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天玉:言传语学 身教人魂——追念恩师邢福义先生

邓天玉 语言战略研究 2023-05-27


2023年2月6日,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先生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本期特推送邢福义先生弟子、华中师范大学邓天玉副教授《言传语学  身教人魂——追念恩师邢福义先生》一文,以示追怀。

哲人其往,遗泽长存,邢福义先生千古!


言传语学  身教人魂

——追念恩师邢福义先生

文丨邓天玉

“天玉,你住几楼?下楼有多少个楼梯?”

“天玉,你今天写了多少个字?”

“天玉,你要学我呀,每天至少一千字。”

“天玉,你要学会向你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呀。”

“天玉,你要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先生“悉心细语”的教诲,这些天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我至今都不敢相信,先生已离我而去。

2007年至今,我在邢先生身边学习了十七年。我是挨先生批评最多的学生;同时,也是最不让先生省心的学生。回想我跟随先生学习的这十七年,可分为五个时期:

(1)入门期(2007—2010)

2007年,我考回母校华师,在语言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开启了“在先生身边学习”的生活。硕士三年,我精读了先生的系列专著,但在校园里偶尔碰见先生,也只是默默地注视着,从不敢上前去打招呼,因为害怕打扰他思考。我也多次在语言所聆听先生的现场讲座,但从不敢站起来提问。每次都是远远地看着先生。

(2)活动期(2010—2011)

2010年,在戴建业老师的鼓励下,我报考了先生的博士,并顺利成为先生的入门弟子。此刻,我还清晰地记得,先生给我上课的“第一问”:“天玉,你住几楼?下楼有多少个楼梯?”当时,我几乎懵了,心想“这也是研究的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先生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在教我“生活处处皆学问”,要我“随时随地学会观察生活”。

2011年3月3日,先生给华师学子做了一场题为“复制与抄袭”的学术报告,强调:“研究生们应像保护眼珠那样保护人格的尊严,自觉地树立一个意识:做干净纯正的人!做自强自立的人!”先生的讲座引起了校内外的广泛热议。5月,我将广大师生们的来稿编辑成了《学风文品问题热议》小专辑。随后,国内十余家高端媒体纷纷跑来采访先生。每次记者的采访,对于我来说,都是向先生学习的宝贵机会。在一次次聆听先生“答记者问”中,我更清晰地了解了先生的“学术人生”。

2011年6月邓天玉负责编印的《学风文品问题热议》专辑

(3)钻研期(2011—2016)

由于前期对先生的“学术人生”了解比较多,2011年7月,我的博士学位论题正式定下来了,就是专门研究先生的“学术思想”。从此,先生加强了对我的专业指导,他经常利用他晚饭后校园散步的时间给我“上课”,或是回答我的“疑惑”,或是主动介绍我不了解的“学科发展背景”,或是带给我一些“重要的学术资料”。有时,先生还利用在语言所开完会,我送他回家的路上,给我“补课”;有几次,他在校医院输液室打点滴时,还让我带上笔记本做笔记。先生是365天从不休息的“勇士”,我跟着先生学习,365天我也未止步过。

2012年5月,邢先生的夫人,即我们的师母离开人世,先生不胜悲痛。由于先生的儿女都在国外,所以师母的后事,我们学生也帮了不少忙。6月,从不参与“聚餐”的先生,为了答谢我们这些帮忙的学生,执意要请我们吃饭,这是我入校5年来“第一次”见先生和学生吃饭。为了留下与先生在一起的难忘时光,我们将先生《论“复制与抄袭”》的讲座、先生对学生的寄语以及这次的聚餐,一起编辑制作出了一套DVD《和邢先生在一起》。

策划《和邢先生在一起》DVD

由于组织筹办活动需要花费诸多时间和精力,所以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进展缓慢。先生很是为我着急,经常见面的第一句就是“你今天写了多少个字?”看我半天不回答,他接着说:“天玉呀,你要学我呀,再忙也要逼自己每天一千字。”然后给我讲他在等飞机的时候,在机场七个小时就写出了三千多字。先生出国参加学术讲座,耽误了写作,回家后都要对照着日历,严格要求自己“补起来”。为了避免我陷入“热闹的活动”中,先生规定,每天要我把自己的“写作”在睡前用邮件的方式发给他,他只看字数,不看内容。就这样,坚持了半年,我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忙着“写作”,慢慢地,我的字数越写越多了,我的想法也越来越丰富了,我经常为自己的“新发现”而开心,我找到了写作的快乐。年底,我42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初稿完成。

2013年2—7月,我有幸代表华师去新疆喀什师范学院,做一名“援疆教师”,助推喀师中语系的学科建设。由于我是第一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做汉语的教学研究,起初在语言和气候上,极不适应,我几乎每周都要给先生打电话汇报请教,每次电话快要结束时,先生总要说上一句“天玉呀,你要学会向你身边优秀的人请教”。在先生的“远程指点”下,我很快熟悉适应了。5月初,我还代表19位援疆教师,担任了喀师团委主办的“与信仰对话”活动的主讲嘉宾,与全校喀师学子一起分享了邢先生的治学轨迹。

2013年5月在新疆喀什师院分享“邢福义先生的治学轨迹”

2013年5月底,我请假飞回语言研究所,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7月,我结束了“援疆”,进入了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9月,在博士后导师赵世举教授的指导下,我博士后研究论题正式定下,即继续做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为了能得到先生更多的指导和解答,我特意在华师租了个房,将原博士学位论文,继续打磨提炼。在这两年里,先生还似以往,每周追问我的“进展”,同时对我的要求也更高了,在文章的细节和表述上,每周都要给我“补课”。有时只言片语,有时一讲几个小时。我每次“听完”,就赶忙回宿舍详细记录先生所说的重点,然后冷静思考,周密规划下一步写作的提纲。至今十多年了,我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先生给我上课的13本笔记。我有次把这些笔记带给先生看,先生笑着说:“这是‘流动课堂’的真实记录。”

2014年6月,在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帮助下,我的学术专著《邢福义为学路》和合著《邢福义学术陈列室》终于面世了。从章节的安排,文字的表述,到图片的选择,先生对我都是“一一指导”“耐心纠正”。我也因出版这两本书的缘故,从先生那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学问”。16年,我回华师当老师后,获批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专门研究先生“语言研究的特色”。在这个项目的激发下,我又进一步“深钻”了先生的“治学奥秘”。

2014年6月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邢福义为学路》和《邢福义学术陈列室》

(4)交流期(2016—2019)

2016年,湖北省社科联和湖北卫视邀请我协助拍摄《荆楚社科名家——邢福义先生》专题片。围绕着先生的学术人生,从撰稿、采访、拍摄、剪辑到定稿,从北京、上海、武汉到海南黄流的拍摄,我们30余人的制作团队,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在大半年的团队研讨中,我对先生取得杰出成就历经的艰难有了更为真切的认知。

2016年协助拍摄“荆楚社科名家——邢福义先生”专题片

2017年,华师宣传部邀请我到华师展映会上去讲“邢先生的故事”。我在讲述“一字一句总关情”中,分享了先生投身汉语研究的求学之方与治学之道,先生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和先生面对生活坎坷时锲而不舍的坚韧。

2017年邓天玉在华师展映会上讲述“邢福义先生的故事”

关于先生的学术思想,我不仅在校内、省内、国内分享,2017年到2019年,还利用出境开会和访学的机会,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在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等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交流,有的是专题讲座,有的是论文分享,有的是运用先生的理论解决当地的语言问题,有的是直接赠送我策划的“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专辑(中英文版)。

2018年11月在英国伦敦,邓天玉将“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专辑赠送给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王永利公参

我始终坚信:研究邢先生的学术思想,不仅是华师的需要,更是中外语言学界的需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要想跟世界对话,必须守住“自己的特色”,及时地整理自己“已有的理论”。这是中国学术的尊严,也是世界学术未来发展的趋势。新时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既需要整理中国学术理论的学人;也需要传播中国学术理论的学人。

018年12月在英国谢菲尔德,邓天玉将“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专辑赠送给了爱丁堡教授Thomas H BaK(脑科学和神经语言学方向的语言学家)

(5)自悟期(2020—2023)

2020年2月,面对突发疫情,我成为了华师党员下沉社区的抗疫志愿者小组长,带领志愿者们服务社区。9月,受疫情的影响,中国儿童患“语言发育障碍”的比例暴增,我牢记先生“中国语言研究,应该旗帜鲜明,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需求,根在中国,根在民族土壤”的教诲,结合先生给我的“评语”,于是在全校申请开设了《儿童常见语言障碍及其治疗》的通识选修课。在新加坡“语言教育”和英国“语言治疗”访学成果的基础上,我希望更多的华师学子来“关心弱势的下一代、预防下一代的弱势”。

三年来,来自全校42个专业的千余名学生,课上课下贡献他们的智慧。每次“备课—教学—反思—优化—再备课—再教学—再反思—再优化”,循环往复,我体会到了先生所说的“志在高山、亦师亦友”。带着一群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学生一起钻研,其乐无穷。我耳边经常响起先生的话:“天玉呀,你不能总是研究我的思想,你要学会将我的思想移植成你的思想,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啊!”

2012年10月31日邢福义先生对邓天玉的评语

回顾先生十七年来对我的教育,入门期—活动期—钻研期—交流期—自悟期,先生的引导方式,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将书本与生活紧密相连,先生首先教我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接着借助于书本不断地去解决问题,然后在新的生活中又发现新的问题,接着又借助于书本不断地去解决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先生教给了我“十年如一日,不断地走路,不断地走出新路”。这可能就是“创新”的来源吧。

虽然我不是“精英”,但十七年来先生是用培养“精英”的方式在培养我。回想先生的教导,至今记忆犹新的十句话:

(1)一心沉迷于追课的学生,是没有前途的。有前途的学生一定是有“个人思考”的。

(2)不要羡慕外边吃吃喝喝的生活,最美好的时光是自己静下心来“钻”自己的“研”。

(3)不要去凑热闹,不要去跟风。要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4)一场活动结束后,要学会把自己关起来,写下自己的优劣,扬长补短。

(5)实干苦干是最好的提升方式。要学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打仗中学会打仗”。

(6)要与时俱进,随时随地学。多学一些“无用”之功,“无用”有时乃“大用”。

(7)要学会在“字里行间”悟出“道道”来,巧做安排,雕出“精品”。

(8)做学问,要边积边发,而不是“厚积薄发”。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9)做学问,要十年如一日,要年年岁岁,春夏秋冬。跬步行千里,毅力盖万金。

(10)困难可以压倒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稳稳地踩好人生的每一个台阶,不断向前。

再次叩谢先生的教育之恩。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德,照我成长;先生之教,伴我赶路。

先生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未来,我将继续先生未尽的事业,执着向前。


作者简介

邓天玉,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邢福义先生2010级博士生。

编排:逯琳琳

审稿:王   飙 余桂林


相关推荐

沉痛悼念邢福义先生!

李宇明:《邢福义选集》跋

姚双云:三忆恩师邢福义先生

储泽祥:搁箸吐哺 立德树人——缅怀恩师邢福义先生

胡向东:我与邢福义先生的“秘密联系”

李晋霞:我敬仰的人走了——怀念邢福义先生

周荐:邢师永存我心间的几枚温馨剪影

亢世勇:深切缅怀邢福义先生

徐杰:邢福义老师三两事

方欣欣:据沧海而观众水,江河之会归可见——缅怀恩师邢福义先生

朱斌:恩师之爱 | 纪念邢福义先生

李宇明:含泪送别邢福义先生

张邱林:《汉语语法学》的事实发掘与理论创建之路丨纪念邢福义先生

周毕吉:我心中的恩师邢福义先生

向平:在先生最后的日子里——痛悼邢福义先生

谢晓明:走近桂子山上的那棵大树——怀念恩师邢福义先生

李沛:追忆恩师邢福义先生

李向农:我心目中的恩师邢福义先生

汪国胜:我和语言学丨纪念邢福义老师

石锓:我心中的邢福义老师

丁力:怀念导师邢福义先生——师从先生的几件小事

王玉红:他的笑容永远都在——怀念我的恩师邢福义先生

王耿:追忆我与邢福义先生的师徒缘

李向农:邢福义先生对湖北省语言学会建设发展的重大贡献

戴庆厦:邢福义先生是我的学习榜样——沉痛哀悼好友福义兄

李英哲:横隔远洋数千里直跨亚美两大陆的友情丨纪念邢福义先生

邵敬敏:路在脚下 志在高山——为缅怀邢福义先生而作

李晟宇:师生情谊,山高水长——缅怀恩师邢福义先生

冯广艺:大师风范  学者楷模——纪念邢福义先生

张惠英:永远怀念邢老师

田小琳:榜样的力量鼓舞我们向前——纪念邢福义先生

詹伯慧:深切怀念好友福义兄

史有为:独力开拓  勇于创思——悼念老朋友邢福义先生

石定栩:永远的邢叔——怀念邢福义教授

邵则遂:春风化雨滋桂子  学林精英入汗青——忆邢福义先生

王洪涌:邢福义先生和语言学系本科生培养

黄树先:无尽的哀思,永远的老师——追忆恩师邢福义教授

陆俭明:为人为学的楷模——深切缅怀福义兄

邢福义:“语言事实”的从众观(附第4期目录)

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