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思想家关于中国的知识与想象

文汇学人 2024-01-27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美国的思想家们与欧洲学术界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保持着密切的接触,许多人都曾在巴黎居住过,比如富兰克林就曾与许多法国学者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因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们关于中国的知识和了解,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的乌托邦式的憧憬,对于孔子儒家思想的推崇,也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思想家们对于中国的认识。另外,许多在伦敦和巴黎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籍,也都很快传到北美殖民地,如 1735 年法国杜赫德编纂的《中华帝国全志》,很快就传到了美洲。富兰克林在 1738 年就曾引证过这部书。在 18 世纪,美国的一些政治与知识精英接受了欧洲耶稣会士和启蒙思想家们的看法,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理性、自由和美德的榜样,“中国”因此也成为寄托美国理想的“乌托邦”。和在欧洲的情况一样,中国也成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来源之一。
伊罗生在《美国的中国形象》中指出:


美国一些最早期和非常重要的领导人,受到欧洲启蒙时代作家和思想家的许多影响,对中国文明的优点十分敬慕,甚至认为值得在他们自己的新世界中进行仿效。

在美国人心目中,美国作为一个新国家,在道德上应该是高尚的,在政治上应该是开明的,在宗教上应该是宽容和理性的,在经济上应该是繁荣的,成为自由农场主组成的农业理想国。而美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正好与此相吻合。欧洲人的著作中所描述的中国众多的人口、广袤的国土、贤明的政治、繁荣的农业以及多元宽容的宗教政策,都是美国人所羡慕的。在他们看来,美国就应该成为中国那样的国家。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向来被认为是把西欧文明传到美国的使者。作为美国文化创始人之一,他已经成为美国梦、美国理想的象征。但是,富兰克林不仅积极地向美国介绍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想,同时也从中国文明中汲取了不少文化元素,用中华文明的因素来回答和解决他在北美建立一个新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富兰克林很早就接触到孔子的学说。1724 年,富兰克林借钱前往伦敦,目的是去购买一台印刷设备。他利用在伦敦的时间拼命研读各种书籍,其中一本便是 1691 年伦敦出版的《孔子道德学说》。书中有关君子如何修养自己的身心,然后向子民传播,以及“修身、齐家、养性”等理念给年轻的富兰克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2 岁那年,富兰克林列出了他所认为的最重要的 13 条做人的“美德”,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些准则同孔子的学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称这些养成美德的方法为“道德的艺术”。1738 年,富兰克林在他主办的《宾夕法尼亚公报》(Pennsylvania Gazette)上发表《孔子的伦理》(From the Morals of Confucius)一文,文章节录了《大学》中的许多内容,特别是《大学》中如何“正心”“诚意”“修身”等内容。富兰克林把孔子看作一位道德思想家。在他来看,孔子作为一位哲人关注和讨论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事情:(1)“为了培育我们的思想和规范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应该做什么?”(2)“指导和教育他人的方法。”(3)“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至善(sovereign good),通过坚持至善达到安详宁静。”富兰克林在 1749 年给一位传教士的信中说:


我高兴地得知,你有众多在上流社会人物中传教的机会。如果你能使他们成为有善之士,可以成为效仿的榜样,普通大众的行为就会产生奇妙的变化。在这方面,我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孔子,这个著名的东方改革家开创了一个先例。当看到自己的国家社会沉沦,各种歪风邪气泛滥时,他致力于教育上层人士。他用自己的理论引导他们走向高尚,普通大众纷纷效仿他们。这个方式对人类产生了伟大的影响。有些人可能对于死后下地狱不以为然,然而惧怕自己在有生之年落后于时代。我们西方的很多革新发轫于无知的下层民众。当运动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时,有知识的上层人士就会产生兴趣,从而参加进来。如果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用,革新运动就会加快。我希望,或许会发现使这两种方式能永久使用的某种方法,在我看来,发现这个方法的人将比经纬度发明者重要一万倍。


富兰克林 1767 年到达法国,与许多启蒙思想家包括魁奈过从甚密,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正是在这一年出版,富兰克林即进行过深入研究。在魁奈的家里,“富兰克林找到了他最感兴趣的东西:一个快乐的、亲密的、有学问的和哲学的社交场所”。他还与其他几位重农学派的学者成为朋友。富兰克林“把这个著名学派的巨大影响为美国所用,这是走向掌握法国舆论的一大步骤”。“他把它们化约为他们的最简明的因素,明白了如何在英裔美国人的讨论中利用它们,以及在支持美国农民反对英国商人的声明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他的心灵中的一场真正的革命。”“重农主义给他装备了一种学说,在那些个暴风骤雨的年代里,他把这种学说用在了他的著述之中。”富兰克林接受了启蒙思想家们的看法,把中国看作一个实行开明专制的国家。这个国家是由熟知儒家经典的官吏统治的和谐社会,艺术和哲学发达,依靠德行进行治理。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崇尚美德。富兰克林从这种社会中发现了革新殖民地社会和建设新国家的灵感。他认为,新的共和国需要具有共和美德的公民,而中国似乎是德行政治的典范,而且儒家伦理和中国人的道德实践可以为美国人养成共和美德提供借鉴。


富兰克林在巴黎担任大陆会议派往法国的代表时,曾与另一位美国早期著名政治家阿瑟·李(Arthur Lee)谈到,未来美国政府可以派一个特使去中国,告诉中国皇帝,“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民族希望应用他的政府的智慧,并因此希望获得他的法典”。他们还相信,“中国皇帝会愿意给他们”。他打算派人去中国学习,以使美国的“年轻人”能够有机会研究中国古老的法律。


除了富兰克林之外,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735—1826)和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等人,都对中国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把中国想象为自由、理性和繁荣的国家。杰斐逊受法国重农学派的影响,推崇中国的农业立国政策,把中国作为他在美国建立农业理想国的楷模。他还赞赏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超然孤立的态度,认为美国也应像中国那样孤立于欧洲之外。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纷争,还可以避免美国沾染欧洲的邪恶、动乱和腐败,以保持美国农业文明的纯洁性。杰斐逊一直在思考中国人的“自然贵族政治”。他的治国思想也受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1787 年 6 月 21 日,《纽黑文公报》上刊载一篇文章,对中国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文章说:


把你们的目光转向中国人生活的亚洲大陆的东端,在那里你会看到一种令人着迷的关于幸福的思想,这一思想全世界都可以分享,这个帝国的法律可以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典范。这个伟大的国家是在农业的佑护下凝聚在一起的,是建立在自由和理性基础之上的,无论文明国家和野蛮国家拥有的优势它都拥有,上帝创世那一刻宣称给予人类的赐福,似乎还没有彻底实现,但却非常关照这的(中国)人民,他们就像岸边的沙地一样,人口不断地增加。


统治各国的君主们!它们的命运的主宰者们!好好观察这一景象,它值得你们注意。你希望在你的领地内财富获得增加吗?你想施恩于你的人民使他们幸福快乐吗?请关注在中国土地上生活的无数的人们,他们让每一块土地都获得耕种。是自由,是他们拥有的不受干扰的财产权使他们的农业如此繁荣,正是在这种繁荣的农业的保护下,这一国家的人民才像他们土地上的粮食一样不断地繁殖。


如果成为最强大、最富有、最幸福的主权者的荣耀触动了你的雄心的话,请把你的目光转向北京,关注坐在理性的宝座上的那最强大的人民。那里的君主不是发布命令,而是提供指导。他的话不是敕令,而是正义和智慧的箴言。他的人民服从他,那是因为他的命令符合公平正义。


那里的君主是最强大的,他统治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的心灵。他是富有的君主,在 600 平方里格的土地上不断开垦,甚至在山顶上耕种,其农业收成的十分之一来自山坡地。他把开垦的土地作为留给子孙的财富,并小心地保存这一财富。


这篇文章基本上重复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特别是伏尔泰等人以及耶稣会士们的看法,我们可以看作是欧洲“中国热”在美国的影响和余绪。同时这也正代表了这一时期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和评价。


我国学者王立新指出:“美国人根据道听途说获得的关于中国的知识,再加上他们一厢情愿的比附和想象,建构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他们在中国的形象中寻找批判欧洲君主暴政、教会蒙昧和等级压迫的武器,从而为构建自己不同于欧洲的国家身份寻找佐证和思想资源,成为合法化美国国家身份不可缺少的手段。对中国的想象和赞美,实际上寄托着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理想。‘幸福’‘理性’‘正义’和‘智慧’,与其说是对中国的赞美,不如说是美国自己的建国理想,代表着他们自己对未来美国国家特性的规划与向往。”



摘选自:

书名: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第四卷)
作者:武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01


更多相关阅读


关于大马士革玫瑰的点点滴滴
东海上的一串珍珠:马祖列岛的历史变迁
不一样的陶渊明:反复出仕与反复退隐
东方美人:拥有最多名号的台湾茶
马百亮 | 今天如何书写印度历史印度之名
张新璐|不再作为“小大人”的儿童
延雨 | 二十世纪中印艺术交流一瞥
一见歌德误终生
裘陈江 |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林长华 | 我国古建筑的“物谜”文化
尹敏志 | “勿长时间看而不买”:日本的其中堂书店
王丁 | “皇马”还是“王马”
红其拉甫在哪里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
受伤的“红色之城”马拉喀什
坚净翁——启功先生杂忆 | 韩天衡茶叶、丝绸、瓷器……18世纪流行美国的“中国风”
也来说说孔阳先生 | 王振复
王荣华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宣传于漪、曹鹏?当督陶官唐英面对剧烈的审美转折
英国的古老习俗——“告诉蜜蜂” | 赵秀荣
“曼哈顿计划”女物理学家和她的中国养牛生涯
谁是现有记载中最早从美国来中国的美国人
印尼 | 寻找梭罗河的足迹
金克木 |诗的年纪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为何衰落了
周恩来和尼克松在国宴上怎样喝茅台
殷人的酒文化
杨振宁如何加入了奥本海默的普林斯顿研究院
沈从文晚年书法中的童心 | 刘媛
芯片和彼此依存的世界
在入世与出世间徘徊:《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为何是美国造出了原子弹,而不是德国?
二战中的法兰克福学派
来新夏 | 什么是龙鳞装
宋代文坛顶流的天价稿酬
大英博物馆如何错误地“打开”了《女史箴图》从李时珍纪念邮票谈谈《本草纲目》
英国国家图书馆里的黑水城西夏文文献
探访南半球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坎特伯雷博物馆
如果你想了解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哈贝马斯……
“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它的。”
坦桑尼亚何以成为“人类的摇篮”
王韧丨古画中的消夏文化
《长安三万里》之后:宋代诗人的谪仙梦与功名心
“非洲温暖之心”马拉维的渔民生活
姜义华 | 追寻“考古学上的中国上古史”赵琦 | 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希腊共同体的秩序
沈丹森 | 中印研究的兴起、发展与现状南非是如何列入“金砖五国”之一的
郑家馨 | 南非钻石矿业的发现和争夺往事
怀念学术书苑
听“苏联楼”诉说往事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为何选址在哈同花园?
汪耀华 | 上海曾经的专业书店
徐静波 | 神保町的旧书店街
南宋时期浙江的医政令和医药律令张幼仪: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李雪涛 | 不凋的智慧之树——怀念周珏良先生
成都大运会上的“太阳神鸟”有多少神秘故事
电梯狂想曲:在钢筋混凝土中,人是匿名的,又有短暂亲密的联系
“社会科学”一词的发明
赵珩 | 炝与温拌
老舍:可爱的成都怎样读懂“不明觉厉”的《本草纲目》
郑逸梅 |西瓜美学家施昌东的传奇人生 | 陈允吉 高曜
齐白石 | 从雕花匠到画匠
程毅中 | 失而复得的螾庐寄妹诗与张元济先生的题诗邹怡 | 寄情沙漠的江南水乡之子高峰枫 | “披头士”与《老子》47章
叶朗 | 曹雪芹如何继承了汤显祖
“重叠金”:额黄与返照 | 孙华娟秘鲁国庆日,血的节日邓云乡 | 为邓家菜出联
蒋凡 | 漫谈《封神演义》被称作“民间神谱”的《封神演义》
赵四方 | “足底曾经十二州”
周汝昌谈红楼:宋翔凤说曹雪芹性格放浪,不拘常理
郭立暄 | 醇醴中人浓有味,大音入耳听无声——评杨成凯《古籍版本十讲》
黄可 | 郑振铎与《中国版画史图录》
王丁 | 张德彝笔下的德国三皇之年
“梅雨”何以成为我国气象学科的关注重点攀登者——记《资本论》翻译者张钟朴 | 康岩
长着胡子的岛:巴巴多斯
岱宗夫如何?——重读《望岳》| 刘摩诃赵长征 |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喜欢今天的推送

请分享、点个赞、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国思想家关于中国的知识与想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