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期当代艺术学美学论坛综述

艺术学人 2018-10-04


艺术学人

THE ART OF BEING HUMAN


作者:孙晓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张心柯




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期当代艺术学美学论坛综述

艺术与哲学的平行与互动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哲学思想与同时代的艺术活动之间有着怎样复杂和微妙的关系?2017年6月2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第五期“当代艺术学美学论坛”,专家学者们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本期论坛以“17世纪的欧洲艺术与哲学——以笛卡尔、斯宾诺莎为例”为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科林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副编审张颖担任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吴琼教授担任评议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李修建副研究员担任学术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孙伟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刘永明、孙晓霞,《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王伟,研究生院石中琪、林敬和([意]Enrico Rossetto),《美术观察》杂志社秦韵佳以及清华大学中文系谢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朱会晖,北京社会科学院黄仲山,河北大学刘桂荣,河北师范大学崔露什,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徐良园等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此外,还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及访问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斯宾诺莎


李科林首先清晰阐释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体系,解读斯宾诺莎在善恶之外去讨论如何才能赢得一个至福人生的理论内涵及其特征:在他关于惊奇的认知,关于痛苦、快乐与自身实存、完满程度的关系,主动表现与被动承受的生命主体之区,身体的承受界限、情感以及主体的意愿,被动快乐与主动快乐等一系列命题之中,李科林重点阐述了斯宾诺莎关于激情的论说,并指出在斯宾诺莎所建立的心灵与物质之间的平行世界观中似乎没有留给文艺以恰当位置,也很难在人的主动性与面对艺术时的激情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张颖的演讲则以斯宾诺莎所讨论的激情问题为导引,从路易十四的首席画师夏尔·勒布伦的激情和表现理论入手,对笛卡尔哲学在其同时代的艺术圈中的影响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她首先介绍了笛卡尔和勒布伦各自关于激情和表现的理论,并对理论界就二者关系所进行的不同研究——如认为笛卡尔决定性地影响了勒布伦及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古典主义美学之塑造;或认为勒布伦对笛卡尔有根本性的误读,并因此而贬低其绘画理论等结论——进行了反驳。通过分析画像、解读学院体制,张颖提出:勒布伦的“表现说”是通过对笛卡尔文本进行大幅度改造而构建起来的,在根本上背离了笛卡尔,而且这种改造是勒布伦有意为之。也就是说,在这个古典主义美学的案例中,哲学家有哲学家的思考,艺术家有艺术家的实际问题,艺术家对哲学理论的引用更多是登高去梯式的。17世纪的哲学和艺术是走在既交叉、又很快分离的两条道路上。


  

吴琼教授指出,激情是17世纪哲学家们共同关注的议题,在笛卡尔、斯宾诺沙之外,霍布斯的哲学也是建立在对激情的思考之上,激情在当时理论中带有某种总结性的意义,这是艺术与哲学发生关联的一个重要表现。斯宾诺沙伦理学所呈现出的状态更多像是创伤的自我修复,他关于激情的讨论是以一种逃避方式来掩饰激情带给他的纷扰;笛卡尔虽然没有直接的美学理论,但他的理论与艺术活动及美学观念的演进却十分契合,另外他的光学研究也在当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再现模式,这与17世纪的荷兰绘画艺术形成一种平行关系。

  

崔露什简要介绍了目前西方的斯宾诺莎研究的两种走向,并希望能回到17世纪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去来认识研究对象。她指出,斯宾诺莎可能与艺术尤其是绘画和剧场表演等艺术活动都有很多的联系,但受身份所限,他对艺术的潜在影响可能在当时没有被公布出来,比如他与画家维米尔的关系、他的科学理论对艺术的影响等,这些都是有待深入发掘的。林敬和认为,应该思考笛卡尔哲学方法的“清晰、明白”等特征对古典主义文艺的影响,且应该把笛卡尔与斯宾诺莎放在当时“古今之争”的历史事件中来重新认识。朱会晖探讨了理性主义、客观主义对于当时艺术创作的贡献。谢俊认为,斯宾诺莎试图把人的情绪这种非常激情的现象性的东西理性化,这与笛卡尔以后的古典主义绘画及其他艺术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情感理论转向的重要理论资源。

  

在谈到艺术与创造的关系时,朱会晖指出,斯宾诺莎认为诗人有绝对的想象力而不是幻想,这种想象能把人的激情转换为社会价值,转换为与我们真实生活相关的、合乎理性的东西。张颖和李科林也就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孙晓霞提醒大家,在中世纪一些神学家的论述中,还存在着艺术家与上帝身份互通的观念。黄仲山就此延伸到艺术的创造性与“光晕”理论及当代的艺术定义等问题。大家还围绕这一话题深入到中国哲学与艺术的相关问题:刘桂荣认为在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中,比较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对于我们当下的学术体系和理论构架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她还进一步就大慧宗杲的禅宗美学与笛卡尔的怀疑论的比较研究谈了初步的设想。石中琪则阐述了佛教思想及庄子学说中的激情与艺术表现等问题。

  

在讨论到研究方法时,王伟指出,当下许多的艺术学、美学及艺术史研究都不再局限于本学科之内思考问题,但是,要考证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内容如何与具体的艺术个案发生联系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进行融合,从这一点而言,本次论坛所展示的研究方法无疑是成功的,也体现了当下理论界对纯概念的抽象美学研究范式的反拨态势。孙晓霞认为,这些成果不仅对我国当前的艺术学、美学研究方法带来启示,未来也将在国际学术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西方的相关知识体系。大家一致认为,两位主讲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思维严谨,她们关于艺术与哲学问题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艺术学、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是国内学者理论视域向外拓展并不断深入的表现。


艺术,让人成为人

艺术学人·理论百家

陈师曾 | 谢有顺 | 孙晓霞 | 沈语冰 | 彭锋 | 李心峰 

刘成纪 | 周计武 | 王瑞芸 | 王廷信 | 蒋勋 | 鲁 迅 

朱学勤 | 余冠英 | 柳延延 | 荻野昌弘 |  刘梦溪 

王一川 |李新 | 王文章 | 今道友信 | 三宅正太郎 

高建平 | 周宪 | 田川流 | 李修建 | 田青 | 侯样祥  

朱青生 | 朱良志 | 张晶 | 吕品田 | 欧建平 | 项  阳 

贾磊磊 | 王端廷 | 李进书 | 丁亚平


艺术学人·艺术百家

刘万鸣 | 何家英 | 陈孟昕 | 杨飞云 | 谭平 | 李一 

王德芳 | 陈丹青 |


感 谢 您 的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