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法幢

其它

大宝法王 | 消除痛苦,必须从消除根本的烦恼开始

摘自:法王教授《菩提道灯论》课程我们现在目标是什么?就是解脱。从哪里解脱出来呢?是从痛苦中解脱。什么叫做从痛苦中解脱呢?首先,平时生活中的快乐,都只是暂时的快乐,只是一个假象,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叫做假象呢?意思是马上就会改变,前一刻还是快乐,后一刻已经成为痛苦,或者前一刻是痛苦,后一刻又是快乐。就像民选的总统,当选一段时间之后,又要下台。在位时有权有势,很是风光,落选之后,什么都没了。世间的快乐就像是这样子,它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找寻的是究竟的快乐,也就是不会改变、没有痛苦的殊胜快乐,这就是解脱,也就是我们的目标。究竟的快乐,用钱买不到,也不在身外或者远处的任何地方,就在于自己的心。苦乐取决于自己的心,是自己的心在感受痛苦、经验快乐,泥土、石头不会感受痛苦,但是我们会感受苦乐。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心,有知觉,我们是有情众生。我们的苦乐感受已经是一个果,我们应该要问,造成自己苦乐感受的因是什么?佛陀说,就是业跟烦恼。由于烦恼,所以造作各种的恶业,有了恶业就会产生恶果。所以想要消除恶果、消除痛苦,就必须从消除根本的烦恼开始。症结点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要找到方法去对治它。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念诵「噶玛巴千诺」有何深奧的意义大宝法王
5月17日 上午 9:20
其他

佩玛丘卓 | 菩提心的温暖和开放性,才是我们真实的本质

摘自:《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清凉的孤独令我们诚实而不带侵略性地看着自己的念头。我们会因此而逐渐放下心中的那些理想,譬如自己该变成什么样的人,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别人会觉得我们该变成什么样的人,或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放下了这种种的理想,慈悲而幽默地直视自己的真相。这时,孤独就不再是威胁,不再是心痛,也不再是惩罚了。清凉的孤独不给我们解答,不提供依傍。它向我们挑战,要我们跨进没有规则、不偏于一切、不着一边、不着于定见的世界里。这便是所谓的中道,亦是勇士菩萨的圣道。早上醒来,不知为何,心中就是有一股疏离而孤独的感觉。这时你能不能将它视为一个黄金时机,与其困扰自己,或认为出了什么严重问题,不如在这个充满哀伤与渴慕的时刻,以放松的心情和无量的空性联接。下次如果有机会,请试试看。日常生活中的爱佛陀说我们从未背离过解脱的状态。即使在陷落得最深的时候,我们也未曾脱离过觉醒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主张。纵使是我们这种充满着困惑和情绪问题的凡人,也拥有这个早已解脱的菩提心。菩提心有时被比喻成破碎之心的伤口,它使我们和所有曾经相爱过的人紧紧相连。这份真挚的哀伤可以使我们体认到大悲之心。当我们狂妄自负时,它使我们谦卑朴素,当我们严酷无情时,它会让我们的心变得温柔,当我们昏聩时,它能敲醒我们,并穿透我们的漠视无情。如果我们充分接纳这连绵不断的心痛,它就会变成使我们与众生联接的一份恩赐。菩提心的温暖和开放性,才是我们真实的本质。即使我们的精神官能症凌驾于我们的智慧之上,即使在最困惑最混乱无助的时刻,菩提心仍然象开阔的无云晴空一般,存在于心底深处,并没有被暂时出现的乌云所减损。在处理生活琐事的时候,或是在擦眼镜、梳头发的时候,都可以触及菩提心。欣赏某个东西,注意到蔚蓝的天空,或是谛听雨声,都可以联接菩提心。心存感激,忆起某分善意,或是觉察别人的勇气,都会跟菩提心相应。在音乐、舞蹈、艺术和诗歌里,也有它的踪影。每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执着,开始有能力欣赏周遭的世界,每当我们肯和苦难相连,与喜悦相系,或是肯放下心中的嫌恶和抱怨,菩提心都会出现在眼前。
5月2日 上午 8:56
其他

大宝法王 | 增进光明善念,让我们的心进入善的循环

佛陀说我们的语言分为三种:一种是美丽的语言,像蜂蜜一样,滋味甜美,令人心生欢喜;一种是真实的语言,像花一样,人见人爱;一种是虚妄的语言,像粪一样,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应该舍弃后者,多说前两者。
4月30日 上午 8:12
其他

大宝法王 | 是否大乘、小乘,在于修行人能承担的责任有多大

时间:2016年11月11日—12日摘自:《不动佛:发誓再也不生气》课程一般人总是会将“大乘”、“小乘”挂在嘴边,会说“我是大乘”、“你是小乘”之类的话。但是,真正的“大乘”,并不在于我们所修的“法门”是否为大乘,更重要的是修行者自己是否具备大乘的“资格”与“勇气”,这才是成为“大乘”或“小乘”行者的关键。大乘经典《法华经》中,把动物所能负重的程度,比喻为“乘”。以前西藏很多地方没有车子,出远门时就得把行李放在羊、驴、马或牛身上,牛能负载的重量,驴可能就无法负载,羊能承受的重量又比起驴、牛更小,不一样的动物能负载的重量是不同的。所以说修行人“能承受的责任”有多大,才是决定你是不是大乘行者的关键。能承担的责任重大,就可以称为“大乘”的行者。如果自己能承受的责任不大,还说自己是大乘行者,一旦有很大的责任落到你身上时,那可能就会很惨了。修行人要看自己能承受多大的责任,能够负载多大的重量,只有“法”是大乘不够,“人”是大乘才行,要能具备这样的承受能力。有一位小沙弥问老和尚说:“大日如来的法门是属于小乘还是大乘?”这位老和尚的修行功力深厚,回答也很有深意。老和尚并没有直接回答小沙弥,他说:“对我们彼此来说的话,大日如来的法门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意思是问这样的问题时,要先问问自己是大乘还是小乘行者,不知道自己是哪一乘的行者,即使大日如来的法门是大乘的法,对你也一点帮助都没有。很多人喜欢问很多外相的问题,例如:要修哪一位本尊比较厉害?或这个法门厉不厉害?或者一开始就要求学习“大手印”、“大圆满”这样高深的法门。其实,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先向内观察自心,观察自己的修行态度、动机等等,这些才是重点。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4月28日 上午 10:10
国际

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 舍弃修行上的六种错误心态

摘录:蒋贡康楚文集《修心七要》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任何情况——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等,我们都不能舍离利他之心,这是一种类似相应的修法。修习菩提心时,如果病痛打击我们,他人批评我们、冤家攻击我们,以致情绪低落,无心修行,此时只有一副最恰当的药方——我们要思惟,如果此事发生在我身上,同样的,也有很多其他人会有这样的痛苦,我们应对他们生出慈悲心,将他们的痛苦承受过来。我们要坚定意志,决心这一天与二菩提心相随不离。晚上回想一天所思所为,仔细检讨。发现有与菩提心相违之处,要马上忏悔,誓愿不再重犯。如果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菩提心修行很顺利,应感欣慰,并祈愿能更精进增长。无论遇上什么情况,快乐或悲伤的,都必须要有耐心。如果己身遭遇极大不幸或痛苦,更应观视别人之痛为己痛,当下承受,藉此修行,以清净我们的业障逆缘。如果恰处顺遂环境,更应不忘在安乐中修行。我们损钱出力尽量积聚功德,并祈众生的福祉。
4月27日 上午 9:00
其他

大宝法王 | 想要坚持理想,需要更多怜悯心和慈爱心来支持

摘自:大宝法王著《为什么不这样想?》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所谓慈悲的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科学家也说,慈悲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功能,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就把这个功能键关掉了。或者也可以说,我们都有语言能力,但如果不去使用它,就无法将这个能力发展出来。如果把一个小孩丢在荒郊野外,完全没有人可以跟他说话互动,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也就像动物一般没有语言的能力了。总之,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种慈悲潜能,但可悲的是,它被封闭住了。慈悲心和语言能力是一样的,必须经过训练、锻炼,它的功能才会被启动。慈悲心也意谓着负责任的心。一般来说,责任感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变成一种压力、负担,但若是经过适当的训练,开启完整的慈悲功能,就能将负担和压力转化为勇气和力量,让自己继续坚持理想。想要鼓舞自己,坚持理想,就需要更多怜悯心或是慈爱心来支持。外在的事物变化无常,不太可靠,所以人心不能太常依赖外物。我们的精神层面需要滋养和修为,有了慈爱的心,自己心里也不会感到空虚,如此一来,就算遇到外在困难和起落,起码内心世界会有一些生存的意义和空间,让我们能持续下去。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4月26日 上午 8:00
其他

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 修心的第一要点:转心四法

摘录:《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我们先衷心体会四基本观:人身难得、诸法无常、业因果报、轮回是苦,再诚心诚意礼敬佛、法、僧三宝并发菩提心。因为此四法必须先修,是故名“加行”。这些加行常被称为「转心四法」,或称之为「四基本观」。第一观是观人身难得,体会人生真正的价值,体会人生不可虚度的道理,因为唯有藉此人身,我们才能够了知一切生命的意义或本质。人身是极为宝贵的资产,只知道人身难得还不够,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人生,令其可贵。即使我们能令人生可贵,人生还是非常脆弱,不能永远持续下去。人生无常,人一出生,就不断减寿。生也是死之始,何时会死,无人能晓,医生可能说某人在某一期间不会死于某病,但没人能保证在那段期间死亡不会来临。体会人生无常,可激励我们充分利用人生;沉思死亡,实能令我们珍视人生。只知道死亡会来也还不够,我们还必须研究当此血肉之躯死亡的时候,我们的心会怎样;研究我们今生在身、语、意方面的所作所为如何造成善业和恶业,这些业在我们身亡之后仍将伴随我们,永远不离,不会自行消失。业遇缘即熟,依本身之善恶而产生好坏的后果,无须依赖其他。此即为何于此业熟之地的世间,尽管人人要乐不要苦,可是痛苦还是那么多。人的痛苦不是来自当前的作为,而是来自过去所造诸业的业果成熟。这说明了为何现在有人似乎徒劳无功,有人似乎不劳而获。当我们了解业是这样运作时,这种了解不是学术上的认知。业与我们有切身的关系。不过,正如业种在我们心中,对治业种及避开业果的方法也在我们心中。方法虽在我们心中,但徒法不能自行,我们须善用之,否则一切仍旧,或好或坏,仍旧要随业流转。如果我们不处理潜在之业,业就会成熟而生苦乐之果,带来轮回之苦。明察细思眼前我们所住的世间,我们即可看清和体会苦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想一想那些一无所有而想要获得快乐、财富、健康或其他东西的人;想一想那些虽非一无所有而想要更多的人;再想一想那些已经具足一切,却为维护其所有而仍在受苦的人。以上无论是那一种人,他们徒劳一生。最后,终将尽失其所有,因为死亡时一件东西也带不走,就连我们极其喜爱、细心照顾、难分难舍的身体,也不得不留下来。我们必须了解在此四加行内所观之人身难得、诸法无常、业因果报和轮回是苦的顺序,以及其间彼此的关联。此四观的排列不是思想家在哲学上对观念所作的编排,而是世间本性的真实反映。由于是最基本的,所以此四加行构成修心第一部分的主体。人生与世间既然如是,我们就必须起用上述内在的方法,去修行那能引导我们出离轮回之道。但是我们该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修行佛所传授的求知与发现之道中得到解答。因此,我们第一步要「礼敬佛、法、僧」,亦即「皈依三宝」。就某一方面来看,礼敬和皈依是表示敬意,也是于无助时乞求援助。其实,远不止此。皈依佛,除了是礼敬释迦牟尼佛之外,还要认知和礼敬我们本具的佛性和成佛的目标;我们要是能自行成佛的话,我们早就成佛了。如今,我们仍在此为人。所以,我们必须行道,行佛法之道,佛法就是直接教人如何成佛之法,佛法之道是成千上万的大师都曾修过,并赖以获得完全证悟之道,能奉行此道即是真正教法。但是,独自读经和修行,其弊可能不下于利,也许会令我们受害不浅。我们必须在有信心、有助人之悲心和有适当之经验者的指导下修道,遵从这种人的指导即是真正敬僧。如是礼敬佛、法、僧三宝,即名皈依。我们信任佛性、佛道和上师,并用以除去自身之苦而获得真乐,但即使是这样皈依三宝,还是不够,因为皈依只是迈出一步而己。下一步是悲心和菩提心。因此,全部的加行,修心的第一要点可总结如下:我们先衷心体会四基本观人身难得、诸法无常、业因果报、轮回是苦,再诚心诚意礼敬佛、法、僧三宝并发菩提心。然后,我们才可进入第二阶段,开始修行相对的菩提心与究竟的菩提心。
4月25日 上午 8:00
其他

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 修习菩提心时要持守的戒律

摘录:蒋贡康楚文集《修心七要》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当我们一开始修习菩提心时,便要持守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戒律,同时,不要误解教义,例如:为消除“我执”,做出自毁或无意义的举动。我们应以古来过清修生活的男女行者为榜样。修行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仅容忍自家人的伤害,而无法接受邪灵冤亲的干扰;反之亦然。对待敌人无法像宽待自己的朋友是不对的。同样的,对上述两者采宽容态度,却无法忍受自己的痛苦,例如病痛,也是不正确的。或许有时我们可以忍受痛苦,藉它修行,但在顺境安乐时也不应放松它。修行应平等无别,不应只取片断,这就是修习菩提心的戒律,我们必须继续朝这个方向训练自己。修习菩提心要将过去“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身上”的习气改正过来。一般说,修习菩提心必须十分严谨审慎,但其成果也是斐然的。我们应像其他法友,清净无扰、小心谨慎的修行,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臻圆满。平常勿谈人之长短这种不快的话题,例如修行者犯错破戒等。我们应当面带微笑,心平气和的说些愉快的事。我们不应道人过失,不论他是一位普通人或是修行者。见他人错误,应视其为自己的,并想:“这位尊贵的人并非我想象的那样,以前不是也有人认为佛陀有缺失吗?”以此认定错误的是我们的心。谈到我们的心,应常检视它,确定五毒哪项最顽强,然后尽全力修行克服它。我们不应期待修习菩提心会得任何利益。例如:我们也许会想藉它来降服邪灵魔刹,或征服歹徒、恶人以博得他人尊敬赏识。我们必须放弃这种错误的修行,以及期盼此生会获得幸福、名声等的想法;或希望来世生于富贵人家,甚至得个人解脱等等。我们必须体认修行时执假为真,把持“我执”的心态就像吃下有毒的食物,必须排斥它,训练自己观一切都是虚幻的。凡夫无时不顾及自己,不论何时何地,只考虑到本身的利益;如果有人损恼了他,便耿耿于怀,永不遗忘。因此当我们修习菩提心时,更须常关心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不要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尤对批评我们者不应反唇相讥,而应本着良心道其长处。我们很可能对伤害我们的人、事记忆历久不忘,并伺机反击。但事实是我们应尽可能帮助对方,甚为邪灵所扰,亦应待以慈悲与爱心。不论在评论他人过失,或持猛咒驱除神鬼邪灵时,都不应使用任何造成他们精神伤害、痛苦的话语。我们不应使用欺骗的伎俩把自己艰困的工作或障碍加诸别人,而使一个弱者无法承担。赛马时,大家全神注意跑最快得奖的马匹,但在佛法修行上,则不应期盼名利,得更多好处,或利用各种方法去获取财物。我们不应在乎是否有这些利益。接受失败、挫折是为了将来得到更佳的因缘;修习菩提心是希望减轻自己的病苦、灾难等——这些都是错误的修行。不管快乐或痛苦到来。我们都不应陷入期待或恐惧的罗网中。除了错误的修行外,还有,错误的知见——有神论与无神论。错误的神修——执其为最高,认为除此无它。错误的行为——破三乘戒律。任何人不管位高或位低,都可能因犯此过,永无出轮回之日,甚堕恶道。领受教法时,佛陀教导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例如,金子的真伪在于它本身的品质而非贩卖的人。修习菩提心时,我们要避免变得骄傲自大,修任何法门都要按部就班,调服己心。我们应使自己成为所有众生最谦卑的仆人。“如果功德主往生,我便有食物吃、有供养拿;如果朋友死了,我便可以获得他的藏书和法物;如果同僚走了,我便可以独占好处;如果我的冤家、敌人死光光,我就松一口气了!”
4月23日 上午 8:00
其他

大宝法王 | 培养慈悲的重点是你要去思维:为什么要慈悲的原因?

菩提迦耶德噶寺摘自:《生活中的佛法》课程问:我想要变得慈悲,我就真的能变得慈悲吗?我们平常为什么要特别观修慈悲?慈悲与贪着的爱有什么不同?
4月22日 上午 8:04
其他

堪布卡塔仁波切 | 正确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发心

摘录:卡塔仁波切著《证悟的女性》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为了了解正确的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我们首先要知道有三种积聚的对象。第一个是佛菩萨,他们是积聚福德资粮最至高无上的对象;第二个是那些曾在此生帮助过我们、善待我们的人,如:善知识、特别的朋友和一切曾利益我们的人;第三个是贫困、需要财物或种种其它帮助的众生,他们也是积聚福德资粮的对象。我们有时曾想,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给予帮助,如此的行为是否也能积聚福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这位对象不真正那么需要帮助,则所积聚的功德就不像上述三个对象那么大了。
4月21日 上午 9:03
社会

大宝法王 | 观修悲心,不是把焦点放在痛苦上成为痛苦专家,这没什么用

摘自:《跟着走,就成佛》时间:2010年12月10日-13日地点:菩提迦耶祈愿法会舞台虽然我们谈到很多痛苦,但并不是要大家对痛苦生起悲心喔!而是要对那些被痛苦折磨的众生生起悲心。只想着痛苦,不算是悲心。我们心中应该想着受苦的众生,他们并不想要痛苦,却做不了主,从这个角度去体会,就能激励自己的悲心,让自己生起急切想要帮助他人的心。譬如有一个很珍贵的东西不慎掉进火炉中,这时你不会在乎火有多大、多热,你光想这些是没用的,而且在这思考的过程中,东西搞不好已经烧融掉了。所以我们要专注的焦点是什么呢?是那个正在被烧的东西,重点是它而不是火。例如火的颜色、火势大小等等,你不需要去在乎那些,而是要思考怎样赶快把东西从火炉中拿出来。还有另一个故事,是讲到当年有人曾请示佛陀说:「这个世界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这个世间是常还是无常?」这时佛陀没有直接回答常或无常、有边或是无边,佛陀反问那个人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猎人,在森林中不小心被其他猎人的毒箭射中,对方可能误把你当成猎物而将你射伤,这时你会想,这支箭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这支是多长的箭、多短的箭?你的焦点会在这支箭本身呢?还是会把焦点放在如何将伤口的毒清理干净呢?」这个人回答:「当然是赶快清理伤口,这时哪有时间去想箭从哪个方位射过来,或去分析谁射的,这些都是后话,我都快死了,在这危急的时候,管不了那么多。」同样的道理,我们观修悲心的焦点正是受苦的众生。当然,痛苦有很多种,而且我们要去消除痛苦,但如果总是把焦点放在痛苦之上,忘了那个正在受苦的人的感受,也忘了去体会对方想要离苦的渴求,那么最后你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痛苦专家,因为你只是在研究痛苦,这是没什么用的。我们常说要有大悲心,它是一种勇气、一种承担,就好像穿戴在身上的铠甲一样,你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勇士,当然这不是一蹴可及,而是必须逐渐、慢慢的养成。次一切有情,以慈心为先,观恶趣生等,及死殁等苦,无余诸众生,为苦所苦恼,从苦及苦因,欲度脱众生,立誓永不退,当发菩提心。三界轮回的一切众生,受着什么苦呢?就是三苦,三苦遍三界,但欲界中的众生主要是受着「苦苦」,而在天界当中的欲界天受的主要是「坏苦」,什么叫做「坏苦」呢?坏苦是佛教的名相,其实就是我们世间一般的快乐,因为我们一般世间经验到的快乐都会坏灭、改变,所以佛经称这种快乐为坏苦,外在看起来好像是快乐,但本质是会变异的,所以称它为坏苦。世间的快乐,就像一个人在右肩上扛着一个很重的东西,扛久了累了,于是把重物换到左肩上,这时会有暂时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事实上他只是把重物换到左肩,一开始感觉好像轻松了,但其实并没有,因为痛苦的重担还是在身上,他只是处在一个痛苦稍微减轻,而另一个痛苦正在增加的过渡时期而已。这种过渡时期的轻松与快乐,就是坏苦。总之,夹杂着烦恼的快乐,就是坏苦。真正的快乐,是完全没有烦恼的。接着再谈到天界的较高界天,色界、无色界的众生,由于他们的感受都是平等性的,所以他们的痛苦是三苦当中的「行苦」。总而言之,由业和烦恼产生的一切,都不离三苦的自性。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4月20日 上午 9:02
其他

竹庆本乐仁波切 | 虔敬心包括直接去面对、处理自己的情绪

摘自:竹庆本乐仁波切著《狂野的觉醒》虔敬心应是一种随着传承和自己情绪的张力而自然生起的感受,由真挚虔敬心的体验而生起的力量是完全超越概念的。当我们完全体会到虔敬心时,这情况是超越所有概念的,虽然虔敬心建基于情绪、或说从情绪而生,但是当我们能够完全体会虔敬心的时候,它却能帮助我们超越情绪。究竟而言,我们并非是把虔敬心导向自心之外,而是导向「平常心」(ordinary
4月15日 上午 8:02
其他

大宝法王 | 我们愈能对自己慈悲,就愈能对他人慈悲

我们修行的真正动机,将为修行的结果染色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4月10日 上午 8:01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 我们禅修是为了某天不用再禅修,不是为了变成禅修专家

摘自:大司徒仁波切著《见心即见佛》开始禅修时,即使最简单的禅修都将帮助你平复压力。但若又藉由禅修去处理压力,又会像是服用安眠药解决失眠问题一样。出于对佛法的理解而进行禅修,就不仅是吃安眠药的作用了,你不会对禅修成瘾,也不会过度依赖。你将不会说:「喔!我必须去做半小时禅修,不然我抵抗不了压力!」这就类似于在说「我每天傍晚必须饮上一杯,否则就睡不好。」一样,因此即使你对佛法上瘾是好事,但这仍然是上瘾,你太依赖它了。我们禅修是为了某天不用再禅修,我们禅修不是为了变成禅修专家。你对佛法的理解,将帮助你不要过度执着,不要过于当真而事事严肃,不论你的职业为何,这都只不过是一场梦。在梦中,你可以让事情更好或更坏的发生,但我们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好,身为上班族,你大部分来自于执着、自我中心、嫉妒等等的压力,将荡然无存。但必须早起的压力、必须晚睡的压力、必须日理万机的压力,仍将存在,因为这些事情会影响身心状况。无论如何,压力的情绪面向将消失,因为在梦中一切都丧失意义。如果有人夸你很好,如果你不好,这些话不会让你变好。反之即使有人说你很糟,又坏又恐怖,而你并不是,这也不会让你真的变得又坏又恐怖。因此,这没有任何意义,你就是你,同时,你所买卖的其实都是幻觉,一个个关于幻觉的幻觉。举例而言,金钱是什么?活在今日,我们必须要有钱,但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错认。这是源自于我们长辈以及祖先的错误,因为他们创造出金钱。他们已经辛勤工作了超过千年,创造出一种称为「金钱」的体系,因此我们现在有这个金钱。如果没有金钱,我们将会流落街头。我们必须知道的是,金钱只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型态,如果我们已经知晓,就不会如此重要。但我们为何遵循?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别无其他原因。因此很多事情皆是如此,我们在几世纪前创造出这制度,这种理应是很好、这种理应不佳,这个应该是正确的,这个应该是错误的,等等。这些事情都是被创造出来,然后我们遵从,但同时我们要记得,这些都是被创造的产物。若要进一步说,则任何事情都是空性,但在此有一点说太远了。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4月9日 上午 8:01
其他

佩玛丘卓 | 如何不灰心丧志?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把事情放在更大的场域里

摘自:《不顺意的日子,顺心过》当我们个人的韧性持续成长,也就是我们更有自觉而且不灰心丧志,便能长期在艰困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强大。这种能力,每个人天生本具。我认识一个人,他为洛杉矶的帮派暴力问题做了很多年的社会工作,主要在拉丁美裔社区。他的工作经常需要申请经费,所写的计划书里总是乐观十足:每一件事都在进步!改变正在发生!一切都很好!即使他非常成功地帮助人们找到工作,而且为他们找到生命中积极上进的方向,可是在写这些计划书时,他觉得自己像个伪君子。他觉得,一切在白纸黑字上看似很好,但在现实中,整体情况一点也没有好转。他几乎天天听到悲剧。有人浪子回头,有了好工作和好家庭,然后,有一天,他正在室外洗车时,突然被人枪杀,一切努力在一夕间付诸流水。我们许多人在从事世间事务时,经常感到沮丧。如果你关心环境、社会公义与平等、狱政改革、移民福利,或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福祉,很容易灰心。然而,即使有许多情况看似无法改善,我认为不灰心还是必须的。于是,问题就是:如何办得到?我们如何不让自己一路盘旋向下,下降到越来越无助和负面的心态?再不然,如果我们已经走下坡,又如何把自己拉上来?我一再从不同领域的人那里听到令人鼓舞的事:他们看到很多的本初善。我的朋友贾瓦斯・麦司特思自一九八五年起就是加州的死刑犯,他大部分朋友和邻居都杀过人,但他有一次对我说:「我从来没有遇过一个没有本初善的人,当你真心跟这些人谈话,他们内心有多少懊悔、心碎和令人悲伤的家庭史,你很容易看到他们的柔软,他们的本初善。」一路向下的陷阱我们之所以会灰心丧志而开始走下坡,往往是被情绪钩牵。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对政府或大企业或老板——只要是挡住了社会公义的人——生气,但无论情况如何,只要我们被激怒,就产生不了任何作用。我们无法再有效地沟通,从而发生改变。我们无法做我们能力所及的事:无法使自己和周遭的人振作起来。我们一旦上钩――真的很生气、怨恨、害怕或自私,就失去自觉了。我们失去了「帕玉」,也就是在行为、言语、心念上失去觉知,在这个情况之下,非常容易一路向下。把自己拉上来的第一步,就是观察并承认你没有自觉,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如果你连眼前的事都看不清,还能改变什么事?你必须自觉自己的不自觉,这听起来有点吊诡,但如果你能注意到自己开始生气,你就能读到生气的征象了。当你身陷其中,忘了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脆弱面,忘了每一个人都同样渴望快乐、避免痛苦,你便脱离了人类的实况,什么也打不动你。想像一下,你住在一处美妙的地方,舒适、奢华,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愉悦的同伴,我们大部分人都希望永远如此。但你若身处这种气氛之下,可能难以想像世上还有苦难。即使听到中东有人被炸身亡的新闻,内心也无动于衷。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你灰心丧志,开始跟世界隔绝。你看不出人人都有本初善,也无法分辨哪些问题有解,哪些无解。总之,就是失去了信心。从那一刻开始,就进入了灰心丧志的向下循环——不断地证明自己及人性都一无所值。我们是否任由自己无知无觉,不只对自己,还对整个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创巴仁波切说,如果有足够的人对本初善有信心,又有能力把自己提升上来,还可以帮助他人,那么,社会即使面对巨大的困境,不但不会走下坡,反而因此更强大。飞机撞向双子星世贸大楼之后,许多纽约人团结在一起。每一个人所感觉的现实都坍塌了,除了彼此帮助,别无他法。但这只维持了短暂的时间,然后大家开始感受到这个事件造成的创伤,于是自我封闭在恐惧中,最后失去了自觉。九一一事件发生的几个月以后,在《纽约客》的一幅漫画里,一名女子对另一个人说:「好难喔,但慢慢地我开始恢复恨每一个人了。」这种模式在许多困难的情况中都可以看到。举例来说,如果有人病重,每一个人都会团结起来帮助他,但如果病情拖了一、两年,人就开始散去,因为撑不了这么久。当我们个人的韧性持续成长,也就是我们更有自觉而且不灰心丧志,便能长期在艰困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强大。这种能力,每个人天生本具。从我自己的经验中,我知道真是如此,我以前经常走下坡,但多年禅修且接受教法之后,事情若变坏,我反而奋起。当我自觉正在封闭,其实还有一点兴奋:现在我可有机会来扭转老旧习性,并提升自己了!我花了大约八十年才做到这程度,但我知道,如果我可以,每一个人一定都可以,我们都从不同的不自觉层次开始,但不管我们在哪一层,总是可以用修行来改善。进入更大的场域当我们因为生命中的挣扎而灰心丧志,一个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把事情放在更大的场域里。有时候这会自然发生。例如我和一位学生一起处理问题,他是个大好人,可是生命中常有些过不去的关卡。他有一个习惯,自己老是想不开,导致每次都自觉是受害者,总是问:「为什么是我?」我很想给他点有用的建议。但多年来,他常做心理治疗,勇敢地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惜都没有成功。虽然他有明显的本初善和力量,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进入他的内心。后来,他发现自己罹患癌症,而且是绝症,一夜之间,他的惯性模式立即治愈。不久之后,我跟他坐在一辆车里,红灯换了绿灯之后,有一个人还在慢条斯理过马路,他开始生气,这本来是他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惯性反应,但他很快打住,说:「我可没有时间对别人慢吞吞过马路生气。」他也卡在一些人我关系里,特别是跟母亲,他俩每次都照着相同的剧本演出。但自从他诊断出癌症,他跟母亲通电话时,母亲说出一句过去肯定挑动他神经的话,他只会说:「妈妈,我反正可能快死了,没有时间再跟你作对了。」一夜之间完全改变,他多年的禅修和心理治疗协助架设了这个背景,但要等他把事情放在一个较大的场域里,才真正从惯性挣脱出来。发觉自己时日无多,的确能扩大我们的视野,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突然接到一张癌症诊断书,我们不必靠着巨大或威胁生命的事件来唤醒自己。我又想起我的朋友贾瓦斯,因为他长期培育悲心,因此总从宽广的角度看事情。有次在监狱庭院里,有个守卫对他冷嘲热讽,想激怒他,但贾瓦斯没上钩。后来他的朋友问他:「你怎么吞得下这口气?你怎么能那么平静?是因为你信佛教吗?」他说:「不是,不是因为我信佛教。我接到守卫孩子的信,告诉我,只要他们的父亲那一天过得不顺意,回家后就把气出在家人身上,我不希望这个人回家打孩子。」因此,悲心也可以扩大你的视野。你想到上钩会产生更大的后果,就不会做出使他人痛苦的事。直视内心原初的脆弱之感以前有人曾经指出,你一旦有了自觉,第一件事就是发觉为什么自己这么多年都没有自觉?有自觉意味着:你真的感受到了你的感受,通常都非常脆弱而且原初。我罹患癌症的朋友愿意走向那脆弱之处,因为他不想在琐事上浪费时间,比起即将面临的事,其他事都太微小了。贾瓦斯在有权力的人面前显得脆弱,因为他知道后果可能是牺牲那守卫的家人。他们把事情放在一个较大的场域里,就会进入一个不同领域的修行――学着跟人类原初的脆弱面同在。若每个人都拓广视野,更有自觉,对社会必然带来正面的影响。若有够多的人能真诚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够多的人能直面自己的脆弱面,而非一路下滑,自然而然有更多的人可以达到那个境界,彼此互助。当我读到新闻,或从现场工作的人那里听说,知道事情正往令人心碎的方向发展,就生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这是个讯号,我可能开始走下坡了。每个人都有让自己走下坡的事,有些人是看到世界上有多少侵犯和暴力,有些人则是看到嚣张的贪婪、社会不公义、对别人的痛苦麻木不仁。我已经提过了,最让我揪心的是看到二元对立触目皆是:在宗教、种族、性别不平等、社会阶级上的二元对立——一切心智和心灵把立场收紧的现象,一切把我们简约成为「我们」和「他们」的现象。因为二元对立是我最心痛之事,因此这里不妨将我如何处理当成一个例子。第一步就是在自己内心寻找二元对立,这指唤起足够的勇气,观察自己的烦恼所感受到的脆弱性,跟烦恼一起正襟危坐,而不是萎靡不振或躲藏。一旦我诚实观照自己内心的二元对立,会发现自己真是冥顽不灵,错总是出在他人。我常看他人是敌对的,别的没有,只有过错,对比之下,自己则是白璧无瑕。他人都会很快提醒我,这些习惯我全有,但我若不凑近看,还真看不到。一旦我专注于观察我的惯性,就有一个强烈的发心,要尽一切可能不要在这世上再加上任何二元对立。这是把我的行动放到一个更大的场域里,我不再只是一意孤行,谁惹到了我,就用直觉惯性来反应。发了心之后,要是不安感推着我往二元对立的方向,就比较容易运用一个方法来对治。例如我可以练习施受法,或者只是如实感受。至此为止,我不能宣称成功在握,这不过是一个进行式,但现在我经常能够对自己的二元对立抱持较为宽广的视野,这不是关乎要做个好女孩、要像淑女坐得有模有样、不在背后唱衰别人,也不是关乎「好人绝不会这样做,特别是阿尼。」重点是不要羞愧或责骂自己,把自己归类为「坏人」。但如果我想到对社会有更大的影响,就比较容易踩刹车车。就像很多滴水可以充满一桶水,也要很多人像我一样怨艾他人,才会造就一个二元对立的社会。我可不希望成为其中的一滴水。这里有另外一个例子。我认识一位女子,一想到这世界上有这么多人觉得自己有问题,她就不免心痛欲碎。只要有百千万亿人贱视自己,就有百千万亿人不能自觉,因为他们不愿感受他们当下的感受。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也很容易看到,这是世界上冲突如此频繁的重大原因。这个女子开始从一个比较大的场域,去看她批评自己的强烈习气,她不想在自我批判的桶子里增加任何一滴水。她只要开始觉得自己很糟,好像一个瑕疵商品,她就对自己说:「我不要这样,因为我不想再在这个地球上增加任何一分自我批判。」认识到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有关系这整个重点是,不灰心丧志的方法是认识到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有关系。它可以是双向道,如果我们充满防卫性、封闭、不自觉,那么我们在已因这些习性而遭受痛苦的地球上,又添加了这些成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接受自己的脆弱面,当萎靡不振时,抬头挺胸;当挑衅来临时,不出手反击,便对这个更大的世界产生正面影响。我们只要维持自己的信心和身心健康,定会造福家庭、工作场所,以及每一个跟我们交流的人。快乐是有感染力的。当我们更多人相信自己有本初善,社会将变得更强大。这不是说我们再也不会遇到困难的时刻,这不意味着暴力、不公义和贫穷会终结,也不意味着极地冰川不会融化,或者海平面不会升高,但这的确意味着会有很多有韧性的人对人性永不放弃,永远会帮助他人,也意味着在困难的时刻,人们会呈现心中最好的部分,而不是最坏的。如果我们学着不灰心丧志,总会发现一些方法,对世界做出重要的贡献。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4月6日 上午 9:07
其他

大宝法王 | 摆设佛堂时需要注意的规矩

时间:2016年11月11日地点:印度新德里学员问:如何摆设家中佛堂?法王答:我一直想和大家说,但没有机会说,当我们在佛堂中,蛮多人问我怎么摆设佛堂,如果有人信仰汉传、有些人信仰藏传时,佛堂摆设时也要注意一下形象,不要因此增加矛盾或争吵,这样不好。我觉得佛堂,一般以密宗本尊相而言,现在画像是随处可请得到的,但其实按照密教而言,护法、本尊像是非常秘密、不能轻易给人看的,不是像现在一样把本尊像都当广告了,大家都可以看到,以密宗而言,有点算是违法了。除了像是莲师、不动佛、度母、观音等等大家熟知的本尊外,其他不是广为人知的密宗本尊,尤其无上瑜伽的双身像等,我觉得是不应该广示于众的,这样对密法而言是不对的。你要摆佛堂时,可以摆比较简单、一看就可认出来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药师佛等佛像。但如果你自己有修本尊,则可放在例如课诵本中,也不用太多,放在那边即可。而对于上师的法相,这也很需讲究,我希望大家如果有我的照片,我不希望照片被放在佛堂中,不仅是我,一般上师照片也不要和佛菩萨放在一起,如果要放,也稍微放旁边墙壁上,不要放在中央或混在一起,这样不太好。「上师」有很多种,有些上师有证悟,有些尚未证悟,但仍是具德上师,对于这些尚未证悟者而言,若相片被和佛菩萨放在一起,对他们也不太好。当然对我们而言,是具备如佛一样的恭敬心,但对别人而言,看起来不太好。这里有一个故事:佛陀有两大弟子,目犍连与舍利子,目犍连有神通,因此到处跑。有一次,他跑到地狱中,看到一位印度教大师投生于地狱中。这位大师请托目犍连传信说,他在人间的弟子们,把他的骨头等建成一个塔,且很多人去转绕,因为位于十字入口,因此也很多人、包括佛教徒、佛陀等都去转,当佛陀经过去转时,对他造成很大痛苦。当目犍连尊者去传话时,这位大师的人间弟子怒说:「我们大师是何许人也,你分明是侮辱我们大师!」因此大家把他打得半死不活,后来尊者因此去世。当然我们想不通,他不是神通第一?怎么会被打得半死不活呢?当时他被救下来时,目犍连尊者就说:「我连想要神通的想法都没有。」因为这些声闻缘绝的阿罗汉要神通时,必须要入定,而他入定时观到,因为往昔他曾有一世打死过人,故今生果报是被人打死,因此,尊者虽然神通第一,但神通仍不敌劫难的业力。因此,我觉得我们不要在佛堂上随随便便摆放上师照片,或装藏时,有时会放入上师名字或施主名字等等,这样都不太好,大家要注意。当把照片、密宗本尊像放在佛堂时,我们要注意一下。我看到有些台湾不正宗的、自称佛教的团体,把所有佛教佛菩萨和道教神明都放在一起,可以认出很多,例如哪吒三太子、观音菩萨、土地公等等,都放在一起,会觉得「你今天怎么跑到这里?」一起请客一样。传承皈依境也不会是随便乱放,先有上师、佛菩萨,左边有僧众、下方有护法等,虽然实际上是众生平等,但我们表象上,还是需要有一些规矩,这样会好一些。当然,摆设佛堂时,每次都要请示上师是有些困难,自己大概有方向,除非上师说一定要放就没办法,如果没有明确指示时,放在旁边会保险一些。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4月3日 上午 8:04
其他

大宝法王 | 佛教徒的真正障碍,不是违缘,而是「失去信念」

因为对于目标高远者而言,「暂时的违缘」并不能算是困难或障碍,「不达到目的」才是障碍。对于修持者而言,暂时性的任何困难,都为你提供了修心的机会与修持的时机。
4月1日 上午 8:06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修行之道是痛苦的,那是不断地剥除面具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自由的迷失》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一旦我们走上许诺救赎、奇迹与解脱的精神之路,我们就被“灵性的金锁链”所系缚。这条镶嵌宝石、雕镂精致的锁链,佩戴起来或许光彩亮丽,但是我们却被它牢牢栓住;如果有人以为佩戴锁链只是装饰而不必受其拘束,那是自欺之说。一个人若以充实自我为修行的出发点,那是修行上的唯物主义,一条自毁而非创造之路。我们听到的所有许诺都纯是诱惑,我们期望佛法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有妙计高招让我们用以解决自己的沮丧、瞋恚以及性的困扰。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我们开始明白根本不会发生这种事!我们失望地发现,没有救主或修行法术的神奇力量可以依靠,反而必须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对付自己与自身的痛苦,我们也不得不放弃所有期望,了解了不能凭自己的先入之见,继续痴心妄想。让自己感到失望是件好事,那代表“我”与“我之成就”的降服。我们但愿能看见自己得成正觉,看着弟子们为之庆祝、礼赞、向我们掷花,甚而天显异象、地动山摇、诸天欢唱等等,但这种事永不会发生。若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开悟是死亡之极致——自我之死亡、“我”与“我所”之死亡、观看者之死亡,而且那是绝对的、终极的失望。修行之道是痛苦的,那是不断地剥除面具,一层又一层地剥开,其中也包含着一而再的侮辱。如此一连串的失望使我们放弃了野心。我们跌得越来越低,直到跌落地面,直到我们像大地一般清醒实在,我们成为低中之最低、小中之最小,犹如一颗沙粒,极为简单,毫无期盼。在我们落地之后,梦想与享乐的冲动无处容身了,此时我们终于可以开始修行。我们学习如何泡一杯好茶、如何安步直行而不东倒西歪,我们的生活态度变得简单、直接,而任何我们听到的开示、读过的书籍,都变得可以应用,那成为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我们正该像一粒沙般地努力,不抱期望,全无梦想。我们听过许多允诺,醉心于各种奇妙处所的描述,曾见过无数梦境,但是以一粒沙的观点看来,这些我们全不在乎了,我们只不过是宇宙间的一粒尘埃而已!而在此同时,我们的境况却是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事实上,那是既难得又充满启发的境界。如果你只是一粒沙,整个宇宙全部的空间都是你的,因为你既碍不着什么,也挤不着什么般地一无所有。你面对无垠的开阔,你是宇宙的君王,因为你是一粒沙。我们的启示来自于没有任何自我野心的失望,世界呈现出异常的单纯,同时也极为尊贵、开放。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3月31日 上午 9:03
其他

大宝法王 | 保持正念与觉知,不要任由情境将我们制伏

时间:2011年7月29日地点:美国纽约杭特学院摘自:法王演讲《悲心与心的真正本质》问:您是否能传授我们一个方法,让我们在处于忙碌的生活当中时,仍然能够回到当下并且认出我们的真正本质?
3月30日 上午 9:01
其他

大宝法王 | 法喜充满?一旦放生变成数量的代称……

摘录:大宝法王著《为什么不这样想?》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法喜充满?一旦放生变成数量的代称……如同前面我说过的,保护动物光凭着一股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正确观念。比如放生好了,如果没处理好的话,就会造成许多问题。其实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许多环保人士、科学家都会来找我,向我反映放生造成了太多太多的问题。我想对从事放生的人说:只是凭着爱心做放生是不够的,应该要符合科学的原则,并有智慧地去做这件事,这比较重要。
3月28日 上午 8:01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实修指导:禅修时的五个简要重点

我们修行的真正动机,将为修行的结果染色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3月23日 上午 9:01
其他

大宝法王 | 没有养成修持的习惯,就会将佛法和生活分开

对轮回无须气馁,逆缘和恶境是我们求法修行的因缘助道大宝法王
3月22日 上午 8:03
其他

丹津葩默 | 我们修行的真正动机,将为修行的结果染色

然后有个念头在心中出现:“你是为谁修法的?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代替世上不知道怎么修法的人们,所以,你如果觉得累,这该怎么办?”
3月21日 上午 8:02
娱乐

大宝法王 | 各种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迷惑,让我们看到幻象

但其实大如三界般的电影屏幕,和十几寸的小电视,两者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幻象,只是一种显现,而不是如显像般真实存在。
3月20日 上午 8:02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悲心是基于身上某个柔软处的感觉

摘自:《心如野马:转化烦恼的修心七要》悲心是基于身上某个柔软处的感觉,好像身上长颗痘痘,很疼痛,痛到我们不想揉它或抓它。洗澡时,我们不想在上面抹太多肥皀,因为会痛。痛点或柔软处就是一揉就痛,碰到热水或冷水也一样。身上的痛点,是悲心的比喻。为什么呢?因为即使在盛怒瞋恨当中、麻木不仁或懒散怠惰时,还是一直有个柔软处,某个可以让我们培养、至少不会弄伤的点。每个人都有那种基本的痛点,甚至动物也有。不管我们是疯狂的、沉闷的、强势的、自私自利的,不管如何,都有那个痛点,伤口(这可能是更生动的比喻)永远存在。那个伤口通常造成很多问题,非常不方便。痛点或伤口有时候译成“宗教信念”或“神圣经验”,但我们不管这些。这和佛教无关,和基督教无关,和其它任何宗教也毫无关系。它只是一个伤口,非常单纯的伤口。有伤口其实是好事,至少我们还有别人可以接近的地方,不是随时都一身盔甲。我们在某处有个痛点、有个伤口,真该谢天谢地!因为有那个痛点,所以即使我们是“非常人”(墨索里尼或希特勒……)也能够爱。我们仍能欣赏美、艺术、诗词或音乐。痛点之外的地方可能覆盖着铁甲,但某个痛点永远存在。真是太好了。痛点就是大家所知的胚胎悲心、潜在悲心。至少我们的生命有某种空隙、裂缝,让基本健全的心智得以照射出来。标准可以很基本,我们的痛苦可以只是纯粹喜欢玉米饼或咖哩,但这就够好了。我们有某种开口,喜欢的对象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个痛点、伤口就好。那就是所有细菌的入口,它们从那里开始繁殖,占据我们全身,影响我们的身体系统,而悲心也正该如此生起。除了外伤,还有内伤,称为如来藏或佛性。如来藏像一颗被智慧和慈悲切割、弄伤的心。当外伤和内伤开始接触相通时,我们就会了解,自己彻头彻尾是由一个完整的痛点构成的,这称为“菩萨烧”。这样的脆弱就是悲心,我们再也无法防卫自己了。巨大无边的伤遍一切处,同时有内伤和外伤。内外伤都对冷空气、热空气和小波动很敏感,我们的内在和外在都开始受到影响。那是燃烧中的爱之火焰(如果你想这么称呼的话)。但我们对自己所说的爱要很小心。什么是爱?我们知道爱吗?爱是个定义模糊的字。在这里,我们甚至不把爱称为爱。在青春期之前,没有人会对性欲或爱情有任何概念;同理,我们还没了悟自己的柔处到底是什么,所以不能谈论爱。我们只能谈论热情(谈论悲心听起来可能太伟大了)。悲心听起来很棒,但其实它跟爱有点不同,爱很沉重,悲心是一种热情,意思是同情,用英文字根来看比较容易了解。倘若我们的皮肤有道伤口,治疗起来就很辛苦;但另一方面又很温柔。治疗的意图是温柔的,但疗程却非常艰苦。结合两者,你可以说是同时受到“艰苦的”治疗和“温柔的”对待。这让你转变为菩萨。你必须经历那种过程,就像跳入搅拌器里。你必须这么经历,跳入搅拌器并跟随它一起运作,然后你开始觉得自己在搅拌器里游泳。你被搅拌器“处理”之后,甚至还觉得有点享受!因此,只有悲心才能使你对胜义菩提心有实际的了解。换言之,纯粹逻辑、专业或科学的推论,不会让你有真正的了解。胜义菩提心的五句口诀是入慈悲之门的必要步骤。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3月19日 上午 8:02
其他

大宝法王 | 修菩萨的心,把佛法的精神和力量带到生活里

摘自:2018年法王在纽约与您视讯对谈我们每天要做功课,我觉得每天的这个功课也很重要,因为它有点像充电宝,要让电充饱自己。因为我们现在也算是初学者,
3月18日 上午 8:01
其他

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 每件事情的发生,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

摘自:大司徒仁波切著《转心向内,认出本觉》一个业力的完成,是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的,这样大家理解了吗?换句话说,每件事情的发生,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例如有些人久病不愈,医生也诊断不出原因,或者看了最好的医生,结果却做出了误诊!一般来说,一位有口碑的医生很少会做出误判,或者给错药的;或者就算医生做了正确的治疗和给药,但怎么都医不好;或者这个病好了,却生出了另一种病。这都是过去生中造了极大业力的一些证明。但有的时候,自己虽然生了重病,却能即时得到治疗,或者很快就得以康复,这也代表过去的恶业不是那么的重。总之,一切的发生,都是过去的业力和临时的因缘所造成,绝对不会是无因无缘而发生。有些人虽然衣食无缺,但就是心情不好,活得不快乐;有些人一无所有,但很轻松自在,就像是鸟儿想飞就飞、想休息就停在树梢上休息一样,自由自在。一般来说,一无所有好像代表着没有福报,是过去没有好好累积福德的结果。但也不一定是这样,例如密勒日巴尊者,他的一生都很贫困,事实上,如果不是如此的贫困,他大概也无法达成如此的修行成就,无法成就佛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贫困是过去累积了福德的善果。而前面提到偷错
3月12日 上午 8:01
其他

大宝法王 | 将负面的一切都转为助道的善缘

摘自:2014年教授《快乐的艺术》课程对于别人对己的毁谤及恶意攻击,虽然已对自己造成伤害,但自己仍去承受,站在输的一方,若众生毁谤自己之时,若被毁谤者是悲心和慈心的修行者,他就会去想“他毁谤我,但这并非他的本意,而是因为他已经被烦恼所掌控,罪魁祸首是烦恼,因此这人也是不由自主的被烦恼三毒所蒙蔽的,他对我的诽谤之行也是情有可原”,以此想法,就能将被他人毁谤的伤害降到最低,同时能更好的利益他人。
3月7日 上午 8:01
其他

大宝法王 | 佛法当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降伏自己心续的修持

总之,所谓的噶当派,意思就是佛法当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降伏自己心续的修持。因此,我们在闻思修上要永不知足,行善上也要永不知足,这是非常重要的。
3月5日 上午 8:02
其他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 详解空性禅修五次第的渐进练习

摘自:《空性禅修五次第》首先我们在第一次第要先建立无我;然后第二次第唯识禅修里,没有能、所,没有二元对立,我们安住在无二元对立的观点上,这就是我们心的真实本性;接着第三次第中观自续派理论里,更深入的指出,其实根本没有自心本性,所谓心的真实本性只是如虚空一般,我们要安住如虚空般的全然空无之中;接着是第四次第中观应成派,打破了真实本性如虚空一般的说法,更深入的指出胜义谛是超越了所有任何理论,并且没有任何心的造作;最后第五次第中观他空见,我们才提到如来藏、佛性。这五个次第是渐进的,一个比一个更深入细微且困难,当我们稳定的建立了一个次第时,再进行下一个次第的练习。而当我们了解了佛性之后,接下来再修持大手印就很容易了。第一次第无我禅修:所谓无我禅修,即是为了净除所有轮回的根源、烦恼的根本、痛苦的根源,以及一切我们认为“我”、“我的”、“我想”、“我要”的我执概念的一种禅修。第二次第唯识禅修:所谓唯识禅修,即大乘佛法第一阶段的禅修。为了净除一切迷惑的显相,也就是从无始以来,在业力习性的影响之下,而产生“能所二元对立”的迷惑显相,于是我们进行“能”感受的心,与“所”感受的事物之二者皆空的真如禅修。译注:所谓能所二元,即是众生看待一切内外现象时,常将“能”接收的内心意识,与“所”接收的外在现象,当成双方对立的状态,这种对状态,即称“能所二元”。第三次第中观自续派禅修:所谓中观自续派禅修,即为了净除将内、外一切事物、轮回与涅槃的所有现象视为真实的迷惑概念,所进行的一种禅修。这种禅修主张所有的现象并不依其自性而存在,我们应该依照这个见解,安住在有如虚空般的全然空无之中。第四次第中观应成派禅修:所谓中观应成派禅修,即是将我们的心安住在究竟的本性中,而这究竟本性远离一切的心造作,诸如存在、不存在、显现或空性等等,也就是将我们的心安住在超越所有概念造作,及超越所有思维觉知的状态中。第五次第中观他空见禅修:第五个禅修次第,就是所谓他空见、大中观。即将我们的心安住在心的真实本性、明光、如来藏之中(译注:即佛性),也就是安住在明空不二的状态中。它不仅仅超越“全然的空无”,也超越“远离心的造作”,同时也将我们的心毫无造作且自安住的安住在此状态中。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3月4日 上午 8:02
其他

堪布卡塔仁波切 | 以戒律和虔诚净化我们的修行环境

摘自:堪布卡塔仁波切著《证悟的女性》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在日常生活中,起分别心是很自然的事。你希望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快乐、成功,但别人的成功却很可能让你嫉妒或羡慕。因此,你必须对一切众生发展出平等的慈悲心。慈心和悲心在此密切相关,因为一旦你对众生发展出一种真正无分别的慈心,就会摧毁两种烦恼:嗔心与嫉妒。对上师及一切善知识的虔诚会消弥骄慢。常向上师遥呼祈求,甚至最简单的持咒,也能变为清净的。当你没有了我执,心就会变得非常清净。以前,你很愚痴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去为人处世,但修行了平等舍心、悲心、虔诚心之后,你就知道如何去消除嫉妒、嗔恨和骄慢了。环境对初修行者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在自律上能力较弱。初修行者就像树上飘下的叶子一样,没有风的时候,它就掉落平摊在地上;有风的时候,便四处飘零。同样地,如果环境充满了刺激心神的东西,而我们又缺乏自律力,就会无可避免地造作了身语意的恶行。因此,远离所有恶缘的一个平静环境,对初学者而言,是有必要的。若你因日常生活繁忙而无法独处静居时,就应知道,维持正确的心境并非一定要离群索居的;但在人群中和在独居时,都一样需要守戒。如果你研读八十四大成就者的传记,便能了解他们并没有离开红尘,相反的,他们完全投入其中,这是因为他们随时提醒自己,让心没有一丝恼障,因而成为大成就者。例如:吃饭时不应只图个人的满足。浸淫于佛法中很长时间的人知道,他们的身体就是本尊的坛城,因此,将吃的食物看成是对本尊的供养。如果知道你的身体充满了细菌和微生物,数目也很多,而觉得这种事很奇怪时,每次进食,你就观想将食物分给了它们,而非只是为自己在吃。如此,就能把心态由自私转为利他,那是很重要的一种心态。尽管身的清净并非指肉身的干净,但在你做精神修持之前,清洗一下,穿上整齐的衣服,还是很重要的。而且佛教对于沐浴的看法,有了另一层思考空间。在沐浴时,你会不经意地剥夺了许多肉眼看不到的众生的生命,但若能在沐浴的同时,持诵任何一个你所知道的咒,便能将沐浴的水转为治疗的水。如此一来,沐浴不仅能清净你的身体,也能治愈你的心灵。换言之,在行住坐卧中训练自己的心去为他人着想,就能将平凡之物转为善行。佛陀时代,有个非常年轻认真的和尚叫做朗琼,以邋遢率性闻名,也正因如此,他一点也没兴趣读书。别的和尚让他待在庙中,但要求他用扫把清理佛堂大殿。那是古远的从前,想像在一个不太开化的小国家里,没有水泥地,地上就是泥土,所以永远都有尘土覆在上面,这就是那个年轻和尚所要清扫的地方,永远扫不完。佛陀以善巧方法建议他在扫地时,不断的对自己说:「我扫尘埃,我要清除小小的尘埃粒子。」因此,他每天清扫偌大的佛堂时,就不断地重复这句话。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领悟到,消除尘埃整个的想法,就如同我们要清除迷惑与无明一样。他的心转为急欲清除自己的烦恼障,终于成就了阿罗汉果,而这只是藉着清扫房内而已。好的动机有非常大的价值,我们不应低估它。你的心态和你的精神界有很大的关系。讨论菩萨行的经典指出:开门、关门是一种中性的行为,通常不会累积善业或恶业,但你却能以一种让我们可以累积功德的心态来做同样的事。例如:开门时,你可以观想自己正为一切众生打开解脱之门;关门时,你也可以想像自己正为一切众生关起投生恶道之门。如此一来,你便能随时都保持在禅观中,培养出使自己的精神修持成长的果实。藉由菩萨愿心,这些平凡之举都能转为功德的累积,并能以同样的发心将一切行为由恶转善。身体与语言的行为反映出你的心,恰如镜中之影,若你做个鬼脸,镜中的你也会做个鬼脸;若你不做鬼脸,镜中的你也没有动静,只要你能控制自心,身体和言语都会依从而行。西藏有句俗话说:维持正念什么都不做,也比怀着邪念认真修行来得好。戒律是保护你不受世俗诱惑的关键。戒律能持得多好,就要看你对它的认真程度而定。若你没能好好地持守,一件小事就会让你破戒;但若你很真诚,就算面临极大的困难,也不会做出任何事来破犯誓戒的圣洁。要建立起戒律的神圣性,好好持守它是最基本的。例如,虽然我们认为全身都很重要,不过眼睛却是最重要的部位。任何时候危险发生时,我们都会眨眼以保护双目和全身;同理,持守任何受过的戒律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每早一睡醒,就默想:「今天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我都不要毁戒。」晚上回顾一天,若无破犯戒条,便应觉高兴,并怀喜悦和仁慈的心。常常默想你的誓戒,让自己对它感到熟悉。你必须非常谨慎的检视自己的戒律,这些誓戒在密籍中称为三昧耶。在你受戒之前要先考虑一下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免将来利用它来做为一个藉题。如果你的文化传统看起来和戒律并不相合,但也不完全抵触,那么就不算是不当;但若传统的生活方式确实会毁掉誓约,那么受戒就不适宜了。在你受戒前,一定要学习将它视为比任何其他事物都还重要的一个神圣约条才行。在做社交活动时,只要你不觉得别人做什么你就非得跟随不可,这样就不会犯戒了。单单和他人相处并不犯戒,还可能由于自己持戒而利益帮助了他们。你的责任就是守戒,而非去批判他人。倘若你不饮酒,就建立起一个好榜样,播下了一颗好种子,你可能引起那些人的好奇心,而带领他们走上学佛之路。只要自己守好戒,就能打开许多人的眼睛。如果你在行事前能想:「我不做任何违背佛法的事,我的一切作为都将依照怫法的原则而行。」这样便会对我们有帮助。每天常常的这样提醒自己,由于心理有了准备,因此,突然遇到困难,也便能加以容忍了。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人批评你,甚或贬责你。同样我们可延用前述如护眼的方法。因为做为一个修行者,你的责任是在于照料自己的行为,而非指出他人的毛病。试想如果你对这些批评贬抑感到认真,精神就会受刺激,因而生起极大的嗔恨等恼障。我们修行佛法的人知道,最大的恶业,通常都是因为嗔心大起而来的。了解到这点,我们就会停止批评或贬损他人,这种包容会产生极大的功德。但这并非意味你不必去澄清批评,或说明误会,那些当然都应做的。但由于佛法是反对情绪上、或身体上的暴力行为,因此做为一个修行者,你便有责任保护自己,不造恶业,平息愤怒,对那些批评或冒犯你的人生起慈悲心。若你学会在遭受攻击时保持容忍,那么恼乱你的人就会成为你的法友,因为他或她正在助你培养宽容的心,将一切转化为功德的累积。你无法找到比那更好的法友了,当然,只要你还是个菩萨。在修每个法的开始,你要发心利益一切众生,并舍弃一切烦恼。在修法过程中,你的心可能会散乱,但由于以正确的心态开始,因此小小的散乱并不足以摧毁你的功德。最后,要记得回向,将功德和一切众生分享。这样的修行方法会使你的修行具很大的功德。在工作时,你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若你是以纯净的心来修行,那么在工作时保持修行之道,就会变得很简单,不费一点力气。否则,即使花了很多时间修行,若心无法避免恼障,也还是无法追随法道的。这不是修行本身没有效益,而是你将不净的心态混杂一起了。晚上睡觉前,坐下来稍微想一想是很重要的,即使只有五分钟左右也行。想想你每天所做的事,问你自己是否做了任何违背佛法的事。若做了,应感惭愧,并下决心明天不再重犯,这就是你要如何强化自己决心的方法。如果不能每天检视自己,便对任何自己所为,或对或错的,失去了明察的心。而唯有先学会把和谐带给少数人,包括自己及家人,你才有可能把力量伸展,带给全世界和平。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2月25日 上午 9:05
其他

大宝法王 | 佛法并非只为人类,而是要利益普天下一切苦难众生

摘自:2012年大宝法王《百段引导文》课程佛法并非只是为了人类,而是要利益普天下的一切众生。平常我们总在讲人权,总讲着人类的权益,其实,我觉得这只是吃饱了撑着,非常丢脸的话。如果我们看看动物,动物它们连权益都没有,谁剥夺了它们的权益呢?都是我们这些人类,我们没有给它们权利,反而还剥夺了它们的权利,如果相较于动物所遭受到的痛苦,那么人类的痛苦,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痛苦了。如果动物可以开口说话,它们一定会把我们告上法庭,然后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为自己辩护,只能说“因为你很好吃,所以我才杀了你,吃了你。”
2月22日 上午 8:03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愚痴、贪着和瞋恨其实都是禅修功课的生命素材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由于情绪大多很清晰且持续,因此它们是比念头更有用的禅修助缘。我父亲和老师们教我,情绪基本上分为三大类:正面情绪、负面情绪,以及中性情绪。
2月21日 上午 8:01
其他

大宝法王 | 将佛法带入生活,是指将佛法作为烦恼的对治法

在此我觉得,如果自己是佛教徒,是不需要表现做作,并非你持有众多佛教用品,就可称是非常好的佛教徒。「佛教徒」是自然而然显现出来的,而非刻意在人前卖弄、刻意的去展示炫耀佛教用品,或刻意去大声念诵咒语等。
2月18日 上午 7:59
其他

大宝法王 | 以悲心的真诚之绳,将整个世界连结起来

摘自:大宝法王著《崇高之心》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无论你将精力投注在哪个领域,主要的重点是把你最崇高的祈愿,带到所有的行为上。首先,创造一个和这些祈愿相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从做一个好人开始,然后,你可以提供身边的人有益的机会来做相同的事情,并且积极地尽你最大的力量,为他们带来快乐和幸福。如此,你的人生就可以达成双重的利益: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在你有了崇高的愿望为基础时,不要停留在只是希望的层次。最初在你心中生起的愿望,即是引生现实世界中重大成果的连串因果当中,最初始的环节。例如,当你在一个饱受严重干旱之苦的地区,你或许无法看到任何绿色的东西,甚至用想象都做不到。当你想到自己要做带来第一滴水的人——开始引入水流并让它持续灌注,一个崇高的愿望就产生了。一个微小但大胆的愿望促使你开始行动,从这里开始,它持续下去,扩大了所产生的利益。你的崇高祈愿让你成为先锋,它们使你成为英雄。你或许是将精力投注在一个议题上,但是你的目标却更加广大。你可以预想到会有多方面的影响,无论任何时候,你所努力的领域都不是你唯一关心的事情,你真正的目标远胜于此。就最广义的角度来说,你的目标是让善美遍满全世界,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在如此广大的格局中行动,你永远都会生起新的愿望,并获得达成这些愿望的新动力
2月16日 上午 8:06
其他

大宝法王 | 无贪,是转变你的角度,让你有更开阔的视野

摘自:大宝法王著《崇高之心》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想要纳取或排拒我们感知到的周遭事物,是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一股极大的力量。我们不是放松的欣赏其他人,而是不断拼命去取得我们想从他们身上获得的东西,并且避开那些我们不想要的东西。基于这个原因,为了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要处理我们的贪着,以及我们的嗔恨。从观察我们对贪着和不贪着的认定开始,可能会有帮助。一般大众的观点会让许多人质疑:没有贪着的话,人际关系是否还可能成立?我听过有人说,如果没有贪着的话,就不会有亲近的人际关系。人们试图去诱发他人的贪着,以此为基础来展开和这些人的关系。他们把贪着当成是一种钩子来运用,企图把人们拉向自己,而且真的让他们“上钩”。如果你觉得很难想象,在没有贪着的状态下,如何还能存在温暖而健康的人际关系,这就表示你把冷漠疏离和没有贪着这两者混为一谈了。冷漠和无贪是截然不同的。冷漠的意思是一种没有感觉的漠不关心。相反地,没有贪着时,健康的感受就有足够的空间得以茂盛开展。这是因为贪着会让你完全着迷于某物或某人。例如,你无法停止去想某个你遇见的人,你觉得这个人将会让你的生命变得圆满完美。你的心完全都被占满了,你的心被有关这个人的念头所占据,使得你几乎无法去想任何其他的事情。你所有的思维似乎都已经不需要你自己来想,在贪着的符咒之下,你只能跟随着它,就像一只困在蜂蜜当中的虫子那样动弹不得。我们变得无法招架外在的困境,就如同我们变得无法抵挡自己的贪着一样。例如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我们可能会觉得各种状况从四面八方包围着我们,而且逼得我们走向不想去的方向。在处理贪着和处理困境时,我们的挑战都是要自己去弄清楚如何才能掌控事情。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新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处境。当我们觉得被某个状况击败时,虽然那个状况确实就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心理上将自己从中抽离出来,用一点时间从新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例如,如果觉得自己好像正在水中慌乱的挥舞手臂,而且快要在某个问题中溺毙时,我们可以试着想象自己坐在山顶上,俯瞰下面山谷中自己的处境。这提供了我们看待事情的不同角度,而且可以让我们看到与以往不同的回应方法。我不是建议你封闭情感,或是脱离那个状况。当然,你还是和这个状况有关,也依然涉入其中。但是如果能够在心理上从其中抽离出来,你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检视自己的处境。你创造出某种第二个你,也找到了可以提供新思维的第二种视角。“无贪”的意思并不是与某人分开,或是无法充分地参与一段关系。相反地,“无贪”是转变你的角度,让你有更开阔的视野。想到我们的贪着引生的所有痛苦和迷惑时,让人很好奇的是:要看到贪着本身是个问题,会有多困难呢?关于这一点,我想了很多,在我看来,我们之所以很难认出自己的贪着是个问题,是因为我们有向外挑毛病的强烈倾向。对于自己的问题,我们习惯向外去推卸责任,而且常常把自己的不快乐,归咎于外在的因素。“问题出在哪里?就在那里!”当我们贪着的对象无法让我们快乐时,我们认为问题是出在自己贪着的对象上,而不是在深植于我们身上的贪着感。然而,贪着是个严重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我们的执着显然是以追求自我满足,以及达成自己的意图为目的,就这层意义而言,贪着也是我们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贪着是奠基在自私上,例如,我们去接触自己贪着的人时,通常不是以他们的幸福为主要的出发点。一旦深究下去,你会发现,他们给我们什么感觉,以及我们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才是我们更感兴趣的事情。在一段贪着的关系中,当事情变得无法让人满意时,这种情况就变得十分明显,总是把问题怪罪在另一个人头上。此时,会有一种感觉:“为什么我要改变?应该是他(她)要改变。是他(她)惹出这些麻烦的。”
2月5日 上午 8:01
其他

大宝法王 | 对轮回无须气馁,逆缘和恶境是我们求法修行的因缘助道

出处:《狮子奋讯》DVD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有些人认为,反正现在是末法了,怎么做都没用了,已经是五浊恶世,怎么也无法与先德时代相比了。但是真正说起来,一切都端赖于自己的精进,跟时期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甚至因为有恶世之因缘,由于认知到五浊恶世的本质,而能于法上的修持更生起力用。我们雪域西藏的过去古德尊宿们,皆是在逆缘、恶缘会遇时更奋起法之力用。没有人是舒服轻松的修成就的。噶玛巴米觉多杰说了一首偈子:“过去祖师大德们,因为产生出离心才进入了正法之门。”
2月3日 上午 9:03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处理和转化各种困扰,把它们当成通往开悟的旅程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心如野马》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损失和挫折的本意并非是真的痛苦,只是游戏而已。它是说你因为不如意而有点恼怒,也就是我们一生都在经历的小事情,和真正的痛苦无关。我们并非永远如意,并且总是为此而失望。如果我们把钱花光,或撞到某人的车子,我们就会憎恨某物、某人、甚至自己。这不是真的苦,只是困扰罢了。
1月31日 上午 8:01
其他

大宝法王 | 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治疗心病,治疗我们内心的贪、嗔、痴烦恼

判断行持是「善」或「不善」的关键,就是「烦恼」秋阳创巴仁波切
1月30日 上午 8:01
其他

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罗卓泰耶所撰写的《莲花生大士简传》

莲师住藏五十五年又六个月,有四十八年是赤松德真王在位期间,七年又六个月是其后的王子继位。莲师在赤松德真王二十一岁时(公元八一零年)抵藏,藏王于六十九岁辞世。莲师又待在西藏数年,直到前往罗刹国为止。
1月29日 上午 8:00
其他

大宝法王 | 信心的门一开,诸佛菩萨就会冲进来

时间:2016年8月18日上午地点:印度德里古拉冈凯悦酒店摘自:法王教授《心经》课程很多时候,很多人会问我说,我的善知识、我的上师会在哪里?应该是东、南、西、北哪个地方?但很多人苦恼于找不到具德上师,或有缘善知识等,有点像是我要给他地址,姓名、电话号码为何,赶紧打过去。如果这么容易的话,我就直接把阿弥陀佛的电话号码给他。或许阿弥陀佛没有电话,可能他的侍者大势至菩萨,或观音菩萨会有电话或微信,直接找他们。
1月28日 上午 9:02
其他

堪布卡塔仁波切 | 成就菩提的道路上,修“忍辱”是必要的功课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好好想一想,小偷、强盗、死对头等等这些所谓的仇敌,实际上是我们最亲近的眷属,多生多世之中他们都曾经是我们的父亲、母亲、对我们具有大恩,这如何能算是仇敌呢?
1月27日 上午 9:00
其他

嘉察仁波切 | 文殊菩萨亲授的四句佛偈详解

时间:2016年10月23日中译:伦多祖古萨钦衮嘎宁波遵照上师巴日译师指示,在修持文殊法门时亲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亲自为他传授了四句言简意深的佛偈。即:若贪此生非行者,若执轮回非出离,若求自利非菩萨,若生执着非正见。虽然此偈出自萨迦派,但却在藏传佛教中得到广泛弘扬。若贪此生非行者入行论中说只想着今生者叫作孩童,思维来世者则称为正士。因此,要想成为一位真正的修行者,不能只思考今生的快乐,而是要思量来世的安乐而精进修持。今生所有的快乐,转瞬即逝,不会恒常驻留。如吃饭一件简单的事,前后也有很多的麻烦,首先要去买菜,然后要忙里忙外的做饭。然而饮食所带来的快乐却只是那么一小会儿,之后又要洗碗收拾。因此,今生的快乐仅仅是在两个长久痛苦中间的一小段短暂的快乐而已。而依靠修法所得到的快乐,却是长久的。若执轮回非出离现今的快乐很不容易获得,然而却消失的很快;痛苦很容易产生,却很不容易消退离开。因此,不止今生的快乐,贪执来世人天的快乐也并非出离,因为人天的果位也只是暂时的快乐,并没有从痛苦中解脱。若求自利非菩萨即便是在世间法中,如果一个人只考虑到自己,也会被认为是坏人;如果一个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也会被视作好人。大乘佛教的根本也是以利他为主,因此,当你在得到菩萨戒后,即便你不能遵守所有菩萨的学处,但只要你记住一点,不忘却利益众生获得佛果的希求心,那么就不会破失菩萨戒。若生执着非正见大乘佛教中说只要有我执和执相就会有不清净的见解。我执由长期积重的迷惑心而产生,心又造业,业又产生种种相,这就是佛教提到的「相由心生」。因此,如果自心不净,那么,所显现的一切也都会成为烦恼,然而若心清净,则不会产生任何的烦恼和痛苦。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1月17日 上午 9:22
社会

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 以此“五力”为修行的基本原则,把修心之法纳入生活中

摘自:大司徒仁波切著《修行之道》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一切修心法教的精髓是以五力修行。(一)愿力此处之「愿」,在藏文经典中意即「投掷」或「发射」。一开始发菩提心时,我们是把自己的心愿投向获得究竟证悟和利益一切众生的目标上。一开始发射或冲刺就不断的继续下去,直到实际获得究竟证悟和利益一切众生为止。(二)惯于修行之力列为第一的愿力,藉修相对菩提心与究竟菩提心而实现。此二菩提心要稳定的、精进的以信心来修,而修行时间的不断增长即第二力。(三)潜能之力潜能,或谓种子,是属佛性的潜能。此种潜能我们都有,其力藉苏醒之善缘而活,所谓善缘即是福智二资粮。(四)净化与舍弃之力自无始至今,从今直到获得证悟,所有已生、未生之障碍,究其起因,皆源于「我」。「我」念念相续,依缘起法,不断再现。令「我」存活之缘,是为恶缘。从初得此解之时开始,直到洞悉「我」之本质为止,其间我们还不能不自利,但须是善性的自利。愿自己能得解脱以便协助众生,即是善性的自利;只求自乐,全不顾他,则是恶性的自利。因此,我们首先要除去恶性的自利,然后再除去善性的自利。逐步如是前进,极有必要。(五)祈祷之力祈祷之力,主要是指那能将我们所成就之善全部献出来与一切众生分享的力量。此第五力与列为第一的愿力相似,都是致力于普遍之善。运用此力,也能令我们产生对恶缘的正确态度。在祷告中,我们祈求自己能面对恶缘,将其转化为善缘或有利之缘;能了解恶缘:能感激恶缘的来临。上述五力指示我们如何把修心之法纳入生活之中。以此五力为基本原则,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况都能转为有益。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1月13日 上午 9:31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佛说:我示众生解脱道,道须众生自己走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明心之旅》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问:菩萨不是在救度众生吗?为何六道中依然有那么多受苦的众生?仁波切答:菩萨是在救度众生,但他无法救众生的业,为什么呢?佛陀也曾说:我示众生解脱道,道须众生自己走。
1月11日 上午 8:01
其他

大宝法王 | 实践心灵修养:一切都要从改变自己的作为开始

摘自:大宝法王著《为什么不这样想?》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曾有个男孩子向我诉说烦恼,他的父亲因生意失败,造成他从小和姊姊就饱受家庭暴力的阴影,长大后尝试要与父亲沟通,但父亲却说:「你不乖,你以前是很听话的小孩,现在却联合外人来批评我!」父亲的坏脾气似已根深蒂固,他不晓得该怎么办。如果这个男孩子什么也不做,只一味盼望父亲改变,那机会该有多渺茫?一切都要从改变自己的作为开始,而改变作为又得从认识和观察自己开始。比如说,以前你常常发脾气,当你下定决心开始了解、探讨自己的问题,慢慢地认知到「发脾气时,自己会变成另一个人」。回头想到发脾气的情况,说不定连自己都会吓到。因为不希望再重蹈覆辙,于是慢慢调整自己,在努力之下,你也越来越少发脾气了。获得这样的经验之后,就能更了解那些发脾气的人。以前,当你生气、别人也生气,双方处于龙争虎斗,谁也不让谁的状态,你可能比较不容易了解,也很难体谅对方。但是,当你对生气有了觉受,产生经验和了悟之后,面对那些脾气暴躁的家人或朋友,心里便能产生更多空间跟耐心。我觉得改变是要先从自己开始去调整,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发脾气,有些人生性脾气比较好,有些人生性脾气比较差。我在前面也有提过,无知、无明(烦恼)的状态,需要透过心灵修养来改变。所以我们要懂得自己回头去探讨、自己去经验,而不是发过脾气就算了。当我们能回顾,把这些事当作学习和研究对象,慢慢从中学习,才有办法解决问题,这也是实践「心灵修养」的方式之一。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1月10日 上午 8:01
社会

秋阳创巴仁波切 | 大乘道的起点从对自己温柔、不惩罚自己开始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痛快,我有智慧剑》根据大乘,我们基本上是扭曲的,沉浸在自我主义、神经质和迷乱当中,但同时却拥有所谓的如来藏或者佛性。「如来」的意思是「已经超越者」,指的是已然超越固着(fixation,执着)之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藏」的意思是子宫;因此「如来藏」意指「已超越者的子宫或本质」或者「佛性」。如同牛奶可以产出奶油,人类本身即有获致证悟的可能性。佛陀发现了此一基本事实——或说是可能性,且此事在其教导住世至今的二千六百年间获得实践和传扬。因而此时此刻,我们才能知道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菩提心是觉醒的自然状态,柔软而真实。你感到能够向别人敞开,对他人、对自己都能够表达温柔和爱意。传统上,据说连最狠毒的动物都有能力对它们的犊子流露爱意。因此温柔不是外来的,它肯定与生俱有。你也许会说全世界都恨你,但那不是真的。你也许会说自己没有与他人相爱或温柔待人的能力,但那同样不是真的。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你很快便会消亡。让你终其一生发挥作用、具有功能的便是温柔。温柔使你变成一个真实、可爱的人。温柔具有磁力,能让周遭整个环境变得柔软。温柔促成自己和他人的觉醒。而激发你梳头穿衣的也是它。我们通常忘记如此简单的逻辑,因为温柔,你才有能力和别人交谈并且共事。你有能力开门关门、在清新的空气中散步,也有能力微笑。这些都是不同层面的温柔或菩提心。菩提心的意思是「觉醒之心」,但佛性不只是心。它意味着你的整个组成和本质皆是基于佛果的状态。有些人谴责佛性说扭曲了佛法哲理,因为它可以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我」,但我认为这样的指控并不合理。我们可以相当简化地说,菩提心就像心脏移植:好比有一颗新的心脏移植到你身上,并胜过你之前所拥有的那颗心。但更重要的是:你本来就有佛性。它是你的本质,远远超过心的本身。在另一个譬喻中,菩提心与佛性的关系,可说是从城市的观点来看待云,或从太阳的观点来看待云。城里的人说太阳在云的背后,太阳则会说城市在云的背后。既有趣又重要的一点,是在于角度的不同。当城里的人看见太阳消失在云的背后时,他们需要确保太阳不会永远离开,也需要知道太阳不会因为越来越多的云层覆盖,而终至全然不存在。这是移植菩提心的基本要点:它向人们再次保证,太阳永远都在,就连它在云的背后时也一样。佛性的概念则是从太阳的角度而言,它穿越层层云朵而向城市显露自身。因此菩提心和佛性是相辅相成的。大乘以碑匾来象征不可摧坏,金刚乘则以金刚或杵来象征不可摧坏。碑匾就是佛性,包含了般若和悲心两者。就像电影《2001:太空漫游》里的石板一样。用巨大的石板作为象征是绝妙的巧合。在影片中,有人以非常神秘的方式触及了人性的可能性,它无法捉摸,却甚至从猿人的层次就已有显现。巨石板正是菩提心或如来藏的概念。它是我们的柔软点,却有庞大且难以改变的意义。于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在你之内的基本重大体验发生了。但当你试图操控那个体验或者碰触它时,它却不会发生。你无法掌握它。那种体验是无法触及的,它的去、来,都在同一时间。菩提心,或佛性,就如那块石板,巨大且永远都在。它是不变不坏的觉醒。佛性是基于温柔对待他人。我们对他人都有某种温柔感受,若非如此,地球早就枯竭了。人们会互相残杀,或彼此漠不关心。然而,这个地球已延续数亿年之久。原因很神奇:这是佛性的结果。毫无疑问,处处皆有佛性。整体来说,我们虽然恶劣、具侵略性,但总是依然向他人投射出温暖与慈悲,你可以试图以不同的论点来驳斥这个事实。然而,如果世界真的如此具侵略性且令人畏惧,如果没有人对悲悯和爱有感觉,我们会一无所有。人们创业或上班,不会仅仅是图个生存或赚钱而已,让我们对人们多一点信心吧,是尊重世界的时候了。我们不能说人们身上缺乏温柔和悲悯心。他们听到我们这么说,或许会非常震惊,但事实上,一直都有些个体们正展现着某种程度的温暖和柔情。也因为如此,佛陀的教法能慢慢渗入世界,原因就在于它的完整和无我。了悟佛性之所以可能,乃来自正念的训练。举例来说,吃饭的时候,你知道如何托住碗,如何拿起筷子,如何以良好的仪态吃得得体。藉着培养饮食的正念,你其实帮了自己一个忙,而毋须再激烈饮食或狼吞虎咽。【注:创巴仁波切非常注重正念进食。在1980年的金刚界研讨会中,创巴仁波切向他的学生介绍了「恰好斋」oryoki的修持,那是他采自禅宗传统的正规进食仪式。从那之后,恰好斋一直是研讨会和「达通」(dathüns,长达一个月的密集修持,译注:通常指一个月的奢摩他闭关)这类共修闭关的一部份。】
1月9日 上午 8:01
其他

嘉察仁波切 | 在成熟他人前,首先自己要先成熟:透过修持会带来的五眼六通,能利益众生

同时法眼也能看清众生不同根器,知道有些人适合修持密法,有些人适合显乘,有些人可能只适合修持止禅为佳等等。也因此,可以说出适合众生的法教,分别给予止、观、忿怒尊、寂静尊等不同教导。
1月7日 上午 9:31
其他

大宝法王 | 明辨个人与情绪,我们就永远都有可能把烦恼丢到一边

摘自:大宝法王著《崇高之心》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心智健全的人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痛苦。但是,人们一旦陷入烦恼的钳制时,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和灾难。我们都知道,最痛苦的一种煎熬就是没有自由。像这样的人没有自由,他们是可怕烦恼的奴隶。他们听命于他们扭曲、迷惑、耽溺、惯性的看法,身处在这种状态中,真的是非常痛苦。我们可能不时都会觉得很厌烦和不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保有除了嗔恨之外的某种身分认同感。相较之下,连续杀人犯、虐童者、性侵者,以及其他造成他人痛苦的人,他们完全无法让自己与他们的情绪保持距离。他们因为严重地扭曲事实而受苦,而且无法辨别自己在某个时刻所感觉到的,和“自己到底是谁,发生了什么事”的真正实情之间的差别。他们无法用我们一般所用的方式来看待别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该原谅他们的行为,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把这些行为和这些人本身混为一谈。有一个佛陀时代的人,他的人生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极为刚愎自用的人叫指鬘(Angulimala),烦恼的巨大力量带着他步入了歧途。不知怎么的,他以为如果杀一千个人的话,就可以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他非常坚决地要持续杀人,一直到杀掉一千个人为止,他深信这会让他达到精神成就的极致。他砍下每个被他杀害的受害者的大拇指,把它们串起来像花鬘一样挂在肚子上,所以他以“指鬘”(即梵文的“指头的花鬘”之义)之名而为人所知。指鬘一直持续杀人,直到杀了999个人,然后,他去寻找他的第一千位受害者。这个时候,他当然已经是恶名昭彰到人们一见到他就立刻逃跑。如果人们知道他已经到了某一个地区,就不敢走出门,通通躲在屋内,把门牢牢地锁上。唯一一个没有躲着他的人,就是他慈爱的母亲。她仍然非常关心他,担心他会饿肚子,因为知道没有人会愿意送食物给他,她就带了一些食物去给他。当指鬘一看到母亲走过来,他就决定要杀她。这一次的杀戮将能圆满他杀一千个人的任务,他认为杀掉自己的母亲,对他的成就而言,将会是再适合不过的惊人颠峰。佛陀见到指鬘将目标朝向自己的母亲,于是介入干预。他说:“与其去杀你的母亲,你应该要来杀我。”指鬘心中想,杀掉佛陀将会是一个比杀掉自己的母亲更了不起的收尾壮举,于是他立刻就放弃想要杀母亲的念头,转而要去杀佛陀。但是指鬘无法抓到佛陀,这个连续杀人者大喊:“停下来!不要跑那么快。”佛陀回答说:“我已经停下来了。你才是那个一直被自己的烦恼驱赶,不断在移动的人。”就在那一刻,指鬘首次清楚地看到,他和自己的烦恼是各自分开的不同事物,他和他的杀人冲动不是相同的东西。这个领会像闪电一样给予指鬘重重的一击,使他立刻停了下来。迷惑的情绪已无法再钳制他,他变成佛陀的弟子,最后成为当时最杰出的佛教僧侣中的一位。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和指鬘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也有相同的错觉,认为情绪上的混乱动荡是我们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它们根本就不是和我们分不开的东西。只要忆持着这一点,我们就永远都有可能把这些烦恼丢到一边,甚至处在类似指鬘的那种可怕状态下都能够做到。要原谅造成这么可怕的伤害,犯下这么严重错误的人,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当我们知道他们之所以会做那些事情,是因为他们被自己的烦恼所控制,我们就有了原谅这个人的理由。这或许不容易,但这是可能的。然而,由于我们知道这些伤害是由那个人的烦恼造成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原谅烦恼,也不应该认同他们的行为。当然,要将它付诸实行非常困难,但是这非常值得我们去尝试,因为将我们的悲心扩展到包含一切众生的利益非常大,而且,心中怀着怨恨,对我们自己的伤害也非常大。当我们发现有一个人或一群人正打算要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回应可以是让自己不要做出类似行为的决心更加坚定。如此,我们就可以在心灵上和情感上,真正将这些逆境转为我们自己的顺缘。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不喜欢那些伤害我们的人的行为。我们不喜欢他们的行为,是因为那是错的,而且是负面的。由于他们行事的特殊方式,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有正当理由不喜欢这些人,但是,我们应该要想到,我们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他们。我们的不喜欢,是因为见到他们的某些行为和特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想一想,那些特质或行为出现在任何一个人身上,甚至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也都不会喜欢。然后,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怎么可能会希望自己心中有那些特质,或者用那种连自己都不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给自己理由不喜欢自己,既然我们觉得这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时候是错的,如果我们也做类似的事情,在自己的眼中看来,就会觉得自己是错的。这并不是觉得我们比他人优秀的问题,而是我们不想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行事。因此,当我们在他人身上见到这样的特质或错误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更加努力,来确保我们自己不会容许这样的特质在我们的心中生根,连一丝一毫都不可以。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1月6日 上午 10:37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当我们把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上时,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佛法

摘录:噶举人法集《止观禅修》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为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快乐?此因由于我们缺乏慈悲,自私心重,只想自己得到好处和舒服的结果,因此,反而受到很大的痛苦。这就好比一条毒蛇,一条凶猛的毒蛇。只要我们稍微去碰到它,它就马上昂首,露出利齿,随时准备反扑一样。毒蛇只顾到自己,别人碰一下就起瞋念。而自私自利的心就如同毒蛇一样。通常我们一个钟头即能做完的事,却往往由于自私的心态,或随时可能爆发出来的脾气,而不得不延后到一年半载才能完成。世界上所有战争都是由一个很小的地方开始的。好比放在我桌上的茶杯,我就要放我桌上,另外一个则说要放另外一张桌子上,于是我们便吵了起来。这个杯子原本只是一样小小的东西,但由于我们没有相互听听对方的意见,也没有宽容的心,于是就在心中引起争执,甚至到最后拿刀相砍。同样的道理,有些朋友本来感情很好。但有一天,其中一个的态度表现稍差时,另一人就想分手。他会说对方的眼神不友善啦、态度不好啦等等,然后就在自己内心起了瞋念。这些问题都来自于我们不了解,也看不到自己本身问题和缺点所致,所以产生了种种的痛苦。通常由外在的地、水、火、风等四大所引起的痛苦是暂时性的,而轮回本质的无常所引起的痛苦则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但一些根本微不足道,导致自己残害自己的行为则是由自己所引起的。一个人若有慈悲心,便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而能顺顺利利的勇往直前。计划一年完成的事,也许一个月就完成了。由于他有利他的发心,以及慈悲、智慧,所以做任何事都不会慌张而能顺利进行。世界上有些小吵闹是难免而且必要的。好比一个人专做坏事,不仅害人也害己,所以我们不得不用尽方法去劝他,去骂他,甚至去阻止他。只要我们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帮助他,是善的、是慈悲的,我们就应该出面,而非躲起来。若我们的心完全是慈悲、是利他的时,我们就会有一种说服力,有一种善巧方法去说服他。就算他不听,也无损我们,我们也不会伤心。因为我们是带着慈悲心去和他沟通的,若他不接受,我们也不会产生烦恼心。因为我们的心是为他好的,所以我们有勇气去改正他,而任何情况或结果也都不会影响到我们。修习佛法完全在于我们一个心的动机和出发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只要发心是利他的,它就是佛法。有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世间法与佛法是两回事。其实世间法就是佛法,这两者可以互为应用。但大部分人却把佛法想成是另外一个很特别、也很难做到的东西,而世间法则又是另外一种。其实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带着善良的动机,在行住坐卧吃喝中都保持着善念,尽量不去伤害别人,尽量应用我们的慈悲和智慧去生活,那么凡事就都是佛法,也凡事都会顺利。让我们仔细想想,有些人就自己在修行,但他不知道自己修行的动机在哪里。他坐在禅垫上,摆着一副很好看的修行姿势,然后又是点灯,又是绕佛,又是烧香等,但心中则是充满贪瞋痴以及对世间的欲望。当一个人的欲望混合着贪瞋痴时,则一切举动都会转为不善。所以当我们把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上时,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佛法。当我们的生活有佛法时,就是最快乐的时候了。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1月5日 上午 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