的人才资源能够胜任这一任务。可以说,一些在东部高校名不经传的人才在西部高校就可以大放异彩,毕竟这些东部高校人才也是在激烈竞争中才得以存活下来,自身具有非常强的业务素质,然而要让他们继续突围、脱颖而出则难上加难,因为东部高校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过度竞争态势,这就是内卷化造成的。虽然我们一直在批判高校评价标准单一,破“五唯”评价标准已经成为改革趋势,但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需要很长的时间。在目前高校处于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五唯”标准一般都成为筛选人才直接工具。虽然人们都知道评价标准的单一化造成了人才过度竞争,但“追赶型”发展态势下,没有高校敢于忽视排行榜的作用。也许这是追赶型发展路线必须付出的成本。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面临着一种囚徒困境,即担心自己降低评价而别人不降低,结果使自己的评价位置更难堪,故而他们丝毫不敢放松对教师的考核指标要求,这就是东部高校越来越内卷化的推手。(二)东部高校面临着人才发展滞胀的危机在东部建设“双一流”的高校中都面临着走向国际化的问题。国际化意味着要采用国际通行的学术范式进行研究与教学,需要运用国际语言进行科研与教学,显然本土化人才已经不适应这个形势要求了,东部高校迫切需要进行人才升级替代。然而大量的积压人才使得他们无力吸收更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从而出现了东部高校大量聘用临时国际化人才的局面,如此这些人才就面临被割韭菜的命运,因为题目之中只有极少数人幸运儿能够留下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几乎还没有度过适应期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这对他们而言是非常的不公平,因为这违反了人才的正常发展规律。如此竞争态势使这些归国的国际化人才的成长环境变得异常恶劣。对于这种人才滞胀问题,仅仅依靠东部高校自身力量是无法解决这个难题的,他们只能借助外部力量才能缓解这一压力。如果能够向西部高校输送一部分的过剩人才,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才流动的管涌问题。西部高校普遍面临高层次人才短缺的情况,而且也面临高层次人才流失的状况,如果西部高校可以借助高校合作的机制,将部分东部成熟的人才引入西部高校发挥作用,就可以大大缓解东部高校人才竞争的烈度,使人才竞争的越来越内卷化的形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三)东部高校普遍具有援助西部高校的积极性援助西部高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对东部高校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东部高校做出政绩的一个努力方向。展示东部高校发展实力也需要体现在服务国家建设的能力上,首先是为国家建设做出努力上。显然,让东部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直接参与援助西部高校计划不太现实,开发过剩的人才资源就是最佳选择,这样做可以一举多得。西部高校如果能够得到这些资源就能够大大缓解人才短缺压力。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就提供了这样的机遇,从而使这些高校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所在。通过交流合作,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发展潜力,从而也对自己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在这次交流合作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办学经验,也找到了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而且建立了与东部高校长期合作的基础,从而为自身加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四)发达的网络技术为跨地区合作提供了便利新冠疫情使东西部高校人员之间开展面对面交流成为障碍,然而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搭建了高校空中交流平台。在先前的成功合作基础上,进行空中交流成为一个非常便捷的途径。如果没有先前的成功合作基础,完全依靠空中交流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事物。因为人是具有感情的动物,如果缺乏感情基础,完全依靠政府计划、行政命令都无法持久。可以说,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校与校、人与人进行即时交流的便利。信息网络技术尤其为多学校之间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西部高校最缺的是先进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和科研理念,这些理念都可以通过网络交流的途径加以解决。我们知道,大量的知识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加以解决,唯有理念的问题需要不断的交流过程才能解决,如果没有稳定的合作机制将难以解决。三、东西部高校合作面临的挑战(一)东部高校急需建立激活人才资源的机制面对高校大量的沉没人才资源,无论对组织还是个人特别是对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东部高校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来开发人才资源库,了解人才发展动态,使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之余有一个缓冲余地。开辟东西部高校合作机制就为人才竞争降温提供了一出口。为此,东部高校人事管理部门需要进行人力资源摸底调查,了解那些希望从事自由学术研究而且具有服务西部高校志愿的教师纳入高校合作的队伍中来,从而为他们开辟一个新的发展机会,避免他们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被埋没,成为人才资源的沉没成本。同时,东部高校需要建立长期的服务西部高校计划,有意识地向西部高校推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使他们在与西部高校合作过程中获得一次历练的机会,这对他们成长发展,弥补自身短板,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二)西部高校必须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避免近期效应从长远发展战略而言,西部高校必须采用开放性办学体制,与东部高校合作将是一项首选内容。与东部高校的要义在于节省摸索成本,直接嫁接成功办学经验,直接引入先进的知识系统,享受先进的学术发展成果。西部高校也必须认识到,直接的拿来主义并不完全符合西部高校发展需要,西部高校需要将东部高校的知识资源本地化才能适合当地发展需要。只有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机制,才能不间断地将东部高校的先进的学术成果引进到西部高校,并且通过与西部高校师资进行密切合作,促进这些成果本地化,达到符合应用实践需要的目的。东部高校师资毕竟不是永久性师资,为此就需要师资建设进行创新,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使东部高校的援助师资能够嵌入师资队伍之中,发挥人才队伍中坚的作用。毕竟,西部高校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短缺是一个长期面临的现状,突破这个困境不能采取权宜之计,需要建立长期的发展计划加以解决。(三)国家需要为东西部高校人才流动计划提供专项基金东西部高校合作是国家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践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力推手,如果国家能够辟出专项资金扶持东西部高校人才流动计划,对于提升西部高校发展水平,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合作持久性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有了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将会激发东部高校的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制定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努力降低人才的沉没成本,促进人才流动机制建设,使高校内部建立一个良性的学术生态。同时也可以促进西部高校建立长期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把援助师资作为稳定的师资来源,并且有意识地去东部高校物色自己所需要师资,从而在合作计划中更加主动。所以,国家政策支持发挥导引作用,能够促进东西部高校共同繁荣,加快缩小东西部高校之间的距离,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这将成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有力抓手。文字编排:张海生审核确认:吴朝平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5期回顾

李炜谈,李永刚.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声誉形成的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76所研究型大学的QCA检验与比较[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5):19-31.[5]
2022年9月8日
其他

刘进 | 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应超越教育技术范畴

进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应超越教育技术范畴摘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陈·巴特尔 | 从特权到权利: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受教育权之演变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引用格式:陈·巴特尔.从特权到权利: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受教育权之演变[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5):8-18.陈·巴特尔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从特权到权利: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受教育权之演变摘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漆新贵 | 适合教育: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引用格式:漆新贵.适合教育: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5):5-7.漆新贵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适合教育: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闽江职业大学(现闽江学院)担任校长时就明确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这给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王鉴 张盈盈 | 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云南师范大学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摘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徐浩天 沈文钦 | 资助对博士生科研产出与按时毕业的影响:学科与家庭背景的异质性分析

regression)开展稳健性检验,并通过分割样本进行十折交叉验证,对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开展验证,其结果如下表6所示,稳健性检验结果同前文得出的结论并无差异,可以认为研究结果具备稳健性。表6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魏庆义 赵祥辉 | 制度规训下的“求生”: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影响机制研究

J)的观点,扎根理论在问题提出阶段进行文献综述是可以的,而理论和概念框架的运用甚至为为研究带来益处。最重要的是研究者保持开放和批判的态度,不被理论框架所束缚。([美]朱丽叶M.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邹红军 | 走出“数字洞穴”:数字化时代的生存隐忧与教育应对

收稿日期:2022-06-21修回日期:2022-07-03终审日期:2022-07-05录用日期:2022-07-24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胡咏梅 元静 | 涨薪能提升西部地区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吗——基于工作压力与工作生活平衡感的序列中介效应的分析

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参考以我国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本文将以教师岗位类别、性别、是否青年教师、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任职高校是否为“双一流”高校作为控制变量。式(1)的系数为自变量income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4期回顾

蔡文伯,甘雪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校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4):68-77.[9]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谢汝宗 蒙利婷 谢妮 | 高职教育投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关系

SYS-GMM动态估计模型,并加入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等控制变量及以变量的滞后项作为模型的工具变量,对估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估计结果见表8。表8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付娟 夏肖影 | 新发展格局中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基于“省部共建”到“部省合建”政策成效分析

文章从政策工具视角对共建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建设成效及其差距进行了全面分析,论点详实,数据充分,是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王淑英 郜怡飞 | 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

收稿日期:2022-03-10修回日期:2022-04-23终审日期:2022-04-24录用日期:2022-05-13网络首发:2022-06-14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胡德鑫 田云红 | 规模扩张、高等教育回报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化

2.论文题目以及正文多处提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论文分析的仅仅是高等教育回报率,并没有验证“收入差距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建议作者慎重对待这个问题。
2022年6月13日
其他

何菲 朱志勇 | 博士生学术能力:内涵、框架与测量

20软件进行区别效度和收敛效度分析,区别效度通过对5个因素间的相关性以及各因素和量表整体得分的相关性进行判断,收敛效度通过考察不同因素间的相关性来判断。具体见表5。表5
2022年6月9日
其他

吴岩 | 深化“四新”建设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000万的有3个,即美国、印度和中国。在这3个国家中,中国4
2022年6月8日
其他

江小华 周涛 陆瑜雯 | 学术晋升中的科研评价——基于1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

表1为何仅罗列了7所大学的科研评审材料?这部分内容并不算多,应尽可能全面和细致。由于参考文献已罗列各学校网址,在资料来源这里不必再重复呈现资料来源,只需标注来自源于各大学官网即可;4.
2022年6月5日
其他

鞠法胜 刘卫平 | 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22-04-02修回日期:2022-05-10终审日期:2022-05-10录用日期:2022-05-20网络首发:2022-05-31
2022年6月2日
其他

杨德广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缺失和建议

巩固率在95%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全民义务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义务教育是为高一级教育机构和劳动力市场输送后备人员的,因此选拔优秀学
2022年5月31日
其他

陆根书 | 大数据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

science),通过仿真模拟各种复杂现象以寻求解决方案。大数据的出现则催生了第4种研究范式,即数据密集的科学(data-intensive
2022年5月30日
其他

李炜谈 李永刚 | 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声誉形成的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76所研究型大学的QCA检验与比较

条件变量的必要条件检验中国32所大学样本的结果显示,“高被引论文较多”这个变量的一致性达到了1,超过了0.9的阈限值,完全符合必要条件的标准;“国际合作论文较多”和“web
2022年5月29日
其他

蔡震洋 | 论美育是一种他者教育还是自我教育

Pedagogy)是对现象学“本质直观”理念的延续,其既是一门新兴学科,又可以直接作为一种方法论付诸实践。教育现象学先驱、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范梅南(Max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林松月 刘进 | 大数据与院校研究

某学困生校园一卡通数据学业表现行为分析图举例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郭娇 吴寒天 | “大数据时代”的因果推断——教育政策评估的新路径

Effect),无法反映个体差异。阿西团队用决策树、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来处理实验干预效果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2017年,该团队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常桐善 | 高等教育大数据建设路径——美国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Engineers)的报告中提出。他们强调,“可视化给计算机系统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挑战:数据表格太大,导致内外部驱动器的储存容量不够。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大数据’问题。”根据吉尔·普利斯(Gil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3期回顾

重庆高教研究,2022,10(3):118-127.书评:徐秋晨.“五位一体”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字编排:张海生审核确认:吴朝平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田浩然 杨潇 | 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影响青年“去留”的实证研究

该研究以“是否留在西部户籍城市”为因变量,但衡量指标为“常住地与户籍地是否一致”,是否科学?如常住地与户籍地并不一致,但均为西部地区呢?是否应考虑这样的情况。4.
2022年4月30日
其他

张冰冰 姚聪莉 宁一静 | 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差距缩小了子代的职业收入差异吗

Index,MI)增加了部分残差的共变关系,以提高调研数据与理论模型的契合度,所采用的GLS估计更适用于大样本,且对数据正态性不做严格要求,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管培俊 | 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

管培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作者简介:管培俊,男,山西五寨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政策、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大学治理结构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实质上是国家科学技术力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布局。中西部的发展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稳定、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等重大战略和核心利益,关乎国家总体发展的布局、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从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角度来说,中西部高等教育在发展环境、整体水平、办学经费、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力、国际学术交流、发展理念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第一,优先发展。总书记讲“中西部强则中国强”。由于中西部高等教育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的短板,所以必须继续发挥中央财政的统筹、补齐作用,以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为重要目标,在政策、经费、项目、平台、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大研发基地的布局中向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同时结合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缘政治以及自然禀赋等中西部发展的比较优势,在国家层面超前谋划和部署,形成中西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宏观的、合理的、科学的布局。第二,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中西部高水平大学的龙头作用与区域高校集群的溢出效应,带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首先要建设高质量的高校集群。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做整体的规划,在顶层设计上推动高校的集群发展。既要关注西安、兰州、重庆、成都等城市高校的发展,也要关注大量位于非省会城市高校的发展。其次要建设特色化的专业集群。以国家的重大战略、关键领域以及社会的重大需求为重点,引导中西部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共建共享优质教育、科研人才资源。第三,创新发展。要适应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变革,对学科群落进行重大的结构性调整。要坚持学科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根据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特点,推进适应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西安交通大学的“西部创新港”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该校的“西部创新港”原先是西交大的创意,后来上升到整个省市的层面,也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对西交大、对西北地区高校甚至一带一路高校汇聚资源、激发创新活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融合发展。首先,科教融合要迈出更大步伐。就科学研究而言,国家层面上除了大学之外,还有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农科院等研究院所。地方政府层面也有高校和独立的科研机构。当前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呈现割裂局面,大家各干各的。虽然国家层面上制定了很多促进协同创新、科教融合的政策,但是要真正实现协同创新,这种相互割裂、各自为阵的科教体制仍然呼唤重大突破。要打破高等教育与独立科研机构的界限,需要通过合并、联合、合作等多种途径,推进高校与科研院的有机融合。其次,要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是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主体,这些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开门办学更是这些高校的发展之基。第五,开放发展。中西部高校要坚持国际视野,汲取国际资源,扩大国际影响。“一带一路”的推进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契机,比如,作为中巴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先行先试项目,巴基斯坦中资港口瓜达尔港全面建成后,中巴经济走廊将更加便捷畅通,新疆喀什地区将“后队做前军”,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前沿。所以,中西部高等教育要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将地缘政治优势扩展到教育开放的多元格局中,打造具有中西部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路径。第六,协同发展。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我们不能仍然走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完全依靠过去的举国体制,如果缺乏市场的活力、缺乏竞争激励,再多投入也是低效的。但是完全依靠超大规模的市场推动科研创新,我们也可能会误入歧途。所以必须很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缺一不可。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协同。要双向发力,光有中央积极性,没有地方积极性不行;光有地方积极性,没有国家层面的、宏观的顶层设计和中央的直接支持也不行。两个积极性,缺一不可。第七,改革驱动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要迈出更大步伐。政府要树立管理服务理念,尊重大学发展规律,向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简除高校的各项烦苛,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汇报和表格填写。高校要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盘活人财物等一切资源,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政府向学校放权,学校要向院系放权,院系要向教师放权。抓住求真育人的本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热情,回归大学本来面目。第八,人才引领发展。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国家战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离不开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尝试设立中西部高校人事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个人才特区,在中西部高校先行先试创新性政策,形成中西部高端人才集聚的生态圈。进一步完善中西部高校的用人机制,通过人事制度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人才赋能加油,减缓人才流失,推动人才发展。第九,数字助力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是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中西部地区高校数字化建设具有比较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大。中西部高校应重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广泛采用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赋能教育质量提升,尤其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相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助力教育评价改革。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合作,各高校要实现数据共建、共用、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杜绝信息封闭。总之,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要在中央总的部署下采取关键举措。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不是高校的“独奏曲”,而是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交响乐”;不是中西部地区的“独角戏”,而要东部地区积极支持和配合。政府与市场紧密协作,东中西部紧密协作,高校与社会多元主体紧密协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指日可待。文字编排:张海生审核确认:吴朝平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周元宽 鲁沛竺 |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逻辑理路和实践取向

收稿日期:2022-02-24修回日期:2022-03-20终审日期:2022-03-20录用日期:2022-04-06网络首发:2022-04-12
2022年4月17日
其他

徐一渌 饶从满 | 美国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R大学为例

随着快速扩张”,什么快速扩张?“个案解刨”还是“个案解剖”?请花力气进行语言表达提炼,确保正确、精炼(全文压缩到12000以内)。2.参考文献多为复制黏贴,不规范。如[6]
2022年4月14日
其他

吴颖 崔玉平 | 长三角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及其时空演化——基于沪、苏、浙、皖41市的实证分析

苏州大学长三角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及其时空演化——基于沪、苏、浙、皖41市的实证分析摘
2022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