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科技

司美格鲁肽增加阳痿风险4.5倍?可能大家都想多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说司美格鲁肽是当下最红的药物绝非夸张,凭借超强的减肥能力,尽管中国不仅未批准司美格鲁肽用于减肥,连高剂量的减肥版都没引进,仍不影响各种司美格鲁肽减肥种草。但药红是非也会多,司美格鲁肽以及同类GLP-1药物如今被关注的早已不只是为2型糖尿病降糖,为肥胖症减重,而是方方面面都被拿到放大镜下仔细观摩。像5月22日,International
5月30日 上午 8:49
其他

水飞就能让朱砂里的汞不毒了吗?某中药汞超标了吗?

一位科普博主,也是我的朋友公开了他的一位人在德国的读者来信,称因服用某个原材料中含有朱砂的中药,被查出汞中毒,送到德国实验室做检测,这款中药汞含量接近1%。这事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澎湃等媒体也有报道:微博一位博主也拿国内卖的这款中药(与德国那位汞中毒女士的非同一批次)做了检测,发现含汞量更高,6%。汞,也就是水银,公众都知道有毒,这自然让很多人对这款含汞中药的安全性有了深切疑虑。不过凡是用到朱砂的中药,汞的争议早就有了。因为朱砂就是硫化汞的矿石,只要用朱砂,当然会在药材里引入汞,而好几款中药明确用朱砂为原料。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本草纲目》里就记载朱砂“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发汗,随佐使而见功,无所往而不可”,属于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材。这便引来了一边是现代医学教育下,有人认为朱砂有毒,该禁止;另一边则认为朱砂是传统药材,中医入药讲究炮制配伍,不该因为朱砂是硫化汞就认定用了朱砂的中药就有毒。1.
4月15日 上午 8:49
其他

Asian Women’s Health Awareness: Lung Cancer and Beyond

你知道吗?美国肺癌发病率在各个族裔中都有下降,唯一例外的是亚裔,尤其是无抽烟史的亚裔女性群体。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亚裔可以采取哪些预防保健措施来降低自身风险?本次活动邀请的主讲是湾区Kaiser
4月13日 上午 8:49
其他

靠增加肌肉提升基础代谢率靠谱吗?这种健身减肥的宣传可信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由于某减肥贺岁片的营销,2024年新春,减肥成了中文自媒体上最热门的话题。新年确实宜聊减肥,因为每年开头都是全社会减肥热情最高涨的时候。新年设定新目标非常流行,搞不好你就做了,是不?而每年的新目标里减肥可以说是全民目标,说不定你也列了这个目标,对吧?于是也就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年1月健身房往往人最多、最忙。不过不要紧,一般到2月,“健身人口密度”就恢复正常了。所以呢,也不奇怪减肥是很多人年年重新许一遍的愿望。讲真,在肥胖率不断上涨的当下,减肥确实是巨大的社会刚需。只是减肥的两大痛点:很多人千辛万苦也减不了多少;以及好不容易减了一点的人大多会遇到反弹,实在令无数想减肥或尝试减肥的人灰心。为什么减肥会反弹最近详细介绍过(科学分析减肥反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减肥的同时,人体基础代谢率会下降。更低的基础代谢率,意味着摄入同等热量,从胖子瘦下来的瘦子,有更多能量结余,方便长肉,让反弹变得水到渠成。而关于基础代谢率,还有一个传播甚广的说法:肌肉越多,基础代谢率越高,因此通过力量训练(俗称撸铁)增加肌肉,可以借由基础代谢率的提升保住减肥战果。这类说法也是很多减肥项目、健身课、健身教练们招揽顾客的招牌。这说法有道理吗?如果我们站在科学角度,只能说必须辩证看待——是真的辩证,不是中医式辩证。下面我们就来科学分析“含肌量”和基础代谢率的关联,以及对减肥或维持减肥的影响。基础代谢才是耗能大户基础代谢率是人在静息,同时不在消化食物状态下,维持生理机能消耗的能量。要细究,基础代谢率代指的状态非常复杂,人既不能乱动(需要保持静止),还需要清醒,交感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控制消化、呼吸等多种不需要人动脑子的生理过程)没被激活。考虑咱现在只是讨论减肥,不是搞代谢前沿研究,可以简化一点,将其理解为人体不剧烈运动非消化食物就会消耗掉的能量。基础代谢率,加上消化食物用掉的能量(吃也是要付出努力的),再加上运动耗能,就是人体全部能量支出了。对于个体来说,变数较大的是运动耗能。但除非你是专业运动员或高强度体力劳动者(比如是正儿八经在工地搬砖),运动耗能只会占每天总能耗的10-30%。用于消化食物的能量支出也很稳定,一般占总能耗10%。绝大多数能量支出来自基础代谢率(60-75%),静止不动的能量支出占了大头,因此,减肥得靠“不动”这倒不难理解,像人是恒温动物,光保持体温恒定就会消耗大量能量,而那显然和你撸多少铁无关。肌肉对基础代谢贡献不小,但是。。。强调减肥需要靠增肌是健身界的普遍宣传,理论基础是人体能量支出的大头——基础代谢率中,肌肉是最大的贡献者,人的肌肉越多,基础代谢率也会越高。这么说有一定道理,如果我们看人体各组织对基础代谢率的贡献,肌肉(本文肌肉均指骨骼肌)可以达到20%,和大脑、肝脏一起是前三位的耗能大户:注意这是静息状态,不是运动时肌肉耗能,属于不动时肌肉也会消耗掉的能量。而那么多人体组织里,能搞大一点的只有肌肉和脂肪——脑子耗能是多,可你不能把头真搞大啊。但通过锻炼来增肌是明确可行的,这也是为什么健身教练们会告诉你,(买课)撸铁增肌,肌肉多了,基础代谢率就高了,自然就减肥了。只不过,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现实:肌肉的基础代谢率贡献靠的是“肌海战术”,也就是说,能贡献20%的基础代谢率,是因为人体里已经有很多肌肉了,我们可以看各组织的重量比较(一般成年男性为例):肌肉占人体重量的比例高达40%,才贡献了20%的基础代谢率。相比之下大脑只用全身2%的重量,就拿下了17%的能耗。也就是说,单位重量的肌肉提供的基础代谢率是很低的。低到什么程度?每千克肌肉每天的基础代谢率是10-15卡,尽管这是脂肪3倍,可心肺肾脑肠等器官同等重量下的耗能会是肌肉的15-40倍。增肌能提高多少基础代谢率?虽说每千克肌肉的基础代谢率低,不过好歹高于脂肪,因此,理论上确实长了肌肉就会增加基础代谢率。健身教练们卖课不是全无科学依据,只是和无数买家秀与卖家秀的差别一样,增肌理论忽视了实际可操作性。肌肉贡献20%基础代谢率已经是占了体重40%的情况下做到的,你再怎么撸铁增肌,还能把肌肉增加到体重的80%不成?你总不能用肌肉把脑子取代了吧?话说要真是这样,基础代谢率应该不增反降了,毕竟大脑单位重量耗能更高。科学家分析过大量的阻力训练(增肌的撸铁运动)研究,发现8-52周训练平均增加肌肉重量大概是1-2千克,对应基础代谢率提升只有每天20-30卡。而人的基础代谢率一般在每天1000-2000卡之间,20-30卡虽不是零,却也极为微小。再用食物对比,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热量95卡,一根香蕉110卡。就算是一杯星巴克中杯冰美式,也有15卡。撸铁一年勉强抵过一杯咖啡而已,如果你想喝拿铁(150-300卡),那估计可以撸铁撸到下辈子去了。理性看待撸铁作用其实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因素很多,就增肌而言,不仅要考虑单纯增加的肌肉会消耗能量,还要考虑撸铁等阻力训练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等其它组织器官的影响。很多赚减肥生意的人,往往夸大了增肌带来的影响,或者隐去了关键信息——比如肌肉单位能耗不高。而当我们真正综合各项科学研究,会发现阻力训练或增肌对基础代谢率的影响非常微弱。比如一项9个月的普通成人阻力训练跟踪研究,发现基础代谢率平均只增加了5%,个体差异还特别大。而一项针对职业英式橄榄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在职业联赛开赛前的训练过程(14周)中,平均肌肉增加2千克,非常显著,但基础代谢率没有改变。这倒不是说撸铁没用。对于减肥来说,无论是有氧锻炼,还是撸铁这类阻力训练,最大的贡献是增加了运动的能耗支出,不是长了几斤腱子肉带来的基础代谢改变。体重70公斤的成人做30分钟中等强度的举重锻炼,就能消耗112卡,这比一年都未必能长出来的1公斤肌肉可要靠谱多了。强调增肌提升基础代谢率还忽略了另一个重要事实:肌肉的维持需要锻炼。努力撸铁一年,长出一斤肉,如果不锻炼,这一斤肉是会消失的。所以,增肌提升基础代谢率,给人只要练出一身腱子肉,躺着也不会胖的印象是虚假的。为什么增肌提升基础代谢率的说法能广泛传播呢?小人之心一下:经济价值高。大多数人去锻炼、健身,减肥就算不是唯一考量,也是主要考量之一。如果说什么锻炼都差不多,都减肥,那像跑步这种“原始”类型的锻炼,对健身课、健身教练甚至健身房的需求都很小。可一旦建立起增肌很特殊的“人设”,市场就打开了。减肥训练营的“老师”就能指着你说,瞎跑能长肌肉吗,得要专业(收费)指导。然后你就开开心心给人送钱了,到时候别人再分个级,什么初级指导、深入指导一分,那更是生怕钱给少了别人不给“真经”。我不是说撸铁没用,或是健身指导没有必要。而是我们对锻炼——包括撸铁增肌在内,要有合理的预期。即便你经常锻炼,运动的能量支出到全部能量消耗的30%也见顶了,绝大部分能耗你控制不了。这也是为什么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干预,在人群里普遍的减肥效果只有3-5%的减重,还有很高比例的反弹。如果你真心想减肥,而不是想每年重新许一个新年减肥的愿望,那么应该建立合理的预期:锻炼与饮食控制都必须长期坚持,同时期望值应是小幅改善,而非天翻地覆的大变样。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更为极端的节食减肥方案,the
3月7日 上午 8:49
其他

反弹才是大多数减肥故事的最终归宿

Intellectual图源:电影《热辣滚烫》撰文丨周叶斌
3月5日 上午 8:49
其他

完整还原英国网红钢琴师冲突事件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英国网红钢琴师与几名华人发生冲突的事件引发很多关注。起因是几名华人认为网红钢琴师K博士在公共场合拍摄表演视频,如果拍到他们,属于侵犯他们的肖像权,他们有权要求删除,关于公共场合拍摄他人是否侵犯隐私权,详见今天二条的分析。事件发酵后,一名女生发视频反击,说引发争议的37分钟直播视频不反映全貌。在4分多钟的解释/反击视频里,该女生提出以下几点:1.
1月31日 上午 8:49
其他

逆袭诺奖的考里科被宾大刁难,和女性身份有关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获奖人之一,发明了mRNA新冠疫苗关键技术的科学家考里科(Katalin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杂谈:从美国节假日看社会变迁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昨天国内公布了2024年的法定节假日安排,结果除夕不放假火速引来围观,再到后来专家(原来放假也有专家)提出实际是鼓励除夕另外放假,是多给一天假期。具体是多是少,第一,这计算看来有点复杂,我估计算不清楚,第二,我也不按这个假期休假,也没太大动力算。不过国内每年节假日安排都是前一年研究定夺,每次公布都很有重大事宜宣布的仪式感。相比之下到美国后,发现这里假日安排太没有惊喜感了。比如去看一下美国政府的网站,直接把联邦假日排到2030去了:没有任何神秘感。这大概是两个原因导致,一是美国联邦假日不搞调休,也就没必要每年琢磨这个节日是之前的周末移下来,还是之后的周末拉上来;二是美国很多节日不固定日期,而是固定在星期几。例如表格里的假日,周一(Monday)特别多,正是因为很多节日是定在某月的第几个周一。这正好和周末连在一起形成长周末,让假日更连贯,也进一步降低了调休的必要性。不固定具体日期的休假,刚来美国时还真不适应。其中美国的劳动节(Labor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猫奴犬奴均戏言,宠物身上映射着主人的影子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养宠物的人爱以猫奴、犬奴自嘲,意思是猫猫狗狗的才是家里主人,自己无非是个铲屎官、跟班而已。初一看颇有道理,像美国随便哪个公园,最常见的人群就是遛狗的:很多时候我都不确定那些遛狗的人有多少是自己想逛公园,还是因为狗主子需要去公园转转,每天不得不陪着被“遛”。高冷的猫儿们更是永远一副“家里我最大”的态度。而看最近一些宠物狗、流浪狗的争议,似乎我们更是把猫奴犬奴的戏言当了真,让猫猫狗狗们负担起了各种社会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不过这也未免太夸张。讲真,宠物身上其实映射的是主人们的影子——当然,把一切责任推到都没法用两条腿走路的动物身上,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映射。最近我看到美国这里的一个宠物疫苗民意调查,很反映这种“主人映射”。这是今年8月发表在学术期刊《Vaccine》上的一篇通讯,标题就很有意思:Sick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mRNA技术发明人考里科逆袭诺贝尔奖的背后,是美国“终身教职”学术制度的阴暗面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2023年10月2日,新一届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公布,发明了mRNA新冠疫苗关键技术的两位科学家考里科(Katalin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靠科学数据养生:养殖与野生三文鱼,营养价值有区别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分析了什么鱼算三文鱼(链接),野生与养殖三文鱼如何辨别(链接),还有被营销掩盖的养殖大西洋鲑争议(链接)。作为对养生最热心的中国人,我们肯定还得纠结:养殖和野生的三文鱼营养价值有区别吗?今天我们就用科学数据来聊聊养殖与野生三文鱼的营养。01蛋白含量类似,脂肪不同三文鱼给我们的普遍印象是营养好。可三文鱼有那么多种,是不是营养都好呢?下面这张表格是检索美国农业部的食品营养成分数据库而来:最常见的三文鱼:养殖大西洋鲑,以及也经常以新鲜鱼排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的两种野生太平洋三文鱼:Chinook和Sockeye。同样100克未经烹饪的生肉,三者蛋白含量非常接近,都在20克左右。可是热量差距不小,大西洋鲑有208卡,而Sockeye只有131卡,Chinook居中179卡。是什么导致了热量的差异呢?看脂类含量,养殖大西洋鲑每百克总脂类有13.4克,比Chinook的10.4要高,更是Sockeye的4.69的近三倍!我们说三文鱼营养好会提到高蛋白,在这一点上养殖的大西洋三文鱼和野生太平洋三文鱼确实类似,但养殖三文鱼要肥得多。原因我们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这和养殖时投放大量高油脂饲料以及鱼的运动范围有限有关。更关键的是脂类里的具体种类。我们都知道饱和脂肪酸对身体不好,像养殖大西洋鲑的饱和脂肪酸远远高于Sockeye(3.05克与0.814克),和帝王鲑持平,这其实反映了大西洋鲑养殖时的饲料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我们认可的三文鱼营养优势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养殖三文鱼增肥却有不少增在了饱和脂肪酸上。02野生三文鱼不饱和脂肪酸更优下面说最关键的区别:不饱和脂肪酸也是分种类的,我们希望增加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实是Omega-3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DHA、EPA这两种。海鱼也是因为富含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而被广泛推荐为健康饮食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仅看Omega-3含量,养殖大西洋鲑似乎不错,和Chinook类似,比Sockeye高不少。可是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指标是Omega-3与Omega-6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目前普遍认为Omega-3可以辅助降低血脂,更高的Omega-3饮食对应心血管疾病风险更低,不过Omega-6似乎会起反作用。要让更多的Omega-3摄入起健康作用,需要让Omega-3/6的比值更高。即提高Omega-3的同时不要提高Omega-6。告诉你一个秘密:鱼儿自己没法合成Omega-3不饱和脂肪酸,三文鱼也不例外。它们身上的Omega-3和我们身上的一样,都是从食物中摄入。能合成Omega-3的是藻类、浮游生物。海鱼因为自然食物链的关系,比较容易积累大量Omega-3。像Chinook和Sockeye两种野生太平洋三文鱼,不饱和脂肪酸里七成甚至八成以上都是Omega-3。不少研究也查过各地捕来的三文鱼Omega-3/6比例,表中该数值来自加拿大的研究,Chinook平均下来有11,Sockeye有9。相比之下,养殖大西洋鲑因为饲料里Omega-3没法和自然界三文鱼的食物比,Omega-3/6的比例大量研究——包括大西洋鲑养殖大户挪威自己的研究,显示只有1左右。从Omega-3与6的比值来看,野生三文鱼显然优于养殖三文鱼。至于钙、铁、维生素A、D、B12这些微量元素,几种鱼都有,都挺健康。有些人可能看部分微量元素数值差异挺大,可实际上这种差别意义有限,例如铁成年女性推荐是每日摄入18毫克,几种三文鱼都是每百克零点几毫克,对每日摄入量来说贡献有限。而维生素B12,成人每日推荐2.4微克,只要有肉吃,都不用是三文鱼,就不会有问题。因此,野生三文鱼与养殖三文鱼的营养价值,区别主要就在脂类上。养殖三文鱼的总脂类含量更高,却是不那么好的脂类拉高了总脂类含量,使得Omega-3与6的比值更低。这也意味着野生三文鱼营养价值更好一些。03都是高营养食物养殖鲑科鱼“更胖”的特征在虹鳟里也有体现,这是三文鱼和虹鳟的比较:野生虹鳟每百克总脂类只有3.46克,养殖虹鳟则有6.18克,其中饱和脂肪酸几乎翻了一倍。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野生虹鳟还是养殖虹鳟,不同地区食谱差异很大导致脂类比例变化也更大。采用脂类更高的饲料能让虹鳟脂类比例更高。不过这种更肥不会带来更多我们需要的Omega-3。Omega-3的来源比较有限,如今使用了大量高油脂小鱼的养殖大西洋鲑饲料已是上限。现在鱼类养殖的趋势是加入更多植物来源饲料,实际上会降低Omega-3。虹鳟的Omega-3/6比例在文献中报道差别较大,可能也反应了食谱复杂,其中养殖虹鳟从0.5-1均有记录,野生虹鳟更高,在2-3之间,显著低于野生三文鱼。不过,养殖大西洋鲑、虹鳟从Omega-3/6比例看营养价值低于野生太平洋三文鱼,这是高营养价值食品间的“内卷”。我们作为消费者,要从整个食谱的角度去考虑。放在所有食品里,这些鲑科鱼类营养价值都很好。对西方饮食的研究发现,现代人的Omega-3/6摄入比例普遍在0.05-0.01。目前没有公认的最佳Omega-3/6摄入比例,有营养学专家提出0.25或者1,不过都缺乏足够的证据。但比较明确的是我们目前的饮食普遍Omega-3/6比值过低,需要提升。而食用更多养殖大西洋鲑也能显著提升我们的Omega-3/6摄入比例,从营养角度看,是更有益的。把几种鲑鱼——包括三文鱼和虹鳟,与大家尝吃的猪肉比较就很容易理解:从蛋白质含量来说,几乎全是瘦肉的里脊与几种鲑鱼相近,总脂类甚至更低,不过里面几乎没有人体需要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每100克里脊只有0.016克Omega-3(成年男性平均每天建议摄入Omega-3是1.6克)。这0.016克Omega-3还是一种叫ALA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源是植物(猪从饲料中摄取),而人体对ALA的利用率很低,只有5%能转化为真正需要的EPA、DHA。相比之下,几种鲑科鱼类不仅Omega-3更多,形式也是EPA、DHA这些人体能直接利用的,或是DPA这个EPA与DHA间的中间体,营养价值显然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养殖鱼类采用更多植物饲料,Omega-3成分也会有更多ALA,会降低实际的人体利用率。不过毕竟海鱼Omega-3起点高,就是“降级”一些,对非海鱼的肉类食品也是降维打击。猪里脊还是最健康的猪肉类型之一,大家爱吃的红烧肉原料——猪五花,那可是饱和脂肪酸爆表,蛋白质含量相比里脊减半,Omega-3直接消失。我们说膳食营养,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必要的营养元素都有,二是做到均衡。无论是三文鱼还是虹鳟,不管是野生还是养殖,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又是膳食中难得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大户。因此,它们都是营养价值非常好的食物种类,是可以让我们吃得更好、更健康的。04吃得健康,需要吃得聪明对于饮食,我们常陷入的误区有两个,一是明明区别不大的事儿我们过度纠结,非要比个高下;二是明明有区别的地方,我们视而不见。在三文鱼的营养考量上,我们也要避免这两个误区,要吃得健康,先要学会吃得聪明。那些搞营销收割智商税的人经常会说吃得好(吃XXX),脑子会更聪明。其实是颠倒了,是脑子好使,才能吃对东西,不变成韭菜。以三文鱼为例,我们该如何聪明地选择,吃得健康呢?第一,三文鱼、虹鳟从营养成分上都不错,应该成为我们食谱的一部分。但这些鱼还是有区别的,不要听人说什么虹鳟也是三文鱼就被割了韭菜。营养价值上,野生太平洋三文鱼要高于养殖大西洋鲑,三文鱼又普遍高于虹鳟(中国市场上应该没有野生虹鳟,都是养殖)。这是只看营养价值,其实从味道上来说,风味丰富程度也是野生三文鱼>养殖大西洋鲑>虹鳟。综合下来,从实惠角度看,你不该花三文鱼的钱去买虹鳟。如果价钱都差不多,可以优先考虑野生三文鱼,再考虑养殖大西洋鲑,最后考虑虹鳟。如果价格差异很大,那么就和自己的经济消费水平去平衡一下。第二,我们之前说了,野生三文鱼很难作假,但养殖大西洋鲑和虹鳟确实是良莠不齐。因此选养殖大西洋鲑、虹鳟时要考虑卖家是否可信任,出产地是哪里。挪威是养殖大西洋鲑历史最久、最成功的,也有很多养殖场做到了比较好的状态,比如不仅不滥用抗生素,甚至可以完全不用,环境也维护得较好。但这也只是部分养殖场。因此选产地时可以看看有没有标“不使用抗生素、杀虫剂”。为什么要看不使用抗生素的标签?不是因为用了抗生素就有毒,而是养殖大西洋鲑的现状太复杂了,用抗生素的养殖场不仅有不少是滥用,还有为什么用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养殖情况很糟糕,细菌、海虱泛滥,要靠抗生素、各种杀虫剂去挽救。活得健康快乐的三文鱼,才会是营养健康甚至是更好吃的三文鱼。抗生素、杀虫剂,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辅助判断鱼儿活得健康与否。当然,这些标签也依赖我们对生产商、商家的信任,要是有商贩不论哪里进的货都贴个有机食品,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药物,那咱也没办法。但根据之前几篇文章介绍的(链接),像苏格兰(英国)三文鱼直接可以排除,整体养殖环境太差。智利也是普遍使用抗生素比较严重,值得三思,特别如果有商家和你说智利的三文鱼不用任何抗生素,这个商家可以直接拉黑,基本不冤枉。最后,任何鱼类、肉类,我们讨论营养健康的前提是熟食,生食多少都会带来细菌、寄生虫等健康风险。因此,从健康角度,我们应该更多吃熟的三文鱼。像推荐每周吃一次海鱼,那都是推荐熟食,要是生食,那得改成频率不要超过多少。当然,三文鱼如今已经成了生鱼片的代表。这背后的历史是什么?什么样的三文鱼适合生食?这些吃货们最关心的话题就留到下回分解吧。订阅关注防失联请订阅youtube:Y博的科普园https://www.youtube.com/@Doctor_YZ/featured参考资料https://fdc.nal.usda.gov/fdc-app.html#/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154320300375原创不易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巴以冲突中,迷失方向的以色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10月7日,加沙哈马斯等组织派出的武装分子突然冲破以色列多年建立起来的隔离带,入侵以色列境内,攻击并杀害了包括平民在内的大量人员,同时劫持了百人以上的人质。这件事情无疑震惊全球,而流传出来的恐怖分子无差别攻击、绑架平民的画面更是令人愤怒。遗憾的是,大量不实信息在网上流传,例如给一些图片贴上虚假的描述,或者将一些毫无关联的图片说是袭击现场。这种虚假信息的传播显然不会帮助我们了解真相,也是对遭遇灾难的人的二次侮辱。除了不实信息,我们也看到极端化的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巴以冲突都是巴勒斯坦一方的错误,是它们一直奉行恐怖主义;另一派则认为以色列必须为自己的长期压迫行为付出代价。在我看来,无差别攻击平民的恐怖主义行为显然需要谴责,并不能因为以色列长期侵占巴勒斯坦土地,侵犯巴勒斯坦民众权益,就认为以色列的平民——很多都未必是以色列公民,就该受到恐怖袭击。但是这也不等于我们可以忽视巴勒斯坦平民长期以来遭受的苦难。另外值得注意,由于巴以双方巨大的力量差异,很多问题上以色列具有绝对的主导权,也应该有更多责任甚至义务。例如关于巴勒斯坦的前途,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国的两国方案。其中以色列的国家地位其实和巴勒斯坦毫无关系,哈马斯并不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地位,但没有人会真的认为以色列就因此无法存在。反过来,巴勒斯坦的地位、前途却与以色列的行为密切相关。可在过去20年里,我们看到一个日益保守、偏向右翼的以色列,而在欧美的人可能也会不经意间感受到民众乃至部分政府官员对以色列态度的转变。大概是14还是15年,我住在华盛顿特区周围,有个周末开车去华盛顿市内游玩,偶尔经过白宫。发现不少年轻人举着巴勒斯坦的旗帜在抗议,主题我记得是free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回溯mRNA技术的科学基础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若喜欢,勿忘订阅:前言今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了对新冠mRNA疫苗至关重要的mRNA碱基修饰技术。其实自2021年起,颁奖给mRNA技术就呼声很高。不过在大众呼声最高的2021年“意外”没有给。也是当年的“意外”,让我们可以在这次mRNA技术获奖后,迅速看到大量质量很好的分析文章。这篇文章写在2021年mRNA技术未获奖后,部分内容稍作改动以符合这两年的变化。这次mRNA拿奖,准确地说是修饰mRNA技术可能获奖。该技术是现在mRNA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mRNA疫苗和以mRNA来表达某个蛋白的mRNA技术,靠多个科学基础才成真。自从mRNA新冠疫苗上市后时不时有假消息说mRNA疫苗会更改基因,或者称mRNA疫苗发明者说该技术危险,如果回顾mRNA疫苗的科学基础,就会发现这些是无稽之谈。mRNA技术的理论基础mRNA疫苗的基础是通过人为引入mRNA来表达一个基因这个概念。这建立在人类对中心法则的了解。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物质的走向。对人体来说,遗传信息在DNA里,比如很多人非常纠结皮肤里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的结构信息,都编码在DNA,然后DNA里的编码不是直接跳到蛋白质,而是经过RNA过渡。RNA这个“中介”也有几个部分,其中带着DNA里的遗传信息的是mRNA,还有tRNA、rRNA是负责制造RNA与蛋白质的,相当于mRNA是传递信息,其它是要具体做事。有遗传物质走向的中心法则后,想象一下,我们可以通过引入DNA或RNA来表达一个蛋白。比如说一些医美广告说注射胶原蛋白如何如何,如果考虑中心法则,那么可以向细胞里引入带有胶原蛋白基因的DNA与RNA,然后让细胞自己以引入的基因编码为模板去制造胶原蛋白。类似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的区别。通过mRNA表达基因是mRNA疫苗的概念基础。这个想法很好。为什么?因为虽然DNA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已经有了很多广泛的应用,比如胰岛素的生产,还有现代农业的支柱之一转基因作物。但一些情况下用mRNA来表达基因要比引入DNA来表达有优势。比如以DNA为载体在人体内表达一个基因就复杂很多。往往在长期与短期表达间无法找到平衡。像基因治疗,理论上希望一劳永逸,直接把导致疾病的基因“修好”,一次永久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要复杂得多。不像某些人想象的,吃了转基因食物人也变成转基因,人体不会直接吸收DNA片段,必须找个运输工具让人体细胞接受外源DNA。现在主要利用病毒载体。这又涉及到载体本身的安全性。总之异常复杂,最后的结果是,有时我们想一劳永逸,外源基因引入后却会随时间表达越来越少,可另外一些时候运输DNA的载体又能搞出些长期问题,比如跑到了不该去的地方,在人体基因组上走错路非常危险,极端情况下会导致细胞癌变。相比之下,mRNA起作用的地方在细胞质,与DNA要到细胞核不同,处于细胞较靠外的部分,不会有影响人体基因组的风险,运输进细胞的“路”也短一些。而且mRNA本身就不稳定,一些场景下反倒避免了“夜长梦多”的风险。总之,一,引入用mRNA来表达外源基因有遗传学理论基础,理论上可行,二,用mRNA来表达基因在某些情况有优势,现实中有需求。困境与突破理论上可行,现实中有需求,但不一定就是能真的做到。mRNA技术也是如此。科学家在尝试用mRNA来引入基因时,一直没法解决的问题是RNA本身的免疫原性非常强。这也符合自然规律:太多病毒都是以RNA为基因组,免疫系统早就在漫长的演化中形成了对RNA的高度戒备。虽然人体细胞都用mRNA表达基因,但是如果遇到游离的RNA分子,那么人体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家伙是病毒,需要立刻消灭。引入外源mRNA到动物或人体内,发生的情况是强烈的免疫反应直接把mRNA分子大卸八块。最后不光基因没表达,还因为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严重副作用。这里说强烈刺激免疫系统的免疫原性是指刺激先天免疫系统。现在mRNA疫苗免疫原性也很好,但它们是在适当刺激先天免疫系统的情况下,成功走到下一步,就是刺激抗体等后天免疫系统,能形成良好的免疫记忆。过去mRNA那种免疫原性是连后天免疫的门都没摸到,直接造成了先天免疫的过激反应。如果换到新冠疫苗的情况,相当于打了以后高烧不退,最后一点抗体都没形成疫苗已经被降解了。由于这个原因,mRNA技术的应用停滞了很长时间,曾被很多科学家认为没希望。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因为mRNA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骗过人体免疫系统,而且它这骗还不是小偷小摸,基本是偷天换日的水平。一个新冠病毒就搞得鸡犬不宁,人类甚至动物进化史上都是和很多病毒不断斗争后才存活下来的。这个斗争的过程,人与动物能依靠的基本就是免疫系统。在自然界,游离的mRNA分子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个病毒。所以免疫系统千百万年进化下来,看到一个RNA分子在人体内游荡,要立刻辨别出来并且消灭。在这种情况下,说要让骗过人体免疫系统,放人造mRNA分子一马,确实有天方夜谭的嫌疑。也是在这一背景下,RNA修饰技术的出现成了整个RNA技术成为现实的关键。这个RNA修饰技术就是202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两位科学家Katalin
2023年10月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没有重复的诺贝尔奖,却永远有雷同的诺奖季文章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中国进入中秋+国庆的长假。以前没注意,最近发现由于诺贝尔奖宣布日期的缘故,国庆是很多科普平台忙着猜各个诺贝尔奖颁给谁,看到颁奖结果后又忙着赶时间出内容的时候。其实挺讽刺。诺奖表彰的成果往往都是多年以前取得,经过长时间检验确认具有重大意义。等待几十年才拿到奖的科学家比比皆是,甚至被戏称为了拿诺奖必须养好身体,否则先挂了就绝对没机会了。没想到这样理论上最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奖项也能变得如此有时效性,必须获奖后第一时间介绍,一点都晚不得。另外挺有意思的是,仔细回忆,你能想起那些每年都会在诺奖季节重复的“陈词滥调”。先是诺奖宣布前各种预测,顺便吹一下预测手段。比如如何根据引用找出重要学者,或是什么是高质量引用,什么参数对应重要原创性研究。按如今ChatGPT带得大火的生成性AI,估计当下都得靠ChatGPT来预测才能出圈。不过,真靠ChatGPT预测也不能直说,得说是依据LLM,生成性AI,否则搞得像随便哪个路人甲都能问ChatGPT问出来的,逼格就低了。这些说白了就是利用各种(大)数据技术,努力做诺奖评委们肚子里的蛔虫。志存高远,不得不服。奖项出来后可以来一批中国什么时候出诺贝尔科学奖。在屠呦呦拿奖前这样的标题毫无问题,屠呦呦拿奖后这标题稍作修改也能用,比如屠呦呦之后,下一个中国诺贝尔奖在哪里。这一类还能衍生出很大一个系列,比如中国和发达国家差距在哪里。XX领域拿了诺奖,中国这方面有什么研究,中外是否有差距。每年诺奖季这些文章之多,都能形成一个诺奖周边产业链。说到诺奖周边产业链,自然少不了诺奖颁布之后各种攀亲带故,以及邀请诺奖获得者访问交流,最好对方还能接受一个听上去不是名誉头衔的名誉头衔。这应该还挺投诺贝尔奖所好,因为有个诺贝尔传媒公司专门对接此类事宜。最早听说诺贝尔传媒时我还楞了一下:擦,这还专门搞个经纪公司啊。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那些个演技烂出天际,长相普男普女的演员们不也各个都有个XX工作室,搞得割粉丝韭菜还是多复杂的艺术创作似的。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共用一个经纪公司,节俭得倒有点让人怀疑是否被骗到血汗工厂。以上算是诺贝尔周边的阳光产业链。有阳光的自然就会有地下的。比如大量的“X搞什么大学、研究所不是很牛吗,怎么没拿奖”高点击文章。这类内容特别适应两个时间点,一个是X被广泛报道的时候,另一个就是诺奖公布的时候。属于蹭诺奖的东风。上述诺奖相关文章是否让你感觉似曾相识?当然,仅仅如此还没有完全挖掘诺贝尔奖的潜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新的诺奖周边也逐渐被挖掘。比如没有女性获奖者的时候可以探讨科研界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有女性获奖者时可以掰着指头数这是第几位女性获奖者,研究女性科学家地位是否有提升。这么说起来诺贝尔奖确实需要增加女性获奖人数,因为有了女性获奖者之后,话题度高太多了,比如还能去研究女性获奖人领奖时穿着的时尚品味。男性获奖人咱只能聊到国庆结束(宣布获奖人名单),女性获奖人话题能延续到年底正式的颁奖典礼。套用经济学术语,女性获奖人对完成诺贝尔周边产业KPI的帮助,以及刺激整体GDP增长的能力远高于男性。这些往复循环的诺奖季“故事”已经让人听得耳朵起茧,咱不如探讨一下近年哪些中国原创应该拿诺奖。比如诺贝尔生理学奖,怎么都应该给连花清瘟,从甲流、乙流到新冠,如此广谱高效的抗病毒药物,绝对符合生理学奖标准。不过说起来还有个强力竞争对手,清肺排毒颗粒,这玩意儿连获奖词咱都想好了,奖励短时间内迅速合成高效治疗新型疾病的药物。化学奖阿兹夫定绝对够格。一般来说一个核苷类似物如果能抑制HIV这样的逆转录病毒,顶多能打击一下生命周期有点像逆转录的乙肝,但阿兹夫定不仅HIV能抑制,还能抑制新冠这样的非逆转录病毒。从化学角度应该是重大创新无疑。物理咱实在不懂,不好说。经济俺也不懂,不过隐隐觉得某房地产公司应该被提名。毕竟一家长期高负债公司最后借到那么多钱,有点突破经济学旧有规律,更神奇的是,如此高的融资仍未能完成大量既定工程——注意修的是技术成熟的公寓楼,不是火星基地。能有如此成果,令人叹为观止。玩笑归玩笑,其实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如从最基本的一点关注起,那就是这些划时代的科学突破,首先是好的科学(good
2023年10月2日
其他

杀虫剂抗生素滥用、环境污染、死亡率20%,你不知道的大西洋鲑真相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之前分析了什么鱼算三文鱼(链接),野生与养殖三文鱼如何辨别(链接)。中文网络里,虹鳟争议颇多,假冒三文鱼,淡水鱼做寿司危害健康等等。可养殖大西洋鲑,这种最常见的养殖三文鱼却名声不错。例如,一些文章说养殖三文鱼没有寄生虫问题,适合生吃,而野生三文鱼寄生虫多,不能生吃。养殖三文鱼真有那么好吗?01不干净的养殖三文鱼实际上养殖大西洋鲑充满了争议,绝非中文网络里说得那般干净。绝大部分大西洋鲑养殖涉及三个阶段,一是在陆地工厂环境内的孵化、幼鱼养殖,二是淡水养殖池或网箱培育,这两个阶段大概是一年,最后转入海水围网养殖,两年后上市:养殖过程里包括最后的海水围网养殖,密度非常高,一个围网里都是几万条大西洋鲑起步。野生三文鱼遇到疾病或寄生虫,由于密度低,很少有大规模暴发,可养殖大西洋鲑就不同了。很多地方的养殖大西洋鲑都是常年和疫病做斗争。其中两个最严重的全球性挑战:病毒引起的传染性鲑鱼贫血症(ISA)和寄生虫海虱。引起ISA的病毒和流感病毒相似,基因组有分段现象,这种病毒感染大西洋鲑后会导致病鱼贫血。目前最怕ISA的是大西洋鲑,太平洋三文鱼可以携带病毒但很少出现症状,虹鳟也能被感染但不致病,大西洋鲑感染后死亡率可以接近100%。也没有治疗办法,一旦检测出ISA,处理流程就是整个养殖场全部安乐死,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海虱则是寄身在鱼体,啃食鱼肉,数量多了会导致鱼鳞脱落,严重威胁鱼的生存。胆大想看养殖大西洋鲑身上的海虱就点空白处吧(来自苏格兰养殖场)不同地区对海虱有不同的管理标准,即平均每条大西洋鲑身上海虱密度不能超过多少,不过超标的非常多,也没有说超标的渔场就不能卖。例如挪威规定是平均每条成鱼只能有0.5-1个成年海虱,2022年挪威的Mowi美威在苏格兰的一个养殖场每条鱼的平均成年海虱数是8.2个——注意这不影响销售。主流的应对海虱方法是使用杀虫剂,可大量的杀虫剂滥用也让海虱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使用杀虫剂也不影响销售。ISA和海虱都能严重威胁大西洋鲑养殖。一个简单的办法判断某个地方大西洋鲑养殖搞得靠不靠谱,就是看连续几年的年产量有没有突然下滑。比如英国(主要是苏格兰地区在养大西洋鲑)2017-19年的产量变化:2017年有19万吨,2018年突然掉到16万吨不到,2019年又冲上20万吨。这突然下滑就是疫病导致。其实各个养殖大西洋鲑的国家都遇到过类似问题。挺逗的是,吃准了消费者心中苏格兰代表的异域风情,苏格兰大西洋鲑一般还会卖得更贵一些。大西洋鲑养殖场遇到的疫病威胁不仅限于养殖场本身。海上围网养殖意味着与自然环境也有受到影响的风险。像欧美国家的不少人都担心与野生三文鱼洄游路线接近的大西洋鲑养殖场会把疫病传给野生三文鱼,严重影响后者的生存。逃逸的养殖大西洋鲑也可能污染本就濒危的野生大西洋鲑基因组。在智利这些原本没有三文鱼分布的地区,每年从养殖场逃逸的大西洋鲑也是本土鱼类的潜在威胁。大西洋鲑密集的养殖密度,巨大的饲料投喂强度还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散落的过剩饲料、大量鱼粪便是随时引发局部水域富营养化的定时炸弹。就算不引爆赤潮,大西洋鲑围网处的海底也因大量粪便、饲料沉积也难有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图:苏格兰某三文鱼养殖场附近的海底积满了过度生长的细菌)0220%的死亡率养殖大西洋鲑的各种问题不是完全没法控制。像ISA与海虱都能严重影响产量,养殖场也有很大的动力去防止,而最好的防范方法就是让大西洋鲑处在一个尽量健康的环境下。大西洋鲑养殖场一般选在纬度较高的冷水区域,因为鲑鱼是冷水鱼,水温较高时更易发生疾病。也有一些渔场开始尝试引入能吃海虱的其它鱼类来减少杀虫剂使用。(图:全球主要三文鱼养殖点均在维度较高海域)围网养殖也会倾向选在对流更强的海域,这样不容易出现污染物堆积。一些运营较好的养殖场都会轮休,即一个围网收获后会休渔一段时间,让该围网周边环境恢复。新技术如全封闭式的围网甚至完全陆上的养殖,能更有效控制污染,防止养殖三文鱼逃逸危害野外种群。不过这些也都有更高的成本,像海上围网养殖,大海就提供了充分的海水对流环境,在陆上意味着要靠机械、电力来人工维持。2015年被FDA批准上市的转基因大西洋鲑AquAdvantage,转入Chinook的生长激素基因与一种海鳗的启动子,这类转基因大西洋鲑可以全年生长(普通大西洋鲑只有春夏季生长)。AquAdvantage只需18月就能长到上市大小,比一般大西洋鲑缩短一半。这也是让相关公司愿意搞全陆基养殖的原因之一(这家公司在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建了个厂)。就算有多种改进,一个无法回避的冰冷数字是:无论哪里的养殖场——包括那些被赞誉为榜样的挪威养殖场,围网养殖阶段大西洋鲑的死亡率仍然高达15-20%。(图:三文鱼养殖场围网底部总会有堆积一些三文鱼尸体)有些地区如苏格兰还能突然出现养殖三文鱼死亡数量激增:2022年到11月底时,苏格兰所有大西洋鲑养殖场累计死亡近1500万条,远超过往。原因是啥,没人知道,但苏格兰地区大西洋鲑养殖总量每年约7700万条,没莫名其妙死在围网里的都能上消费者的餐桌。超市不会卖给你那条长满了海虱的三文鱼——准确说是不会连着海虱一起卖给你;商家也不会告诉你,你买到的那条大西洋鲑,有20%的室友不知何故死在了鱼舍里。养殖大西洋鲑产肉效率高,营养价值不错,它应该成为为我们高效提供优质蛋白的一部分饮食方案。但作为理性的消费者,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养殖大西洋鲑绝对没那么海晏河清,甚至连那片海水可能都不怎么干净。一些地方建设三文鱼养殖场时也应该考虑一下这个地方是否适合养三文鱼,环境影响会如何,土著鱼类是否会受威胁。03养殖三文鱼的挪威身影说到养殖三文鱼,就不得不提到挪威。它是全球养殖大西洋鲑的最大出产地,最近几年年产量一直在150万吨以上,超过了世界总产量280万吨的一半。可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就算不是在挪威养殖的大西洋鲑,身上也很可能有挪威的影子。例如全球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公司Mowi,美威,占据全世界三文鱼产量的25-30%。可这家挪威公司的三文鱼并不仅来自挪威,它在法罗群岛的养殖场每年出产约1万吨三文鱼,在苏格兰的25个养殖场使它成为苏格兰三文鱼的最大生产者,在智利,美威有52个海水养殖点,22个淡水养殖点。实际上,包括英国在内很多地方的养殖三文鱼,资金、技术乃至所有鱼卵都来自挪威。但是这并没有让全球的养殖三文鱼达到统一的高标准。像2022年苏格兰所有三文鱼养殖场的海虱超标“冠军”就是美威旗下的一个养殖点。又比如挪威本土的部分养殖场完全不用抗生素,可是美威等挪威公司在智利运作的三文鱼养殖场却是全球所有养殖点里抗生素使用量最高的,甚至连该公司自己都承认有过度使用的问题。原因是智利的三文鱼养殖一直受到一种叫Piscirickettsia
2023年9月28日
其他

区分野生与养殖三文鱼,远比区分三文鱼和虹鳟来得容易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前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到底什么才是三文鱼,我们平时吃的三文鱼来自哪里(链接)。再看了6种可以叫三文鱼的太平洋鲑、一种大西洋鲑,以及无论生活在淡水还是咸水都不能叫三文鱼的虹鳟后:作为吃货,又非常担心食品安全性的华人,我们当然还有很多疑问,比如,怎么判断三文鱼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虹鳟与三文鱼能区分吗?今天我们就看看如何用科学知识来鉴别三文鱼。01如何“看”出养殖与野生在美国逛超市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不太在乎野生还是养殖,很多水产会自豪地贴上farmed(养殖)标签,一点都不担心掉价。相比之下,不少国人特别担心黑心商家把养殖的当野生卖。不过在三文鱼上,倒真不必在乎养殖、野生没标清楚,因为太容易判断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中的三文鱼应该长啥样。是不是橙色的鱼肉,中间规律分布着白色的脂肪?就是三文鱼寿司、生鱼片的样子:恭喜你,不管你有没有想是野生还是养殖,你想的三文鱼绝对是养殖的。大部分人印象中的三文鱼两大经典特征:橙色(偏黄)的鱼肉,以及明显的白色油脂,只有养殖三文鱼才如此,野生三文鱼不长那样。这也是为什么单凭外观,我们就能很轻松区分养殖与野生三文鱼。其实肌肉颜色、油脂明显程度和三文鱼的饮食密切相关。三文鱼的鱼肉颜色来自它们摄食时摄入的虾红素(astaxanthin),例如三文鱼在海里会吃磷虾(krill),后者体内就含有大量虾红素。养殖三文鱼的饲料里会加入人工合成的虾红素,让鱼肉获得人们喜爱的“三文鱼色”。饲料中加的虾红素远不及野生环境下三文鱼的摄入量。因此养殖三文鱼的鱼肉颜色一致度很高,却普遍浅于野生三文鱼。很多人谈色素色变,不过养殖三文鱼加入的虾红素虽是人工合成,但和天然虾红素在化学结构上完全一样,对人无害。如果一点虾红素都不加,三文鱼的肉会是灰色(和大部分鱼类似),不影响营养与安全,只是大家都默认三文鱼必须有颜色,灰色的三文鱼没法卖。油脂的道理类似,养殖三文鱼主流饲料都是油脂含量很高的小鱼制成,而且投喂强度大,把鱼养得很肥,才形成了明显的白色脂肪条纹。不同于养殖三文鱼窝在一个围网里吃得多运动少,野生三文鱼浪迹大海,尽管食谱里也有油脂较高的小鱼,但经不住运动量大,哪能长膘长得让人一眼看出来。给些在Costco卖场里拍的实例吧:标签上写着Atlantic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三文鱼到底是什么鱼?我们吃的三文鱼又来自哪里?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新疆三文鱼火了,据称新鲜出水的三文鱼24小时被完成加工、包装、运输,能送到餐桌。一些自媒体更是凑着福岛核废水排放的流量,号称新疆养殖三文鱼大丰收,直接取代日本海鲜:不过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新疆三文鱼的介绍里明明说的是虹鳟。而淡水虹鳟打着三文鱼旗号混迹市场,曾给很多人带来了拿淡水鱼假冒海鱼做生鱼片增加寄生虫风险的惊恐。到底什么才是三文鱼,我们平时吃的三文鱼又来自于哪里呢?01谁有资格叫三文鱼?三文鱼几乎无人不知,营养价值高,经典生鱼片,这些都是我们对三文鱼的常见印象。可三文鱼到底是什么鱼?网上有人说大西洋鲑才是三文鱼,但又有太平洋三文鱼,是怎么回事?虹鳟和三文鱼又是什么关系?想想这些,我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好像并不知道三文鱼是啥。首先,三文鱼,英文里的Salmon,它不是一个物种的学名,甚至不单指一种鱼,而是指鲑科(Salmonidae)下面两个属:鲑属(Salmo)和马哈鱼属(Oncorhynchus)里的一些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也就是说,鲑科下面的几种经济鱼类都属于三文鱼这个商品概念里的鱼种。无论是鲑科还是鲑属,英文都很像Salmon,所以也有人称其为三文鱼科、三文鱼属并认为鲑属里的才是三文鱼,别的不能算。不过这是误解了三文鱼的商业概念了。而Oncorhynchus这个看着和Salmon完全不搭界的属名,还有另一个译名:虹鳟属。是的,就是曾因被人假冒三文鱼被千夫所指的虹鳟。这也带出了三文鱼除了自身对应物种多外,另一个容易让人搞混的原因:鲑科下面除了好几种经济鱼类共享三文鱼的名字外,还有很多种同样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用了另一个商业统称:“鳟鱼”(trout)。虹鳟(rainbow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预制菜争议?去看看日本的学校午餐吧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这两天看到好几个群在讨论什么学校食堂采用预制菜。好像焦点都是安全性,反对方觉得预制菜质量不好,支持方则认为预制菜安全是有保证的,甚至比食堂从头开始做要更安全。这种讨论在我看来挺逗,背后的逻辑怎么看都像是吃不死人就是学校食堂的建设标准。参照这逻辑,没混进老鼠头的食堂就是好食堂,不猥亵学生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明明应该是最低标准却搞得像重大突破一样。说到预制菜与中小学食堂,我不得不说,如果能上油管去看一下几个日本中小学食堂的视频,那绝对可以开阔眼界与思路。最近我一直建议看我文章的人有条件就去油管follow我。因为说不定哪天我这号就写不下去或者不让我写了。不过去油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真的开阔你的眼界,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很大,不是很小。油管比我值得跟的内容多太多了,比如各种科普介绍Vox做的绝对比我这种半吊子强多了。所以你能去油管,那是第一好的,如果到了油管还记得跟一下Y博的科普园,那么算是对我行行好,不过那不重要。在油管查日本学校午餐(school
2023年9月20日
环保

福岛完成第一批核废水排放,IAEA公布独立检测结论,韩国现场勘察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日本福岛核电站8月24日开始排放经过处理的核废水。过去几天以下几个重要新闻值得关注。01第一阶段排放完成9月11日,福岛核电站运营方东电(TEPCO)宣布第一批核废水排放完成,在17天的时间里共排放7800吨废水。福岛核电站累积下来的核废水总数超过130万吨,来源包括冷却2011年因海啸发生严重核事故而受损反应堆的冷却水,以及因核事故而被污染的地下水、雨水。2021年4月,日本宣布基于自2013年开始的分析调研,将以排海方式处理这些核废水。整个处理方法如下图所示:核废水先经过ALPS系统处理,能除去除氚与碳14以外的62种放射性元素。由于碳14起始浓度就比较低,因此ALPS的处理目标是除氚以外,将其它所有放射性元素的浓度降到排放标准以下。达标的ALPS处理水,主要放射性元素为氚,与一般核电站产生的废水类似,这些氚水通过100倍以上的海水稀释,再排放入海,此时氚的放射性量将低于1500
2023年9月14日
被微信屏蔽
环保

日本一意孤行?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福岛处理水排海计划符合国际安全标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福岛核废水排放可能将在8月24日开始,不出所料,日本一意孤行,太平洋危矣的声音又充斥中文网络。如果对此感到焦虑,心想海鲜是否还安全,那么我建议你记住这一点:一个多月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就发布报告,确认福岛核废水排放符合国际安全标准。本文最早发于IAEA报告发布时,现在重发供看靠。2023年7月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表了对日本福岛排放ALPS处理后的核废水计划的安全审查综合报告,认定福岛的处理水排海计划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对人与环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IAEA关于该报告的新闻稿中文版转载如下: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安全审查得出结论,日本将储存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处理水排海的计划符合原子能机构安全标准。在总干事拉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今天在东京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正式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原子能机构还表示,处理水的排放对人和环境的放射性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该报告是由原子能机构内部顶级专家组成的原子能机构特别工作组近两年工作的成果,来自11个国家的国际公认核安全专家为此提供了咨询。专家们对照构成保护人和环境的全球参考和促进在世界范围内统一高水平安全的原子能机构安全标准审查了日本的计划。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在报告的前言中说:“原子能机构在其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日本采取的排放先进液体处理系统处理水的方案和活动符合相关的国际安全标准。”他还补充说:“此外,原子能机构注意到,按照东京电力公司目前的计划和评估,将处理水有控制地逐步排海对人和环境产生的放射性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2021年4月作出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水排海的决定后,日本便请求原子能机构对计划的安全相关方面进行详细审查。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接受了日本的请求,并承诺在排水之前、之中和之后都会参与其中。储存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水已通过先进液体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以去除除氚以外的几乎所有放射性。在排放之前,日本将对排放水进行稀释,使氚的含量低于监管标准。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与核安全有关的决定是国家的责任,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在5月批准了该计划。原子能机构的审查涉及排水计划的所有关键安全要素,其中包括三个主要部分:防护和安全评估;监管活动和过程;以及独立取样、数据确证和分析。在过去的两年里,特别工作组对日本进行了五次审查工作组访问,发表了六份技术报告,并多次与日本政府和福岛第一核电站营运者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举行会议,并分析了数百页的技术和监管文件。特别工作组成员还数次访问了日本东部的现场,审查那里的排放准备工作。
2023年8月24日
其他

百年千年一遇的洪灾到底多少年能碰上?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最近华北地区遇到了强降雨带来的水灾。类似自然灾害我们经常听到多少年一遇的说法,比如说某降雨是百年一遇,五百年一遇,甚至还有千年一遇。听到此类说法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真是非常罕见的自然灾害。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N年一遇好像有点多,要真是百年一遇,难道不该是我一辈子运气不好才碰上一回吗?怎么还能听得耳熟了?”以北京为例。2012年7月21-22日,北京遭遇强降雨,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是至今让很多人无法忘却的“721”。根据当时的新闻资料,截止22日2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2毫米,降雨最大点在房山区河北镇,降雨量519毫米,定性是局部降雨量500年一遇。仅仅4年后,2016年7月19日,华北地区再度遇到强降雨,当时北京气象监测数据显示19日1时至20日22时降水量,全市平均降雨199.9毫米,城区平均260.7毫米,降雨强度超过了721。而2023年7月29日20时至31日22时,北京地区全市平均降雨量236.3毫米,城区平均223.4毫米。到8月2日,降雨量超过当地有仪器观测的记录,也就是把超过721的719也超了。2012-2023,总共11年,要是721属于500年一遇,那北京的小伙伴11年遇上了3个500年。这500年一遇也太不矜持了,像哈雷慧星76年一遇,别说11年3回,就是谁要50年见两回都不行。这也让很多人不免怀疑专家们是不是又在鬼扯了。对自然灾害的多年一遇有误解或者说理解过于字面的,全世界都有。例如2017年夏,美国休斯顿因飓风Harvey侵袭,遭遇了严重水灾,被定性为500年一遇的水灾。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说话既爱夸张,又特别喜欢形象(抽象的自己脑子也不够使),发表演说时专门强调,这次灾情是千年一遇,一千年才能碰上这么一回。所以在Fauci被特朗普搞得掩面的几年前,美国的气象专家们就已经头大过了。其实2015年与2016年休斯顿地区已连续遭遇两次500年一遇的水灾,飓风Harvey是第三次,哪来的1000年才发生一次啊。强降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里的N年一遇,不是字面上的多少年发生一回,而是一种概率表述。以百年一遇的洪涝为例,它实际是气象学上的专用表述,是指某个地方,每年发生某一特定程度的洪涝灾害现象,概率是百分之一。注意这里每一年的概率是独立的,互不影响,或者说每一年发生此类洪灾的概率都是百分之一。好比我们掷色子,6个面,扔到数字6的概率是六分之一,每次扔到数字6的概率都是如此。不会因为我们第一次扔到6了,第二次就不会再扔到6;也不会因为前5次都不是6,第6次就必然是6——虽然有些赌客会这么想,但这也是为什么赌客都是成就赌场老板成为富豪的韭菜。色子获得任一数字的概率是六分之一,这个概率是怎么来的?是假设我们扔很多很多次,把这些结果平均下来,每一面的占比会是六分之一。类似的,某种程度洪灾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一,是在很长的时间维度上,比如一万年,某地此类洪灾大概会发生一百次,平均下来每年发生的概率就是百分之一。把这个每年百分之一的表述稍微改一下,就会是平均下来一百年一次,也就有了百年一遇这个说法。五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也是同样的道理,分别对应每一年发生的概率为千分之二与千分之一。所以特朗普说2017年休斯顿遇上的水灾1000年才会发生一次完全错了。休斯顿2017年的严重水灾从概率上来说是小概率,但这种概率在2016、2018都一样。不存在上一次是1000年前,下一次要再等1000年。2015-2017休斯顿连续三年遇到了500年一遇的洪灾,本身也没有违背500年一遇的概率定义。好比咱不能连扔了3个6就说这色子扔出6的概率是100%,更不能扔出一次6了,下一次还是6就说庄家出老千,两个6必须间隔5次。参考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对美国一个村庄Ste.
2023年8月7日
健康

中国特色疫苗抵不过中国特色备孕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中国相关卫生部门于7月31日举办了全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视频培训会,对新冠疫苗接种提出了重要调整,将优先推荐含XBB成分的疫苗。由于中国目前仅有一个含XBB成分的新冠疫苗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因此实际将该疫苗作为唯一优先推荐的疫苗。从媒体总结的内容来看,这一点也是说的非常明确:2023年5月17日号称全球第一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威斯克重组三价疫苗,在获批开展临床试验仅22天(6月8日)即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后,又用了53天,成为加强针首推疫苗,晋级速度堪称火箭。当然,在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后漫长的53天时间里,并未看到该疫苗有新数据正式公布(有人分享过说明书的PDF,但其中的研究皆以某项研究指称,缺乏很多细节也无法核实)。因此,该疫苗数据仍可参照50多天前写的分析文章:全球第一个XBB疫苗的要点解析。不过,这50多天里还是发生了一些别的事情,比如6月15日,美国FDA召开了公开的下一针新冠疫苗抗原选择专家会议,该会议还是在youtube上全球实时直播。期间,Moderna、辉瑞/BioNTech以及Novavax都展示了更新疫苗的研究。其中Moderna展示了编号205J的临床试验:该试验在2023年4月25-27号完成随机分组,共有101人入组,所有受试者都已经接种过4针mRNA疫苗,入组后分别接种XBB.1.5的单价疫苗与XBB.1.5和BA.4/5的二价疫苗。也就是说在2023年4月25日,Moderna已经开展了含有XBB抗原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基于时间是单线向前流动的基本物理常识,2023年的4月25日应该早于某疫苗宣称全球第一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5月17日。我们只能希望某疫苗的数据靠谱程度,能高于某疫苗对行业动态的知晓程度。当然,这或许也能算作抛开事实不谈,美方就没有责任吗?至少也是偷偷摸摸就在做XBB疫苗的临床试验,属于:有趣的是,即便在4月25日就开始做临床试验,6月15日FDA会议上Moderna也只是展示了接种XBB疫苗15天后的中和抗体数据,远不像某疫苗,5月17日宣称批准将开展临床试验,6月8日就能拿出接种14天后有效性93%的保护力数据。在我看到一份PDF说明书中,该有效性来自不到3000人的临床试验,95%置信区间范围约1%,置信区间之狭窄令人震撼。作为对比,Moderna原始株疫苗临床试验招募3万人,跟踪到安慰剂组185人、疫苗组11人出现新冠疾病时,有效性95%置信区间是89.3-96.8%。可见任凭Moderna等美帝资本主义企业如何偷奸耍滑,提供缺乏细节的数据方面,还是比不上中国速度。同样得感慨速度的可能还有第一个国产mRNA疫苗,石药集团覆盖BA.5的新冠mRNA疫苗SYS6006。该疫苗在2023年3月22日宣布获得紧急使用授权,根据石药的新闻稿,在2023年5月13日,石家庄打出了第一针国产mRNA疫苗:从5月13日打出第一针到7月31日全国培训不再作为优先推荐,起飞降落之迅猛,比新冠突变快多了。无论是WHO还是FDA,对下一针新冠疫苗均推荐是XBB的单价疫苗。原因可以参考Moderna的临床试验中和抗体数据:XBB与BA.4/5双价疫苗的XBB中和抗体滴度提升效果不如单价XBB疫苗。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由于免疫印迹/抗原原罪,免疫系统会倾向于产生针对最初接触过的抗原的抗体,而不是针对新抗原(该试验中的XBB)。加入过往流行病毒株的抗原,可能会加剧这种免疫印迹的表现。另一方面,采用多价设计时,单独某一价的抗原量就下降了。例如Moderna的剂量是50微克,单价XBB有50微克的编码XBB抗原的mRNA,双价只会有25微克。剂量低了,免疫反应就可能会弱一些。如今全球流行的都是XBB株系,而且新冠进化谱系与原始株越来越远,加入非XBB成分抗原未必有优势,反而会出现XBB中和抗体更低,进一步强化过往免疫印迹的弱点。如今独占优先推荐的三价疫苗,XBB抗原只有总抗原三分之一,即10微克,不算高,使用基于角鲨烯的佐剂,也不算特别新路线的强效佐剂。很难从理论上就推断它一定比其它疫苗有效性更强。没有头对头的免疫反应数据,神州四价和石药mRNA就退居二线,严格来说比较冤。当然,这两个当初上来也没提供多详尽的数据,也算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别看22天获批紧急使用授权,53天拿下首推,某XBB三价疫苗的火箭速度依然抵挡不了另一重中国特色:本疫苗暂不用于备孕人群。一般来说只有活病毒疫苗,如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不适用于孕妇。这也是出于极度的谨慎,担心活病毒在身体脆弱人群里有安全隐患。对于新冠疫苗而言,现在就没有使用活病毒疫苗的。WHO、FDA等等也根据大量研究,明确了无论是备孕,还是孕妇,亦或是哺乳期的产妇都可以接种新冠疫苗。为什么在中国,备孕也会成为接种新冠疫苗的禁忌,只能说很让人很费解。疫苗接种是产生免疫反应,这会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吗?接种的是新冠疫苗,又不是精子疫苗、卵子疫苗,怎么可能?而且,这备孕是啥概念呢?有时间范围吗?理论上来说,生育能力没问题的男女,尝试一年应该能成功怀孕。可这也不是大家都得试一年才能成。备孕期间戒烟戒酒挺好理解,不能接种疫苗就不太好操作了。尝试怀孕前多久不接种疫苗,才算躲过了备孕期呢?如果有人本来没想着备孕的,打完这XBB疫苗,多久才能允许开始备孕?或者本来没备孕,打完疫苗后一来二去怀上了,那算不算备孕期接种?该咋处理啊?照道理来说,全世界都70多亿人了,证明人类的繁殖能力非常强。要是某个疫苗连备孕期间都不能用,这得多不安全啊。就像之前说的,备孕期间一般禁忌的可是烟酒毒品。50多天就能晋升首推的疫苗,总不至于和那些个玩意儿“等效”吧?反正吧,有些事儿就挺邪乎的,都能首推了,却说备孕不能用。不过按中国现在的人口出生率,备孕的人看来也不多。卫生部门还是研究研究对广大群众更容易遇到的情况,比如正值盛夏,这XBB疫苗和三伏贴有冲突吗?哪一贴贴完才能打?要间隔多久?订阅关注防失联也别忘了备用号参考资料http://guba.eastmoney.com/news,688185,1336302850.htmlhttps://www.fda.gov/media/169539/download原创不易
2023年8月4日
其他

美国顶级癌症研究所惊现杀死所有实体瘤神药?胡说八道!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很多人给我发了这样一个消息:号称美国科学家找到了能杀死所有恶性实体瘤的靶向化疗药物。看了这个消息,我终于明白很多人天天喊美帝药丸,其实是想说“美帝药丸很厉害”,最后三个字拉下了。那么这新闻靠谱吗?就算我们不去找原文,仅凭新闻里的内容,就会发现里面说的AOH1996离真正证实有效还差得很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里面说的是临床前实验。也就是看看在体外的培养皿里,这个药能不能杀死癌细胞,或是在小鼠等动物模型上能不能杀死癌细胞。和在人身上能治疗肿瘤还差得很远。打个比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我拿火烤一下,就都杀死了。但这算是发现了能杀死所有癌细胞的新疗法吗?而且新闻里提到测试的癌细胞有多少种呢?70多种。也就是70多个癌细胞系,这数量很多,但肿瘤的异质性之高岂是70多个细胞系就能覆盖的?我随便搜一下论文。找到这样一个乳腺癌的研究:里面仅仅是乳腺癌,研究了多少个细胞系?92个。秉承严谨的态度,我也去看了一下新闻里提到的研究:该研究是针对一个潜在药物AOH1996的机理研究。这个药目前刚进一期临床试验。这个刚发表的研究算是推进该药进入临床的一些证据展示。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发现AOH1996可以靶向癌细胞里异常的PNCA,后者又与癌细胞的异常复制息息相关。AOH1996可能就是通过靶向PNCA,起到了抑制癌细胞的作用。可是这是否就是所有癌细胞都能杀死呢?参考里面的一个动物实验结果:图中CDE分别是小鼠里的三种肿瘤细胞模型,黑色是不用药的肿瘤生长曲线,灰色是用了AOH1996。可以看到C和D模型里抑制效果不错,E里也有抑制,但效果就弱很多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就是因为肿瘤有异质性,不同的肿瘤不一样,甚至每个肿瘤都会不同。而且相比实验室里的肿瘤细胞系,真实的肿瘤异质性更高。所以,这个药可能可以杀死所有癌细胞吗?就算AOH1996靶向的PNCA在很多肿瘤里可能都有促进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也要面对各种异质性,以及各种潜在的抗药、逃逸机制。怎么可能对所有实体瘤都有效?连论文本身都没这么说。文章里还有另一个模型:该小鼠肿瘤模型里单独使用AOH1996,小鼠生存时间(橙色)和不用药(黑色)类似,只有和另一个化疗药物(CPT-111)合用(深蓝色)才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综合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研究展示了一种潜在新药的机理,也显示在一些肿瘤模型中有作用。但这离真正实用还差得很远,而且更不是什么杀死所有实体瘤。论文最后都提到:We
2023年8月3日
其他

美国CDC应对洪涝的建议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这两天国内很多地方都遇到了强降雨天气,带来了巨大的洪涝风险,即便是一些城市的居民也可能会面临大量积水的威胁。美国CDC与FEMA都有不少应对洪涝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建议,现摘取CDC的一些主要建议供参考。面对洪涝或积水,CDC的第一条建议是:Don’t
2023年8月1日
其他

间歇性断食可以长期减重,但你耐得住与现代社会的断舍离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现代社会有两个永恒的焦点:什么好吃和如何减肥。当各种网红食品令你目不暇接时,也有同样多的网红减肥法让你不知如何选择。如今你告诉别人减肥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别人心里都不是骂你“废话”,而是骂你“没文化”。为什么?管住嘴,那么多种管住嘴的食谱哪种好啊?有人说生酮好,有人说paleo(原始人饮食)好。你以为管住嘴是不吃吗?太落伍了,如今管住嘴也是研究吃什么。迈开腿,那么多种迈开腿的方式,哪种好啊?有氧,无氧,耐力训练,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连迈开腿的姿势都没搞清楚,你让我怎么迈啊?言归正传,如今确实各种减肥方法让人眼花缭乱,对很多真心需要也想控制体重的人来说,不免担心一些听上去特别洋气的方法靠不靠谱,是不是只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快时尚”或fad。而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一意孤行”的福岛核废水排放有被监督、核查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关于福岛核废水排放,甚至扩展到任何福岛核事故处理相关的内容,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意孤行”等定语:即便是某些大部分时间比较正常的科普号,也会提到福岛过往处理的情况,让人担忧这次核废水排放是否真的靠谱:这种对是否存在独立监督、第三方核查的担忧是合理的。因为目前管理或者说负责清理福岛核电站——包括执行即将开始的核污水排放的都是东电,福岛核电站的所有者。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就像对于一个新药或者新疫苗的上市,我们希望看到严格、独立、透明的专业监管,而不是具有利益冲突的药企单方面新闻稿。我们显然不愿意只看到东电一方的分析。福岛核废水处理上,我们对独立监督的期望还更高,因为当地政府——日本政府,在这件事上也有潜在的利益冲突。凭日本政府盖章说没事,大家有疑虑很正常,我们需要看看有没有真正的独立监督,特别是国际上的核查。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方面的信息。参考资料是来自日本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公开文件(1-4)。01福岛废水排放是否有监督?“核”事无小事,很多人可能会想,我们福岛核废水排放系列的上一篇文章(链接)提到的核废水排放模拟、检测乃至排放计划的制订都是日本以及东电做的。它们属于直接利益相关者,有没有其它监督程序,确认日本的检测数据是真实的,计划是可行的呢?其实日本政府提出福岛废水排放计划后就征询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技术支持与检查。排放计划以及数据也都获得了IAEA的认可。还原一下核废水排放计划出炉的时间线,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看到这里面的监管、督察机制。福岛废水排放是整个福岛核电站处理的一部分。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不久,由于存储空间限制,东电就在2011年4月与5月分别将11.5万吨与30万吨受过污染的冷却水排入大海。此时福岛还没建立起处理核污水的ALPS系统,虽然东电是在所有污水里选择放射性较低的那些排放,但这些都是未经处理的核污水。如今日本确立的是必须通过ALPS处理到符合放射性物质排放标准(即总放射性比值1),而当时被排放的核废水该比值在100以上。网上提到东电过去单方面排放大量核废水,将大量放射性物质倾倒入海等,均是指2011年的两次排放。不过,如今核废水排放与当初的排放有很大差别。2013年福岛ALPS系统上线,开始了核污水存储与处理的过程。但ALPS没法移除氚这个氢的放射性同位素,处理后还是存在“得到”的氚水怎么处置问题。于是,日本在2013年-2016年建立了氚水工作组,专门分析如何处理福岛的氚水。也是这个工作组比较分析了五种氚水处理办法。该工作组也核实确认了从废水里分离氚不现实。在氚水工作组的基础上,日本2016年组建了ALPS废水处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在两个可行方案(液体排放入海和蒸汽排放入大气)之间,选择了排放入海这个执行与监测都更方便,也有更多先例的方案。以上的工作组和委员会都是技术专家构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排放方案,基础是技术专业人员的研讨论证,不是东电或日本政府的单方决定。ALPS废水处理委员会的报告在2020年2月公布。在该报告公开后,日本政府举行了大量会议,包括与地方政府、农林渔业从业人员商讨。结合委员会的科学报告与各方意见,日本政府在2021年4月13日发布了福岛废水的基本处理方案(basic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GLP-1网红减肥针的过山车:昨夜戒烟戒酒皆可,今日致癌自杀都有可能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减肥针应该是关注度最高一个药物,像最当红的司美格鲁肽,一举一动都是牵动人心。一会是网上到处种草,心得体验满天飞,一会是医药界各种新GLP-1药物的新闻,大多是吊打司美格鲁肽没商量。再之后,各种减肥针在NASH(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阿尔兹海默、戒烟戒酒中可能有效的新闻频登头条,简直是向另一个以糖尿病起家的神药二甲双胍看齐。只不过这减肥针越来越像玩的就是心跳,不久前欧洲药监局(EMA)宣布要关注GLP-1药物的甲状腺癌风险,引得网上一阵担忧。今天EMA又宣布因为诺和诺德的GLP-1药物报告的几例自杀风险案例,会开始特别关注:估计又要引起网上一阵热议。每次看到各种GLP-1的消息,都让我不由得打开自己的草稿箱,看着压箱底好久的几篇减肥针文章,思考该什么时候发,是不是又需要修改:奈何,咱内容更新怎么都没新闻变化快。只好趁着今天GLP-1负面新闻的东风,为准备发这些GLP-1减肥针的正经科普做做广告,顺便说说最近那些惊人的新闻头条。先说让GLP-1减肥针看上去像神药的那些个新闻,什么戒烟戒酒戒毒,治疗NASH、阿尔兹海默。如今的GLP-1减肥针都是GLP-1的类似物,人体内会刺激GLP-1受体。后者分布极广,在不同地方有不同作用。减肥的主要机理是脑部的GLP-1受体被刺激后能抑制食欲,减少食物摄入后自然减肥了。从这个角度看,戒烟戒酒戒毒都有一定可能,说不定就是抑制了你的欲望。但是否真能有效特别是长期的效果,还不好说。毕竟成瘾涉及复杂的神经系统机制,GLP-1药物在这里能起多大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NASH是代谢类疾病,GLP-1药物明显在改动能量代谢,而且肥胖还是NASH的重要风险因素,这里面可能存在致病机理的重合。但和上述“戒”一样,需要研究。阿尔兹海默更是如此。其实仔细看相关研究原文,就会发现报道GLP-1药物可能有上述作用都是比较早期的研究(NASH可能临床试验推进稍微快一些,但也属于早期试验,另外NASH也有过很多药物后期临床试验失败,没必要激动太早),需要进一步证实。当然,这些研究都很有意义。不过,大家不妨想一下为什么GLP-1药物各种稀奇古怪的疾病都开始尝试了?不仅是上述提到的机理可能和其它疾病有重合,另外很大一个原因是这玩意儿安全。GLP-1药物用于二型糖尿病超过15年,减肥应该有8年。一方面积累了很多安全性数据,另一方面,注意,这玩意儿是减肥用了8年,绝对不容易,比你坚持减肥8个月还不容易。减肥从药物开发角度看是一个安全系数要求非常高的方向。你可能对过秤时多了半斤都非常纠结,但对药品监管机构来说,你多个十斤它都不在乎。为什么?因为你胖是你的事情。你再是肥的痛苦,短期内大概率不会因为肥胖而存在生命危险。等你胖得得心脏病了,可以用治心脏病的药,得糖尿病了,可以用糖尿病得药。没有药帮你减肥对监管机构来说不是问题。但万一有个帮你减肥的药,用了后出安全问题了,那就成监管机构的大问题了。医学角度的减肥——治疗肥胖症,近乎于给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用药,安全系数必须得高。GLP-1类药物能拿下减肥的适应症,还混了快十年没挂,其实就证明这类药安全系数真不错。且慢,安全系数好,怎么还一会甲状腺癌一会自杀的?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对减肥药物高度关注安全性带来的谨慎态度:任何风吹草动,都得细细查验。GLP-1药物一直有甲状腺癌的警告。原因是在大鼠里使用GLP-1类药物,出现了随剂量增加而提升的甲状腺癌风险,特别是甲状腺髓质癌。但在人体使用中目前还没观察到这一风险。不过出于谨慎,GLP-1药物包括最网红的司美格鲁肽,都有甲状腺癌的警示标签,有此类肿瘤家族史或风险较高的人群(如多发性内分泌肿瘤人群)不宜使用。前些日子欧洲药监局提出警惕甲状腺癌风险,还真不能算意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背景:那就是司美格鲁肽这些GLP-1药物不是只在中国成为网红,在欧美也是因为减肥作用而非常风靡。用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很多人可能是超适应症使用——比如不属于肥胖症的也在用来减两斤,自然会让药品监管部门更加警惕,想要加强不良反应数据的收集,明确风险,包括既可能有又一直不确定的甲状腺癌风险。这次的监察自杀风险也是类似。EMA发出警告,是因为冰岛出现了两例使用者有自杀想法,一例自伤。对于减肥药物来说,自杀都是非常需要关注的,因为肥胖症患者本身可能会在这方面存在更高的风险,药物干涉时也容易遇到问题。司美格鲁肽用于减肥时和其它减肥药物一样,药品标签上都提到在有自杀想法或尝试历史的人群应避免使用,如果用了也要加强观察。这次EMA提到案例既包括诺和诺德的上一代GLP-1药物利拉鲁肽,也包括现在当红的新一代药物司美格鲁肽。因为案例都是诺和诺德的产品,EMA的审查还没有扩展到其它GLP-1药物。目前市场上除了诺和诺德上述两个产品主要是礼来的两个药物,不过礼来的药目前均未批准用于减肥。但EMA也会考虑是否该扩展到所有GLP-1药物。实际上这些都是出于药品监管必要的谨慎,特别是面对减肥这样关注度极高,滥用风险也极高的适应症。那些正因为疾病而使用司美格鲁肽等GLP-1药物的人,不必为此过度紧张。但另一方面,很多对减肥针有着毫无必要的热情的非肥胖人群,也可以稍微冷静一下。司美格鲁肽等GLP-1减肥针,减肥适用的人群是BMI>30或大于27同时伴随有其它肥胖相关基础疾病。很多人与其纠结于是否该用社交网站上种草的减肥针来减掉一两斤体重,不如试着接受真实的自己,别去在意影视剧、广告、拍照美颜神器宣扬的根本不切实际也不健康的外貌体型。打个广告,GLP-1药物的正经科普很快就会放出,欢迎关注。订阅关注防失联也别忘了备用号参考资料https://www.fiercepharma.com/pharma/novo-nordisks-glp-1-drugs-under-review-europe-after-suicide-flags-raised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1568/原创不易
2023年7月11日
医疗新闻

佑安医院研究人员质疑湘雅真实世界研究:阿兹夫定真是神药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之前分析过湘雅医院几位研究人员不懈余力地用同一批在湘雅住院的新冠患者数据,左比比,右比比,发了三篇论文论证阿兹夫定在新冠住院患者中有效,不仅有效,还比P药更有效。而我们检验数据时发现这同一拨患者的数据,在几篇论文中多有矛盾,使得这些研究可靠性颇为可疑(疑似造假!撕下阿兹夫定在真实世界中有效的画皮)。其实对这些阿兹夫定的奇效研究心存质疑的远不止我们,2023年7月5日,北京佑安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湘雅医院系列论文的期刊之一——J
环境

福岛核废水排放会摧毁太平洋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有人问福岛核废水排放是不是很危险,新西兰老百姓是不是已经开始检测核污染了。对此,我的反应是:新西兰老百姓咋样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想练习心脏强度,用中文检索福岛永远不会错:心脏没点强度,没等日本排放核废水,先被这些个记者、“专家”们吓死了。福岛核废水排放到底是怎么回事?排放出来的核废水有多“核”?会威胁整个北太平洋吗?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福岛核事故发生12年后,核废水摧毁太平洋的威胁是否属实。参考资料包括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在2021年公布的福岛核废水处理策略(参考1),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相关报告(参考2-4)。01为什么要排放“核废水”?福岛核事故发生于2011年3月。自事故发生后,各种核污染的谣言传播得比核污染厉害多了,例如有段时间大家去抢购碘盐。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故的清理工作不断前进,这些传言也逐渐谈了下去。可为什么“突然”又要排放核废水了呢?是不是事故处理根本没完成,或者福岛又遇到什么危机了呢?如果看一些阴谋论,确实如此,什么核污水远超想象,周围不断有污染等等。但首先,我们要明确现在福岛还没有排放“核废水”,2023年6月12日,福岛做了排放的模拟——排放淡水,以确定系统运转正常。所以一些报道说核废水被排入海,已经造成污染等等,都有误导嫌疑。如今模拟排放没问题,实际排放可能在7月开始。其次,核废水排放在多年前就经过科学论证后确认,不仅是日本组织的专家们论证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组也认可。看排放的核废水来源。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需要不断向核电站内融化的核料与核废料注水来冷却,阻止核反应。这些“冷却水”就会被污染。除此之外,由周围环境渗入的地下水以及落在损坏反应堆上的雨水,也都会被污染。上述“污水”也就成了核废水的来源,而且这些“污水”自核事故以来每天都在产生。福岛核电站的所有人也是管理者——东电,当下对这些核废水的处置方式是经过一个叫ALPS(advanced
环境

关注福岛核废水,先厘清一些基本事实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最近福岛计划排放核废水引来极大关注。打算写文章解释一下这个事情,查找资料时却发现很多中文报道存在各种混淆,例如把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时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和如今计划排放处理过的核废水混为一谈,又比如把高剂量核辐射暴露下的健康威胁和核废水排放直接等同。诸如此类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混淆,让我觉得在介绍福岛核废水排放问题前,需要把一些基本概念与事实理一下。1.
科技

疑似造假!撕下阿兹夫定在真实世界中有效的画皮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先报告一个好消息,河南真实生物投诉我的文章侵犯商誉被微信驳回了。也就是说:别选阿兹夫定治疗新冠,不是不实信息!之前预告会解读所谓阿兹夫定有效性比P药好的研究。这事儿稍微拖了一点,不过今天就解读,而且给大家一个惊喜,是解读两篇阿兹夫定的研究,除了那篇说阿兹夫定有效性吊打P药的,附赠解读一篇阿兹夫定在有基础疾病的住院患者中有效的论文。是的,我们走实惠路线,买一送一,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是不是可以把欠我的订阅点赞给补上了?言归正传,之所以解读两篇,是因为它们来自一个研究组,原始数据来源也相同。研究人员要一鱼两吃,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任凭厨子花样再多,抓住食材来源追踪清楚,保证大家吃上“放心菜”。此外,更关键的是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看更容易发现它们的严重问题: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它们的数据有问题,涉及造假!两篇文章分别于2023年4月与5月发表在J
科学

全球第一个XBB疫苗的要点解析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要点1:批准的XBB疫苗是啥?据媒体报道,6月8号中国批准了全世界第一个XBB新冠疫苗,批准方式属于紧急使用授权。从报道看,批准的是川大华西/威斯克生物研发的重组三价疫苗,抗原为XBB+BA.5+Delta。该XBB疫苗更早的消息是2023年5月17日,新闻报道说威斯克研发的针对XBB变异株的两个新冠疫苗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药品临床试验批件,将尽快开展相关临床试验。从5月17日获批可以开始临床试验,到6月8日获得紧急使用授权,中间仅过去了22天。要点2:做XBB疫苗的公司之前有疫苗上市吗?获批上市的XBB疫苗由川大华西/威斯克生物研发,威斯克是这个疫苗的生产公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为中科院院士魏于全,为原四川大学校长,现任华西医院临床肿瘤中心主任与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国家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该公司网站上介绍的团队成员也多为四川大学或华西医学院相关人员。根据威斯克公司网站介绍,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威克欣是该公司唯一的上市产品。针对原始病毒株的威克欣疫苗从公司介绍看于2021年第一季度开始2/3期临床试验,第二季度申报NDA,2022年12月获得紧急使用授权批准。本次获批的XBB疫苗仍使用威克欣的名字,为威克欣三价XBB疫苗。之前批准临床试验的XBB疫苗有两个,除XBB、BA.5与Delta的三价外,还有XBB与原始株的二价,但紧急使用授权新闻中未提及二价版本走向。威斯克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魏于全院士发表过很多论文,包括Nature
被微信屏蔽
医疗

22天能做什么?国产疫苗可以从批准开始临床试验变成获批上市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要点:中国首个XBB疫苗最早于2023年5月17日宣布批准进行临床试验,至批准上市仅22天获批新闻中提及的对各变异株中和抗体滴度高、对XBB有效性93%等,均无可核实的文献报道。从批准临床试验至批准仅间隔22天来看,几乎不可能在临床试验中获得任何上述数据该疫苗突变株版本无法查到正式发表的临床试验论文,原始株疫苗仅一二期临床试验发表一篇论文。参考该论文,该疫苗诱导抗体水平与中国最早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类似XBB疫苗如今描述的佐剂与以往原始株一二期临床试验中描述的佐剂不同,如属实应归属于完全不同的疫苗,安全性等无法参考过往原始株疫苗数据6月8号,全世界第一个XBB疫苗获批。经常有人问我XX疫苗怎么样。如果这里的XX是国产疫苗,特别是2022年底一次批准的那一拨多到连名字都已经记不住的疫苗,我一般都只会说能找到的信息比较少。不信的话你可以自己去找一下。那些疫苗临床试验的论文,审核时的有效性、安全性数据分析,上市后到现在的安全性跟踪,保守的说,属于隐藏比较深,不太好找到;不保守的说,有的疫苗就是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个疫苗,我们只能根据能找到的信息去核实,去分析。那这次批准的XBB疫苗我们能找到什么信息呢?除了6月8号获批的信息,之前的新闻是5月17号获批进入临床试验。:5月17号还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XBB疫苗,6月8号摇身一变就成了全球首个获得(紧急使用)批准的XBB疫苗。注意,都是2023年。5月17号到6月8号,中间有几天呢?喜欢动手的可以自己掰手指头数,两只手一起用只要掰两轮多一点就行了,22天。喜欢动嘴的,可以问问Siri,再不放心,能问问google、百度,要赶时髦,还能问问ChatGPT、文心一龙。应该都会告诉你是22天。22天,应该创了世界纪录。如果临床试验包括了基础免疫,采用新冠疫苗里较常见的间隔28天打两针,那么都来不及让受试者打上第二针疫苗。当然,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完成了基础免疫,因此,获批临床试验可能只是做增强针这一针的试验。对的,就是这个获批临床试验的事儿,都没有信息显示具体是什么类型的临床试验,保密程度之高,令人佩服。我也去看了一下,全球最早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Moderna的mRNA疫苗,给一期临床试验招募的45人打完第一针,是2020年的3月16日到2020年的4月14日:用了29天。所以,我也不太确定批准进行临床试验22天后,能够招募到多少人完成接种,完成接种后能跟踪多久。但据报道,已经有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接种这款疫苗14天后,针对XBB株系的保护效力达到了93.23%。获批临床试验只有22天,能做出有效性数据,这都不是世界记录,是世界奇迹了。不过既然获批临床才22天,而有效性跟踪是接种14天后,那么就是跟踪了第15天到22天,顶多7天的有效性?淘宝退货期限都不止7天吧?以前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款XBB疫苗至少把“快”和“省”给满足了。挺有意思的是,这个XBB疫苗在获批临床时就说针对各种变异株都能诱导出很高的中和抗体,也不知道是从谁身上测的抗体:如今获批后的新闻直接把对一票变异株有较高中和抗体的内容复制黏贴了一下,只是前面加上“临床数据显示”:只是,什么水平算高水平?高考还得有一本线、二本线呢,这抗体高水平是啥?抗体中的985,211?又是多少人以及接种多少天后显示出的高水平呢?甭管多高的水平,这个Sf9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疫苗,我在pubmed上只找到了一篇临床试验论文,还是原始株版本的一二期临床试验结果:根据这篇论文,该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中国最早上市的重组蛋白疫苗差不多,优势在于采用了更短的接种间隔,如果同样以三针做基础免疫可以在一个月内完成(另一个需两个月):而且和中国最早批准的重组蛋白疫苗智飞类似,这种Sf细胞里生产的疫苗,基础免疫用两针的效果远远不如用三针。一期试验部分,每隔14天打一针的三针组,与隔28天打了两针的比,同是成年人高剂量组,同样接种完最后一针28天后测针对原始株的中和抗体滴度,三针组是102.9,两针组只有2.3。二期试验两针组改成了隔21天打第二针,但高剂量组中和抗体滴度还是只有3.6,远低于三针组的102.6。两针组抗体转阳率也低,结合抗体转阳率只有69%,中和抗体转阳率仅49%。打三针才能诱导出显著的中和抗体,意味着这个疫苗从技术平台上来说免疫原性不高。论文披露的一些信息也能在原理上做解释,例如,该疫苗是采用S蛋白的RBD部分做抗原,这与国内最早批准的重组蛋白智飞类似,无非是智飞用CHO细胞生产,该疫苗用Sf细胞生产。目前看来,RBD短抗原的设计,免疫原性不如全长S蛋白是普遍规律,如BioNTech用同一个mRNA疫苗平台做过这两种设计,最后全长S蛋白无论安全性还是免疫原性都显著胜出。另外从新闻报道看,该疫苗和智飞一样是采用多聚体稳定抗原,也都使用了氢氧化铝这一免疫原性不强的传统佐剂。因此,表现类似符合预期。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数据,突然把这个疫苗说得特别有效,也蛮搞笑的。毕竟,后来一些研究显示灭活疫苗基础上混打智飞,免疫反应没比灭活疫苗同源加强高多少。技术平台决定的免疫原性强弱,不是简单换个抗原就能改变的。否则把灭活疫苗做成XBB版本,还能吊打mRNA疫苗或是用高效佐剂的重组蛋白疫苗不成?当然,也有可能当下获批的XBB疫苗已经彻底改了技术。这倒真有迹可循,如今网上报道该疫苗都称是基于角鲨烯的水包油乳液佐剂,后者应是和AS03、MF59等类似的佐剂(这两个都用于一些流感疫苗)。不过那样的话,就成了完全不同的疫苗技术平台,岂非一篇相关论文都没有了?如今新冠不是乙类乙管了吗?根据一些专家们的说法,新冠和感冒差不多,二阳大部分都很轻微等等。既如此,又为什么继续用紧急使用授权去批准新冠疫苗呢?紧急使用授权难道不该是紧急状态下才需要的吗?话说回来,批准进行临床试验22天就给予紧急使用授权,感觉真的很紧急,大概是类似外星人入侵般火烧眉毛似的紧急。可据报道,这个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的XBB疫苗要1-2个月后才能让公众接种。所以,到底是十万火急,还是不急呢?反正吧,22天能从批准临床试验变成批准上市,算是创了世界纪录。也不知这个记录还有没有可能被打破,毕竟要更快,大概只能是药企去向药监局申请开展临床试验,药监局回复,做毛个试验,立刻上市,赶紧赚钱去。咦,等等,好像中成药就……呃,那22天还真不是记录。清肺排毒汤剂从发明人将处方公布在朋友圈的2020年1月22日到获得卫健委推荐的2月6号,仅仅隔了15天。看来,让国产疫苗赶上博大精深的中成药,药企和药监局还得再加把劲啊。订阅关注防失联也别忘了备用号参考资料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248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1-00692-3原创不易
其他

我们说循证医学,到底是在说什么?只有随机双盲对照算吗?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写阿兹夫定的个案报道为什么不能说明药物疗效时提到了循证医学。后者本身是个非常大的话题,以科普为目的时,很多循证医学的文章都会集中讨论药物需要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的三期临床试验来检验。这种叙事角度在中国或许极为必要,因为我们不仅要面对大量从未通过严格检验的中医药(像连花清瘟板蓝根等几乎被默认可以治疗任何呼吸道感染,虽然这些药物连任何一个呼吸道感染的治疗都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即便是西药,也存在大量的毫无科学验证的滥用、瞎用。例如国内被广泛使用的胸腺肽,只要能和免疫功能扯上关系都能用。恰好增强免疫力还是个什么情况都能扯上点关系的治疗目的——即便是免疫系统反应过度,攻击自身的自身免疫病,把作用改成调节免疫系统,就又能用了。于是从癌症到新冠,胸腺肽在中国极为热销。可是胸腺肽的各种用途又有什么证据支持呢?这个中国热销药,在国外都是闻所未闻,又比如利巴韦林,虽说是广谱抗病毒药,但也不能被默认为什么病毒都能杀吧?其实该药有足够的证据只是丙肝、RSV。而丙肝现在有了治疗效果远超利巴韦林的药物,RSV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不需要特别治疗。在新冠中,利巴韦林已经被证实无效,可在中国仍有大量人相信农村的赤脚医生靠利巴韦林在内的三件套打败了新冠。上述近乎荒诞的药物滥用、瞎用,是可以通过要求“随机双盲对照的三期临床试验”来一击致命。而且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错误医学建议,如“隔壁老王用了XXX,特别好”,也能通过思考“随机双盲对照的三期临床试验”的意义,来找到谬误之处。但是,循证医学不只局限于随机双盲对照的三期临床试验。前者——循证医学的精髓是将医学决策科学化,要求药物、治疗方案有充分、完善的证据;后者——随机双盲对照的三期临床试验,是获得此类完善证据的一种手段,一个方式。循证医学与“随机双盲对照”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实际上从2002到2021年,FDA批准的563个肿瘤新疗法(包括新药与某药物的新适应症),有176个是基于单臂试验,总共就一个用药组,随机双盲对照都不可能沾边。它们还能算循证医学吗?算!因为循证医学的关键是评估相关证据的完善程度,通过这些评估最后要做到判断:这些证据是否能证明XX疗法对某个疾病有效,并非只局限于某一种证据形式。随机双盲对照的三期临床试验从单独一项证据来说,无疑是最强有力,这是因为这种试验设计尽可能地排除了偏倚、偶然因素等等的干扰。但有些疾病与治疗方法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来检验。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做到双盲几乎不可能,放疗和化疗能双盲吗?CAR
2023年6月1日
其他

看着高大上的“第三次国际新冠峰会”视频靠谱吗?

这个视频里是这样说的,他在这个所谓的峰会上也不例外。所以传播Plandemic这个视频、传播新冠是人造的,其实对中国科学家的影响很不好。Martin的发言一向属于事实和谎言齐飞。就举一例吧,比如
医疗

拿什么应对二阳——国内新冠口服药怎么选?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最近国内很多人因为周围二阳的人越来越多,问新冠抗病毒药该选哪个。其实不少药物我之前分析过,后来也没什么更新,例如国内几个抗病毒药,阿兹夫定这种独具特色的还是独具特色,其余没什么公开数据的还是没什么公开数据。像三个月前写的怎么看现在的三款国产新冠口服药?里面提到的内容到仍然基本适用。可很多人还是非要选一个抗病毒药才能安心,那么我就说一下个人建议的思路。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确认是否真的需要抗病毒药,绝大部分人其实不需要。很多人看到网上说什么新冠特效药,觉得只要得了新冠,就需要用这些抗病毒药治疗。这是误解,新冠口服药或者说抗病毒药的作用是降低重症风险。因此,两点要明确。第一,使用这些药物的时机,不是重症了使用,也是不说等症状变重了开始用;而是在确认感染后,分析这个人接下来发展到重症的风险,只要风险高就应该考虑用。要注意新冠抗病毒药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起作用,要用就尽量早用,趁病毒还在大量复制的时候用,这个时间点与症状严重与否无关,是确诊后越快越好。第二,使用人群,如果这个人发展为重症风险低,那么吃药很可能不会有什么收益,因此使用的必要性就非常低。如今绝大部分人已经接种过疫苗又感染过,重症风险并不高,根本就没必要用抗病毒药。只有老人或是有基础疾病的人,才有必要考虑使用新冠口服药。显然年龄越高,基础疾病越多,或是有免疫抑制这种与感染后重症高度相关的基础疾病,使用新冠口服药的必要性也越高。再强调一遍:确定是高危人群,可以从口服药中获益,再来思考如何选择。新冠口服药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其作用,根据具体抑制的机理即针对的靶点,国内上市的口服药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抑制新冠病毒3CL蛋白酶的药物,包括辉瑞的Paxlovid,先声药业的先诺欣(药品分子:先诺特韦和利托那韦两个分子),众生睿创的乐睿灵(药品分子名称:来瑞特韦)。第二类是抑制新冠病毒RNA复制酶(RdRp)的药物,包括默沙东的利卓瑞(药品分子名:莫诺拉韦)以及君实的民得维(分子:氢溴酸氘瑞米德韦,这个药在研发的时候就讨论很多,研发代号是VV-116)。还有阿兹夫定,已经分析过很多回了,如果你还是坚持要吃,那么随你。五个新冠口服药该怎么选?药品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应该是有效性与安全性。注意,不是某某院士说了什么药有效,而是说这个药有效依据的数据是什么。今天说XX抗病毒药有效的院士,搞不好昨天还说连花清瘟和板蓝根有效呢。他说XX药有效,你要想一下这个有效是怎么判断的,是不是和他判断连花清瘟、板蓝根有用时,运用了同样的标准。因此,考虑有效性与安全性,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结论——比如某某院士说某某药有效,更要考虑得出这个结论的证据是什么,完善程度怎么样,经过多少核查检验。这样考虑会发现两个进口药——辉瑞的Paxlovid和默沙东的莫诺拉韦,是目前证据最充分的新冠口服药,也是我们选择时最有把握的。证据的充分性让我们很容易做决定:选Paxlovid,不选莫诺拉韦。是的,有完善的有效性安全性证据,不仅能让我们决定选择哪个药,也能帮助我们明确不用选哪个。Paxlovid和莫诺拉韦都完成了三期临床试验,还有大量真实世界跟踪数据发表。绝大部分研究都指向Paxlovid有效性更好,特别是在接种过疫苗或过往感染史较多的人群里,多项研究显示Paxlovid还能降低住院风险,而莫诺拉韦则有不少研究显示作用不再显著。同时,从安全性上看,莫诺拉韦有致突变风险,Paxlovid没有。综合这些有效性、安全性数据,再结合当下大部分人接种过疫苗或有感染史,可以明确地说Paxlovid是首选药物,而莫诺拉韦是首先排除的药物(有些特殊人群不能用Paxlovid,这些文末会解释)。其实今年2月欧洲的药品监管机构EMA就因为上述因素,综合考虑后推荐拒绝莫诺拉韦的上市申请。另外,两个药在中国的价格差不多。辉瑞4月时把Paxlovid的中国定价降到1790一个疗程元,默沙东把莫诺拉韦降到1426元一个疗程。两个现在医保都不保了,反正都要出1500-2000自费买,也不缺这300多块的差价吧?从有完善的有效性、安全性数据的角度考虑,Paxlovid是显而易见的选择。但也有人会说自费近2000块是不小的负担,国产几个药定价都在6-700,加上医保报销,最后只要几十或者一两百就能拿下了,那可不可以选这些国产口服药,或者国产口服药里该优先选哪个。对此,我觉得你首先要明白如果选择国产口服药,trade
环保

选择

点击蓝字关注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很多人都知道《1984》这本书。这是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在1949年发表的小说:《1984》描述了奥维尔想象中的未来——1984年,全球成了三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是big
其他

第二波疫情的两个社会学指标,以及别靠拉米夫定应对二阳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最近很多人在问二阳或是第二波疫情什么时候来。第一,我没有内幕消息,第二没有水晶球,只能给两个参考:一,一些变脸比病毒变异更快的专家,如果开始吹风了,那么就要注意了。比如当某些院士开始说可能要进入第二波疫情上升的时期,有可能是他们看到一些数据,指向最近感染人数在增加,或是XBB等变异株在引起更多二阳案例。二,参考一些疫情报告的发布或者说不发布。例如CDC的新冠疫情感染报告,之前基本一周一更,51后突然断更了:为什么断更,不知道。可在第一波暴发时,不也是突然找不到疫情信息更新了?以前没疫情的时候是天天更,本土没有就更入境,确诊不够更疑似,疑似不够更密接。结果等到疫情真来了,别说确诊不见了,连住院死亡都不更。所以从这些报告的更新频率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以上,就是我觉得可以用来判断第二波疫情是否即将开始的两个社会学指标。虽然我们可以用一些“社会学”指标预测第二波疫情或是二阳潮何时到来,但在用什么药来应对包括二阳在内的新冠感染,还是需要采用科学指标。而在这方面,今天我想辟谣一个药物——拉米夫定,它不是新冠药物,靠什么也别靠它来应对二阳!拉米夫定,也叫3TC,是一个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1995年被FDA批准用于HIV治疗,1998年批准用于乙肝治疗。没有任何研究显示这个抗病毒药对新冠有效。但在微信群以及私信里我都看到有人说医院开这个药治疗新冠或者询问可不可以买它治疗新冠的。为什么会国内有人觉得拉米夫定可以治新冠?大概是拜中国特色抗病毒药阿兹夫定所赐。阿兹夫定最初研发就是对标拉米夫定,既然经过国内多位专家院士论证,阿兹夫定可以有效治疗新冠,那么很多人也误以为阿兹夫定的“祖宗”拉米夫定也能治新冠。这完全是误解。拉米夫定起作用的机理,是它在结构上与脱氧胞嘧啶核苷(deoxyCytidine)相似。脱氧胞嘧啶就是我们说DNA编码ATGC里的那个C。像HIV这种逆转录病毒,病毒基因组是RNA构成,但侵入人体细胞后会利用自己的逆转录酶,以病毒RNA基因组为模板,合成DNA。用RNA做模板合成DNA就是逆转录,这个过程首先需要逆转录酶来催化,然后还需要合成DNA用的那些材料,也就是那些个ATCG,其中也包括了脱氧胞嘧啶核苷(C)。看一下脱氧胞嘧啶核苷、拉米夫定以及阿兹夫定的结构:任何一个核苷,包括脱氧胞嘧啶核苷,都由一个含5个碳原子(碳原子C在化学键里会略去)的核糖与一个含氮(N)的碱基构成。图里有N的那个六边形就是碱基,有数字标注的五边形就是核糖。ATCG的单体聚合成DNA链,需要图里核糖的3号与5号位碳原子上的OH基团通过磷酸化连接。拉米夫定直接把3号位的碳原子用硫原子(S)取代了,连个3号位的OH基团都没有,自然没法延伸DNA链了。阿兹夫定虽然保留了3号位的碳原子以及连接的OH基团,但别的地方加了一堆东西,根据这个药的发明人的文章,这个3号位OH也没法磷酸化延伸DNA链。也就是按下图所示:本来病毒逆转录酶可以利用ATCG去合成DNA链,但拉米夫定一来,占住了位置却阻断了DNA链进一步延伸的可能,这就阻断了病毒逆转录的过程。对于HIV这种逆转录病毒来说,这是致命的。因此,拉米夫定能用于治疗HIV。而乙肝病毒(HBV)虽然基因组是DNA,但它很特别,不像人类细胞,DNA合成直接是拿着DNA分子复制,HBV合成自己的DNA基因组要以RNA为模板。这意味着HBV复制还是涉及逆转录,与HIV有相似性。而拉米夫定也能阻断HBV的逆转录过程,因此拉米夫定也可以用于治乙肝。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就明白这一点了:拉米夫定是因为与脱氧胞嘧啶核苷相似,可以阻断病毒RNA逆转录时那条DNA链的延伸。注意关键点:相似的是脱氧胞嘧啶核苷,阻断的也是DNA链的延伸,阻断靠的是和逆转录酶结合。这种抑制病毒的机理能运用到新冠吗?不能!新冠不是逆转录病毒,它的病毒基因组是RNA,然后是利用RNA复制酶来复制自己的RNA基因组,整个过程中既没有逆转录酶,也没有DNA链合成,和拉米夫定的作用机理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不同于DNA分子由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RNA分子是由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举个例子,DNA编码是ATCG,RNA是AUCG,别看都有C,但DNA的C是脱氧胞嘧啶核苷,RNA里的C是胞嘧啶核苷,二者结构不同:注意RNA分子里的胞嘧啶核苷的核糖2号碳原子连着OH基团。而脱氧胞嘧啶核苷,以及与之结构类似的拉米夫定,2号位上没有连着氧原子(O),这也是“脱氧”这个名字的来源。逆转录酶合成DNA链的时候会用到脱氧胞嘧啶核苷,这才会被拉米夫定干扰。而新冠病毒复制用的是胞嘧啶核苷,和拉米夫定的结构并不相近,又怎么可能被拉米夫定抑制?从原理上,我们就能判定拉米夫定不可能对新冠有效。这其实也反映在核苷类似物的药物研发史上。类似拉米夫定的多个脱氧核糖核苷类似物由于其抑制RNA逆转录酶的能力,用于HIV抗病毒治疗。可是针对RNA病毒,科学家就得另起炉灶,研发核糖核苷类似物,一个例子是利巴韦林,被批准用于丙肝和RSV治疗——这两个都是RNA病毒。疫情早期也有尝试用利巴韦林治疗新冠,但利巴韦林抑制病毒的能力比较弱,后被证实对新冠无效。2000年后,搜寻高效丙肝药带来了核糖核苷类似物研发的高潮。寻找广谱抗RNA病毒的核糖核苷类似物则导致了瑞德西韦的发现。要是拉米夫定能抑制新冠这样的RNA病毒,当年科学家何必重新找丙肝药?怎么不把那些HIV老药新用到丙肝?无论是被新冠查漏补缺,还是遇到二阳,绝大部分感染者在不使用抗病毒药的情况下也能自愈。即便高危人群需要用抗病毒药降低重症风险,那也应该使用那些有效性安全性经过完善验证的药物,不该使用拉米夫定这样在新冠中无效的药。订阅关注防失联也别忘了备用号参考资料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index.html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959256/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887656/原创不易
其他

腹泻,结膜炎再到咽喉炎,哪来那么多新冠“特色病”?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病毒没有“特色病”都不好意思见人各XBB的株系在中国本土传播的病毒株中占比不断增加,网上二阳的传说也越来越多。之前XBB.1.5出来时,网上传说该病毒株导致腹泻。根据疾控中心的数据,中国检出的所有XBB株系病毒里,XBB.1.5和它的子支占了近30%,仅次于XBB.1.9的各分支[1]。仅4/21-4/27这一周,全国病毒基因组定序的2096例病例中有230例是XBB.1.5各分支。按此比例,如今10%的新冠感染者得的是XBB.1.5。可是全国都没检测出XBB.1.5的时候,止泻的蒙脱石被抢脱销,等到XBB.1.5真在中国扎根了,不仅没人抱怨蹲坑时间长,反倒说是全国性咽喉炎。莫非之前买的蒙脱石如今派上了用场,阻止了坑位不够用的危机?像XBB.1.5与腹泻,某个新冠病毒株有某种特色症状的传言并不少见。XBB.1.16传说专门攻击眼睛,引起结膜炎。新出来的病毒株,如果没有自带一个专门引起XXX的特殊技,都不太好意思和大家打招呼。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某病毒株专门引起XX症状”,此类说法往往是一些经常传播谣言的网站传得最起劲,或是一些非医学、科学专业的大V在转发。权威科学机构和靠谱的科普博主,几乎从不说某个新冠病毒株专门造成什么症状。这种现象其实也从侧面暗示不同新冠病毒株有“特色病”或“特殊症状”的说法不靠谱。“特色病”满足了对确定性的渴望最近我在想为什么“某病毒株会造成某症状”这类话术能那么有市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面对疾病,我们心里希望有确定性。特别像新冠这种微小的病毒,看不见摸不着,一方面让我们觉得这个病更加“神秘”,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更期望有人告诉我们得了这个病到底是怎么样的,越确定越好。专业的医学信息会说,大部分人感染新冠后的症状会与常见呼吸道感染类似,常见发烧、咽喉疼痛等等。从科学角度,这些症状信息已经非常明确了,可和普通民众想得到的确定性比,恐怕有不小距离。很多人想知道的都不是感染新冠后有多大概率会发烧,而是感染后第几天到第几天发烧。最好是告诉我,如果感染了,第几个小时开始发烧,再过多少个小时退烧,如果是25个小时,那不能告诉我说大概一天,因为一天是24小时。而且还要能说清楚,发烧会到几度,40度就是40度,不能说是39度以上。老百姓想要的确定性标准太高了,专业的医学信息没法满足。但“某病毒株会造成某个症状”,可以满足大家想要的确定性。XBB.1.5引起腹泻,XBB.1.16专门造成结膜炎,都是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得了就会怎么样,刚好满足大家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时,特别缺乏的确定感。当谣言告诉你感染现在的病毒会拉肚子时,肚子舒不舒服是一回事,可至少心里踏实了。在此层面上,新冠是小艾滋等谣言也类似。虽然说这话的人估计连艾滋病是什么也了解有限,可一旦有了小艾滋这个定性,这就是确定的绝症,确定的不好,也是确定性。但这种确定性和那些特色病一样,是虚假的。新冠病毒是通过刺突蛋白感染具有ACE2受体的细胞,作为不是逆转录病毒的RNA病毒,新冠也没法整合到被感染细胞的基因组。而艾滋病的元凶HIV病毒感染的是一种免疫细胞——CD4
其他

2.3万的中药处方:不是贵了,是贱卖了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声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早上看到这样一个新闻:说是一位肺癌患者被某医院开出了价格高达2.3万余元的中药处方。价格之高惊得这位患者都到12345去反映问题了。这事儿怎么看都挺可笑,可笑的不是中药价格之高,而是按药品来看,这个价格根本就不高,真是有点“友邦惊诧论”的意思。首先,2.3万是30服中药,不是单独一份。单价算下来每服药也就800不到,没那么吓人。更何况,这是治肺癌,不是感冒药,价格标准本来就高。肺癌,特别是更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恰好是近年来突破巨大的肿瘤类型之一。主要得益于两类疗法的突破——以PD-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疗法,以及包括EGFR抑制剂在内的针对特定肿瘤基因组变异的靶向疗法。我们就以这两类疗法的定价来为例好了。PD-1单抗如今全球毫无争议的王者,是默沙东也就是美国默克的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商品名可瑞达(Keytruda),肿瘤患者以及很多医药界人士都称之为K药。K药一般是每三周注射一次,每次200毫克。这样一次使用的200毫克定价是多少?在美国是10897.12美元。这不是我编的,这是默沙东的K药美国网站上自己明码标价标出来的:有些患者会用400毫克剂量,把注射频率降低到6周一次,你以为一次多买一点就会便宜吗?不会,400毫克的每份价格就是把200毫克的直接乘2,连省下一个包装盒的钱都不返还给你。就算是国产PD-1抗体在医保目录谈判时大幅降价,每次用药也在2-3千,一年治疗费用在3-5万的水平。而肺癌靶向药里的明星奥希替尼(osimertinib),在美国每个月的用药标价差不多是1.7万美元。这个药现在进了医保,定价是每盒4966.2元(30粒药丸)。一年治疗费用也接近6万人民币。我不确定新闻上的30服药是对应使用多久,可是2.3万元对于治疗肺癌的药物来说,价格并不离谱。而且国产PD-1与奥希替尼的国内定价是通过医保谈判降下来的。如果觉得中药价格高,那么也完全可以建议医保同样做谈判,通过合理的方法来降价。至于质疑开出来的中药每服药接近两斤重,如果把重量算在内,那更显得定价不高。K药可是200毫克定价一万美元,200毫克是0.2克,每克的售价超过5万。800克药卖800人民币,不该偷着乐吗?奥希替尼的规格是80毫克,医保价格算下来,一克价格超过2000人民币,按照肺癌治疗的标准看,2.3万的中药处方不贵,按实际对应的药物量来看,2.3万换来2.4公斤药,这是贱卖了还差不多。所以我很奇怪为什么2.3万的中药处方能引来那么大的争议。看爆出来的处方,单独一个成分的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也谈不上天价,有什么可争议的呢?难道中药就必须是价格单服价格不超过一定限额?无论治什么病,都要像板蓝根、连花清瘟的售价看齐?药品的定价应该是依据治疗效果来的。肺癌是绝症,如果是有效的治疗,那么患者使用后,生命时间可能有延长,或者生命质量有提高——例如复发时间推后。这些生命时间或生存质量上的提高,是可以通过经济学来转换为价值收益的。所以,即便K药一克值万金,只要它为患者带来的生命收益超过定价,那就是物有所值。这个道理放到中药也是一样。如果医院觉得该中药处方对患者身体有益,能治肺癌,而且有医学证据支持这一看法,那么,定价是否偏高也应该建立在辨析实际生命收益多寡之上,而非片面指着价格数字说道。当然,如果这个中药处方本身作用不明,或者根本没有证据证明对肺癌有效,那么问题也不是2万3的标价,而是医院提供无效药物。就算标价不是2万3,是两毛三,这钱去买根葱不行吗,凭什么让患者花钱买一个无效的“药物”?但凡扯到中医药的事情,我建议都可以再回去读一下鲁迅先生《父亲的病》一文,文章很短,网上也都能免费读到,不花钱。里面有这样一段:这位“名医”的问题难道是诊金太贵,所用药物太难找吗?照此逻辑,咱们是不是也能帮鲁迅先生和这位名医协商一下,名医的诊金降一点,收个两毛,换一下方子组成,找些不用专门搜寻两三天也能找到的,鲁迅先生也就别再发表过激言论医闹,回家买几幅妙手回春的锦旗?一百年前,中医药的问题就不是价格高低,一百年后,我们怎么就还掉进这虚假的钱眼里出不来了呢?如果郑州医院开出的中药处方是2毛3,是不是我们就要像一些大师们宣称中医药为社会节约多少医疗费用时那样,感恩戴德?肺癌病人拿到2.3万的中药处方,不是中药卖贵了,是把人命贱卖了。订阅关注防失联也别忘了备用号参考资料https://www.keytruda.com/financial-support/https://www.healio.com/news/hematology-oncology/20180531/osimertinib-not-costeffective-for-egfrmutated-lung-cancer原创不易
其他

走出新冠大流行,留下你的故事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5月5日,这件举世关注的事情终于官宣了:WHO总干事谭德赛接受了5月4日第15次新冠紧急会议专家组的建议,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全球公卫紧急状态(PHEIC)。如果说我们一直在等一个新冠大流行结束的标记性时刻,那么这一刻或许就是那个期盼已久的标记。也就是WHO终于官宣新冠大流行结束了。当然,该说法不那么准确。大流行本身没有官方定义,像WHO对公卫危机的指名中就没有大流行(pandemic)一词。与之接近的是需要国际关注的公卫紧急事件(PHEIC)。而新冠的PHEIC是在2020年1月30日由WHO宣布,一旦宣布PHEIC,会带来各种国际合作、经费支持,专门用于该公卫危机的处理,当然也让一些有争议的措施得以实行——比如通过限制国际旅行阻断危机扩散。而WHO将新冠称为大流行则是在2020年3月。在新冠出现的第四个年头,如今的疫情显然已大为不同。从不好的一面说,病毒蔓延至全球,感染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当然,这让限制国际旅行来阻断病毒变得毫无必要。可是我们更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随着疫苗接种与过往感染让绝大部分人都有了一定的免疫基础,新冠作为疾病的威胁已今非昔比。另外,我们也非常幸运地遇到到了病毒的稳定期——新冠感染仍然不少,这意味着新冠病毒仍在不断突变,可是过去一年半,新冠演变一直局限在奥密克戎内部。不同奥密克戎亚株在免疫逃逸上有差异,可内在致病力上却半斤八两。这些因素都让新冠疫情不再能让全球折腰。让我们的生活能日渐恢复正常,不必总因病毒担惊受怕。而这无疑就是我们走出大流行的表现,也让取消新冠PHEIC,官宣大流行结束变得顺理成章。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官宣大流行结束,虽是疫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不是新冠的消失点。实际上新冠病毒不仅没有也不会消失,它在很长时间内还会继续威胁我们的健康,还是需要我们去应对。WHO终止新冠PHEIC,是大流行结束的象征,但更是我们需要开始将新冠纳入长期管理、应对的疾病的起点象征。为此,WHO也在5月3日公布了2023-2025,从紧急状态过渡到长期管理的新冠防范建议。而且全球大流行结束不意味着每个地方都是同步。像中国,可能随着第一波感染造成的免疫水平下降,XBB占据主流,正在进入一个形成第二波疫情的反弹期。更何况全球大流行结束也不是说每个人的新冠威胁下降程度都一致。当一个地区发生疫情反弹——如第二波疫情时,当地的高危人群可能仍要面临不可忽视的危险。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高危人群仍然需要做加强接种的防护措施。昨天我发了一篇国内疫苗怎么选的文章后,很多人私信我说去接种站问,都说阳康的不让打。这类事情我之前也听说过,昨天写文章时忘提了。出现这种现象令人遗憾。毕竟高危人群感染康复3个月后可以接种是卫健委的正式政策,只能说国内的疫苗接种还是缺乏足够的宣传甚至是科普——包括一线工作人员,也没有得到必要的科学信息普及与培训。但是,事急从权,既然这确实是国内专家们经过科学分析确立的疫苗接种方案,而且也和国际接轨,那么作为当事人,大家可以灵活一些。首先,你可以找一下卫健委等关于第二针增强针的正式新闻,拿这些去和接种站的人“据理力争”,注意,不是让你去搞医闹,是和别人说明你为什么阳康后来打,而不是来询问阳康后能不能打。其次,如果此路不通,那么你不说,谁知道你阳康呢?这也不是鼓励大家说谎。从技术上来说,确诊新冠感染应该是需要核酸检测阳性,你真的核酸检测确认过感染吗?如果没有,那么你也不能算有新冠确诊史,阳康不阳康,不过是你一念之间的事罢了。再说了,中国疾控中心上的新冠感染通告里,全国第一波疫情感染最高峰估计是每天670多万,按第一波四十天,每天700万感染算,累计起来也不过全国人口的20%。你怎么就那么确定你是那国家认可的20%,不是剩下的80%?当然,这些曲线救国的方法毕竟不是上策,我们还是希望未来国内的疫苗接种方案能更科学、更一致。就如同WHO官宣新冠大流行结束后,我们需要的是更为长久、可持续的应对新冠方案,而不是天真地认为新冠就不存在了。亦如WHO总干事谭德赛在宣布新冠PHEIC结束时说的:“任何国家现在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将这个(新冠大流行结束)新闻当作放下戒备、摧毁过去建立的公卫系统的理由,或是告诉民众不再需要担心新冠。”“The
其他

苗苗太多看花眼,国内新冠疫苗怎么选?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昨天间隔两分钟收到两个非常类似的私信:都是问国内疫苗该怎么选。确实,如今网上二阳流行,不少人在考虑是否需再做免疫加强,可睁眼一看,国内上市的疫苗数量虽说没有五一出行的人多,但也是密密麻麻。即便不引发密集恐惧症,也不知道该怎么选了。其实自新冠疫苗上市以来,很多人都问怎么选,但我很少——自我印象应该是没有写文章说过国内那么多个疫苗应该选哪个。原因就如第二个私信里提到的,很多疫苗没有充分的数据公布,这让我非常不愿意具体推荐某一个疫苗。我个人仍然坚持:只有在充分的数据透明之下,以完善的数据为证,方能做出科学、合理的推荐。可是我也得承认,多个国产疫苗的完善性短时间内不会改善,有时候只能在不完美的条件下做不完美的选择。因此,我想从新冠疫苗谁需要接种、疫苗有效性受哪些因素影响来分析,在不完美的外界环境下,有哪些思考角度能帮助我们做抉择。1.
其他

多地开展新冠抗体检测,测抗体到底是怎么回事?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有些给我留言的读者偶尔给我一种非常适合从事地下工作的感觉,比如有位读者最近给我留言两个字“抗体”,都不知道是评论还是提问,假设是提问,到底想问啥我也不太明白。再一看,原来还没关注我,单线联系,更适合地下工作。这就是开个玩笑,大家没必要对号入座,就算是你打了这两个字,也别太介意,只是提醒一下,如果留言是提问,最好把问题说得明白一些。不过很凑巧,刚看到“抗体”的留言,我又看到别人转发国内多地展开新冠抗体检测的报道。再看了几个报道的内容,不由得脑补,这些报道里的抗体检测介绍写得是云里雾里,必然有人被绕晕了想问抗体以及测抗体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从抗体分类,怎么检测,如何解读检测结果以及抗体检测该怎么用等多个角度,把新冠测抗体这回事说个明白。先剧透一下结论:对个人来说,抗体检测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意义有限,我们需要的是群体水平上的抽样抗体检测,即血清学研究。1.
其他

美淘汰新冠原始株疫苗,将像流感疫苗一样年更年打?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如何用更好的疫苗来完善国人的免疫基础,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议题。2023年1月2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召开了一次疫苗与生物制剂咨询委员会会议。在会议中,FDA召集的外部独立科学家们投票支持淘汰基于原始病毒株的单价疫苗,彻底改用含奥密克戎抗原成分的二价疫苗。此外,会议也探讨了今后新冠疫苗的更新流程以及未来疫苗的发展方向。那么美国政府为何要更改疫苗,这次会议透露了未来新冠疫苗发展的哪些信息呢?01“淘汰”原始疫苗:解决眼下的问题2022年秋季,新冠mRNA疫苗进行第一次更新,推出二价疫苗作为新的增强针。这种二价苗包括了一半剂量的原始株疫苗,以及另一半含有奥密克戎刺突蛋白序列的更新疫苗。具体的奥密克戎序列上存在两个版本,美国仅使用以BA.4/5为基础的二价疫苗,世界其他地区则还有以BA.1为基础的二价疫苗。值得注意的是,二价疫苗推出后仅用于增强针,一个未接种过疫苗的人做基础免疫时仍然要使用原始疫苗。当时为什么不直接用二价疫苗彻底取代原始疫苗?这里有多重考虑。首先,在基础免疫方面,原始疫苗有大量有效性、安全性数据支持,而二价疫苗上市时依靠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人体中BA.1版本的增强针试验,以及BA.4/5版本在动物模型中的增强针实验。要直接推广到基础免疫,数据不够完善。其次,在当时的增强针临床试验中,BA.1版本二价疫苗诱导的奥密克戎中和抗体滴度(针对BA.1亚株)仅是原始疫苗的1.75倍左右[1]。提高程度有限,意味着二价疫苗算不上是“翻天覆地”的改进,这就显得没必要急着用二价疫苗彻底取代原始疫苗。再次,一些动物实验显示,单价奥密克戎疫苗在针对奥密克戎病毒株的免疫反应、攻毒保护(实验接种疫苗后再用病毒感染动物,检验防护效果)上做得不比原始疫苗好多少[2],这也让监管机构、医学界对全面换用二价疫苗更为谨慎。综合当时的这些数据,WHO、FDA等都选择在不更改基础免疫疫苗组成的情况下使用奥密克戎二价疫苗作为增强针,这属于一种更稳妥的策略。然而,在二价疫苗推出几个月后,无论是后续数据积累还是操作现实,都促使监管机构转向彻底“淘汰”原始疫苗的道路。从数据上看,两家mRNA疫苗生产商辉瑞/BioNTech与莫德纳(Moderna)都显示,在幼儿中使用二价奥密克戎疫苗做基础免疫,获得的免疫反应优于原始株疫苗。莫德纳在6个月到5岁幼儿中的基础免疫临床试验显示,接种两针BA.1二价疫苗做基础免疫,与接种两针原始株疫苗相比,所产生的针对原始株的中和抗体类似,而前者针对奥密克戎BA.1株的中和抗体要高25倍[1]。图1.
其他

怎么看现在的三款国产新冠口服药?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这段时间经常有人问国产新冠口服药。有的比较含蓄,就留言几个字“国产3CL”,给我一种地下工作对暗号的感觉。有的特直接,留言“你就说吧,VV116到底有没有用”,问得我鸭梨山大。其实,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为什么呢?因为“有用”二字如何定义?起安慰剂作用算不算有用?新冠感染早期WHO推荐程度最高的Paxlovid,应该是现在新冠口服药里的白月光了吧?但在临床试验里Paxlovid用药组里也有最后要住院的,对这些还是住院了的人,Paxlovid有用吗?三个国产新冠口服药(只说抗病毒药,XX颗粒这种不在讨论范围):阿兹夫定,机理类似瑞德西韦的VV116和机理类似Paxlovid的3CL抑制剂先欣诺。这些药物写过不少分析数据的文章,这次放在一起,说一下该怎么看这些药物,包括它们的有效性,与国际上主流药物的可比性等等。1.
其他

伯乐相马,复星和辉瑞一样都是有苗有药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有苗有药”是讨论应对疫情的预备时常提到的一个说法。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国内的疫情高峰,很多人非常关注治疗新冠的药物。因此,高峰时国内两个获批的抗病毒药Paxlovid和阿兹夫定,我也写了比较多(VV116和先声刚批,已经过了高峰)。到现在,写的辉瑞Paxlovid那些文章除了讨论价格的都在,写阿兹夫定三期临床试验的被删了。其实这个尺度非常好,我非常赞同。因为一个是有效的药,这在治病救人的关键时刻,讲什么钱啊,删得好。另一个是无效的药,都无效了还研究什么三期临床结果啊。这不是混淆视听吗?所以删得更好。可是写着写着就想到一个事儿。阿兹夫定很多人都在说某名字特真的公司怎么怎么样,实际上获批用于新冠后复星买下了国内的商业推广权。据报道,复星花了5亿人民币买下了中国内地的商业推广权,还有境外除了俄罗斯、乌克兰、南美外的权益。除了5亿的首付外,以后收入两家也基本对分。这在制药领域是重要的运作方式:BD。看介绍药企的文章,一般都是BD长BD短,那些牛逼哄哄的药企也都会说自己BD能力强,或者有很多BD计划。这里的B不是biology也不是biotech,是bussiness,别搞错,搞错就显得没逼格。BD厉害就是能合作引入重要产品。拿下中国国产新冠第一抗病毒药,可见复星BD很厉害。可复星BD厉害不止这一回。全世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新冠疫苗是哪个?BioNTech和辉瑞一起开发的新冠mRNA疫苗,商品名叫Comirnaty,根据BioNTech年初在JPM大会上透露的数据,占了全球市场60%以上。疫苗是BioNTech研发,辉瑞通过BD买了全球大部分市场的推广权益,和复星买阿兹夫定相似。辉瑞买下的市场推广权里缺了几个地方,德国和土耳其BioNTech自己留下了,它是德国公司,德国和土耳其关系比较紧密,BioNTech创始人又是土耳其裔。这两个地方等于它后院的自留地,没必要交给辉瑞打理。可还有一个地方BioNTech也没给辉瑞:大中华区,中国内地加上港澳台。这些地方为什么不给辉瑞呢?因为这块先被复星BD去了,复星2020年3月用1.35亿美元拿下了BioNTech新冠疫苗在大中华区的权益。1.35亿美元可比买阿兹夫定的5亿人民币贵多了,但同时复星投了5千万美元换来了158万股BioNTech的股票。现在BioNTech股价是140美元的样子,158万股价值2.2亿多美元,算下来复星花出去的钱都赚回来了还要多个几千万(多出来的差不多刚好买阿兹夫定),大中华区的商业区等于白拿。所以复星的BD确实厉害,硬是通过BD做到了有苗有药。辉瑞也是有苗有药,可是它有苗的时候,BD脚步就比复星慢,2020年4月才和BioNTech签合同。要是它早一步,肯定不会说不要大中华区。而且辉瑞的药Paxlovid,是它自己做,不是BD来的。这么一比,复星的BD是不是就比辉瑞厉害多了?你看,BD厉害是不是有点伯乐相马的味道?好的新药就像是千里马,厉害的BD就是伯乐,能把千里马给找出来。比如辉瑞,它自己刚好有个挺有前途的新冠抗病毒药产品,这匹千里马就不用从外面相来了,直接自己家里养好了放出去跑就行。可新冠疫苗手头没货,得到外面找,找到了好苗子,培养成材,一段佳话。到底是千里马常有,还是伯乐常有,是一些咬文嚼字的人喜欢琢磨的话题之一。但某种程度上,伯乐和千里马是互相成就。BioNTech的新冠mRNA疫苗全世界市场占有率最高,根据一些分析也是全世界救下生命最多的新冠疫苗,说是新冠疫苗里的千里马不为过。新冠抗病毒药里,Paxlovid是WHO以及全世界绝大部分权威医学机构首推的选择,2022年是口服新冠抗病毒药大规模推广的一年,Paxlovid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这么看来,在新冠口服抗病毒药里,千里马应该是Paxlovid。可就算全世界范围内Comirnaty以及Paxlovid是抗击疫情的千里马,到了中国内地,一个根本没上市,不要;另一个在上海被一个名字都不叫清肺排毒颗粒的中药比下去了,还被医保说太贵,结果西药里医保也选了阿兹夫定。所以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千里马是灭活疫苗和阿兹夫定,以及很多个从老祖宗的医书里找到的瑰宝中药。那到底是Paxlovid是千里马还是阿兹夫定是千里马呢?说不定确实是阿兹夫定更好,因为说不定WHO以及连带全世界绝大部分权威药品监管机构、医疗机构都是傻叉,不识货,对吧?完全有可能的,像连花清瘟啊,清肺排毒汤或颗粒啊,那么有效的瑰宝,它们就是因为不懂,才没有推荐嘛。不过春节期间我认真反思,现在觉得更有可能是不同地方对千里马的定义不一样。千里马以及伯乐,虽然互相可以成就,但要出现这种互相成就,前提应该是所在的地方需要千里马,知道千里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我们一般说到千里马,那印象应该是日行千里,配上英雄人物纵横天下。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万一有的地方说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马的出身背景,是马的主人是谁,或者马的价格是多少,贵了,再好的马也不算千里马,也不要。那么最后留下的“千里马”比较另类也不奇怪。所以,千里马的出现以及真正有千里马那种水准的新药的出现,不是仅看千里马本身,也不是光看伯乐,更重要的前提是这个社会是否有追求千里马的信念,是否有鼓励千里马出现的土壤。千里马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是伯乐和千里马,另一个是战国时期的千金买骨。真的千里马,就算是骨头,也重金求购,这样就建立了追求千里马的价值导向了。换到药品上也是类似,当然这不是说要你浪费钱,而是你要能尊重创新的价值,尊重更高效安全的药物的价值。都像下面这种:再好,(我觉得)贵了,就不要,不仅不要,还不承认你的好,甚至通过道德绑架来攻击你,那最后我们就只能用那些11.58块的“千里马”了。至于那11.58的“千里马”是否值11.58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千金买骨这个故事还有一点让我个人挺感慨,它是关于燕昭王招募贤士复仇齐国。燕昭王是各国能人都想求也敢用,所谓“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可以说当年的千里马是不问产地或IP地址的。如今呢?做药就做药呗,把有效性安全性数据拿出来。结果不少都在蹭什么传统瑰宝、爱国情怀。一些人读文章也是,读来读去,就读了个发文者的IP地址,然后来表演爱国。其实历史上的汉奸几个IP地址是在国外的?汪精卫的IP地址是在日本吗?我们需要有效的药物来救命,就像古代的英雄需要千里马驰骋疆场一样。不是用来炫耀出身根正苗红,表演爱国情操。三国演义里刘备飞马越檀溪,要是他胯下不是一匹真正的骏马,是个刚好符合11.58不贵标准的“千里马”,恐怕就没有后来的赤壁之战了。当然,这个世界很大,中国很大,有14亿人,但还有超过66亿人不是中国人。所以就算中国对千里马的认定不一样了,一定要人家卖11.58,可真正的千里马不会被拘束住的。BioNTech的mRNA疫苗,没有在内地上市,一样占据了全球新冠疫苗的大头,Paxlovid在2022年前9个月一样卖了170亿美元。不光千里马不会被束缚,伯乐也不会被束缚。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给你相来11.58块的千里马的伯乐,和给你相来能越檀溪的千里马的伯乐,很可能是同一拨。因为人家是识货的,你要什么,它都能给你找来。复星不就是吗?内地相中了阿兹夫定,卖国产新冠第一抗病毒药,在港澳台一样卖BioNTech疫苗。如今好像还搞了个小程序,方便内地(有钱)居民预约到香港打复必泰疫苗。复星也不是只做医药,小程序扩展一下,说不定集疫苗接种、餐饮、旅游为一体,前途无量。但那些天天在那里说阿兹夫定也有用,或者逮着建议需要存储或普及Paxlovid使用的人就骂是买办带货的,脑子里除了敌我斗争那套,还有没有剩一点脑细胞,想想,为什么复星没有搞个小程序,方便香港人到内地买阿兹夫定?最好想清楚在需要越檀溪的时候,你到底是想靠真的骏马,还靠那些瑰宝情怀?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一天到晚想着搞另类的千里马,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别人一日千里走了,自己却慢下来了。木心先生写诗说从前的社会慢,万一要是变成以后的社会慢呢?会是什么样的境况,考虑过吗?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也可以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其他

两种国产新冠口服抗病毒药获批上市,他们的数据表现如何?

log10,比Paxlovid下降更多。根据新闻稿,SIM0417联用利托纳韦后第五天载毒量比安慰剂组下降多1.43
其他

新冠抗病毒药瑞德西韦:从静脉注射到口服,为什么这么难?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新冠抗病毒药要起作用,不仅需要这个药物本身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也需要在关键器官,如呼吸系统等处,达到抑制新冠病毒所需的药物浓度。因此,当考虑递送一个药物的方式时,我们需要思考这个药物本身的分子特征是什么,不同递送方式下,人体会如何吸收这个分子,最后能不能抵达预期的器官组织,以及有多少的量可以抵达目标地。本文1月16日首发于澎湃科技,中国刚批了两个国产抗病毒药,包括瑞德西韦前体的氘代药物VV116。探讨为什么瑞德西韦改口服那么难,也会帮助我们理性看待该如何分析一个新药的有效性。提问:为什么瑞德西韦不是口服?如果问当下最热门的药物是什么,辉瑞新冠抗病毒药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排第一几乎毫无争议。在国内疫情进入高峰后,新冠抗病毒药作为一个整体备受关注,除了Paxlovid之外,还有最近在中国获批的另一个新冠抗病毒药默沙东的莫诺拉韦(Molnupiravir),国产药则有已上市的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阿兹夫定,以及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VV116等。有趣的是这些热门药物都是口服药,而最早的新冠抗病毒药——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反倒是静脉注射的药物。同样对比强烈的是,瑞德西韦在新冠抗病毒药讨论热潮中极为沉寂。即便讨论到它,不少人也会说不是口服药,用起来不方便。为什么瑞德西韦不是一个口服药?1.
其他

论热搜的辉瑞高管承认制造突变病毒视频的荒诞之处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一个号称是辉瑞高管承认制造突变病毒的视频上了热搜,也有不少人转给我看。说一下为什么这个视频非常荒诞。先简述一下视频内容,一个所谓的卧底记者采访一个据称是辉瑞高管的人,场景应该是酒吧,在对话中,高管说辉瑞在不断制作各种突变株,目的是据此来研发疫苗。而记者套话问是否是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