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聊开发区的窘境和未来

华彩 华彩国资透视 2022-08-05

前言

开发区的概念由来以久,中国地大物博,南北跨度大,地区差异大。建立特殊政策的开发区是符合中国特色国情的明智之举。


经过多年的摸索,开发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从最初的摸索阶段已经逐步转入了规范管理和转型阶段。


探索之路一定不是一帆风顺,我们既要科学客观地正视这些问题,又要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的解决路径。


不同地区开发区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包括定位问题、体制问题、土地问题、财税问题、产业整合问题、产业发展环境打造问题、要素集聚与要素质量问题等,从而导致了“高新不高、经开不开、新区不新”的窘境。


同时,去产能进程有序推进,但在产能依旧过剩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开发区的概念都是招商,对开发区的理解被条条框框与旧经验、老思想死了,究竟开发区有哪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跳出开发区看开发区,如何破局,请看华彩为您带来的文章《开发区的困惑》。

一、开发区的边界与分类

开发区是在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指导下,以土地为载体,通过提供基础设施、生产空间及综合配套服务,吸引特定类型、特定产业集群的企业投资、入驻,形成技术、知识、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高度集结并向外围辐射的特定区域。


开发区是国家及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而设置的专门机构,分为国家级与省级开发区:


国家级开发区主要包括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合作经济区等类型,它们虽都具有享受特殊经济政策地域的共同特性,但相互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


省级开发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经济开发区,功能类似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类是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功能以发展各类工业项目为主,其中还包括一部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而开发区目前主要有两大管理模式:开发区管委会模式、开发区与行政区合一模式

二、国家级高新区现状

国家级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或者各地政府建立,国务院批准升级的为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主要依靠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区域经济实力、地理位置以及对外开放等优势,集中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部火炬中心通报了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对全国168个国家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进行排名,并且通过给各单位发函的形式告知名次如下:

图1  2018年国家高新区排名前十

全国国家级高新区达168个 东部地区优势明显


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仅为54个,至2017年底达到了156个,随着2018年3月国务院批准又同意12个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达到168个。十年间增加了112个,远高于2008年前二十年的增长。

图2  2008-2018年全国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增长情况

从国家级高新区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该区域的7省3市集中了70个国家级高新区,约占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42%,区域内的江苏、广东、山东分布以17、14、13个国家级高新区是数量位列全国前三;中部6省以43个国家级高新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湖北达到12个,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四;此外西部地区达到39个。从国家级高新区地域分布来看,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逐渐趋于均衡

图3  截止2018年年底国家级高新区分布情况

图4  截止2018年年底国家级高新区各地分布比例

从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各自发展情况来看,早前,国家级经开区发展迅速,数量从2006年的49个增长至2014年的218个,而国家级高新区相对缓慢,从2006年的54个增长至2014年115个;2014年以后,国家级经开区数量基本稳定,在2015年达到219个,至今未有增加。而国家级高新区则发展迅速,2015-2018年四年间从增长了53个,达到168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数量差距不断减少

图5  2014-2017国家级开发区与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变化趋势

国家高新区数量的迅速增长得益于整体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不断上升,数据显示,2014年国家高新区总产值为6.96万亿元,低于国家经开区的7.65万亿元;2015年国家级高新区以8.07万亿元的总产值实现赶超,且距离正在逐渐加大,到2017年国家级高新区产值达到9.52万亿元,较国家级经开区多0.41万亿元。


预计随着国家级经开区数量的稳定,以及国家级高新区的持续发展,二者产值规模不断拉大将成为常态,国家级高新区的规模优势将持续凸显

图6  2014-2017国家级开发区与国家级高新区产值规模


三、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状况

日前,商务部发布了2018年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排名榜单。整体榜单体现出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态势良好,主要指标稳中有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商务部经开区排名前十如下:

图7  2018年国家高新区排名前十

2018年,全国共有219家国家级经开区,分布在30个省市(仅山西省暂未设立国家级经开区)。其中,江苏、浙江、山东三个地区的经开发数量最多,分别为26家、21家和15家,合计占比28.31%。


此外,结合2018年产业园区百强排行榜,排名前十的园区中经开区有4家,分别分布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广东(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截止2018年,国家经开区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8  截止2018年国家经开区分布情况

先前,商务部完成了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对全部219家国家级经开区2017年在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体检”和量化评价。这是商务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国家级经开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创新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考核评价结果看,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态势良好,主要指标稳中有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质量效益优化提升。2017年,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8.9万亿元,同比增长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进出口总额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1%。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截至2017年末,国家级经开区拥有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13.8%;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超过4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7件。


三是区域发展务实推进。2017年,国家级经开区实际使用外资占所在设区市比重为15.6%,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末,国家级经开区按照市场化原则参与共建园区88个,对口援疆、援藏、援助边境经济合作区74个。


四是绿色发展水平领先。国家级经开区一直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2017年,国家级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均明显下降,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7年末,219家国家级经开区有超过1.4万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五是行政效能逐步提高。截至2017年末,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179家建立了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在线审批平台,183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占全部国家级经开区的比重均超过80%。

四、开发区创新驱动展相关政策解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剖析


1.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2.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

3.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

4.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5.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6.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

7.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8.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14号文)剖析


1.总体要求。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引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体制创新为保障;坚持以考核评价为导向。

2.目标任务。发展目标:继续把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落脚地。主要任务: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向,提高支柱产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率。

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动态管理。

4.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产业投融资方式;争取更多金融支持。

5.激发创新活力。用好用足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快人力资源聚集;加强只是产权运用和保护。

6.发挥区域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7.强化绿色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鼓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8.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提升投资便利化程度。

五、各类开发区的现状与典型问题

1.模式问题

因为开发区服务于城市化和招商,开发区管委会部门体系庞杂,小而全。但下属企业却非常少,通常只有三、四家。所有部门交叉管理极少数量的企业,导致管理过于细而多。模式主要是从农民手中征地改成工业用地、建设用地,其中配套有10%左右的住宅用地作为专家楼,给核心科技工作者配套,管委会还有一些土地占有。往往工业,农业,商用、物流及文化设施用地多种形态并存,高度零散化、切割化,没有办法连成片形成集聚效应


在园区招商上,前些年主要利用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但是优惠期限用完后,企业往往不在持续投资,导致在开发区企业的税收比较低。很多企业等到这个开发区优惠政策期满了之后,下一个合同签到下一个开发区。在牺牲大量当期财务收入和税收后,并没有带来未来的财务收入和税收。产业问题,“高精先新”凭什么去西部,当地肯定有一些优惠政策。

2.产业问题

很难引入真正的高新产业,产业环境存在问题。除非周边高校、交易所、金融机构、创业辅导、青年人、生活设施、交通、机场等条件非常重组,否则99%的开发区只能牺牲资源招商。


因为不具备把产业聚起来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会多一些一些前置牺牲、政府牺牲,企业也牺牲。政府的目的是把产业、就业带动起来。政府不可能搬走,企业可以进行选择。所以政府要做的牺牲显然要大一点,但是换不来真正有产业理想的人。


物流、创新、销售环境、原材料、技术科研环境,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个大难题,华东、华南地区要素集聚都不容易,更何况在中国的其他区域。参考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许多年,依然只是珠海长隆、广州长隆、迪斯尼,部分华侨城还在靠地产补贴。

3.结构问题

一个区域的多个园区(国家级、省级、地市和县级)之间的统筹发展,往往有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省级低级、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创新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园区,过去是多一个园区多一个利好,现在多一个都抢夺招商资源。各地经开区和高新区是很明显的例子,经开区的GDP往往是高新区的好几倍,主要原因是因为经开区门槛低,高新区门槛比较高,容忍度没有那么高。


我们所了解的高新区一片荒滩,很明显统筹发展是个大问题。各地一地多元的现象,并没有实现出积累效应,反而是互挖墙角、互相影响、损害的祸害效应。

4.园区投融资平台问题

一方面,园区设立以后园区管委会和投融资平台事实上是一体两面,投融资平台是公司化运作的管委会。很多高新区、经开区平台公司的董事长都是管委会主任或者副主任,这样带来大量消耗资源低回报运作


园区投融资平台公司在没有竞争和改革压力的情况下越做越弱,市场化动作要靠管委会特殊照顾,另外把管委会所有各种政府职能、基础设施、产业服务全部布置给企业,形成宽幅面经营,管理注意力被分散,开放来做的事情都是封闭来做,甚至很小的开发区里面的燃气水务,供热都独立一个公司。


开发后期,大量的竞争者进来开发区来做地产、金融投资、园区开发、基金运作,比投融资平台做的好。即使是投融资平台认为开发区的房地产能做好,但是发现引入竞争者后,原来耀投融资平台公司只能做到开发越来越少的份额,而且都是低价值的地产。


在烧钱挣钱的项目都是投融资平台做的,开始丰收时,外面的企业快速进来收割,投融资平台承担了太多社会责任,背后还有低竞争、高保护、吃独食、行政和市场不分等原因。包括管委会给极少数公司过宽的竞争幅度,经营幅度过宽,宽到经营资源被高度摊薄,把太多政府和非企业的事务放到企业里面来,这样企业就没法正常运作了。

六、开发区未来更具前景的八大模式

模式一园区要素集聚模式(产业要素+科技要素+金融要素+软环境生态要素集聚)


各种要素集聚,最经典的就是基金小镇,依托区位、政策、产业、规模、环境、人文、科技、品牌八大核心优势,吸引包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冲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相关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以及辅助支持部门等机构入驻。


与此同时,基金小镇将在政策支持、信息共享、配套设施和服务等诸多方面,搭建金融孵化平台,以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新加坡产业园在苏州的基金小镇,形成了非常好的园区,企业需要的服务都可以一站式提供。


模式二:园区+区域产业结构互动模式(互补、延伸、拉动、颠覆、跳代)


通过园区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互补、延伸、拉动、颠覆、跳代,形成区域性协同,拉动园区经济乃至整个区域产业经济。

模式三:主园区+飞地模式(一对多模式,多飞地级差模式)


园区产业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利用外在资源做互补,要么从无到有,要么从有到大。


把本地产业的链条拉长,例如深圳的画家村一年出口80亿,油画集装箱式的出口,把整个本地的艺术、画廊、投资,非常好的拉长,所以很多自贸区都把苏富比等拍卖行引入起来,这种对链条的拉长是一般手法做不到的。


拉动增长:无锡的石墨烯产业园,坚定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紧抓石墨烯产业发展先机,构建完整的石墨烯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无锡已建成全国首家国家火炬石墨烯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无锡石墨烯产业发展示范区,首个经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的国家级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全国唯一的石墨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离岸孵化器,无锡正朝“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石墨烯产业高地”目标迈进。无锡市政府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项目融资、应用产业化等方面,全力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支持。


颠覆:本地产业有问题,摧毁掉重建,属于颠覆。目前做的最好的是腾讯的创业园,腾讯用整个大数据和后台做支撑,各地基于腾讯的体系形成创业,形成腾讯生态。


跳代:企业做下一代,园区做下下代,企业自主发展电动车,然后智能汽车需要5G覆盖以及试验环境,让无人驾驶汽车模拟环境上驾驶3-5年,只能做一个智慧汽车小镇。培养企业要入园,往往要培养跳代产业,否则意义非常小。

模式四:一平台多落细分园区


例如华夏幸福模式打造细分产业生态圈模式。一个园区n个飞地,还有一个园区各级别飞地,技术按级下降,是漕河泾模式,一平台多落地园区,华夏幸福基业作为中国最大一个招商平台,和大型企业,央企的已有资源不断组合,某个时刻临时再去发展招商能力,代替企业与本地谈判,成为中国最厉害的招商平台,一般的园区5年能够招满已经非常好,华夏幸福基本能够做到开园招商大部分做满。


模式五:自然极+人造极模式


通过人造经济形成双轮驱动,如广深模式,青岛西海岸模式,人造地把各种要素方法塞到一个方法,深圳、浦东模式就这样的做法。


越是自然级+人造级两级打造,越是气质能量完全不同,然后串联起来,互补性就极强,相反如果采用过去城市化的做法,城市中心联谊型,同心圆向外扩散,扩散的过程中会把优秀企业,人才裹挟到中间来。

模式六:多子园区复合模式(科研机构+实验室园区+产业园区+总部(研发总部)基地+金融服务园区+成长服务园区+自贸园+物流园)


科研机构+实验室园区+产业园区+总部(研发总部)基地+金融服务园区+成长服务园区+自贸园+物流园,这样一个综合园区意义会非常大,园区并不在乎面积的大小,而是园区里面要呈现多种结构。


模式七:产业重构模式(重构产业如前海互联网试验区,智慧汽车园区,机器人园区)


重构产业,例如前海的互联网试验区、智慧汽车园区、机器人园区产业重构,南京苏宁等未来互联网园区,大理的教育创新区,无锡电竞主题公园等。


模式八:超级创新模式(互联网大学,未来生活实验室,万物互联社会实验室模式)

七、开发区面临的挑战、机遇和思考

开发区的四化——短生命周期化,快业绩表达化,强政绩支撑化,多产业调整化。


1.短生命周期化——产业与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就意味着要快抓快引快上快出效益,开发区不能固守着几个产业过日子,要不停的抓热点,抓爆发点,不停的调整规划和产业,这就给新区不断进行产业规划,招商,培育不同的产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快业绩表达化——过去开发区是十年磨一剑,现在这个时代,要在三年左右见高下。投资者着急,创业者着急,管委会着急,银行着急,管理层也着急,政府着急,资本市场也着急,时间一旦过长没有表达出业绩,会遭到很多力量的抛弃。所以未来的园区越来越会表达为加速器,而非仅仅是个孵化器,转化促进器。


3.强政绩表达——要硬业绩,强大,亮丽,有说服力的业绩。从区域主官到开发区管委会,到投融资公司,到入开发区项目,从强政绩表达-----成长速度,领先程度,创新程度,科技高度,意义高度,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引领作用,推动作用,对于国家,地区,产业的独特价值,其他社会绩效和意义等多个方面,必须要有所建树。开发区在规划,建设,招商,入园成长协助,园区服务,配套功能,政策导入,资源倾斜都要朝着这些方向来努力,使得入园企业可以有独特的政绩表达,要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和对中央关注问题积极响应。


4.多产业调整化——因为产业生命周期变短,产品生命周期变短,所以从看好一个产业或企业,到验证结果的时间越来越短,所以园区产业组合也变成了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未来园区的产业会动态调整,不断有新企业入园,也不断有不行的企业被迁出或迁入其他飞地园区,那么园区的产业组织就会动态调整,园区与周边企业、社区、政府、产业的关系就不断发生变化。

目前国内咨询行业对于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处于1.0版本的单方面、孤立咨询,而华彩通过20多年年来持之以恒为园区、管委会、集团型企业服务,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案例,创新了一套新的改革路径与方案。对于高新区和经开区要做到四化、全方位立体的解决路径,我们不断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又在理论钻研中不断完善实践方案,应对新挑战、新机遇、新路径、新政策,华彩一直在路上。

-END-

本文作者:李云博、白万纲

配图来自Pexels

如有建议,请联系华彩大白18221335680(同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华彩国资透视公众号


1.时评 | 布局深远,所图甚大!刘鹤出任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的十重意涵?

2.时评 | 进博会召开背后的十重意图!

3.祝贺 | 荣登世界500强的华彩客户!

4.时评 | 人大会召开的前一天,中国电信董事长搬离了自己的办公室

5.时评 | 剖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 

6.时评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时评 | 军民融合与千年大计的超循环结构

8.时评 | 博鳌开放精神照耀下的国资国企改革

9.时评 | 中美贸易争端照妖镜

10.全国 | 敢问2019国资国企改革路在何方

11.全国 | 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将往何处去?

12.全国 | 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背后的改革

13.全国 | 国改五年,经济发展状况一图看清!

14.全国 | 新时代国企党建深化 

15.全国 | 国企追求产融结合之不能说的秘密 

16.全国 | 国资委管资本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17.全国 | “国企好不好都要挨骂?!”

18.全国 | 国改新动向:培养世界一流企业  

19.全国 | 全面剖析央企违规经营追责新办法 

20.全国 | 一文读懂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

21.全国 | 国企战略规划的神秘面纱被掀开!

22.地方 | 各省的国资国企改革逻辑到底是什么

23.地方 | 山东的高质量发展改革 

24.地方 | 地市国资国企改革的逻辑

25.地方 | 地市国资改革路在何方?

26.地方 | 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剖析!

27.地方 | 区县国资“病”在何处?

28.地方 | 区县国资不得不看的“药方”! 

29.地方 | 区县国资改革典范 

30.地方 | 国资如何高质量发展?江西答案!

31.地方 | 滇沪深蜀——参透地方国改大趋势!

32.地方 | 地市国改五大问题的六大解决路径!

33.地方 | 突破地市国资改革困境需要这五板斧!

34.地方 | 打造地方金控平台的7大路径全解!

35.两类公司 |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将往何处去

36.两类公司 | 关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那些事 

37.两类公司 | 关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那些事

38.两类公司 | 啥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升级版” 

39.两类公司 | 两类公司的“病”,治好了么?

40.收藏版 | 全新解读国资国企改革2.0版 

41.收藏版 | 自贸区相关政策梳理

42.收藏版 | 国资国企改革相关政策梳理 

43.收藏版 | 创新相关政策梳理 

44.收藏版 | 投融资平台相关政策梳理 

45.收藏版 | 国企如何打造独角兽企业全貌图

46.收藏版 | 集团管控学习指导手册

47.收藏版 | 人力资源管控学习指导手册

48.收藏版 |《千年大计》哲学学习指导手册

49.收藏版 | 投后动态执行体系

50.收藏版 | 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禁止性规定 

51.收藏版 | 全国混改推进全貌图+72份政策原文

52.收藏版 | 国企市值管理的十大核心问题全解

53.收藏版 | 事转企全貌图(附赠操作指南)

54.混改 | 再出发,从“混”的表象走向“改”的攻坚

55.混改 | 最客观:如何看待现在的国企混改?

56.混改 | 山西国企改革之魂——山西汾酒

57.混改 | 完全竞争领域允许社会资本控股!

58.全国 | 两会上,肖亚庆这样说国资国企改革

59.地方 | 粤港澳大湾区挥斥方遒耀世而出!

60.全国 | 国资委人大记者会问答实录

61.地方 | 锐意改革、开拓前行的山西国资委

62.地方 | 文旅融合的“陕西样本”—陕西旅游集团

63.时评 | 模块化速读全面深改委员会第七次会议

64.时评 | 18个关键词读懂两会热点话题

65.地方 | 山西国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典范

66.地方 | 京津冀协同一体化换新颜、向未来!

67.地方 | 西部机场集团:大鹏乘风,展翼翱翔

68.地方 | 大江大河十五年,他铸就了汾酒今日的辉煌!

69.地方 | “双百”典范延长石油,上下齐心推进混改

70.时评 | 中国的世界一流企业一定要具备中国特色!”

71.地方 | 河北省两类公司典范——河北建投集团

72.时评 | 十大关键词!展望国资国企改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