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书生||陈潭:性格学术,道德文章





性格学术,道德文章

——陈潭教授的治学育人之道









    【书生小传】陈潭(1969—),湖南常宁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项目3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著有《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单位身份的松动》等著作10余部,在《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等海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0余篇,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成果奖等省部级教学科研政府奖励9项。曾获“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广东省‘互联网+'大赛金奖优秀指导教师”等多种荣誉称号。







      天下公器,一身铁肩有柔肠

     “学术并非名利场,学术并非可倚之‘饭碗’,学术也不是短期行为下职称等诸多功名利禄之利益产品,学术需要高尚者寂寞而又孤独的探索。而从事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学术研究有时需要勇气,但更多地需要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和人文关怀。”陈潭老师对学术有着近乎洁癖的自我警示和纯粹至极的致行格调,“学术权当无拘无束的思想牧场吧?!但是,一个智识不高、才情粗陋的牧者想必也驯不出膘肥体壮、质佳味美的牲兽来!”他强调。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大道至简、天下为公,服务国家、无畏艰辛。一个学者的生命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发展史,个人的成长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人化的学术也应该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元叙事。在以政治学为母学科和以公共管理为主要研究领域的陈潭老师看来,学术更要公而忘私。“思想或许是影响社会最好的介质,思想或学术的生产、传播和创造,可引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术是高贵的,但它并不妨碍自身的改良;学术是世俗的,但它并不远离真理。学而有术,学而为术,学而为述,经世致用,让学术服务社会,让知识造福人类。”陈潭老师对学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让思想运转起来,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逐,学术接地气、研究真问题,纸上的学问和现世的情景方可有效连接起来。”学术需要有穿透力,需要创造出令人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那么就要融入学术市场。但学术却又不是真正的商品,不是摆在铺面里贴着产地、价格、原料等标签就可以拿出来售卖的货物。学术或可为三不朽之立言,真正的学术必须是一件公共物品,也许不同于“硬”公共物品属性的基础设施,但大抵是软公共物品,可以为社会植入一丝养分,为大众谋取一些福祉。

      学术需要一身铁肩与柔肠,真正的学术需要正直、勤奋和才情。陈潭老师常说,只有正直的学术才能达致真理追求,才能展现道德文章,或许“品格成就学术”此语不谬;也只有勤于思考、勤于阅读、勤于写作才能创造令人称道的学术产品,辛勤的耕耘才能结出壮实的果实。同时,学术需要才智、需要激情,有才情的学术才是充满雨露滋润的学术,才能共筑有容乃大、引人入胜的幽雅智业和科学殿堂!当下的社会是一个需要表达的社会,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寻求逻辑建构的时代。毫无疑问,文章是文字的排列组合。然而,文章更是叙事的媒介和思维的载体。陈潭老师认为,作为知识供给者的学术人必然需要以下的行动:第一,关注民生,为百姓说话,为底层呐喊,对社会热点问题或公众关心的问题能够发表恰当的和有一定影响力的看法与评论;第二,恪尽学术操守,维护学术尊严,不为权所用,不为利所动,当官僚用权力、商人用货币影响社会的时候,他们能用思想去影响人们,他们建构和维护着知识的高贵形象;第三,用专业的眼光和学术的视角,通过通俗而又入理的语言进行公民化表达,能用清晰的理论思维、独到的研究视角和前卫的学术话语分析社会已有的或预测即将出现的公共问题。


      行者无疆,一双韧足访城乡

      如何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直面中国公共治理一线实践,从而确立大国治理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是陈潭老师一直在进行的现实回应。他是一位行走中的思考者,以城乡为“立地行走”的根茎,以底层为“顶天思考”的枝叶。

     “作为农村社会变迁的观察者、记录者和见证者,我自己也被乡村所孕育滋养,对乡土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谈及学术生涯,乡土关怀是他无法忘却的学术眷恋。其著作《治理的秩序:乡土中国的政治生态与实践逻辑》更是扎根乡村基层、进驻田间地头七年之久的结晶。对社会科学学者来说,乡土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陈潭老师表示,“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非均衡性、非同质性的乡土社会既是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又是不同学科、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持久探索的学术资源。”同时,在新时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虽然许多发达地区开启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但仍无法遮蔽城乡差距扩大的事实,其中农村公共服务不充分、不对等、不便利等问题尤为突出。”(参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0日“为人民做学问”专题)他表示,社会科学研究者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智慧。在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南大学任教期间,陈潭老师对湘南乡村治理进行过重点研究,其主持的科研项目、主编的学术丛书等均深入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各领域面临的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效应、对农民工吸纳的聚集效应持续发酵。陈潭老师说,作为特大城市,广州鲜活的基层治理实践为地方治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素材,也进一步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与想象力,调研空间亦由“田间地头”逐渐扩展到“街头巷尾”。“客观真实地反映变革时代的乡土现实,是当下社会科学学者的使命和责任。”贴近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线,陈潭老师更加重视对理论前沿、实践前沿和技术前沿做出注解。十余年来,陈潭老师注重面向文献梳理的中国网络治理研究,在网络时代舆情传播、政治博客、议程设置、微博营销、微博问政、网络反腐、群体事件、信息鸿沟、民主意象、民主悖论等方面作了诸多的案例研究。陈潭老师亦注重面向经验解释的大数据治理研究,《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深入剖析大数据对企业创新、城市管理、政府再造、教育革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大数据正为公共外交、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提供新机遇,锚定大数据治理与治理大数据可在的和可能的中观世界。陈潭老师也注重面向社会应用的时代叙事研究, “创新2.0”、“政府3.0”、“工业4.0”、“社会5.0”、“农业6.0”系列前沿研究为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治理变革作了系统的擘画和梳理。


      研究观世,一付炬眼细思量

      学术即生活的思想操练。当官员用权力、商人用货币主宰世俗的时候,学者则试图用思想去影响社会。有学者表示,为什么人做学问,是学者的人生定位、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在陈潭老师看来,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应明确并坚定“为人民做学问”的基本方向。“我的立场是:为社会服务,为现实说话,关注底层,关怀民生。”他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客观上需要社科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跟踪、总结、分析、预判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中国叙事”。

      在陈潭老师看来,贴近人民大众、接近生活实践、理解当代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即是“为人民做学问”的具体体现。“问题意识始终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在由新技术和城市话语霸权导入的快速阅读时代已让喧嚣的都市似乎失却理性、偏离和谐之时,饱含专业精神和学术伦理的知识分子是否能够保持冷静?时至今日,唯有两条才是社会科学学者寻求真正问题的出路:一曰思考;二曰批判。只有入理的思考,才能展现学术的逻辑和知识的力量;只有理性的批判,才能彰显社会的危机和学者的责任。在写作之余,陈潭老师10余年来通过各大纸质媒体和自媒体空间积极开展基于公共生活的观察对变革时代进行思想张望。在时局观察和生活积累、多元阅读和现场调查、知识论辩和学术交流中,给自己在有限的时空维度中无限的灵感和思想,《转轨秩序的阅读:一个学者的公共生活观察笔记》即是茶余饭后的产物。

      没有分析问题的生死感,我们的成果呈现给他人的只是形同嚼蜡的体验。陈潭老师长期运用制度分析、博弈分析、空间分析对公共问题进行深度解构和反复追问。20年前,他开始撰写关于人事档案制度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他认为中国单位人常常深陷于两种极其矛盾的价值判断之中,一些人感受到了“一纸定终身”的切肤之痛,而一些人则将其视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对于单位人来说,人事档案作为个体生活在组织中的权威记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或者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传统人事档案制度到底要不要变?他指出,户籍制度和人事档案制度是影响中国人口流动的两大制度壁垒,他针对人事档案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一书中得以充分表达。他强调,人事档案的社会化、信用化、电子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些主张对于后来档案法修改和组织人事部门管理都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对后来介入数字政务和互联网治理研究提供了由头,《治理的变革:网络空间的意义世界与行动逻辑》《政府3.0:后NPM时代的政府再造》《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及其后续的数字治理系列研究便一发不可收了。


      触摸学术,一对妙手扶栋梁

      除了自己潜心做学问,也乐于与同仁探讨学理,帮助学生触摸学术,陈潭老师积极致力于思想建设、学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陈潭老师表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读书、教书、写书系天职所在,而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才是其最主要的任务。他在读书、教书和写书的过程中努力地感悟作为教员和学者的双重身份。

      2004年,在岳麓书院旁,他与志同道合的青年学人创办了草根学术部落“斯为盛学社”,编辑《斯为盛学报》《斯为盛评论》电子期刊,旨在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搭建一个零壁垒交流平台,汇报阅读心得、碰撞思想火花,每周一小会、每月一大会,深受师生欢迎。2007年,他在中南大学创办“大国治理网”,亦深得学术界好评。2011年后,在广州大学创办“回归线学堂”,并主编《南方治理评论》,为学术研究再添新平台。他常说,“大学既是人才聚集高地,也是思想交流场所,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归学术。”早年在湖南师范大学执教公共政策学课程时,他便努力运用先进教学方法把Seminar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揉合到课堂教学当中,专门邀请了全省基层先进工作者为学生讲座,开展政策辩论赛,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农村到社区作访谈作调查,师生共同参加省市人大会议旁听。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些微“改革”,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哈佛学不到”的真谛。

      他一直认为,有缘在“前台”为师生们服务,是他一生的荣光;有缘陪伴一拨又一拨的同学度过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大学时光,是他人生当中最为幸运的“排列组合”。至圣先师孔子,三千弟子为政以德、为商以诚、为学以通。斯为盛学社虽远甚,现亦有门生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或投身于庙堂殿宇,先天下之忧而忧;或纵情于杏林三尺,俯仰间著书立行;或寄身于商贸实业,运行百货以交转。自2011年以来,陈潭老师又创立回归线学堂。回归线被诗意地叫做“太阳转身的地方”,是太阳光线能够直射在地球南北的边界线,而回归线学堂更是要求学生“回归学术初心、回归经典阅读、回归真实问题、回归扎实研究”。在陈潭老师的影响下,回归线学堂在写作上则信奉“性格学术,道德文章”,在读书上则品鉴“学术操练,学无止境”,在实践上则守正 “学术民工,思想散客”。

      从1992年到2022年,陈潭老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30周年,恰逢教师节与中秋节齐至之际,唯感慨:师者有大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恢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师易遇,学师难寻,得良师所授,我辈幸甚!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学人先于学识,传道受业解惑,其恩大矣!为人师者,天下大善。感三廿载陈师之辛劳,祝天下诸师节日快乐!







文案|廖令剑

编辑|刘   璇

编校|胡项连

编审|赖   珊

监制|万朝春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识博闻,大道至简

公听并观,管窥天下





公告2022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硕士2023年招生简章

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预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百人计划”招聘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大数据+治理》新文科慕课智慧树选课公告

“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征稿

第七届南国公共管理研究生学术论坛征稿启事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公达书生||谢建社:投身教育,建设社会

公达书生||曾维和:和衷共济,维生出新

公达书生||沈本秋:勤种春华,静待秋实

公达书生||张茂元:花繁叶茂,道法多元

公达书生||董石桃:石赤不夺,桃李春风

公达书生||王枫云:墨染丹枫,拂展云笺

公达书生||夏   宏:夏雨沐物,宏浚而昌

公达书生||周利敏:殷民阜利,逊志时敏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公达家书||第39封:人生难言完美,活出自我精彩

公达家书||第40封:眼望苍穹,心有日月

公达家书||第41封: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公达家书||第42封:始于坚持,终成美好

公达家书||第43封:公门桃李,管鲍之交

公达家书||第44封:向下扎根,向阳生长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喜欢就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