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老师说

其他

代码的艺术直播系列(1):软件工程能力漫谈

2022版课件下面是今天所讲内容的课件。这个课件也曾经在历史文章中发布过。本次讲课改动不多。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参考之前的历史文章:软件工程能力漫谈(视频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我把《代码的艺术》讲给你听

微信视频号中看到所有9节课的直播预告,请立刻升级手机的微信APP。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观看直播课程的同时,配合阅读《代码的艺术》。感谢关注“章老师说”。教育、学习、思考、实践,为了一个更好的中国!
2022年5月15日
其他

重磅首发|百度工程能力必修课公开直播

《代码的艺术》除了最后一讲“万亿级流量转发平台背后的故事”,其它讲课内容均来自《代码的艺术》一书。2.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代码的艺术 2022版课件

2019版课件书讯:《万亿级流量转发:BFE核心技术与实现》已正式上架BFE开源项目2021年回顾和致谢感谢关注“章老师说”。教育、学习、思考、实践,为了一个更好的中国!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从京东“编程书籍榜”想到的

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软件工程22SystemVerilog验证硬件开发23我的第一本算法书算法24代码的艺术软件工程-综合25架构师修炼之道软件工程-架构设计26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算法27Spring
2022年3月26日
其他

软件工程能力漫谈(视频 & PPT)

《代码的艺术》正式出版了)。借这个机会,将“软件工程能力漫谈”的讲稿和演讲视频再次分享,希望能够促进大家加强对于软件工程能力的重视。
2022年3月6日
其他

《代码的艺术》正式出版了

前后历时1年,《代码的艺术》终于正式出版了。前言本书是笔者围绕软件工程能力所做系列培训的内容汇编。这些内容来源于笔者超过20年对软件工程的学习体会、项目实践,以及对中国工业界软件工程师的观察和教育实践。关于软件开发的书已经有很多,软件工程师阅读最多的书或许是对某种编程语言的深入解读,或许是对某种架构方法的阐述。但或许由于意识上的偏差,很多软件从业者即使已工作多年,但由于对软件工程理论的图书阅读较少,因此对软件研发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还是了解的不多。编写本书的目的是提升软件工程师的基本意识。对于一名软件工程师来说,具备正确的意识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如果具备正确意识,即使在工作中不记得具体的知识点,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查阅,而反过来就不是这样了。本书旨在对一名软件工程师所需具备的基本方法有一个全貌性介绍,同时内容又不会过于理论化和艰深。由于篇幅限制,本书对很多内容只做了入门性介绍,并对于希望继续深入学习的读者给出了相关参考图书。真诚希望读者能够从本书开始,更多地去阅读软件工程方面的专业图书,因为对于软件研发的学习和深入理解是永无止境的。主要内容致谢
2022年3月1日
其他

BFE开源项目2021年回顾和致谢

转眼已经到了农历牛年的年尾。过去的一年,在BFE开源项目成员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BFE开源项目获得进一步发展,取得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今天,我们就来对BFE开源项目走过的2021年进行一下回顾。
2022年1月25日
其他

百度技术沙龙第95期亮点回顾:如何提升研发效能?

注:以下内容转载自百度技术沙龙。近年来,研发效能和工程能力成为了备受瞩目的话题。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无论是工业界还是学术界,大家都在进行着广泛的探讨。
2021年12月1日
其他

不愿意读书的程序员很可怕

前几天,我将“《软件开发的201个原则》(中译本)出版了”这篇文章发到某个群中,结果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个人跳出来,质疑这本书的内容。再往下看,其实他根本就没有看过这本书,就在怀疑“201个原则是不是太多了”、“这些原则在软件研发中可行吗”。
2021年10月26日
其他

做一名真正的软件工程师

开源已经成为软件研发的重要方式。开源不仅仅是把源码开放出来,开源涉及到文化、生态、标准。不能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开源,更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学习和参与开源。《Working
2021年10月24日
其他

《软件开发的201个原则》(中译本)出版了

对所有的读者,所有的阅读此书的软件工程师,所有准备从事软件研发的同学们,希望本书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章淼博士百度BFE团队技术负责人,百度代码规范委员会主席2020年6月14日写于百度
2021年10月23日
其他

历史文章索引

“章老师说”这个公众号写了4年多了,内容有些庞杂。这里做个简单的索引,便于大家阅读。有些人可能会感觉我更新的有些慢。我是真的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去读些书。公号背景介绍开篇说明(2017年3月)教育和课件软件工程能力漫谈:在QCon2021的分享材料(2021年5月)部分内容来自于
2021年8月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万亿级流量转发 - BFE核心技术与实现》开始预售

提示:已经在使用BFE的小伙伴,在BFE开源项目的Issue(https://github.com/bfenetworks/bfe/issues/748)中提交使用案例,即可获赠一本。【内容简介】
2021年7月25日
其他

Gopher China 分享:深入理解BFE

China大会上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最后,感谢Asta
2021年6月27日
其他

软件工程能力漫谈

昨天下午,我在QCon以《软件工程能力漫谈》为题分享了关于工程能力的一些内容。现场的听众数量超出了我的想象,很高兴有这么多人关心“工程能力”这个话题。
2021年5月31日
其他

《深入理解BFE》对外发布

BFE是百度统一的七层负载均衡接入转发平台。BFE平台从2012年开始建设,截至2020年底,BFE平台每日转发的请求超过万亿,日峰值请求超过1000万QPS,在业界有巨大影响力。2019年7月,BFE的转发引擎对外开源,并于2020年6月被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接受为“沙盒项目”(Sandbox
2021年5月7日
其他

中国人的哲学

情景合一最近在想,如果说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这三方面的话,该怎么描述中国人的哲学呢?
2021年1月11日
其他

工程能力之思

近两年来,业界对于"工程能力”这4个字的关注度逐步高了起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这方面也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以下的内容来自于2020年10月我的一个分享材料,是我最近一年来关于工程能力思考的一个总结。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参与讨论。相关阅读代码的艺术
2021年1月7日
其他

百度万亿流量转发平台背后的故事

China能够越办越好。Btw,BFE商业化团队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同时招聘研发工程师。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联系我:zhangmiao02@baidu.com。JD详见
2020年12月11日
其他

为什么要阅读历史

黎东方的《细说xx》系列(秦汉,唐朝,宋朝,...)其它可推荐的书还有不少,以后再发出来吧。
2020年7月18日
其他

No time to kill

time的东西要好。有一个朋友说,还有那么多好书都看不过来呢,哪里有时间去看那些APP。此言甚合我意。当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东西可以去看的时候,你还会kill
2020年7月15日
其他

顶级开源团队BFE 诚聘 研发工程师

Engineer(SE)。对真正的SE来说,30岁只是开始,写代码只是无数的必备素质之一在这个普遍看重KPI的时代,BFE团队最看重寻找和培养人才。只有一流的精英才能创造出最精彩的产品和技术
2020年7月10日
其他

产品经理招聘 (网络负载均衡方向)

https://cloud.baidu.com/doc/ITM/s/ejwvyuxaf相关历史文章百度开源项目
2020年7月8日
其他

百度开源项目 BFE 被 CNCF 接纳为 Sandbox Project

stars超过3000。BFE开源支持以下重要能力:1、主流网络协议接入支持HTTP/HTTPS/SPDY/HTTP2/WebSocket等支持TLS/HTTP/
2020年6月30日
其他

代码的艺术 2019版课件

《代码的艺术》作为百度技术学院一年级生的必修课于2015年春推出。在百度内部,参加这门课学习的同学已经超过千人,受到很多同学的好评。2016年,《代码的艺术》被列入百度技术学院的精品课(视频版本见:bit.baidu.com,
2019年12月26日
其他

如何突破996.ICU的迷雾?

关于封面:虽然有迷雾,但是我们终可以找到正确的航船,顺利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年互联网的圈子里,似乎大事不断。2019年的3月,996.ICU讨论非常热烈,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到了下半年,是互联网公司裁员的新闻。大家的讨论中,有关于劳动者保护的,有讨论生命意义的,有关于生活和工作平衡的,有向奋斗者致敬的。但是,这些讨论之后,996仍然继续。这是为什么呢?从根本上解决996的问题,我们必须冷静的从经济和生产效率的角度来分析。大家都知道互联网行业的收入高,尤其是收入增长快。这是由于这个行业对人才非常渴求,所以各个企业都花很高的代价来招聘人才。我们可以看到:高级人才的供应并没有增加多少。中国的第一流高校相关专业的招生最近20年变化不大,而很多工科院校“理科化”和“学术化”的倾向使具备优秀工程能力的毕业生数量反而变少了。而中国企业培养人才的能力比较薄弱,只有少数人通过自悟的能力成为中高级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挖人大战就不可避免了。我个人的观点,目前在互联网行业,人才价格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泡沫。除了一部分真正有坚实的基本功及专业技能的人才外,很大比例的互联网从业者,其收入是高于所能提供的价值的(尤其是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企业的办法是变相延长劳动时间,来降低单位工作时间的薪酬成本。所以,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是,一个人跳槽后,收入有了增长,工作时间也延长了,计算到单位小时的收入提高并不大。如果综合考虑到在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付出,可能单位时间的综合收入反而降低了。关于以上的观点,如果进一步深入思考,还会有更加可怕的推论:随着人员薪酬的快速上涨(而工作效率没有同步增长)除了少数暴利的行业外,大量做正常业务的公司将无法雇佣到高水平的软件工程师除了少数可以持续提升自己的软件工程师,大多数没有经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人,在35-40岁左右就会面临失业的威胁可能有些读者会对我所提出的“收入高于所能提供价值”的判断很不同意。那我可以举一些例子。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从业者之一是软件工程师。应该说,中国软件工程师的研发效率普遍是偏低的。在很多软件研发团队中,是没有编程规范的,也没有正规的code
2019年12月8日
其他

写在 百度万亿流量转发引擎BFE开源 之际

BFE正式宣布开源了!BFE是什么?想用几句话解释清楚不容易。BFE是百度的统一七层流量转发平台,每天转发流量请求接近1万亿。当你访问百度的时候,很大可能已经在使用BFE的服务了。关于BFE的详细介绍,可以查看
2019年11月15日
其他

百度 代码的艺术训练营 培训大纲

上周分享了“百度代码的艺术训练营诞生记”。考虑到很多同学不在百度内,无缘直接参加训练营。现在将训练营的培训大纲发布出来。一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大纲中列出来的材料,自行学习;另一方面,有心的同学也可以在各自公司内组织类似的训练营。目前训练营设计为5个section,每个section持续3周,这样完整参加下来要15周的时间。每个section内,是这么安排的:前两周由学员根据指定的参考资料自学。在第2周的周末,会要求提交作业。第3周内,会组织两次讨论和分享,每次2小时(都是在晚上下班之后哟)。形式一般是学员分享,讲师组织讨论和点评
2018年9月16日
其他

我在百度做教育 (百度“代码的艺术训练营”的诞生记)

关于书籍的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30%的同学阅读软件研发(不含某个语言的指南、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算法等这样的书)的书小于等于1本从大家反馈所阅读的书目来看,系统阅读过《Code
2018年9月8日
其他

百度统一前端平台 - 技术面面观

2016年4月章淼,关于Golang的一些思考章淼,代码的艺术(ppt),代码的艺术(视频)章淼,怎么写项目文档章淼,做研究的一些体会下面是分享的材料:
2018年7月8日
其他

金庸武侠中最厉害的两种武功

最近两年思考学习和教育的事情,不知怎的和武侠小说联系了起来。一个人的成长,和小说中各位大侠的学艺过程却也有几分相似之处。武侠小说中令人神往的常常是绝代高手的独门秘籍,是否掌握某种强大的武功,成为一个人是否可以生存、乃至称霸的关键。一个人在成长中,常问的是:我应该学什么?我应该怎么学?一个武侠人物常要解决的问题是:我该学什么武功?武侠小说我看的很少,似乎只看过金庸的作品。而在金庸的作品中,似乎我完整看过的只有《天龙八部》和《谢雕英雄传》两部。在这极少的武侠读书经验中,我发现了两种最为强大的武功。其一是“北冥神功”,这是在《天龙八部》中段誉学到的一种神奇的武功。有了它,便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吸收内力。对手越强大,能吸收到的内力就越多。其二是“左右互搏”,这是在《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周伯通的独门秘籍,后来传给了郭靖。一般武功的提升需要自己修炼内力,或和别人交手过招。会了“左右互搏”,就可以自己和自己操练,真有些最近机器学习中“增强学习”的意味。---------------------------------------------------------------------------------------------------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感受?
2018年5月20日
其他

改变世界?先做好自己

在2015年准备《代码的艺术》课程时,我写道:“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的目的是改变世界,而不是学习编程、或炫耀技术”。2、3年后的今天,我越来越感觉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我感觉非常有必要重新说明这个问题。现在,互联网行业被大家视为一个非常好的行业,蓬勃发展,前途光明。但是,在我接触的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中,我却看到了很多迷茫和疲惫的眼神。不清楚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产业中的各个方向和各个公司的走向没有自己的判断。在改变自己的工作时非常盲目,和低级股民选股票一样,看重价格(工资)和名声。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楚互联网公司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不知道怎么做好研发、产品、运营,对程序员的分工还停留在前台、后台。不知道怎么能够提高。很少看深入的技术、产品等书籍,甚至很少看书。能够有习惯看一些人文书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依赖知乎、微信朋友圈、博客等。虽然有不少人都经历了高等教育,但是“科学精神”缺乏。自身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做项目很多凭感觉。许多人虽然有研究生的学历,但是似乎把写论文的方法忘记了,并不能在工作中写出清晰的技术文档。缺乏民主、平等、协作的意识。很多年轻人害怕权威、高T和经理,不敢说出和坚持自己想法。我经常听到“如果组内的经理和高T不同意怎么办”之类的话。大部分公司、团队都处于高强度加班的状态。996、甚至997的说法不绝于耳。很多人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似乎这种“奋斗”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于是,我想到一句话:如果你自己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幸福,你如何让别人幸福。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快乐,你如何让别人快乐。坦率的说,对于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人来说,他们目前所做的事情并不是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使他人更加快乐,而是无意义的、甚至是起负向意义的。很多人紧盯的不是怎么使这个产品的受众更加获益,而是PV、UV、DAU、转化率、留存率、ARPU这些冰冷的数字。这些数字决定了工资、奖金、升职、加薪、融资、上市。用西方现代哲学的说法,这是一种“异化”。这个行业的很多人,都被“打鸡血”的方法刺激着。脉脉中谈论最多的就是收入、加薪、公司间的待遇比较这些话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想快乐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想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和产品也是困难的。最近,在阅读《大学》(四书之首)时,我重温了“格物致知”这句话。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工作的首要目的(在达到我们的生活温饱之外),是“致知”。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成为“格物”,都可以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对于我们每个人短暂的生命来说,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去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目的之上,才是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也就是中国传统所说的修身、齐家等等)。以一种对这个世界浑浑噩噩、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而期待去能够(从好的方向)改变世界,无异于是痴人说梦。关于如何“格物”,可以参见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做研究的一些体会》,其中有数年前我对这个方面的一些思考。(btw,
2018年3月25日
其他

怎么更好的成长和发展(一)

2017年的最后一周,我在公司的团队内组织了一个名为“怎么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的讨论。我感觉其中有些讨论内容是有普遍意义的,有必要分享出来。团队内每个同学都准备了分享的材料。由于时间关系,现场只分享了4个同学的材料。未来应该还会继续这个讨论,本文就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吧。(一)怎么才能找到好方向?A同学问:我刚工作2年,视野不高,看不清方向。由于不能找到一条可持续跟进的方向,所以不能合理安排时间、不能适当拒绝。最终结果就是疲于应付,工作无法保质保量完成,也得不到持续提升。怎么才能找到好方向呢?甲
2018年1月14日
其他

“读书”已经成为一道鸿沟

关于这个题目,已经想了很久,今天才得空写下来。大概20年前,互联网刚刚在国内兴起。当时听到一个说法,互联网将成为一道鸿沟。能够访问互联网的人和不能访问互联网的人相比,会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于是,大家纷纷讨论,怎么能够让那些没有条件的人能够上网。如今,能够上网的人群恐怕已经成了大多数。拜移动互联网之福,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上网了。但是很奇怪的是,互联网的这种普及,并没有使大家的思考能力提高,甚至是有些副作用。微博、头条、微信朋友圈,类似这样的媒体在消耗大量的阅读时间。这些新媒体们以更多占用人们的眼球时间为荣,因为这反映了它们的“商业价值”。至于说这种阅读对用户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就不是它们所关心的了。作为一个把搞教育作为副业的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周围的年轻人更好的提高。我曾经在公司内外做过一些讲座,某些讲座也有不错的反馈。但是在这些“叫好声”背后,我发现这些讲座并没有多少的实效。关键问题是:提高是需要学习者真正的有所投入,有所思考。一个1-2个小时的讲座只是一种快餐,而且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缺乏互动。我们很难期待,通过一年听几次讲座,就让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发生真正的变化。甚至,我们可以进而推出,目前各种快餐式的技术文章也是同样的无效。你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获得一些信息,但是你很难由此获得思想和方法论方面的提升。而相对于信息,思想和方法论才是更根本的东西。基于以上的思考,今年我的教育副业实践重点转向
2017年12月3日
其他

如何做好Python代码的Code Review

coder考试的二审,我也确实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很多一审通过的代码,还存在大量的问题;我也和一些同学沟通过,发现在他们的团队中,根本没有code
2017年8月19日
其他

关于Golang的一些思考

从2014年初开始接触Go语言,一晃至今有3年多了。和3年前相比,Golang的普及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恐怕Golang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必备利器。但即使是这样,仍然有一些同学站在Golang的大门之外,持观望的态度。这让我想起了2004年我开始学习Python的经历。当2006年,我第一次在公司的项目中使用Python的时候,也是被一些同学质疑着
2017年5月14日
其他

《代码的艺术》视频版发布

作为“章老师说”公众号的第一篇干货文章,《代码的艺术》的访问量已经接近4000人。有一些同学曾经问是否有视频。最近,百度技术学院已经把内部录制的《代码的艺术》视频课程发布出来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访问
2017年5月4日
其他

我们依旧需要多读书 & 章老师读书会(1)

一、关于章老师读书会最近一段时间,我在思考如何更好的帮助周围的年轻人成长。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触动了我,让我决定从带领大家读书做起。《代码的艺术》是我前一段时间分享出来的课件。某天,我在办公楼中巧遇一个年轻人。“章老师,您的公众号有段时间没有更新了。啥时候更新呀?”“是呀,最近太忙。《代码的艺术》后面推荐的书你看了吗?”“还没有...”我突然意识到,《代码的艺术》这个讲座对这个年轻人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从我的角度,这个讲座仅仅是一个引子。讲座的内容是高度浓缩的,目的是给大家建立起一些正确的“意识”。要想真正把这些正确的意识落到实处,还需要后面投入不少时间来读相关的书籍(《代码的艺术》课件的最后有推荐),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同时联想到参加过的一些培训,作为听众,我们不过在那大约2个小时中投入了注意力,之后便很少触及。这样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了。最近几个月,我也面试过一些同学,或在公司内和一些同学交流。这些同学在成长方面遇到一些困惑。我最后发现的一个共性的情况是,这些同学读的书太少,读书的范围太窄,没有读到那些该去认真读的书。“你读的书太少了”,这是我多次说过的话。以上这些因素促使我下决心,在公司内办一个读书会,以“带领大家读书”这样一种方式去做培训。当我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发现书籍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每次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我一般会首先尝试去寻找这个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书籍。通过书籍,我可以和这个领域的前辈大师去学习和对话。这些书籍经常成为帮助我进入这个领域的钥匙。我相信,书籍对我的这种帮助,是可以复制的。由于读书会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自己来阅读”,所以我打算在这个公众号中同步分享读书会的一些资料,以供有兴趣的同学来和我们一起同步阅读。下面是关于读书会的一些说明,供大家参考:二、章老师读书会(2017.5)
2017年4月29日
其他

怎么做好时间管理

各位看官久等了。两周前就想写这个话题,今天才得空写。关于中美两国程序员生活状态的对比,一直是我关注的方向。在中国,程序员这个职业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青春饭”;而在美国,50岁以上还在写程序,是被普遍认为可行的。在中国,晚上9点钟下班,并不认为是加班,6点钟下班被认为是一种奢侈;在美国,那些无法“朝九晚五”的公司被认为是一种异类,因为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无法保证美国人非常在乎的“生活”。(当然,美国的互联网公司要更忙一些,但是除了少数创业公司以外,中国公司的这种普遍“忙碌”的状态还是让他们非常震惊的)我们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多花时间
2017年4月22日
其他

怎么写项目文档

如果从代码的质量(见“章老师说”公众号历史文章,《代码的艺术》中“一流代码的特性”)考察,我估计中国互联网圈合格的程序员不会超过20%。如果从项目文档的角度考察,中国互联网圈合格的程序员大概不会超过10%。和代码比起来,项目文档是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2017年4月9日
其他

做研究的一些体会

2005年4月,我应邀给清华计算机系的部分研究生做了一次分享。2017年4月,12年过去,当我再次看到当年的讲稿,感觉很多内容仍然是适用的。这个讲稿确实本来是为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准备的。但是,我感觉这些内容对于不少已经工作的同学一样是适用的。互联网公司中经常把开发人员称为RD。什么是RD?
2017年4月2日
其他

代码的艺术

但是,如果仅仅从技术出发,看看我们软件方面的能力,确实是不容乐观的。很多同学开发了多年的软件,我不客气的说还没有入门。这样的同学这些年我遇到了很多。我很想帮助这些同学少走一些弯路。
2017年3月19日
其他

开篇说明

1994年至2006年,我在清华园中渡过了12年的时光。1997年开始,我进入吴老师的教研组开始从事互联网方面的研究工作。大概从1999年开始,我就开始辅导一些比我更低年级的同学。2004年博士毕业后,我留在清华做了两年的老师(准确的说是助理研究员,只需要做研究工作,不需要讲课),期间也带过10多个学生。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当年离开清华,我对导师说:一个人一辈子呆着学校中,不能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我要去社会中锻炼一下,以后再回到学校中继续做教育。刚离开清华的几年间,我也多次和公司的同事说,我四十岁的时候还要回去做教育。如今离开清华已经超过十年,近期回到学校看来并不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但是我一直还在不断在关心教育。在公司中,我总是“好为人师”,“诲人不倦”。面对着那些比我年轻很多的同事,我总是希望能够用我的经验能够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于是慢慢的,在公司内我又被叫成了“章老师”。职场十年,我看到在大多数公司中,都缺少足够的辅导。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实在太快了。一个人刚参加工作2-3年,可能就要开始带人了(甚至是好几个人)。而这往往造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我的力量虽小,但也希望能够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由于工作的关系,这个公众号的更新可能会很不规律。我也并不看重有多少听众。如果你能够感觉有一些受益,那就足够了。谢谢。
2017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