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集团化的五大动因!

民企管控 华彩集团管控 2022-08-05

温馨提示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前言

一般来讲,初级集团就意味着一个企业刚刚开始把业务扩展开来了,要组建集团。一开始由不会到会,从多个单体公司到形成一个刚开始还很表象,但是功能不全的总部,管着若干个子公司,再逐步地一点点地把企业集团化,这个状态我们把它叫做初级集团的管控。


这时候有几个特点:试错性强;总部很弱,管控关系尚未建立;人不够派,靠手段来弥补;业务两级化,管控无章法;共性小,难以制度化。

 

其实一般的管控模式所体现的共性规律和特点,更适合于管集团化了一段时间,在集团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优势的一些企业,可以更好地使用这个模式、模板和制度。


而刚刚初级集团化的公司,还没有步入共性的模子,还处在高度个性化阶段,还没有走到共性的路子上来,共性的特点非常小,很难得用制度化去解决问题。


以上特点决定了初级集团的管控,其实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以上诸多基础特点,造成了初级集团化的难度,另外因为三十年的高速成长,也推动了数量庞大的企业快速的集团化。


大家一定非常关心的是:使得企业集团化的动因(推动力量,外部条件,环境因素)是什么?其实这些动因即是企业为什么要集团化的答案。本文就着重为大家讲解这5个动因。

成长型企业集团化指导手册

成长型集团的管控全景图鸟瞰

初步集团化遇到的典型问题

应对高速发展的挑战,不得不集团化

成长型集团常见的土法管控之误

成长型集团的总部建设

成长型集团对子公司管控的三个模式

成长型集团管控的三个抓手

成长型集团管控的十二条主线

为了帮助要那些刚刚开始集团化、刚刚探索集团化管控、刚刚开始下决心梳理集团管控体系的企业,我们将就成长型企业如何集团化进行深度讲解,开设一个相关专题系列,上方表格将提醒您更新的进度。

第一个集团化动因——产能扩大


企业发现以下因素时,会加速扩大产能,竞争对手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类似的产品;还有更多的市场能接受这类产品;如果持续地扩大产能的话,降低成本的话,可能会收复失去的江山,可能将竞争对手挤出去。


过剩竞争是一个动力,市场的广大是一个动力,对低成本产品的接受程度是一个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动力,不同市场的品牌信息不对称,不流动是一个动力,等等这些动力,使得开始一个企业决定产能要扩大。


产能一扩大,最起码会出现若干的分厂、车间,乃至于异地的分公司、子公司。一旦这样的扩大,就立即带来复杂性。原来的单体公司管理手法就不行了。


有些分厂、分车间已经干得非常大了,或者不同的分厂或车间做不同品质的产品,或者做即对自己配套,也对外销售的上下游的产品,这时势必要出现独立的核算单元,而且核算单元越划越小,把责任和压力一级一级往下传递。

万向集团在它发展之初,有一个最重要的成功经验,那就是无限划小核算单元,把责任更深的落实到车间班组长,制造工人身上。


总部也慢慢形成了,而且在品质的管理过程当中,在制造过程当中所操的心也慢慢变成一些宏观的,制度上的安排,以及对核心人员的管理,否则很难想象,以一个人员素质不太高的,管理体制不太厚的,非制度化、非流程化的企业,能够迅速完成产能的扩张。子公司独立核算,使得总部可以抓大放小,是解决当时产能扩张瓶颈的法宝。


 第二个集团化动因——上下游一体化


上下游一体化的时候,其内部交易和传统的市场交易是不一样的。上下游一体化希望产出的最终产品,其最具竞争力和性价比最高的,而不是在每一道环节上都赚钱,这时候就会出现让某些环节赚钱,让某些环节不赚钱,就出现了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


所谓成本中心,只要按质、按量,把这个东西生产出来就好了,你不要求他产生利润,他的整个薪酬和品质,只和产量挂钩,而不和他这个板块所产生的利润挂钩。


所谓利润中心,不仅要按质按量把东西生产出来,而且还为这个板块的利润负责。


在同一个企业体里面,有些机构,有些子公司或分公司是成本中心,有些是利润中心,这就使得企业开始涉及内在的一种东西,我们把它叫做内部交易体系,内部交易体系包括上游把货卖给下游以后,到底如何定价,还包括每一个业务单元定位是什么。


就像一个家庭不得不考虑谁牺牲,谁去种地,谁去上大学,谁为大家服务。需要统筹、调度、甚至局部牺牲。


在一体化管理过程当中,企业要扩大规模,要扩大客户规模,多个子公司无法简单整合成一个一体化的大的价值链,它们是物理上堆积起来的,业务上是散的,需要你要把它整合起来,打通墙,架起桥。

我们以某一个车辆厂的一体化运作为例。


众所周知,生产汽车需要五大环节,第一环节是模具,第二环节是冲压,第三是焊装,第四是涂装,最后是总装。这五大工序需要很多工厂的整合,而且大量的零部件要从外部采购,构成这么一个非常庞大的关系。


此时如果每个公司都独立运作,按照追求利润的手法,层层加价,把成品市场化销售给下游,下游再把它整合在一起,再市场化销给下下游,到最后总装出来这个车就奇贵无比,根本销不掉。怎么办?


这就是某家汽车企业碰到的困惑,他们的产品性价比与竞争对手比毫无优势,汽车做的非常好,就是销的不好,整个公司就转不动了。


我们首先问该企业负责人,你是怎么内部交易的?他说是按市场价内部交易的。因为有太多的案例和事实,这是典型症状,我们就立即知道,这就是问题所在问题——如果所有的环节都按市场价交易,每一个上游都获取了他相应的利润空间,所有的成本都反应到总装环节价格,就毫无市场竞争力了,但企业的本意并不是获得前面工序的利润(其实利润很薄),企业真正要获得的利润是总装利润。


所以一体化运作在这里就要做一个有趣的大卫·柯勃菲尔式的魔术。首先要求所有环节都必须严格按集团所规定的出厂价交易,而这个出厂价都令到除总装外的各个上游亏损,大家都痛的哇哇叫,但总装出的整车定价是低的是有竞争力的,甚至每卖一台车就亏损一部分,但销售就变得容易。

但是大家会说有什么用?每销售一台整车就意味着各个环节亏损很多!其实在规模化的世界里有一个量、本、利三者之间函数。数量越来越大,成本越降越低,利润随之越来越多。该集团大力气推销这种亏损整车,等销量过了临界点以后,量带动了成本的消化,成本的消化将带动了利润的提升,很多公共成本、变动成本被摊薄了,刚性成本也因数量的众多被摊薄了。导致量、本、利三者之间的函数变化,我们会发现有些上游公司开始盈亏平衡了,销量再推到一个点,发现所有的上游都已经盈亏平衡了,甚至有些上游已经开始赚钱了,再推到一个量,所有的上游都开始赚钱了,甚至有些已经行业里面是佼佼者了,因为产能大了,学习曲线出来了,成本竞争力也强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非常坚强的产业链条,硬生生把一个产品在市场上烧出来了。这种工业赌博是单体公司干不了的,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往往在这方面会形成越来越强的自信,越来越精细的操作手法。


在这个过程里面,如果总部没有一体化能力,总部对子公司不能产生各自分工——甲该干什么,乙该干什么的这种指挥能力,或是总部不能精确地测算盈亏平衡点是什么、财务敏感点在哪里,或是不清晰应该让谁亏、让谁赚、社会上哪些工艺是重复投资过多的话,那么集团把它扶持起来也没有用。


但有些环节,产能还是投资不足的,可以用集团内的哺育效应把它养大,哪怕是目前亏得很,但是总部继续还给这个环节投资,真正把它养起来之后,它就具有竞争力。另外它还可以去给别人做活,因为这种产能在社会上是稀缺的,总部对所有的子公司不仅要调控,而且要对所有子公司配置未来,对他的命运要进行设计,对各个子公司未来会扮演什么角色要进行一个设计。

 

 第三个集团化动因——跨地域发展


如果是同一地域的发展,大体来看还好办。举例:有个客户的所有子公司都分布在江浙沪境内,且都离上海相对偏近,他们公司的一种经典做法就是:每周一早上,集团的几个领导跳上一辆丰田的考斯特,每到一家子公司,就立即听汇报,召开现场办公会,处理若干问题,完后,再给子公司老总们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后,立即开到第二家。子公司间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走访路线,周五的下午回到上海。周六、周日在集团层面总有一些办公会,总有一些特殊的事情要处理,如此循环。

曾几何时这个公司管得非常好,在江浙沪地区也曾经赫赫有名,但现在这个公司的这种美妙的做法已经失去效力了,为什么呢?


因为跨地域发展,这不仅要求信息对称,管理连贯,总部和子公司之间要形成一个持续的沟通、决策的一个交流界面,更要求这个界面是柔性的。你不能假设你所有子公司都在江浙沪,你也不能要求所有子公司的数量,刚好使得你高管层跑得过来。


跨地域发展,使得那种以前靠自己的人格魅力,靠自己的眼明手快嘴利,靠自己一双明亮的眼睛,善于发现问题,靠自己的微观管理能力(甚至有一个集团老总,擅长在半夜翻墙头,从墙上翻到车间里去,在不惊动门卫的情况下,真实地发现车间里管理上的种种乱相而著称)等种种做法,指向一个尴尬的焦点——你必须是在当地的,你必须是熟悉的,你必须是跑得过来的,看得过来的,你用种种手段,恰好能覆盖子公司所有问题的,而且子公司很服你,慑于你的威严,哪怕你的管理里面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他也不来钻空子的。然后你不停地用微观管理来倒逼,使得他的问题不断地被呈现出来。


但是总有一天,你一开始跨地域,你之前所积累的这样一些当地化的土法的美妙的做法,猝然失去效果不行了。


怎么办?要开始在此地与远地、甲地与乙地之间设立协调功能。促进职能与资源的分享,也是对子公司的软性钳制。

一、同业跨地域

同业跨地域毕竟产能还是一致的,管理手法、管理要点、问题点,大致可沿用。之前积累的经验还不会完全废掉。


跨了地域以后,原先的一些手法会失效,本地多以手段为主,跨地域多以制度为主。本地以熟人为主,以人治为主,跨地域以白纸黑字的说清楚,讲原则为主。还没到法制的高度,但是已经不是人治的高度,至少是原则的则制,或者是框架的架制,来解决同业问题。


同业一跨域后,采购,营销,资金管理的制度,流程都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分享,需要总部的高效运作来解决。

二、跨业跨地域发展

一旦同时面对跨业和跨地域这两个问题,大家都感到寒自心肺的冰冷,经验不能转移,当地的资源不能转移,传统上的人治的手法,土法管控,都在跨业跨域这样一个极端问题下出局了。


跨行业对行业的运作手法、核心竞争力、激励手法、运作特点、优势劣势都搞得不清楚,更何况还有跨地域问题,管理的力度,制度所能起作用的程度,以及远程监督等人治手法都不能适应的话,就会面临挑战。


如何通过资源分享、职能服务,让跨地域的子公司,也能够感受到背后有个总部的优势。如何提高共享服务节省异地跨业子公司的发展时间,加快成熟化进程,促进政商资源,无形资源分享。让子公司在异地也能感受到总部遥远的能量辐射。这其实是管控运作的较尖锐的挑战。

三、新老班子冲突

因总部引进了大量的职业经理人,和老人手们正面冲突,已经令我们很头痛了,但是当新产业子公司有了职业经理人,就更让人挠头了。


常见的做法是,子公司一把手是总部派出的,而业务上的熟手,对基建、当地事务,业务等属地性工作,交由招聘来的当地干部,看上去很美,似乎几面兼顾了。

但总部派去的人是否有容人之量,有领导力,而空降兵是否好合作,能不能适应我们这种做法,这是个大问题。


甚至有些公司更绝,全新的空降兵,九死一生。因为在制度漏洞多,远程管控的辐射力还不足时,给空降兵了足够大的漏洞,和权利空间。集团文化的辐射力不足,空降兵只能微弱的感受到总部的种种正能量的感召。空降兵在此状况下很难自我约束。

四、分享带来的挑战

    前集团化状态,促进各个子公司自主经营,再激发其经理层的狼性,促进其成长。


但集团化使得子公司不可能再玩单兵作战,要集一部分权力,把子公司的若干职能切上来,使得子公司的运作职能自把自为了。


之前子公司处在计划不周变动补,制度不全调节补,调节不够关系补的自由状态下,总部让他们把若干权力交上来后,他们就必须在一些刚性的,不可越过的约束底下戴着镣铐跳舞,那些习惯运营过程自己做主的子公司老总们会感到巨大的冲击。


反过来说,总部也要把这集中上来的职能管好,要能够让这些职能服务于子公司。这需要集团横向协调职能足够强大和而且有力。


 第四个集团化动因——营销分公司的出现


生产型公司强了后,发现老受制于营销,所以要对发展或优化营销体系。极少数公司自身是做营销的,需要延伸到生产体系。


对营销分公司的管理和制造完全是两码事,它是另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是用制造板块的管理手法就能覆盖的。它的管理系统、政策设计、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社会层面、激励手法、用人手法,甚至人的行为特征,种种样样和制造不一样,需要形成新的一个体系。

 

1

第一个难题:产销之间的协调问题

所有的以生产为核心的公司,都经历了由强势的以产定销,经过若干次碰壁后,转而以销定产的过程。


其核心是如何在生产思维和销售思维二者之间进行平衡。做不好,就会使它要么萎缩到生产里去抗拒营销,要么做畸形的营销,乱搞无底限的授信,大搞广告战,成本战,希望把产能消化掉,但往往使得产能烂在肚子里消化不掉,最终把公司搞坏。


生产体系是个弱控制系统,它是基于设备、工艺、生产环境、产品的形态,天然的就有一些可控制特征。所以用不着频繁而强大地去对生产体系进行控制,本来它就有一些可固化的抓手在那里。


但销售体系相反,它是一个强控制系统,总部必须非常强的全程全员全方位控制, 但这和生产思维是冲突的,企业能不能从简单的生产思维体系转到平衡状态,是一个大问题。

 

2

第二个难题:总公司的对于产销的把握问题

总公司怎么从之前的这种善于从行政的、通过稳定的计划来管好、生产这种低意外、高计划、低弹性、低不确定性体系的状态,怎么切换而到能管理好营销体系,挑战巨大。


管具体的工厂、管一个基建项目很容易!但是一旦碰到销售就管不过来的,就说销售人员很调皮、不服管、生产体系低弹性、低不确定性,使得总部的人沉湎于用计划、用制度、用一个系统的安排和统筹来把工作做好。而营销的这种高变动、高调节、高控制、深控制、细控制、对政策、对定价、对渠道这种初级设计的高敏感性,使得它已经是一个很复杂的操作。正常企业用传统的手法,已经干不动了。


3

第三个难题:来自于市场和销售的挑战

市场是花钱的。需要统筹开发前期的基础建设,前期的投资,对市场的调查、进入、催熟、对市场的客户的分类。


而销售就是具体的把客户找着,把营销网络构建起来,把一些体系构建起来,把产品卖出去,二者之间冲突严重。

市场是总部功能的一个延伸,销售是总部管理监督的对象,怎么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初级集团往往摆不平的。因为总部刚开始不强,所以市场作为管控职能也不完善,而销售作为挣钱的部门一直受到重视,到一定程度,发现销售已经成独立王国时,再植入市场就很困难了。


4

第四个难题:在新旧市场之间关系处理

新市场往往是投入,砸钱进去,前期关系的拓展,客户的分类培育,市场形象和地位的建立,需要的是战略型干部。而老市场,成熟市场,干的是这种收割的任务,需要的是业务型的干部。


初级集团没有宏图远虑,不会战略性的做新市场,只能用短平快,一招鲜的做法,粗糙而惨烈的打下来了,立即派一个能守城的干部去精耕细作。如果打不下来,不去恋战,立即调头,去开拓另一个地方。


老市场就是我们的存折,不断往外取钱就是了,但老市场怎么不断刷新,让经销商,用户摆脱老眼光,重新认识我们,感受我们的发展,以及老市场如何不断植入创新做法,巩固之余,不断带来新的增长同样需要我们去思考。


新老市场平衡,不能光靠牛人干牛事,还需企业的营销管控来支撑。


5

第五个难题:营销的政策设计

在总部对产销两板块还不熟,市场和销售的功能还不熟,新旧市场的协调还没经验的情况下,需要把营销制度和政策尽可能完善,尽可能少漏洞的设计出来。而且随着利润缩水,竞争激烈,政策要不断调整的更苛刻才能不受大的影响,这就会伤害更多的经销商和业务人员。


这往往是当初总部在设计政策的时候过于宽松,没有给留出余量,即使最成熟的公司,这方面也很难得做非常统筹的兼顾,还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来弥补这块的沟通不足,更何况是新公司。


很多单体公司的营销政策,往往是企业家亲自在设计,营销政策里面设了很多对营销人员的,营销部门的一些诡异的激励点和控制。在前面大半年,所有人被它耍得团团转,但营销人员终于会找到它的漏洞,像一个游戏被打穿了,大量漏洞被找到,占到大量便宜。来年企业家再亲自来设计这种斗智斗勇斗狠斗刁的政策。


但是在集团化了以后,企业家已经不可能再重复这个动作,但多个产品的大营销部分的博弈能力比在单体公司要强大数倍,在公司的管理未制度化,文化没有到位,各个部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由谁?怎么样秉持怎样的理念来设计营销政策,怎么把主流问题都堵住,是个大难题。


6

第六个难题:营销网络

如何建成一个好的营销网络,使得这个营销网络不管是用经销,还是用代理,还是用直销,还是用混合形态,能够恰当地表达集团的优势,能够恰当地把集团的产能消化掉,且在营销网络的选择上,可以在日后随着集团的发展,集团有切换的能力和切换的自由度。这也是潜伏在营销体系中的一个大问题。


第五个集团化动因——内外销体系并存


外销转内销,或者内销转外销,是拓展市场,发挥已有优势之必须,但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内销的企业他会注重如何以适当的品质强有力地营销,通过对营销人员,营销网络的高效控制,把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具有优势的服务可以透过强有力的营销行为,营销人员的归属感和营销人员之间的隐性的类血脉关系推销出去。

而做外销则不然,外销只要具有成本竞争力,只要能够合乎于采购商的质量标准,公司就能很安全的回款,不用构筑复杂而难管的营销体系。


很多做外销的公司开始做内销的时候,他最痛苦的是营销体系怎么构筑,营销过程的信用风险怎么把控,无论如何控制营销过程,总会出现少量的呆帐、坏账。但时间积累到5年、10年的话,呆帐、坏账会积累得非常可怕。如果把呆帐、坏账收回来了,公司可能就赚钱了,但是很可惜,有部分恰恰是收不回来的。


内销转外销的时候也异常痛苦,诸如:如何和国际客户打交道,如何把品质提高到某个程度,内销时的品牌议价;市场主导权虽然消失了,但是要为某苛刻的采购商服务,还要按其质量标准来生产,出货。如果能够接到众多的大批量的订单倒也罢了。但订单往往散、小、杂,生产如何排期,如何采购,天壤于过去的大工业化生产,无意中被推到了柔性化生产,同时又得满足低成本,还要求在组织管理和运作管理上突破。


国内和国际,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拿国际产品来打国内,往往质量偏高,成本降不下来,各种指标不合理的居高不下,功能也流于西方的习惯,中国人接受不了。而且它的不管是品质也好,还是外形也好,都跟中国人所崇尚的功能,都不一定做到与时俱进,而且往往做不到。


而中国产品去打国外,首先是有一个渠道建立问题,习惯摸索问题。再次有一个产品的逐步接受问题。无论是怎么样,都使得一个企业里同时会出现内外销两个体系,而内外销体系,不是两个部门,而是使得把一个企业彻底撕裂成两个精神分裂的两个层次,两个层面。

 

1

对营销习惯挑战

内销以关系搞定,以乱中取胜,以规模取胜,以成本取胜,以低收入人群为主要诉求点的,以这个产品的低生命周期,高外线功能为导向的开发方式。


外销的低外现功能,高生命周期,低外观设计,高内在材料,低应用功能,高实用功能,品质导向,生产工艺导向,营销的习惯(先找到客户,找着进口商,对方考察能力,逐步给公司下单,一点一点地在尝试公司能力,不断地应试合格的过程当中,逐步把产能做大)都与内销有了巨大的不同。


中国很少能够同时把内外销做好的企业。内销往往是狼文化,侵略文化。外销往往是慢文化,信任文化。两套文化往往不能并存在包容性还不够大的初级集团。还有他们背后,总部高管层,到底把资源和注意力配置到哪个方面,如何不断取平衡,包容性不足是想都不能想的。

 

2

制度冲突

内外两套制度是不同的。很少有内销队伍可以彻底绑架客户的,但是外销人员绑架客户的大有人在,能够直接带客户跳到另外一个公司去的大有人在,怎么办?

制度到底怎么约束,管理哪些事情。到底怎么形成一个不同的能力来支撑内外销。制度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冲突。


3

评价体系冲突

内外销特性不同,对公司的功能不同,怎么评价他们。甚至有很多公司的外销,就是形成现金流就可以,返税后打平或微亏就可以。很多公司内销就是做品牌,拉升附加值,消化不了的产能拿去做外销。


总部怎么评价这两块,其班子,资产,营销网络,以及突出贡献到底分别在哪些方面。这些是总部要解决的。

4


用人问题

内外销的用人上面也不同,不光是个语言问题,其实也有一个秉性风格问题,外销的常年和外商打交道的这种开放,友善型,外向型人格,持续的高敏锐度、高人际、高敏感度的这种自律型的人,和内销的这种高拓展型的、高英雄性行为、高魅力性行为的人员,高冲动性,高兴奋感人格是截然不同的,怎么做好用人的问题。

以上四方面发展带来的问题多倍加速多维的出现,使得一个高速发展的集团,面临如此多的悖论,如此多的跑冒滴漏点,如此众多的崩溃临界点,如此众多的十字路口。它的选择看来并不多,集团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运作看起来是一条主要的路。

 

-END-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民企管控公众号



1.团不管控,到底行不行?

2.财务管控若不行,集团要患"心脏病"!

3.财务管控四大系统,你的公司有几个?

4.在集团当了十几年领导,读了此文才明白什么是管控!

5.集团管控十大难,辗转反侧难入眠!

6.管控模式选得好,集团领导睡得着!

7.管控体系如何打造?你得需要一张设计图!

8.官宣 | 集团运作模式大揭秘!世界500强案例解析!

9.想说爱你不容易——母子公司到底该如何相处?

10.管控运作=合理避税?错!

11.集团管控该往何处去?国际巨头是这么做的!

12.首次公开 |  腾讯阿里等十家巨头的管控宝典!

13.人力资源管控,可不只是管人就好了!

14.从集权到分权,人力资源管控的大变革!

15.你该如何拯救被KPI困住的人力资源体系?

16.集团培训体系皇冠上的明珠—内部管理学院

17.绩效管理,该不该对战略实施效果负责?

18.由中国电竞IG夺冠而感,泛谈公平化的薪酬管理体系

19.马云凭什么敢把阿里交给他?选接班人必须明白这几点!

20.怎么管比选谁更重要—外派人员管理的7招鲜!

21.投后动态执行体系上篇——何为投后管理?

22.投后动态执行体系中篇——投后管理的最强解决方案

23.投后动态执行体系下篇——投后管理落地实操全解!

24.写给广大想要实现公司集团化的企业家们——白万纲

25.初步集团化会遇到这几个难事你碰到没?

一码不扫,

何以扫天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