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日程公布|四季影展2021春:搬家

VCD影促会 VCD影促會 2022-12-16

本次“搬家”主题(点击阅读:2021春主题前言与家主家宾名单)的作品选择基于两个大的方向,宏观面向的社会流动,以及微观面向的个体抉择。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又将他们进一步细分到了四个小的篇章之中,它们分别是:第一章移民、第二章传说与预言、第三章现代化、第四章抉择。当然,社会与个人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这四个篇章亦有所交叉。本季度,我们将以新的模式,与“时令家主”谢丁和他的朋友们一同从这些议题出发,并尽可能走得更远。


(按艺术家姓氏首字母排列)


 宏观面向:社会流动 


程新皓 CHENG Xinhao

堆聚石头有时 A Time to Gather Stones Together 2020

约尼·戈尔茨坦 & 梅勒迪斯·齐尔克 Yoni GOLDSTEIN / Meredith ZIELKE

移居机器城 A Machine to Live In 2020

许家维 HSU Chia-Wei

铁甲元帅-龟岛 Marshal Tie Jia - Turtle Island 2012

蒋志 JIANG Zhi

隐藏片目 Hidden Work

简·金·凯森 Jane JIN KAISEN

离别的社群 Community of Parting 2019

卡维奇·尼昂 Kavich NEANG

再见白楼 Last Night I Saw You Smiling 2019

李山 Alessandro ROLANDI

一个和谐的下午 One Harmonious Afternoon 2010

斯卡文纳缇 Skawennati

时光穿越者™ TimeTraveller™ 2008-2013

王兵 WANG Bing

铁西区 三部曲 Tie Xi Qu: West of the Tracks I~III 2003

周滔 ZHOU Tao

凡洞 The Worldly Cave 2017


 微观面向:个体抉择 


佩德罗·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回归 To Return 2006

巴泰克·兹耶多斯 科林·麦凯布 克里斯多夫·罗斯 蒂尔达·斯文顿

Bartek DZIADOSZ, Colin MACCABE, Christopher ROTH, Tilda SWINTON 

昆西四季 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 2016

约翰·赫尔西 John HULSEY

历史的这一面 This Side of History 2019

乔纳斯·梅卡斯 Jonas MEKAS

绿点区的来信 A Letter from Greenpoint 2005

苏尼尔·桑吉里 Suneil SANZGIRI

在家但不在家 At Home But Not At Home 2019

西奥多·乌舍夫 Theodore USHEV

悲伤之物理 The Physics of Sorrow 2019

王小帅 WANG Xiaoshuai

隐藏片目 Hidden Work



四季影展2021春:搬家

策展章节及影片、作者介绍

第一章:移民 
关键词:#移民 #移民潮 #家乡 #身份 #社会变迁 #代际 #家族历史
移民的故事从来都不是个人的故事,它是一个混合着文化,族群认同等诸多复杂面向的叙事。一代,二代,三代烙印在家族的历史中,又以不同的方式被表现出来。VCD的一个艺术家朋友跟随父母以非法移民的身份在美国成长,在他终于取得合法身份后,他的选择却是回到自己的家乡。由于他的作品需要本人参与,我们暂时无法展出,VCD将以以下三部作品作为本届展览的开篇。
 

▲《在家但不在家》截帧由艺术家苏尼尔·桑吉里提供

在家但不在家

At Home But Not at Home /2019 /英语对白 Dialog in English /中英文字幕 Subtitl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1 min /DCP
艺术家苏尼尔·桑吉里的父亲幼年时曾生活于印度的殖民区域。印度独立14年后的1961年,印度武装部队在新成立的果阿州击败了最后的葡萄牙殖民者。在历经450年的殖民统治之后,他的家乡终于重获自由。当时桑吉里的父亲18岁,得知这个消息的他刚刚离乡求学。在这部作品中,桑吉里将数字图像、现成图像与视频通话影像多种材质相结合,以父亲的讲述作为旁白,编织起成就着个体身份与记忆的多重线索。而今,父亲作为移民来到美国,桑吉里本人对于殖民历史与离散文化的思考也成为了在广阔历史维度上对于归属的叩问。
 
苏尼尔·桑吉里
Suneil SANZGIRI
苏尼尔·桑吉里,2017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是一名艺术家、研究者和电影人。他的作品致力于了解创伤、历史和记忆是如何影响并强化系统性压迫的。桑吉里的创作横跨实验影像、动画、文本和装置,探讨身份、遗产、文化和离散与结构性暴力之间的关系。作品《在家但不在家》于2020年1月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进行了首映,并获得Found Footage奖提名。他的新作《来自遥远国家的信》于2020年秋季在纽约电影节进行了首映。
 
 

▲《历史的这一面》截帧由艺术家约翰·赫尔西提供

历史的这一面

This Side of History /2019 /英语对白 Dialog in English /中文字幕 Subtitle in Chinese /30min 02sec /数字HD
《历史的这一面》是一场对家的概念、种族歧视和归属感的冥想练习。透过脆弱的镜头晶体,我们看到昏暗的居住空间,洛杉矶城市建设下翻新着的街景;艺术家学历史的朋友口述着犹太裔移民聚居区——博伊尔高地(Boyle Heights)的历史;在与母亲的对话中,他小心挖掘着关于第一代俄罗斯移民记忆。这些共同交织成不确定的无声发问:何以为家,何以为安?为何离开,为何前往,为何留下?身处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尾,这些朝向数十、数百年前的追溯又跟当下动荡乃至暴力的现实发生重叠,其中的变与不变都让人深思。
 
约翰·赫尔西
John HULSEY
约翰·赫尔西,跨学科综合实践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佛大学电影与视觉研究及批判性媒介实践专业博士在读。他在卫斯理安大学主理校内策展项目Into the Deluge(没入洪流)。该项目将海洋、河脉等流体视为档案和记忆的载体,以水体或者说流态,而非大陆或民族,作为思考身份与社会的地缘线索,来组织讲座、艺术家谈话和展览等活动。其个人研究及艺术实践聚焦电影、影像、合作表演、社会行动等领域的历史交叉点。他曾获得弗拉哈迪电影研究会、哈佛电影研究中心和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等机构的学术奖金,其作品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美国馆,洛杉矶人力资源空间,MoMA/PS1等均有展出。
 

隐藏片目
 /20?? 


第二章:传说与预言 
关键词:#离散 #回归 #难民 #日常仪式 #虚拟世界
“离散”源自于“dia”及“speirein”所共同组成的“diaspora”,是一个表达如蒲公英般散播并扩大生根的词语。在经历过那些巨大的创伤性离散事件后,它却渐渐与这样一些概念绑定在了一起,分散、移居、回归、罪。当今的社会,“离散——回归”的叙事早已经不单单属于犹太民族。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跟随艺术家们的作品打开想象力,从神明的流浪故事出发,穿过萨满巫女的传说,与土著一同在虚拟世界重生。

▲《离别的社群》截帧由艺术家简·金·凯森提供


离别的社群

Community of Parting /2019 /朝鲜语对白 Dialog in Korean /中文字幕 Subtitle in Chinese /75min 36sec /数字HD

2011年以来,简·金·凯森广泛研究朝鲜巫教,并与受战争和分裂影响的社群长期合作。“钵里公主(Barigongju)”是一首朝鲜传统巫歌,讲述被抛弃的公主重获国王和社会认可,却最终成为生死两岸间的女神的古韩国萨满神话故事。在传统语境中,它被解读为一个弘扬孝道的故事。这部作品中,艺术家以钵里的故事结合萨满仪式、景观、档案材料等素材,用歌谣、口述历史、声场等多维度的声音,道出一个关乎移民命运、边缘身份和坚韧生命的性别故事。
*感谢 广东时代美术馆的特别支持

  

简·金·凯森 
Jane JIN KAISEN
生于 1980 年的简·金·凯森是一名视觉艺术家,她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及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并在该校媒体艺术学校任教,现生活于柏林与哥本哈根。金·凯森的创作内容包括影像装置、行为与文字。她曾与南和延、郑恩瑛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共同代表韩国参展了由金炫辰策划的“历史辜负了我们,但不要紧”国家馆展览,并参加了利物浦、光州、济州与安仁的双年展。目前,金·凯森也是丹麦艺术基金会视觉艺术项目资助委员会的成员。
 
 

▲《铁甲元帅—龟岛》截帧由尊彩艺术中心LIANG GALLERY提供

铁甲元帅-龟岛

Marshal Tie Jia - Turtle Island /2012 / 闽南地区方言Dialog in Hokkien /无字幕 No Subtitle /6min 35sec /数字HD
位于中国台湾海峡马祖外海的龟岛,在当地文化中隶属神明“铁甲元帅”的管辖之下。清朝时期,龟岛上原有一座小庙,蒋介石战败后,小庙被迁移他处,原址改建成一座碉堡。历经岁月,碉堡荒废,龟岛的管理再次回到了原本庙方的手中。而神明“铁甲元帅”,溯源最初来源于江西福建交界的武夷山地区,后经历文化变迁,被流放到了马祖外海。在这个影像作品中,龟岛被当做舞台,岛上的小庙曾迎来远处的神明,随后神明流离失所;时代潮汐的来去往复,文明的表征随之四处迁移。老人吟唱不明其意的旧日歌谣,这是记忆仅存的迹象。
 
许家维
HSU Chia-Wei
许家维,1983出生于台中,2016毕业于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现生活于台北。许家维的作品特别着力于影像创作背后的行动性,并透过建立镜头以外的事件,连结正规历史描述所未及的人丶物质与地方的关系。在手法上,许家维善于构建影像、表演与文本之间的动态交融,以历史或文化素材为出发点,营造出与当下现实相贯通的立体叙事。其作品曾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OCAT上海馆展出。
 
 

▲《时光穿越者™》截帧由艺术家斯卡文纳缇提供

时光穿越者™

TimeTraveller™ /2008-2013 /英语对白 Dialog in English /中文字幕 Subtitle in Chinese /75min /数字HD
斯卡文纳缇认为,被人类学视角的历史图像所禁锢的土著人民需要出现在当代和未来的图像里,否则将进一步失去入驻当代和未来的机会。她用游戏《第二人生》创作了这一跨媒介作品:它是一家主打“寓历史教育于乐”(edutainment)服务的虚拟公司,有着一套9集的动画宣传片。片中,生活在2121年蒙特利尔的莫霍克族青年亨特想了解祖先的过去,也想逃离自己所处的消费主义现实。他在使用时光穿越者™VR服务的数次旅行中,看到了1875年的明尼苏达大屠杀,1990年魁北克奥卡危机,并在1969年的旧金山恶魔岛占领运动中爱上了名叫嘉拉昆哈维的女孩。
 
斯卡文纳缇
Skawennati
斯卡文纳缇出生于贾纳瓦克(Kahnawà:ke),是一位莫霍克族艺术家和土著未来主义的倡导者。毕业于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蒙特利尔。斯卡文纳缇致力于为土著文化与身份创造线上的空间和家乡,长期关注土著视角下的历史、未来、变革。其创作以虚拟动画最为人所知,同时也涉及编程、图像、雕塑和纺织品等媒介。她的代表作包括在线画廊/聊天室作品《CyberPowWow》(1997-2004),跨媒介作品《时光穿越者™》等,是北美各大双年展上的常客。此外,斯卡文纳缇也是研究型平台AbTeC(虚拟空间中的土著领地)的联合发起人、联合主理人。
 
 

▲《凡洞》截帧 ©️ 周滔

凡洞

The Wordly Cave /2017 /无对白 No Dialog /48min /数字4K
在《凡洞》中,周滔让镜头贯穿流转在地理景观之间,凝视着离散各处的客家人社群。极致的视听语言让时空呈现出别样的悬置感,地形轮廓与庞大的机器构造出异世界一般的语境,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却一如寻常。土地的形态被一幅幅新的发展蓝图重塑,客家人已然远离了世代居住的故乡。在这部作品中,高清的摄影技术与声音处理的精准把控真正成为了感官的延伸与感知的催化剂,没有对白与明确的情节牵引,《凡洞》以一篇地质景象的光影长诗,写就社群文化脉络的绵延走向。
*感谢 艺术家周滔和维他命空间的特别支持
 
周滔
ZHOU Tao
周滔,1976年生于湖南长沙,200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2006年硕士毕业于综合媒介专业。2003年起,周滔开始从事影像创作。他作品中的视觉语言结合着工业化景观、城市形态、公共区域与废墟之地。个体记忆与空间关系之间联结是他所关注的焦点。周滔的创作摒弃了情节框架与叙事节奏,让影像得以舒展地流淌。他曾于麻省理工学院视觉艺术中心、Kadist艺术基金会、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地举办个展;作品《凡洞》曾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等展映。
 

第三章:现代化 
关键词:#现代化 #现代性 #建筑 #城市发展 #搬迁 #未来承诺
“必须绝对的现代!”诗人的话是如此激动人心。我们为此掀掉了以前的建筑,以概念来修筑城市。巴西利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以《移居机器城》这部作品作为开端,看全球现代化建设下的城市改造,跟随不同的个体去体验这巨大的变化。


▲《移居机器城》截帧由导演约尼·戈尔茨坦 & 梅勒迪斯·齐尔克提供

 

移居机器城

A Machine to Live In /2020 /葡萄牙语&英语对白 Dialog in Portuguese and English /中英文字幕 Subtitl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87 min /数字2K

《移居机器城》是一部复杂混合的“科幻”纪录片,它以巴西利亚这座超大型太空之城为背景,审视在绝对权力与绝对规划之下人类对于居住生态的设计想象,以及由此映射而出的奇异诡谲的文化现象。影片选取了四种视角用以参照这场激进的建造实验,分别来自——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世界语的追随者,以及宗教组织的领袖。来到这里的人们坠入自身对未来的热忱幻想,城市本身如同被赋予感知的数据处理器而介入社会进程。

约尼·戈尔茨坦 & 梅勒迪斯·齐尔克
Yoni GOLDSTEIN & Meredith ZIELKE
约尼·戈尔茨坦,1982年生于以色列,2009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是一名生活在芝加哥的电影人,艺术家及摄影师。他所参与的作品以纪实性内容为主,关注社会系统架构与个体精神体验。《移居机器城》是他创作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入围鹿特丹建筑电影节、圣保罗国际电影节、波特兰国际电影节等。2018年,他被《电影人》(Filmmaker)杂志评选为“独立电影值得期待的25个新面孔”之一。
 
梅勒迪斯·齐尔克,2010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是一名电影人、摄影师及编辑。齐尔克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实验纪录片与影像装置,作品关注社会批判与多情景下的冲突解读。她参与创作的影像作品曾在惠特尼双年展,韩国新媒体艺术节等上展出,并获得旧金山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基金奖、芝加哥Graham基金会个人资助奖项等。
 
 

▲《堆聚石头有时》截帧 ©️ 艺术家程新皓

堆聚石头有时

A Time to Gather Stones Together /2020 /无对白 No Dialog /中英文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 /18min 11sec / 数字HD
位于滇池东岸的宏仁村是城市化发展下乡村形态的一个缩影。2009年,作为一个人类学学生的程新皓来到宏仁村,亲历了彼时正处在拆迁进程中的村落变化:在曾经300多户村民中的大部分人都陆续选择迁离,达成协议的房屋很快被推平成为瓦砾,但也仍有零星院落矗立在不断蔓生的废墟之中。十余年后,程新皓再次重返宏仁村,这些年里,这座村庄仍在不断地坍落衰败着。在困守村民的目光中,在已无从辨认的旧日景观里,艺术家借来一把梯子,从南向北,穿越这所剩的一切。
 
程新皓
CHENG Xinhao
程新皓,1985年生于云南玉溪,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工作者生活于云南昆明。程新皓的作品展现出鲜明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特质,其关注点集中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知识生产等议题。他的创作以影像为介质,以研究为手法,呈现出深入的在地性视角。2015年程新皓以作品《对一条河流的命名》获得三影堂摄影奖资生堂奖,2017年以作品《来源不同的时间:来自茨满村的图像》参与集美阿尔勒展览并在同年出版同名书籍,并于2019年在深圳OCAT举办个展《愚人金》。
 
 

▲《一个和谐的下午》截帧由艺术家李山提供

一个和谐的下午

One Harmonious Afternoon /2010 /无对白 No Dialog /11min 50sec /数字SD
《一个和谐的下午》拍摄于北京东北五环外的北皋区域。艺术家本人在助手的陪同下,带上高尔夫球杆和球袋走入被拆除的城乡废墟开始了一场高尔夫运动。观者在近12分钟的悠闲时光中,将与他们一起一边挥杆,一边眺望,一边思忖,跟随着优美的抛物线走过曾经的艺术家聚居区和村落的所在地。
 
李山
Alessandro ROLANDI
Alessandro Rolandi (李山) 1971年出生于帕维亚,自2003年起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他曾学习化学、实验剧场、影像制作及艺术史。目前是一名多媒体及表演艺术家、导演、策展人、研究者、作家和讲师。他的作品主要关注社会介入和动态关系,使艺术创作能够突破现有结构、空间及等级制度,直接与现实产生多层次互动。2011年,他在北京和巴黎的伯纳德控制设备有限公司创立了社会敏感性研发部。他曾参加包括2005、2011和2013年三届威尼斯双年展在内的诸多国内外群展。其文章见于Randian,Hyperallergic,Asyalist和Chinafiles。
 

 ▲《再见白楼》截帧由ANTI-ARCHIVE提供


再见白楼

Last Night I Saw You Smiling /2019 /高棉语对白 Dialog in Khmer /中英文字幕 Subtitl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78min /数字HD
白楼曾是柬埔寨首都金边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国家现代化的成果历经了时代长河中的若干节点。当导演想要在这个儿时成长的地方拍一部虚构电影时,它却被资本拿下,包括导演的父亲在内的数百居民不得不搬离昔日社区。尼昂以平实的凝望记录下迁出又或留恋的邻居,他们娓娓道来的白楼往事,与历史起落的痕迹。作为导演的纪录长片处女作,《再见白楼》获得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塔科马电影节获最佳导演,韩国全州电影节获评审团特别奖等奖项。

卡维奇·尼昂
Kavich NEANG
卡维奇·尼昂1987年出生于金边,柬埔寨新生代导演、电影摄影。2010年毕业于设计专业的他在潘礼德创办的工作坊中,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2013年,他前往釜山亚洲电影学院进修电影,并在2014年联合创办制片公司ANTI-ARCHIVE。正如公司名称所示,尼昂的创作充满了影像创作者对于自身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再思考。《再见白楼》的屡获大奖让他在国际上广受关注。目前,尼昂正在准备拍摄自己的第一部叙事长片《白色大楼》。

▲《铁西区》海报 ©️ Ad Vitam Distribution


铁西区 三部曲

Tie Xi Qu: West of the Tracks /2003 / 汉语方言对白 Dialog in Chinese & Dialect /无字幕 No Subtitle /共 9h 16min /数字
《铁西区》系列分为“工厂”、“艳粉街”和“铁路”三个部分。从1999年至2001年,本片记录了世纪之交时刻位于沈阳的老工业区“铁西区”的日益衰落。这个得名自“铁轨以西”的区域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焕发着蓬勃生机,而随着社会结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在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冲刷下,它也终沦为又一个没落的锈带。《铁西区》系列三部分别将目光投向停摆的工业、动迁的旧街以及贯穿一切、延展向远方的铁路,王兵通过300小时原始素材经历一年的剪辑制作,记录下群像之中个体的迷惘与悲欢。这部饱含重量感的作品被广誉为21世纪最优秀的纪录片之一,它是一个时代凋落的背影,是大雪下无言的历史足迹。
*感谢 魔金石空间的特别支持

王兵
WANG Bing
王兵,1967年生于陕西,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是同时活跃在当代艺术及电影领域的独立电影人,中国最重要的纪录片导演之一。自1999年拍摄《铁西区》,并斩获法国马赛纪录片电影节大奖后在国际领域广获盛赞。他的纪录片《和凤鸣》《死灵魂》等多部作品曾入围戛纳,威尼斯,柏林等三大国际影展。同时王兵的作品也深受艺术机构青睐,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曾于2014年为其举办过回顾展。2017年,王兵的超长纪录片《15小时》获邀参加第四十届卡塞尔文献展主题展。王兵认为“艺术本身应为个体经验而存在”,并提出电影应是一种体验形式。
 
 
隐藏片目
 /20?? 

  
第四章:抉择 
关键词:#个体选择 #居住分层 #社区 #记忆
住在哪里往往由不得我们选择,而是由我们的阶层和经济地位所决定;但我们也无法否认对于居所的选择,自己是有一定自主性的。VCD的同事中就有对于中产社区生理不适的,你很难将这样一个中产子女的情绪简单地归结为嫉妒或叛逆。我们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决定要留在大城市,或者回农村,东拼西凑地贷款买房或者花重金只住宾馆。如果说房间是内心的外化产物,我们选择住在哪一定会反应出我们的意识形态。伯格在人生的最后三十年选择搬到乡下,他说,当我写那些乡下人的故事时,我意识到,我自己出身的阶级根本看不到那些人的样子。这个部分也是本次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刚刚搬家过来的我们也想问问大家,你们为什么选在住在“那里”。

 ▲《回归》海报 ©️ El Deseo


回归

Volver /2005 /西班牙语对白 Dialog in Spanish /中文字幕 Subtitle in Chinese /121min /线上
该片以马德里骚动不安的劳动阶层居住区为场景,围绕“祖母”、“母亲”和“女儿”三代女性的生活经历,讲述一位母亲在去世之后,灵魂返回家乡解决生前无法解决的种种纠纷的故事。导演之所以将影片取名《回归》是因为多重含义:主要是向喜剧、女性世界和死亡主题电影风格的回归,;也是是演员的回归,阿莫多瓦和莫拉在“分手”17之后的再度合作;还是导演本人结束美国之旅返回到西班牙的的“回归”。
*本场为线上特别公开活动

佩德罗·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佩德罗·阿莫多瓦 ,1949年生,西班牙著名导演,剧作家。他在马德里新潮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崭露头角,早期作品反映着鲜明的时代特点。1988年,他的作品《崩溃边缘的女人》获第6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之后又以作品《绑着我,捆着我》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国际声誉。阿莫多瓦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以《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对她说》以及近年的《痛苦与荣耀》为代表的一系列佳作频频收获各大电影节的奖项。阿莫多瓦的作品主题颇具争议性,突出反映西班牙社会文化,展示出一种极富个人风格的审美眼光。
 
▲《绿点区的来信》截帧 ©️ Anthology Film Archives

 

绿点区的来信

A Letter from Greenpoint  /2005 /英语对白 Dialog in English /中英文字幕 Subtitl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80 min /数字SD

2004年的2月,乔纳斯·梅卡斯离开了在纽约SoHo区生活了30年的旧居,决定搬去布鲁克林的绿点区。这位有着“美国实验电影教父”之称的传奇电影人曾在SoHo区度过了丰富而难忘的生活,他与挚友们见证着纽约文化区域的发展与兴盛,也在这里植根下自己家庭生活的记忆。“离开一个你曾待过的比任何别处都要久的地方,这会是种怎样的感觉?”这个作品记录的是新的住处,新的冒险,动身去往前路,蓄势以待的新生活,同时也是纪录本身。摄像机真正成为了梅卡斯视线的延伸,因而他也将《绿点区的来信》视为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影像作品。

 

乔纳斯·梅卡斯
Jonas MEKAS
乔纳斯·梅卡斯1922年出生于立陶宛,2019年逝世于美国,有着“美国实验电影教父”之誉。他在1949年流亡至美国后便开始用Bolex 16mm摄影机记录自己的生活,并日渐成为纽约实验影像圈的核心人物。他与弟弟阿道法斯·梅卡斯在1954年创办了《电影文化》(Film Culture),后又建立了全世界最重要的先锋电影资料库之一的“电影档案选集 (Anthology Film Archives)”。作为最早使用影像创作日志的艺术家,以及诗人和影评人,梅卡斯的代表作包括《回忆立陶宛之旅》以及《当我往前走之时偶尔会瞥到一缕美丽之景》等,作品《笔记·日志·素描》入选"BFI影史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列。

  

 ▼

《悲伤之物理》截帧 ©️ 艺术家西奥多·乌舍夫及制片方

悲伤之物理

The Physics of Sorrow /2019 /英语念白 Monolog in English /中文字幕 Subtitle in Chinese /27min 10sec /数字HD
我们都是移民。有些人离开城市或国家,而所有人都会离开童年。《悲伤之物理》是第一部完全使用热蜡画法制作的动画电影,其灵感来自保加利亚作家格奥尔基·戈斯波迪诺夫的小说。作品跟随着一个无名氏的记忆,勾勒出他的一生:马戏团,泡泡糖包装纸,第一次暗恋,在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下的保加利亚服兵役,在加拿大忧郁的漂泊,他这一生都在努力寻找家、家人和自我。本片在萨格勒布世界动画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节、布鲁塞尔动画节、广岛国际动画影展等斩获了14项奖项和12项提名。
*感谢 费那奇北京动画周的特别支持
 
西奥多·乌舍夫
Theodore USHEV
西奥多·乌舍夫出生于保加利亚丘斯滕迪尔,1999年定居蒙特利尔之前,他就在自己的祖国以海报设计艺术家身份而闻名。乌舍夫在蒙特利尔从事多媒体行业,之后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找到了富饶的创作土壤,迄今已拍摄了十多部电影,包括关于著名实验电影作者饱受折磨的生活和艺术的《利普塞特日记》(2010年),以及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短片《盲眼女孩》(2016年)。乌舍夫的电影获得过150多个奖项和提名,并举办过多次回顾展映。

 

▲《昆西四季》海报 ©️ autorenbuchhandlungberlin

昆西四季

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 /2016 /英语对白 Dialog in English /中文字幕 Subtitle in Chinese /93min /线上
《昆西四季》是一部献给约翰·伯格晚年隐居生活的散文诗,影片以四个章节串联出小镇昆西的春秋冬夏,勾勒出这位英国艺术史家、著名学者在这里的生活点滴。这部影片以《聆听之道》《春》《政治之歌》《收获》四个部分,展现约翰·伯格的日常创作,与挚友蒂尔达·斯文顿的交谈,以及他对于人生积累沉淀的思索。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它更像是对于生活本身的诗意回望。在四季更迭的农场生活中,褪去名誉光环的约翰·伯格,如同一位深沉内敛的寻常老者,感知着自然与时间的流淌。
*本场为线上活动
 
巴尔泰·吉亚多什,科林·麦凯布,克里斯多夫·罗斯,蒂尔达·斯文顿 
Bartek DZIADOSZ, Colin MACCABE, Christopher ROTH, Tilda SWINTON
巴尔泰·吉亚多什,电影导演,任德里克·贾曼实验室主理人,现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剪辑理论专业攻读博士。科林·麦凯布,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学者,作家及电影出品人,现执教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文学与电影专业方向教授。克里斯多夫·罗斯,是一位生活在德国的电影人,曾执导纪录片《莫桑比克》(Mozartbique),《欧洲无尽》(Europe Endless)等作品。蒂尔达·斯文顿,英国著名女演员,1985年开始演艺生涯,出演影片《英格兰末日》《香草的天空》等,并于2020年获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本季度推荐作品
由于多种因素未能最终选入,但仍推荐给大家:

  • 相米慎二《搬家》1993

  • 香特尔·阿克曼《家乡的消息》1977、《搬家独白》1993、《明天我们搬家》2004

  • Kent MacKenzie《流放者》1961

  • 郭恒奇《新堡》2009

  • Joan Micklin Silver《西斯特街》1975

  • 张明归《树房子》2019

  • 梅里安·C·库珀 / 欧内斯特·B·舍德萨克 《青草:一个民族的生活之战》1925

  • 埃米尔·科尔《自动搬家公司》1910

  • 阿迪娜·丹西格(Adinah Dancyger)《搬家》2019

  • 爱德华·克莱因 / 巴斯特·基顿《一周》1920



如何参加VCD的四季影展?

快添加VCD影促会官方AI客服咨询

 

>>> 加入流明社 · VCD赞助制度 <<<




往期精彩内容集锦


 四季影展 

精选选题与片单
棱镜现实 | 南方季风 | 类人简史 
流动的顿悟  语言的转码
 
特别活动

异托邦之夜:“无属之心”跨媒介艺术演出

「清洁」主题演出

 

对话万玛才旦专访  |  郝蕾谈戈达尔  |  采访阮纯诗蔡明亮专访  |  《黑眼圈》现场全纪录杨·史云梅耶 | 谷口晓彦访谈 |  德里克·贾曼的蓝原一男谈纪录片作为私影像 | 对话陈巧真 

机构对话Image Forum
上篇:私人影像概念的立足根本,就在于与巨大的声音相对立
下篇:养成开放的心态,接受自己会看到不喜欢的事物的可能性


 播客节目:影像操场 电影《罗马》中的水 | 寺山修司的实验 影视中的中年妇女 |真人版《花木兰》青年电影 |商业文艺左右逢源的韩国电影
 疫情之下的个体视角:影像信项目 

#0 VCD,北京#1 辛云鹏,北京#2 Roxlee,马尼拉#3 aaajiao,柏林#4 方璐,纽约州比肯镇#5 王小帅,上海#6 Alessandro Rolandi,米兰乡下#7 Anna Zett,莱比锡附近#8 Ted Whitaker,惠灵顿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World Organization Of Video Culture Development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以下简称:VCD 影促会)于 2017 年夏天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它致力于搭建一个观影、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艺术影像。一方面,VCD 影促会以举办影像资料展、文献展、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为更多人提供影像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它也通过自身平台挖掘更多优秀的影像艺术作品,在为其提供放映机会的同时助力青年影像艺术家持续创作。

⬇️点击阅读原文,支持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