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新型城镇化智库

其他

会议邀请 | 首届中国能源模型青年论坛

09:00-17:50地点杭州·金溪山庄·问溪厅05会议议程06会务说明本次论坛不收取注册费交通费与食宿费自理07论坛注册线下参会: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注册信息(截止时间:7月4日
2023年7月2日
其他

动态丨2023年“非洲国家友好城市减贫发展研修班”开班典礼成功举行

2023年6月26日上午,国家商务部主办,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大“卡特”)和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承办的2023年“非洲国家友好城市减贫发展研修班”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正式开班。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艾妮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徐元朔担任本次研修班班主任,与百人计划研究员张永平、董照樱子等共同见证开班。本次仪式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教授主持。▲2023年“非洲国家友好城市减贫发展研修班”集体合影张蔚文教授首先介绍了出席开班仪式的领导、教师与学员,并宣布本次研修班开班仪式正式开始。随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辞,他对学员们的参与表示由衷欢迎,并期待学员们能够在研修期间学到丰富的实践与经验,未来为促进各自国家城市减贫发展做出贡献。接着,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艾妮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在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非洲学员后,她介绍了浙江大学长期以来对国际合作的重视,并强调了该研修班对于促进非洲国家减贫发展的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赵志荣▲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艾妮▲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接下来,来自加纳工程与住房部处级干部GIFTY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2023杭城论道丨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刘阳教授:小微企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疫情后启示

2023年5月23日,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安德鲁杨公共政策学院公共管理与政策系主任、现任Journal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动态丨2023 未来城市·杭州论坛成功举办

frequency)特征。他主要介绍了使用社交网络优化规划设计的案例,通过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来协调影响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为城市建设和治理提供依据。▲Michael
2023年4月29日
其他

动态 │ 论坛首日!2023 未来城市杭州论坛暨第二届数据科学与城市治理会议顺利开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浙江大学-浙江移动数据智能与城市未来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张永平进行了“Understanding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动态丨 研究院与联合国TReNDS共同组织的世界数据论坛平行会议成功举办

由联合国主办、中国国家统计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数据论坛已于4月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正式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会议预告 | 2023 未来城市·杭州论坛——治理·融合:数字治理视角下的未来城乡关系

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城市与地产研究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治城乡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数字社科会聚计划共同主办,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浙江移动数据智能与城市未来联合实验室联合承办的2023未来城市·杭州论坛将于北京时间2023年4月27日-28日召开。会议将围绕“治理·融合:数字治理视角下的未来城乡关系”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次会议将以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举行,并通过微站和研究院微信视频号进行线上直播,期待与您的相遇!指导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城市与地产研究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治城乡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浙江移动数据智能与城市未来联合实验室协办单位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支持单位杭州市数据资源开发协会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参与方式线下参会: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参会(截止时间4月25日12:00)线上参会: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播二维码会议日程会场交通27日:会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均苑9幢,近紫金港校区南一门)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动态 | 张蔚文副院长获聘浙江省住建厅社区建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按照《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学技术委员会章程》有关工作要求,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学技术委员会社区建设专委会工作推进会于2023年3月27日召开。专委会全体成员及省风貌办未来社区技术与标准组组长李江波参会。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出席会议并获聘社区建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会上,张蔚文副院长作为代表宣读《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调整科学技术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和社区建设专委会人员名单。根据名单,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应柏平担任省建设厅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住建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宋炳坚任常务副主任委员。社区建设专委会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嵩担任主任,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建筑院吴登国副院长、浙江大学张蔚文教授、浙江财经大学陈建胜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全体委员就社区建设专委会2023年工作计划进行讨论,并从社区治理、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工作建议。未来,专委会将不断完善组织机制,加强高校-企业-政府合作,充分发挥智囊作用,深度参与浙江省未来社区(完整社区)建设工作,在制定标准、创建验收、辅助决策方面提供支撑,推广浙江实践经验,宣传制度理论成果。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动态 | 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当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七届常务理事

12月20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以线上加线下方式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在北京会议现场,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到会致辞并作重要讲话。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以及来自城市科学领域的十余位院士和二百多名科技工作者会员代表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加本次会议。全国88家兄弟学会发来诚挚祝贺。大会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余刚主持。大会审议了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第一届监事会工作报告,大会还通过了学会章程修订草案、选举办法(草案)及监票人名单等多项决议。会议经会员代表选举产生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当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议认为,第六届理事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动我国城市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领导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矢志创新,更得益于学会全体干部员工的辛勤奉献。对新一届理事会工作,会议认为要坚持加强党建引领学会建设、坚持切实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坚持强化学会品牌活动、坚持提升科普工作水平,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会在城市科学领域的智库的作用,利用学会的优势和特长,拓展城市科技人员与决策部门的沟通渠道,更好发挥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作用,进一步强化学会智库功能,发挥建言献策作用。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成员名单文章来源:“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其他

2022杭城论道|德州大学教授潘启胜:大城市远城区吸引力的要素识别和规划优化——以武汉市东西湖区为例

2022年9月26日,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城市规划与公共事务学系潘启胜教授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大城市远程区吸引力的要素识别和规划优化——以武汉市东西湖区为例”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在腾讯会议上进行,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永平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学文副教授、同济大学周新刚教授参与讨论,共吸引了线上100余名校内外学者参与。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潘启胜教授首先对该研究的背景和目标进行了阐述。潘教授提到,疏解主城人口,引导人口向远程区聚集,是我国特大城市共同面对的课题,虽然武汉市多轮总体规划中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但是实际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所以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是规划引导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着力点。本研究利用新技术手段和新的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布局进行评价,研究东西湖区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内在因素和机理,为后续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空间布局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意义。接着,潘教授提到评价指标的构建流程。研究团队回顾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与城市规划相关联的吸引力概念与评价指标,同时对东西湖区进行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调查。结合问卷结果、实地踏勘和文献综述的结论,初步选定了进行分析的指标。文献回顾发现,当前新引力指标体系大多针对城市进行总体性评价,缺乏对大城市中的远程区/新城区的指标评价方法。因此,研究从居住、产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评价了远程区/新城区的吸引力。然后,潘教授针对调查问卷的具体结果进行描述,阐释了四项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因:公服、交通、产业、生态环境都是企业和居民非常看重的因素。产业布局评价和指标评价发现,产业产值的可达性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交通可达性、以及生态的可达性都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与可达性类似,东西湖区的产值覆盖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度、交通覆盖度以及生态覆盖度也存在不匹配。因此,规划中需要关注文化可达、区位、就业密度、地铁轻轨可达、养老可达、公交覆盖、与绿地覆盖等因素,通过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准确地对不同区域和地块采取不同的控规调整措施。潘教授又针对吴家山老城滨江区域、走马岭等五个板块分别提出了提升东西湖区吸引力的规划建议:1、加快通往走马岭方向的地铁建设,加快走马岭副中心建设。2、吴家山老城滨江地区功能转型建议突出文化功能、优先增加绿地空间,提升片区吸引力。3、出台激励工业用地往园区聚集、提升产值的政策,促进走马岭、保税物流地区进一步通过就业拉走马岭:加快地铁建设动人口聚集。4、加快网安基地内部的道路建设,加密路网。5、加强金银湖北部、南部养老、绿地、和地铁设施建设。最后,参会人员就评价指标的设定、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问题,潘教授进行了详细的回答,与会师生向潘教授表达了感谢,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主讲人简介】潘启胜教授现任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城市规划与公共事务学系正教授,并担任美国交通部大学交通研究中心CTEDD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货运模型、经济影响评估、城市群机动性、智慧城市、城市与乡村空间规划、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主持美国交通部、德州交通部、哈里斯郡公路管理局、自然科学基金、考夫曼基金会、兰德公司等二十多个研究项目。【往期回顾】第四讲: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龙瀛“主动城市感知技术及其在空间问题诊断中的运用”第三讲: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年首席教授刘修岩“空间发展模式与中国城市增长:基于几何形态视角的考察”第二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刁弥:基于新数据、新工具和新现象的城市研究第一讲: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秦雨:日照时长对太阳能贷款偿还的影响【点击右下角“阅读原文”文末处可获取本次讲座直播视频】
其他

2022杭城论道|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龙瀛:主动城市感知技术及其在空间问题诊断中的运用

2022年9月19日下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龙瀛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主动城市感知技术及其在空间问题诊断中的运用”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永平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学文副教授参与讨论,共有线上160多名校内外学者参与。首先,龙教授从人本尺度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切入,指出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死亡归因于与环境有关的因素。所以,对自然、建成、社会这三类环境风险因素的系统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是重要且有意义的。这三方面环境数据主要源于遥感图像、监测站数据、街景图象等多源地理空间数据。随后,龙教授提出:主动数据收集已经成为人本尺度和大规模使用的一个新趋势。主动城市感知(ActiveSense)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综合方法,用于获取和揭示人本尺度的环境信息和特征,它建立在面向需求和基于传感器的数据收集和相关分析上。当前,谷歌等商业公司已经开发了环境数据收集车以大规模收集空气质量数据。龙教授从固定感知、移动感知和协同感知这三种感知模式出发,主要讨论了感知模式的载体类型。固定感知服务于对热点地区的连续长期检测,提供环境状态的时间变化,实验要点主要存在于站点的数量选择和布局优化;移动感知服务多以车、背包、自行车和机动车为载体。接着,龙教授团队以黑河市为例,测度了覆盖城区的三个维度17个变量,研究结果显示:(1)与单模态的环境监测相比,多模态因素更接近人类日常接触的各个方面,如在光线较好的东南部社区,外出人数和分组行为较多;(2)相邻社区的环境状况差异很大,反映了精细化环境监测方法的必要性;(3)17个变量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双峰型、抛物线、钟型和相对平缓四个形态。最后,龙教授从环境平等性角度出发,基于黑河市收集数据集分析结果,提出“低收入群体不一定是环境最差的”。通过库兹涅特曲线分析,研究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建筑环境条件逐渐变好,社区的空间无需度逐渐降低。而在中等收入社区自然环境可能是最差的,噪音在中等收入社区显示出高值。在社会环境方面,收入越高的人口越少,这意味着人口可能更独立。讲座结束后的讨论问答环节,李学文老师结合经济学背景,从随机试验和因果识别角度提出有关移动感知模式的载体共享单车的观点和思考,与会的各位听众踊跃提问,龙瀛教授对各界学者们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并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与交流。
其他

动态 | 《从“镇”到“市”的蝶变:龙港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研究》新书发布会暨“县城城镇化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年8月17日,《从“镇”到“市”的蝶变:龙港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研究》新书发布会暨县城城镇化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市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龙港市委市政府和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省司法厅、省经信厅、省工信院、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温州市委改革办、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等单位30余位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并参与讨论。会议现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城镇化部部长、浙江省发改委原副主任黄勇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城镇化”概念的表述,以示不同于西方的”城市化”,强调重视县城和中小城镇的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改革的国家试验田,龙港市的改革寄托着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从“镇”到“市”的蝶变:龙港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研究》一书是对龙港新型城镇化改革经验的系统总结,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城镇化部部长黄勇
其他

2022杭城论道|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年首席教授刘修岩“空间发展模式与中国城市增长:基于几何形态视角的考察”

2022年6月27日,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修岩教授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空间发展模式与中国城市增长:基于几何形态视角的考察”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副教授李学文主持,以线上形式开展,吸引了近100名听众参与。首先,刘修岩教授从世界上不同城市的空间形态引出本期讲座的主题——城市横向扩张中的几何形态会如何影响城市发展。他指出,此前城市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主要研究了城市规模、密度、空间结构、城市蔓延等多种因素对城市绩效的影响。而刘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则基于中国城市发展经验着重探讨了的城市在横向扩张过程中几何形态的变异,对城市舒适度与城市内部聚集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研究理论假设:不规则的松散形态会导致城市舒适度下降;松散的几何形态会加剧分散化趋势,损坏聚集经济。随后,刘修岩教授详细介绍了本篇研究中的模型设定与关键变量的识别,包括城市几何形态指数的构建、城市足迹的识别、城市形态的测度等。基于不同的数据重点完成了以下工作:使用landcover数据,测度中国城市的几何形态,并根据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2022杭城论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刁弥:基于新数据、新工具和新现象的城市研究

2022年6月20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刁弥教授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基于新数据、新工具和新现象的城市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副教授李学文主持,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院张永平参与点评。本次沙龙以线上形式开展,吸引了100余名听众参与。讲座的开头,刁弥教授介绍了城市研究领域出现的三个“新动向”,分别是基于城市传感器收集的带有时间和空间标签的城市新数据,如车载GPS数据,智能交通卡数据等;依托计算机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微观仿真模型的城市计算新工具,如云计算等;借助网络平台和信息通讯技术诞生的新现象,如共享经济与远程办公等。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以上三个层面进行了一些方法论与实践研究的介绍,探讨城市研究中的新趋势。首先,刁弥教授从城市大数据研究中的方法论切入,依次为大数据的可视化、度量与模型。可视化层面主要包括对大数据中的原始巨量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展现城市现象的时空特性并进一步挖掘城市问题,如对不同地区的交通大数据进行直观的展示。度量层面包括利用大数据对各种城市现象进行有效的度量从而实现城市问题的量化分析,如对手机信令数据中所隐藏的社交网络、出行偏好等个人特征的挖掘。模型层面则是通过模型来实现基于因果推断的政策制定与评估,从而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与可持续性,如通过出行时间不确定性对公交出行者出行方式的选择研究来提出政策优化建议。三个层次分析的方法依次递进,结合多个研究实例,生动地展现了城市研究应该如何从大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接着,刁弥教授介绍了基于个体的城市微观仿真平台——SIMMOBILITY:一个综合的交通模拟平台,通过整合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出行行为,全面模拟未来交通场景。该平台当前由麻省理工学院智能交通系统实验室和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和技术联盟(SMART)正在对其进行开发。该平台包含多重的时空模型,从长期、短期、中期的时间尺度和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进行仿真,可模拟各种技术、政策和投资方案组合在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影响,并涵盖了数百万个代理人的建模,从逐秒到逐年的模拟,以及跨国家的模拟。为了加深听众对平台的理解,刁弥教授对平台中的长期-中期-短期模型之间的信息传递、虚拟人口的特征拟合方式、以及实践应用案例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最后,刁弥教授结合《Impacts
其他

2022杭城论道|新加坡国立大学秦雨“日照时长对太阳能贷款偿还的影响”

2022年4月6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副教授秦雨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分享了题为“日照时长对太阳能贷款偿还的影响”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采取线上直播形式,共有超过50位校内外学者参加。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李学文副教授主持。讲座伊始,主持人李学文对此次报告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秦雨副教授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秦雨首先介绍了此次汇报的主题及其背景,提到了民用太阳能市场的火热及太阳能贷在全球富有争议的发展历程,并由此指出中国作为世界太阳能最大消费市场,追踪分析太阳能贷的必要性。接着向大家介绍了天气、尤其是阳光是否充裕对于借款人还款动机的影响;进一步地,提出可以将浙江某大型太阳能企业所拥有的详实太阳能贷借贷信息与天气信息相匹配来检验天气对于还款动机的实际影响。秦雨教授综合了还款日前一周的日照时长、以及对太阳能发电效率有一定影响的温度、湿度、风速、空气质量等天气指标,对集中于浙江8座城市5683位借贷人的还款情况进行了回归分析。随后,秦雨指出他们的计量结果显示当地日照时长对于还款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且签约日天气状况会对还债意愿产生长期影响。此外,还细致严谨地分析了太阳光照对于太阳能贷偿还意愿的作用机理,发现光伏发电入网、补贴额度变化等短期流动性约束或为减少自身损失而采取策略性违约的理性逻辑都难以解释这一现象,而主要产生影响的方式为投射偏误等心理认知所导致的贷款违约。而后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来避免借款人的违约风险。短短一个半小时,本次讲座就让大家收获颇丰。秦雨教授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地向大家讲述了日照时长对太阳能贷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并在讲座过程中详尽解答了各位学者提出的困惑,为大家在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主讲人简介】Yu
其他

动态 │ “第二届 未来城市·杭州论坛——共享·智慧·可持续:面向共同富裕的未来城市”成功举办

2022年1月9日,“第二届未来城市·杭州论坛——共享·智慧·可持续:面向共同富裕的未来城市”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以及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城市与地产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承办,浙江大学求是智库、浙江大学数字社会科学会聚计划、A
其他

动态│研究院成功举办“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研讨会

2021年11月21日,由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协办的“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研讨会在杭州市成功举办。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刘东和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王立忠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政府部门的有关分管领导出席本次会议。来自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研究中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浙江省特色小镇研究会、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特色小镇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张蔚文主持。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刘东首先发表致辞。刘秘书长指出,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过程中,城镇化与城乡融合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抓手,浙江省专家学者有责任、有义务超前探索好、系统谋划好、及时总结好城镇化和城乡融合的“浙江经验”,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代表性的理论、实践、制度研究相关成果。刘秘书长强调,在进行城镇化和城乡融合领域的学术研究时,一是要立足浙江,系统总结浙江省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实践发展经验;二是要深入调研,到基层政府部门和实践一线获取一手资料;三是要创新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四是要加强交流,各部门各学科要打破边界共同破题。▲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刘东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王立忠代表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致辞。王立忠副校长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十四五”和未来一个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党中央赋予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要求浙江率先在共同富裕方面输出普适性经验。同时,党中央也赋予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每项国家战略的实现,都离不开各界的经验交流与思想碰撞,在城镇化、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国家课题面前,需要内外协同、互通有无,这对于深化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引领共同富裕实践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王立忠▲从左到右依次是: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特色小镇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张蔚文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镇发展处处长季文锋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经济运行处副处长张志宁主旨发言环节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文科领军人才,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文科领军人才,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亭发表题为《新型城市化与共同富裕》的主旨演讲。刘亭主任提出,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有以下两个建设重点:一是做大蛋糕,打造浙江经济最靓的“四张金名片”;二是分好蛋糕,按劳动、要素分配和三次分配。随后,刘亭主任详细阐述了城市化发展中的偏差、对城镇化的再认识以及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最后,刘亭主任从农民增收、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农地改革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共同富裕与新型城市化的有机互动关系,并提出五条改革的基本思路,为共同富裕与新型城市化的实现提供路径保障。▲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亭国家级特聘专家、浙江大学讲席教授沈国强发表题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和同富之路》的主旨演讲。“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沈国强教授从西方经典的城市理论、思想切入,引出了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方法和模式的思考。在他看来,新型城镇化是一种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文明为先导的城乡发展方式,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他认为,浙江省的未来社区是对社区规划理念的创新,体现了“共同富裕”所蕴含的物质、精神、文化方面的内涵。▲国家级特聘专家、浙江大学讲席教授沈国强浙江省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徐伟金发表题为《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的主旨演讲,重点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介绍了《规划》的主要内容,围绕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问题、未来发展展开讨论。徐院长指出,当前浙江省已经迈入城镇化成熟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以大都市区为引领的城镇化格局,未来需要持续深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努力建成新型城镇化的示范省。▲浙江省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徐伟金在圆桌会议环节,与会机构代表介绍了各自机构的建设情况和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城镇化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有关基础和进展;并就成立“浙江省城镇化研究共同体”展开了讨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江山舞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会长方建裕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研究中心主任董波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镇发展处四级调研员沈知天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主任汤劲松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二室主任朱静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未来社区建设)技术组组长高嵩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黎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政企客户部总经理朱智俊下午13时30分,“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
其他

2021杭城论道|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赖世刚:复杂城市系统中的规划原理

2021年11月3日下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赖世刚教授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复杂城市系统中的规划原理”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学文副教授主持,本次沙龙线上开展,吸引了70余名听众的参与。赖世刚教授首先介绍了规划理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和城市与规划科学的关系,接着介绍了包括4I特性(即相关性、不可分割性、不可逆性、不完全预见性)、复杂理论、前置观念等在内的相关基本概念。赖教授强调城市复杂系统是改善规划的一种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随后,他阐述了复杂科学及复杂系统的特性。复杂科学探讨有组织的复杂问题,最早源自于一次大战后的系统论,在二次大战后经历了协同论、一般系统理论的发展,目前受到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而不同学者的相关研究认为,复杂系统具备个体与总体互动、个体影响总体、无法简单描述等特性。随后,他从城市中的复杂性和城市间的复杂性两个方面,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视角介绍了复杂系统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在城市中的复杂性方面,城市呈现出非均衡状态,且更表现为生物特性而非机械特性。对于城市规划而言,规划是与城市共演化的过程,规划的拟定和城市的演变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并且规划发生在城市中,规划者并不是旁观者或实验者。从城市间的复杂性角度来看,城市区位的选择具有对偶性及非地方性。对偶性强调个体与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非地方性更加强调总体大于个体的总和。接着,赖世刚教授讨论了复杂系统对于城市规划的启示。他认为城市具备自组织的能力,进而产生了自发的秩序。城市因4I特性所造成的动态失灵形成了远离均衡的复杂系统,且规划对解决动态失灵的复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复杂是4I特性的必要条件,而规划是4I特性的充分条件,因此他认为城市复杂系统是改善规划的一种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最后,赖世刚教授介绍了复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基于城市复杂性的规划理论架构。赖世刚教授提出,城市是远离均衡的自组织复杂过程,除了结果之外,时间及过程是重要的。规划发生在复杂城市系统中以适应城市自组织,而不是发生在城市之外以控制该系统。规划以人为本且以决策为中心,规划应该是人瞰,而不是鸟瞰。有关城市规划与城市复杂性的概念应该结合起来,逻辑与实验是规划科学的基石。城市与规划具有不同的秩序,合理的人居环境应追求两种秩序的协调。在讲座的最后,赖世刚教授认真回答了与会老师、同学提出的疑问,与在场听众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主讲人简介】赖世刚,国立台北大学不动产与城乡环境系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访问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高级空间分析中心(CASA)访问学者(英国皇家学院Royal
其他

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 | 2021杭城论道学术沙龙系列活动 第七讲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分工与关联是城市发挥集聚效应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在中美贸易战与新冠疫情的双重压力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的空间格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危机。就前者来说,产业链从区域、国家到全球化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环境突变必然影响乃至打破产业链上的区际与国际分工,对城市的发展会带来什么?;而后者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公共卫生事件与城市集聚效应之间的张力,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如何权衡?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又嵌套在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冲击中,其自身及其对整个产业模式的颠覆,对经济活动乃至对政治活动的重塑,也在深远地改变着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和空间结构规律。“杭城论道”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将紧扣上述特殊背景,聚焦于“产业与城市”这一核心主题,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分享与主题相关的前沿观点与研究成果,在邀请主讲人时尽可能体现出多样性,给听众不同的演讲方式与思想风格。2021年本系列学术沙龙将以线上或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开展。2021杭城论道第七讲(总第26期)题目
其他

2021杭城论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 人地之间——中国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

2021年10月14日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陶然教授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人地之间——中国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主持,本次沙龙线上开展,最高时吸引了500余名听众的参与。陶然教授首先探讨了转型发展阶段的中国模式,接着介绍了1990年代中期后的中国增长模式,重点介绍了一个中国式经济增长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结构性分析框架:“三二一模型”,三是指三领域行政性垄断,二是指国内两层逐底式竞争,一是指市场化竞争。他用该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地方政府在不同类型土地上采取策略性的差别出让,解释了中国现有的增长模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路径依赖,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本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已逐步走出低谷后的将近二十年期间,征地制度改革却一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等问题。随后,他围绕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产业过度集聚问题、农民工市民化与户籍改革问题、基本农田保护的过度刚性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问题、经济全面泡沫化情况下的城市住宅用地供应去垄断问题、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城市房地产税征收问题、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农村土地开发乱象问题等六大问题深入探讨中国增长模式对城乡土地利用的含义。接着,陶然教授将理论联系到实际,讨论了现有政策应对这些问题的局限性,比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面临着地方政府城市规划和土地用途的管制,“增减挂钩”发展权转移和跨区指标交易受到指标输入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空间限制,城市更新的“钉子户困局”、“政府审批困局”、“村民表决困局”等。最后,陶然教授提出了深化城乡土地改革的八个主要方向和政策措施。一是调整城市存量土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并部分用于住宅开发。二是适度调整城市增量土地的获取方式与供地结构。三是总结现有发达地区“留用地安置”的经验并大胆创新,逐步推动农地征收中的“留用物业安置”。四是中央应考虑在“圈外”以试点方式适度放开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只能用于工业、商业的用途管制。五是中央应考虑在自愿基础上推动我国农村土地的渐进国有化改革。六是建立起一个包括“跨区增减挂钩和折抵指标调剂”、“易地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易地代保”为基本内容的三类土地发展权转移和跨区市场化交易。七是地方政府通过规划将低效用地部分转化为住宅用地并和业主分享部分住宅用地出让金。八是设定更合理的博弈规则破解城市更新困局。在讲座的最后,陶然教授认真回答了与会老师、同学提出的疑问,与在场听众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主讲人简介】陶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2002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3-200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年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陶然教授的研究专注于与中国正在进行中的经济转型相关的多个领域,近年来的研究集中在中国经济转型中高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与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发展、地方治理及公共财政等领域。【点击右下角“阅读原文”文末处可获取本次讲座直播视频】往期关注第一讲
其他

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 | 2021杭城论道学术沙龙系列活动 第六讲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分工与关联是城市发挥集聚效应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在中美贸易战与新冠疫情的双重压力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的空间格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危机。就前者来说,产业链从区域、国家到全球化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环境突变必然影响乃至打破产业链上的区际与国际分工,对城市的发展会带来什么?;而后者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公共卫生事件与城市集聚效应之间的张力,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如何权衡?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又嵌套在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冲击中,其自身及其对整个产业模式的颠覆,对经济活动乃至对政治活动的重塑,也在深远地改变着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和空间结构规律。“杭城论道”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将紧扣上述特殊背景,聚焦于“产业与城市”这一核心主题,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分享与主题相关的前沿观点与研究成果,在邀请主讲人时尽可能体现出多样性,给听众不同的演讲方式与思想风格。2021年本系列学术沙龙将以线上或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开展。2021杭城论道第六讲(总第25期)题目人地之间——中国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主讲人陶然
其他

2021杭城论道|上海交大陆铭教授“城市、区域与国家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2021年9月22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教授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城市、区域与国家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主持,吸引了线上700余名听众的参与。陆铭教授的学术讲座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视角,立足于国内的现实,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大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梳理。首先,他从中国经济的欧元区化问题切入,指出中国各省之间的经济发展现状与欧元区内的国家类似,存在着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负债率更高的现象。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户籍制度下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导致的区域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拉大。此外,在全国统一货币的政策下,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无法通过主动的货币贬值提高经济发展动力,只能不断举债来弥补财政收支之间的差额。随后陆教授从国家、区域和城市三个层面的“三角悖论”出发,讨论了经济集聚与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中美日三国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只有GDP与人口在少数地区的同步高度集聚才能带来城市之间人均GDP差距的缩小,即“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此前的实证研究也揭示了,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市场力量引导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同时,政府力量在引导资源向中西部配置,导致了资源在空间上的错配。接着陆铭老师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角度指出,当前国内排名前30位的大城市,其都市圈人口数量都明显的偏离了齐夫法则,这说明了中国的都市圈规模在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进一步提出了“大国大城”这一中心观点并解释了城市规模与城市病之间的关系。经验研究表明,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城市内部存在的规模经济效应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和人口密度的上升对提高城市废水处理效率、缓解城市拥堵等城市问题具有正向的显著性。最后,陆铭老师强调要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促使人口和土地要素流入劳动生产率高的地区;此外,可以借助全国性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偿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债务,但这一改革也面临着对当前国内政治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挑战。讲座结束后的讨论问答环节,与会的各位听众踊跃提问,陆教授对各界学者们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并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与交流。
其他

2021杭城论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系副教授王珏:政府干预与创新行为效果研究

2021年5月13日下午,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系王珏副教授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政府干预与创新行为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共有130多位校内外学者参加。王珏教授首先介绍了该研究的理论背景,即新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对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的不同看法。新自由主义认为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技术门槛,政府作为一个“门外汉”选择支持特定企业、产业可能会犯错误。此外,政府干预还可能导致非自由竞争与寻租等后果。然而,国家主义认为创新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且创新的回报周期较长,单靠企业本身可能没有足够的财力,也缺乏持续投入的动力,因此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干预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在这种学术争论之下,政府干预到底是如何影响技术创新产出的呢?王珏教授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王珏教授选取了香港与新加坡进行双重差分实证检验。香港与新加坡在土地面积、人口构成、文化背景、资源禀赋、发展经历等方面非常相似,但是新加坡是典型的大政府小社会,香港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这也使得用香港和新加坡来研究不同政府干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合理性。王珏教授使用了USPTO的专利数据来测量技术创新的产出。首先,王珏教授对香港和新加坡的创新产出按照专利的类型、领域、创新主体进行了划分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新加坡的创新领域很集中,而香港则较为分散;新加坡的创新主体数量少而规模大,香港的创新主体数量多而且小微企业占了较大份额。一直以来香港政府对创新的干预较少,而新加坡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创新的干预程度不同。王珏教授按照新加坡政府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划分了三个阶段:1980-1990年,新加坡政府主要是引进外资,对本地企业创新干预较少;1991-2005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对本地企业创新进行干预;2006年以后,新加坡政府对本地企业创新的干预力度大幅度提高。王珏教授以创新产出的质量作为因变量,运用双重差分做了两组对比,第一组对比了新加坡的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创新产出;第二组对比了新加坡的本土企业与香港本土企业的创新产出。实证结果显示新加坡的本地企业在政府干预下发展得比外资企业快,尤其是在第三阶段。新加坡的本地企业在政府的干预下发展得比香港本地企业快,尤其是第三阶段。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了研究结论。在讲座的最后,王珏教授认真回答了与会老师、同学提出的疑问,与在场听众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主讲人简介】王珏博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曾在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创新研究所和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任教,目前担任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系副教授,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副院长。她主要的研究领域为科技创新政策,包括区域创新、高技术人才流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向。目前,她已经在《Research
其他

2021杭城论道|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专聘副院长朱希伟应邀做学术讲座

2021年4月21日上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专聘副院长,经济学系主任朱希伟教授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Technological
其他

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 | 2021杭城论道学术沙龙系列活动 第三讲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分工与关联是城市发挥集聚效应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在中美贸易战与新冠疫情的双重压力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的空间格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危机。就前者来说,产业链从区域、国家到全球化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环境突变必然影响乃至打破产业链上的区际与国际分工,对城市的发展会带来什么?;而后者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公共卫生事件与城市集聚效应之间的张力,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如何权衡?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又嵌套在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冲击中,其自身及其对整个产业模式的颠覆,对经济活动乃至对政治活动的重塑,也在深远地改变着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和空间结构规律。“杭城论道”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将紧扣上述特殊背景,聚焦于“产业与城市”这一核心主题,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分享与主题相关的前沿观点与研究成果,在邀请主讲人时尽可能体现出多样性,给听众不同的演讲方式与思想风格。2021年本系列学术沙龙将以线上或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开展。2021杭城论道第三讲(总第22期)题目Technological
其他

2021杭城论道|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文科领军人才石敏俊教授“可持续城市化:挑战与应对”

2021年4月13日14:00,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文科领军人才石敏俊教授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可持续城市化:挑战与应对”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共有200位校内外学者参加。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李学文副教授主持。讲座伊始,李学文副教授对石敏俊教授及此次报告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其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石敏俊教授首先介绍了此次汇报的主题及其背景,分析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空间极化的驱动力和方向,指出了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研究的重要性。接着向大家讲解了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及相关研究进展,如雾霾污染、水资源约束等;进一步地,提出强可持续性和弱可持续性的分歧,认为技术效应能够抵消规模效应的波特假说理论只存在于一定的经济密度区间内,并结合北京应对水资源约束的城市转型路径论证该响应机制。然后结合南京和重庆的案例分析,具体论述了加强环境治理和推动绿色转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最后,石敏俊教授介绍了可持续城市化的空间治理,提出城市的网络发展是重要方向,即都市区核心城市通过空间融合发展,带动都市区外围城市,形成功能协同的城市网络格局,并且强调功能协同的基础是产业链空间网络发育和演化。报告最后半小时线上线下学者就“城市生态”、“规模密度”、“城乡融合”、“城市群功能协同”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石敏俊教授耐心地同大家进行交流和解答。短短的两个小时,石敏俊教授图文并茂的讲座让大家收获颇丰。石敏俊教授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地向大家讲述了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理论内涵、现存挑战和应对方式,为在座学者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主讲人简介】石敏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文科领军人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实现路径与政策创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
其他

2021杭城论道|浙江大学讲席教授沈国强:中美规划比较分析:兼顾规划创新

2021年4月1日下午,浙江大学讲席教授沈国强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分享了题为“中美规划比较分析:兼顾规划创新”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共有70位校内外学者参加。沈国强教授首先从自身在中美两国参与规划项目的经历出发,系统性讲述了中美两国城市规划在规划类型、规划过程、公私角色方面存在的差异和相同点。随后沈国强教授提出了关于中美两国在规划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上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规划的实际内容、我们的公民参与的内容等。最后沈国强教授分享了空中院墅、日照导光系统等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创新案例。【主讲人简介】沈国强,浙江大学讲席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城市规划,交通物流,经济发展)。曾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东卡罗莱纳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和公共管理系终身正教授,系主任,兼任工业与系统工程系和商学院管理及MIS系教授,交通物流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