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人:我讲个故事,你们怕不怕麻烦? | 走寻

2017-01-08 发现未知之美 走寻


[ 本文共计2980字 · 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

文 | vivi  图 | 知乎


1954年

一位青衣布衫的书生打江南走过  

看过季节轮转里的容颜凋落

拂不动三月里的无风柳絮

只好站在斑驳的青石上忧郁地吟唱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大家可知郑延平是谁?对的,他就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明末“延平王”郑成功。他在父亲准备北上降清之际,带兵进驻金门,一生反抗外族侵略。



民族英雄  延平王  郑成功像


1661年,他率兵25000人、战舰500艘,从金门出发,直抵台湾西海岸,经过九个月激战,最终击败荷兰殖民者,被侵占了38年之久的台湾岛,终于又回到华夏民族的怀抱。


然而,郑延平在收复台湾5个月后,积劳成疾,不幸逝世,时年只有39岁。


郑延平出生在日本,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爱着她,找到自己的故乡,住在那……



郑延平收复台湾


开篇的那首被传唱了半个世纪的诗歌《错误》,正是郑延平直系十五代裔孙,“浪子诗人”郑愁予的名作。他不是民族英雄,却是绝对的民族诗人,先祖的愿望,在他身上演绎了半个多世纪。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他不仅有如此历史光辉的先祖,还有一个也很“牛十三”的老爹——郑晓岚。从陆军大学一毕业就直接上前线,曾做过傅作义的副参谋长,是一位将军。


新中国成立前夕,平津战役打响,郑晓岚考虑把家人送往台湾。在去台湾的船上,寒风凛冽,他对全家人说:“我们一家,是准备去牺牲的。”



郑愁予接受凤凰文化专访


当然,他们后来肯定没壮烈牺牲,不然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位83岁的诗人郑愁予,在凤凰文化的访谈中问:“我讲个故事,你们怕不怕麻烦?”


郑文韬为啥要取个多愁善感的笔名呢?其实他最初的笔名是“青芦”二字。愁予愁予,源于屈原《九歌·湘夫人》首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屈原,满怀报国之情,但又郁郁不得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依然不忘故国,一生堪称悲壮。郑愁予大概是在感怀身世吧,他自己也是历经颠沛流离,仍拥有不忘故国之心。



少年郑愁予


1933年,郑愁予在济南呱呱坠地,迎接他的不仅有亲人的喜悦,也有纷飞的炮火。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得从娃娃抓起,郑愁予当真自小做到了这一点。


只是与我们带娃旅游拼命晒照不同,他们是在避难,从济南、南京、武汉、桂林再到广州,行遍大半个中国,最后更举家迁到台湾。没有向往,没有喜悦,只有刻进骨髓里对故土深深的渴望。


郑愁予自幼聪慧,到了台湾虽然一开始也经历过各种挫折,但总之还是混得开的。那时的他爱好体育,曾是台湾足球代表队队员,后来又考上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台湾词坛巨匠纪弦先生画像


他不仅“动”如脱兔,更能“静”若止水——不静,怎能写出好诗?


《老水手》一发表在《野风》杂志上,随即引来了当时诗坛三元老中两人的关注。覃子豪和纪弦都写信给郑愁予,纪弦更是强烈提出要与他见面。


在纪弦的想像中,能写出这样“愁”诗的应当是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可一见到真人,发现居然是个中学生,想象下纪先生吃惊万分的表情。



台湾白色恐怖第一大案  澎湖案


1949年的台湾,正值“文化革命时期”,年轻的郑愁予怕受到牵连,烧了自己的诗集,想至此永远远离诗词。然而,后来因为一个“乌龙”旅行团,又拿起了笔……


那时,郑愁予同学在无所事事下,报了个军中旅行团,想免费去澎湖旅游观光,结果一不小心变成了“心理辅导员”。


一群年龄跟他差不多大的山东孩子,被招蓦到台湾念书,满心欢喜,哪知却是被一锅端,弄到了澎湖前线当兵。而那神秘的有关部门知道郑愁予有才,就让他来军中做文艺人员,负责为这些孩子“排忧解闷”,做心理按摩。



蒋介石逃往台湾后大肆征召士兵准备反攻大陆


他们本应过着美好生活,却在战争前线准备送死。看着这些同龄人,16岁的郑愁予心里莫名地难过,大家年龄相仿,本应都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为何际遇竟如此,看着昨天还在身边生龙活虎的少年,今天随时命丧黄泉,郑愁予无法释然。


我们是来自同一个国家啊!为何要苦苦斗争?


郑愁予一有空就跑去跟他们聊天,暗暗下决心要把这种“凄清”的场面给写下来,所以他一生的诗章里,多描写着战争与分离,渴望着和平与安宁。



东方的“隆美尔”  抗日名将孙立人


在那个军队里,有一个人深深地影响了他,那人在大操场上演讲,威严,肃穆。那人不训词,不说纪律,只讲了足足一上午的孟子。


仁义礼智,孟子是主张和平的,郑愁予觉得那人说得十分有道理,深有同感。那人是谁?大名鼎鼎,当时陆军总司令,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


郑愁予这样评价他——“第一流的将军,第一流的老师。”因为他心怀仁义,主张和平。(正因如此,孙立人为蒋介石所不容,被软禁33年。)



孙立人检阅台湾青年部队


半个世纪后,在接受台湾网采访时,郑愁予还说过“五十多年前,孙将军让我懂得,不管哪个政党上台,均要以和平为执政前提,只有两岸和平之势继续向前,才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和平,一直是郑愁予的信念。


杨牧说,郑愁予是“真正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沈奇说,郑愁予代表的是中国和东方,但他归属世界。



台湾民谣天后  著名歌手  齐豫


郑愁予的诗不仅流于文字,印于纸面,更被一众歌手传唱。齐豫曾直接向郑愁予表白:“我很喜欢您的诗, 从大学时代就喜欢。对于我唱过的《牧羊女》和《雨丝》,我更加偏爱《雨丝》。”


而郑愁予也与齐豫探讨过怎样才能把现代诗改编成歌曲,他本人更是唱歌好手,兴致到时常高歌一曲。


其实,那首为普罗大众广知的《错误》读起来何尝不是浅吟低唱:“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之间,整个台湾响起一片“达达”的马蹄声,男人们纷纷对身边的姑娘说:“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过客……”



郑愁予著名文学作品

被广为传唱的现代诗《错误》


但,不是每个男人都能成为郑愁予这样的浪子,和浪子诗人,只有他,故乡在远方,流离四海疆。


因为,那达达的马蹄背后,并不是美丽的爱情传说,而是源于他童年的一段经历。母亲带他走过一个镇子,他清楚地听到背后传来“达达”的马蹄声响,同行的一名副官赶紧拉着他躲开,紧接着,几匹战马拉着炮车迅速从他们身边跑过,是炮车……


成名后的郑愁予也称,他的乡愁一直在背包里,从来未放下。蹄音已远,马影不见,但那长久的叩击声仍在他心上回荡,促使他拿着笔,在诗歌的道路上越走越长。



郑愁予诗歌朗诵会


成就郑愁予不平凡的一生,有着很多的转折点,尤其“保钓运动”的发生,才使得这位天之骄子有了更加不同的人生。


1970年,郑愁予已是爱荷华大学的主席,使命感使然,令他拿起笔投身到这场运动当中。为此,台湾当局吊销了他的护照,他去了美国,直至父亲去世,都未能再踏上那片名叫“台湾”的土地。不说悔不悔,到83岁的高龄,再评价起那段往事,他只是说“华人要爱国,在哪里都一样”。


中国,是他永远的故乡!



1981年  北京天安门广场


1981年,中国作协邀请郑愁予等8位在美作家,进行中美文化“破冰之旅”,第一站,他踏上了北京。但映入眼帘的这座城市,与他离开时,已完全不同。


郑愁予记忆里的北京,有城墙、城楼、中华门,还有在护城河上,神气游过的一只只白鸭子。嗯,北京城百年名吃片皮鸭,就是它们。


而此时的北京,中华门改成了纪念堂,护城河变成了马路,城墙早已无影无踪,仅存的几座城门楼,也是有形无神。行人如织,车辆拥堵,只剩了个政治象征的天安门还依旧如故。

 
80年代初的北京  行人如织

(今天的北京更甚)


郑愁予在北京见了很多人,还见到了在中国作协做编辑的北岛,情绪一直隐忍不发。直至他要离开北京了,走过一座桥准备上飞机时,他突然失声痛哭,哭得肝肠寸断、不能自持。


北京已完全不是印象中的故乡,没有人能告诉他,如何才能回到记忆中的那里。


虽然伤感,但对于爱国,郑愁予却总是这样深层地诠释着。



郑愁予在耶鲁大学演讲


他在美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中年时还获得耶鲁大学无限期续聘资格。耶鲁大学!这四个字令学子们振聋发聩,这里出过5位美国总统、19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16位亿万富翁……


作为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作为一个学者,郑愁予已得到了祟高的成就。留在美国,他的生活安稳无忧,但他毅然决然地在退休后回到了香港。


香港媒体称郑愁予是任侠诗人。



郑愁予、北岛等5位诗人

荣获2015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


什么是侠?武功盖世、为国为民、行侠仗义,香港人把自己喜爱的、向往的能人称之为侠。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李太白、陆放翁、辛稼轩得过此美誉,由此可知香港人对郑愁予何等推祟。


回到了香港,不够,仍不够。他要离自己的先辈近一点,再近一点。


故事还在继续……


今天,83岁的郑愁予携妻落籍金门,就是他的十五世祖,民族英雄郑延平,领兵出征,收复台湾时,首次驻足的地方。他实现了祖先与自己共同的愿望,回到了祖归,爱着她,找到了故乡,住在那。一切尘埃落定,落叶归根。



走寻独家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

点击"稿"了解更多详情


—— 热文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  |  普通话  |  台湾小馆  | 郭德纲干爹  |  抢票  |  畅销书作家  |  意大利 | 走失的80年代  |  雾霾来了 | 鲁迅   |  张艺谋的才华  |  奥运会  |  敦煌之殇  | 万婴之母  | 春晚女王 | 无车之城 | 郭敬明  |  梵高  |  作家韩寒


出品人 · 施晗  |  监制 · 彭能波 王伟

执行主编 · 冯志亮  王强林

编辑 · 周晓莉  葛朋超  |  设计 · 苗雨   

长按二维码  关注 ·「走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