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望故乡:摄影师还乡记(中)

OFPiX OFPiX 2019-04-21

点 击 上 方 " OFPiX " ↑ 即 可 订 阅


在开启OFPiX 2016年的“还乡计划”之前,我们将陆续为读者推送关于故乡的各种话题,上周,我们已介绍四位国内外摄影师的故乡作品,今儿继续推送几位摄影师讲述的故乡故事。



1
戈登•帕克斯Gordon Parks



Othick公园的棒球场,斯科特堡


摄影师:戈登•帕克斯,1912年生,非裔美国摄影师,曾供职于《生活》杂志,同时还是著名的音乐家、作家和导演。


故乡:美国,堪萨斯州,斯科特堡


作品:《回到斯科特堡》(Back to Fort Scott)


1950年,Gordon Parks在成为《生活》杂志首位非裔美国摄影师的两年后,他向杂志提出想做个关于家乡斯科特堡的封面摄影报道,并将这一报道的标题取名为“回到斯科特堡”。这是Gordon阔别23年后首次回到家乡,他计划找到11位曾经在黑人学校就读的初中同学,追踪报道他们的故事,并拍下家乡的街头景象,以及还在家乡生活的亲人朋友,以此来反映斯科特堡存在的严重的种族歧视的历史。


之所以想找寻曾经的同学,他在笔记中曾写道:“没有人理解为什么我们最初受教育的那些年要与白人分开,也没人提出过异议,从6岁开始,便接受着那9年的隔离教育。” 对Gordon来说,这也是对他童年生活的追忆,回望自己在那所黑人学校的那些年,Gordon 称这是“一个长期饥渴的观看”。


Gordon回到斯科特堡后,发现只有一位同学还留在家乡,而大多数同学为逃离种族歧视和贫困,已前往诸如堪萨斯城、圣路易斯、芝加哥、底特律和哥伦布等大城市,去谋求更好的生活。他最初找到还在斯科特堡生活的同学Luella Russell,拍摄她一家三口的生活。除此之外,他还记录在这小镇上生活的的家人,那些穿梭于剧院、火车站和台球场等场所的朋友,还有Othick公园的棒球场内外的场景,这些影像暗示着斯科特堡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种族分离。在这之后,他又寻找那些离开斯科特堡,在不同大城市生活的其他同学,拍下他们及其家人朋友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并了解到他们当时离开斯科特堡前发生的故事和离开那的原因。


然而,这个摄影报道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在当时《生活》杂志上刊登,时隔几十年后,今年波士顿美术馆首次将这些影像面世于众,并出版《戈登•帕克斯:回到斯科特堡》一书。Gordon拍摄的这些影像也成为美国民权运动正式开始前,关于非裔美国人的教育和生活的重要视觉见证。


Liberty剧院外,斯科特堡


Pool Hall,斯科特堡


家庭影像,斯科特堡


戈登•帕克斯的叔叔,斯科特堡



Jefferson女士,据说是小镇上最年长者,斯科特堡


打桌球的James Lewis,斯科特堡


Donald 和Carrie Beatty 夫妇,以及他们的儿子,哥伦布


公寓的居民,芝加哥



Earl Collins和他的女儿,圣路易斯


丈夫和妻子,底特律



鞋,斯科特堡



2
戴夫•约旦Dave Jordano



Hakeem在他的房间冥想。他将一个小房间用作冥想和反思,不断地在墙上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和鼓动人心的话语,以此指引着自己的精神生活,2012年。


摄影师:戴维•约旦(Dave Jordano),1948年生,长期工作和生活于芝加哥的纪实摄影师,作品曾被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故乡: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


作品:《持续向下》(Unbroken Down)


Dave Jordano多年来以一位底特律人的角度,观察着家乡那或陌生或熟悉的人和物,寻找被媒体和新闻所忽视的东西,他的影像或许给那些为没落城市而做记录的人以新的启示。这个《持续向下》项目现在依然在进行中。


“多年以后,人们开始谈论底特律的衰败,媒体们将底特律描述成一个失去了生命、到处都是废墟的城市,于是我开始想回到底特律,自己看一看这个地方。” Dave说。其实2010年他回到家乡,开始这个项目时,也和所有人一样,拍摄了被遗弃的建筑,破损的公共空间。在这样的拍摄持续了一周后,他忽然意识到这样的记录对于这座城市本身来说不会有任何价值。


于是,他开始新的拍摄方向,将拍摄重点放在现今仍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他开始走访邻居,记录下他所偶遇的人们,随着拍摄进程的推进和不断地拜访当地居民,戴夫越来越了解底特律人民的生活。在过去的几年中,Dave经常回到底特律,每次都会在那待上10-14天,他难过地发现许多人都已经背弃了这座昔日辉煌的城市,但他仍从留在底特律的人们身上看到了乐观与坚持,同时直面底特律存在的各种问题。


1950年底特律有着180万的居民,而现在只有70万,而他想了解的是这70万人的生活时怎样的,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个项目记录的不是这座城市所失去的,而是这所城市中所幸存的,以及依然在前进的一切。”


Glemie,一名退休卡车司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蓝调歌手,而且他也会一些狩猎技能,2011年。


Cornell,住在底特律下东区East Grand Blvd的一所废弃敬老院,2013年。


Arthur,他曾坐过牢,出狱后,在他女朋友的帮助下开了这家小卖部,2014年。


Semira 睡在 Kat的家里,她是一位无家可归的母亲的孩子,而 Kat一直热心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提供食物和住所,2012年。


Mo,他喜欢养鸽子,年轻时在伊拉克生活便有了这爱好,在过去50年里,已经养了超过2000只鸽子,2012年。


底特律的消防员常常使用陈旧且破损的设备来工作,保护这个城市,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2012年。



Mr. Rock & Roll,过去的三十年,一直喜欢穿着这种手工制作的衣服,2011年


ammy,她是一位吸毒成瘾的妓女, 2013。


Deshawn,身上纹着底特律老虎棒球队的标识,2012年。


睡在停车场的一位女子,2010年。


Donk车,它在底特律的中产阶级黑人中普及,并成为经济富裕的象征,2010年。


警队正在做防暴训练,2012年



3
石内都Ishiuchi Miyako



横须贺的故事#98


摄影师:石内都(Ishiuchi Miyako),1947年生,日本女性摄影师,被誉为东松照明、森山大道之后,日本现代摄影进程中的标杆性摄影师之一。


故乡:日本,横须贺


作品:《横须贺的故事》(Yokosuka Story)


对不少人来说,成长地的影响和记忆可能莫过于短暂生活的出生地。Ishiuchi Miyako,出生于群马县,6岁时搬到美国军事基地横须贺,19岁时离开那个令她恐惧且厌恶的地方。1976年,她回到这个不得不承认的故乡,她说,拍摄横须贺是因为不想再回到那里。然而她发现在那度过的童年时光和少女时代,促使她去探索这个城市,也是探索自己,这也成了她摄影师职业生涯的起点。


“横须贺作为政治性、社会性的城市,虽然纪实意义更大,但对我个人而言就是青春期的伤痛地。”Ishiuchi说,她带着一台相机和一张地图,行走于横须贺的街头,追访自己曾经的足迹。从战前日本海军基地到战后美军基地,美国文化一直渗透着Ishiuchi的家庭生活,而自己从小就被告诫要保护好自己,是作为一位女人而非女孩。在Ishiuchi看来,横须贺存留着大量伤痛的街道,这里不仅具有政治色彩,还充满着强烈的伤痕记忆。


Ishiuchi拍下并在暗房制作出的那些黑白影像,没有写明具体的地点和信息,只用编号标记,可以说,这是她自身情绪情感的宣泄口,让人感觉到一种不安,反映着一种内在张力和黑暗性。她说,自己虽然记录的是横须贺,但只是借用横须贺而已。“当我有完成某件事情的欲望时,横须贺被我选为出发点。其实是那个时候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想要宣泄出来,而那时我与摄影相遇,拍摄了冲印了,好像所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没有实体的事情,都被我烙在照片上。”


1977年结束这个系列故事之后,Ishiuchi又在横须贺进行《公寓》(1977-1978)和《夜的尽头》(1978-1980)两部作品,完成了自己的“自传三部曲”。


横须贺的故事#5


横须贺的故事#42


横须贺的故事#61


横须贺的故事#73


横须贺的故事#120


横须贺的故事#121


横须贺的故事#120


横须贺的故事#124



4
鲍里斯•米哈伊洛夫 Boris Mikhailov



《茶、咖啡与卡布奇诺》一书的封面图


摄影师:鲍里斯•米哈伊洛夫(Boris Mikhailov),1938年生,前苏联著名的摄影师,生活和工作于德国柏林和乌克兰。


故乡:乌克兰,哈尔科夫(Kharkov)


作品:《茶、咖啡与卡布奇诺》(TEA COFFEE CAPPUCCINO)


街头或许是看故乡整体面貌和生活气息的绝好场所。2000-2010年,Boris Mikhailov在故乡哈尔科夫的街头,拍摄大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瞬间,试图抓住一个时代和社会进程中的象征性符号。最后这些影像集结于《茶、咖啡与卡布奇诺》这本书中。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从这本书的书名中可以寻出些端倪,在前苏联时期的乌克兰,服务员会问你:“茶还是咖啡”,但苏联解体二十年之后的乌克兰,服务员会问你:“茶,咖啡还是卡布奇诺?”这似乎暗示着西方文化带给乌克兰的多元选择,同时也像是表明西方的消费主义观念渗透于乌克兰。


在哈尔科夫,色彩鲜艳的广告招牌随处可见,几乎人人都提着购物袋,揣着钱包,各种交易和买卖,这些都收录于Mikhailov拍摄的那些影像中,正如他在后记指出: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它就是商业时代。哈尔科夫已变成新社会阶层、商人和全球化系统中的普罗大众的剧场,似乎人人都在追求某种更好的生活。但在Mikhailov看来,廉价商品充斥着市场,这只不过是“为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构造出的一个花花绿绿的塑料现实”罢了。


对于这个项目,他强调说:“我想看看我是否可以尽可能地展现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这有点像历史画,但使用的是纪实摄影的方式。”或许有不少人不太接受Mikhailov 照片里那些过于直接且带着某些讽刺意味的现实切片,但他自己曾有过这样的发言:“只有当你看到了一张照片里的悲惨,你才可能在街头的现实中注意到它们。”




点击下方 关键词 可查看更多往期图文


{还乡}栏目>> 浙江瑞安 | 山西长治 | 湖南溆浦 | 广东晋宁 | 广东阳江 | 江苏东海 | 陕西眉县 | 广东兴宁 | 陕西延安 | 广东惠州 | 山西中阳 | 浙江嵊州 | 湖南郴州 | 辽宁大连 | 内蒙古五原 | 湖南醴陵 | 甘肃武威 | 湖南耒阳 | 广西邕宁 | 山西太原 | 台北木栅 | 黑龙江七台河 | 安徽合肥 | 广东桑田 | 广东台山 | 贵州贵阳 | 江西宜春 | 江西寺背 | 牡丹江 | 广东广州 | 福建漳州 | 河南安阳 | 福建龙岩 | 辽宁永青 | 福建莆田 | 湖南新塘 | 江苏大屯


更多有关摄影的文章>> 索契摄影项目 | 公益摄影 | 沃克·埃文斯 | 庄学本 | 吴印咸 | 旅行摄影书 | 景观摄影 | 摄影与书写 | 照片上写字 | 马格南 | 马丁·帕尔 | 摄影书的历史 | “研究”摄影书 | TED摄影 | 拉里·托维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