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蔚磊|外语学习的理想状态:“流”体验

来源:《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第1期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一种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即“流”理论。“流”是一种体验状态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完全融入感为特点可以全方位提升学习绩效。本文从其含义、要素、构成模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具体论述。“流状态”对学习者有积极的影响把“流”理论和外语教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外语教学的流的模型。在设计外语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外语学习资料(包括电子数字学习资料和计算机教育游戏)时应该把这种“流状态”考虑进去以使得外语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流”;外语教学;语言学习;完美体验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流体验”

即可获取PDF版本


1.“ 流” 的含义

Csikszentmihalyi(1975)通过对那些从事攀岩、象棋、舞蹈等需要全身心投入人群的研究提出了“流” 状态这一概念。“流”描述的是一种在一个活动中全身心浸入的状态指的是一种理想的体验(Csikszentmihalyi 1990)。一个人在这种理想体验下完全浸入到目标驱使的活动中其他事情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Csikszentmihalyi(1989)又提出“流”是一种体验的状态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完全融入感为特点可以提升任务绩效。用他的话说“流”展现的是一种“完美的体验”。研 究 表 明 (Larson 1988;McQuillan &Conde1996;Shiefele & Csikszentmihalyi1995;Websteret al.1993)流体验存在于如下活动中:舞蹈、外科手术、阅读、网络冲浪、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做数学题、艺术工作、玩专业的足球等等。和其他激励理论(Schmidt et al.1996)一样流理论也包括如下诸多变量间的复杂互动:1、技能与挑战之间的平衡;2、集中注意力的机会;3、清晰的目标;4、对成功的及时反馈;5、对任务的控制力;6、自我意识的逐渐消失(忘我状态);7、时间流逝极快的感觉。

流理论指出作为和流相关的一种内在的回馈式体验“流”可以使得人们达到一种“更高的绩效水平”(Csikszentmihalyi1990:74)。这就可以鼓励体验者投入到探索行为中反复重复某一活动(T revino & Webster1992)。Csikszentmihalyi 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流”就可以达到一种最优的绩效和学习状态。此外 Jackson 和 Roberts(1992)也提出“流”的心理进程是体育项目巅峰绩效的基础也是高级认知活动成功进行的基础比如说写作活动(Abbott 2000)等。

2.“ 流” 的构成要素及模型

图1是“流”与学习的模型。这个模型阐释了个人学习者的特点与课堂环境变量(如任务特点)的交互关系它们可以导致流体验。反过来“流”又会使得学习者把精力集中到任务上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因此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技能。换言之虽然“流”是个人体验但“流”不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流以个人特点和环境条件为基础甚至赖环境中的其他因。Csikszentmihalyi 还构建了9个要素如图2所示

在流理论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挑战与技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产生“流”的非常关键的一项(Whalen1997)。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达到流理论中任务挑战的难度与个人技能的平衡非常重要这种平衡会引导任务的成功也可以激励学习者在更高难度的挑战上使用上一次习得的技能重复该任务。学习者习得的技能越多越需要更高难度的挑战。Hektner 和 Csikszentmihalyi(1996)指出为了保持流的快乐性需要新的挑战来满足不断增进的技能同时学习者也要完善自己的技能来满足新挑战的要求。

Whalen(1997)对图3做了改进对挑战和技能的关系作出更加严格的划分。他提出高度的挑战和高技能的平衡是最完美的流状态;“高挑战” 和“低技能” 则会导致愤怒和焦虑;“低挑战”和“高技能”会滋生厌倦;“低挑战”和“低技能”会导致学习者失去兴趣。如图4所示:

但不管是图3还是图4都一致表明技能和挑战的平衡关系对流体验的重要性。Chapelle 和 Jamieson(1988)曾报道过一项研究表明这种平衡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比如‚学习能力特别强 的 学 生 容 易 对 课 堂 内 容 失 去 兴 趣。McQuillan 和Conde(1996)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技能与挑战的平衡说。研究者们发现当阅读内容对读者既不太难也不太简单时阅读者很容易进入“流” 状态。同时当阅读内容包含一些新的、或是相关的不很熟悉的方面时同样可以提供挑战让读者继续保持流的状态。

3.流理论的应用

近年流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很多研究者把流理论应用在计算机媒介技术中(Webster et al.1993;Chen et al.1999;Koufaris2002)。T revino & Webster(1992)把流理论应用于人与技术的互动体验上;Ghani & Deshpande(1994)研究过个人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达到最完美的流状态;Chan &Ahern(1999)研究过“流”理论在教育设计中的应用。已有理论和实践证明‚在教育活动中如阅读和使用计算机中存在“流”体验。Grabe 和 Stoller(1997)曾提出在语言课堂上如果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就会产生“流”。Abbott(2000)也得出结论认为“流”体验可以激发学习者使得语言学习效率更高。

流理论和语言习得的共同之处就是二者都强调个人技能和环境任务的互动(Long 1996)。在二语习得中这种互动就有很多的表现。如语言习得的活动在流的通路模型中表现为介于厌倦和恼怒之间即给学习者提供一些挑战同时学习者又可做进一步的思考这也就是 Krashen(1985)所说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或者说是二语习得的“i+1”理论即提供的输入内容刚刚超出学习者现有的理解水平学习者可以理解大部分内容同时又可作为挑战来促使学习者进步(Brown 1994:280)。Krashen (1982) 指出当学习者“忘记”他们在使用外语、全部精力集中于外语交流交际内容上时语言习得就发生了。这种“忘记”的状态就是“流”体验。

4.外语教学中的“ 流” 模型

笔者结合流理论与外语教学的实践构建了流与二语习得(SLA)模型见图5。

外语教学中的“流”模型包括三个部分:流的前提(flow antecedents)流的体验(flow experience)和流的结果(flow consequences)(Chenetal.1999;Hoffman&Novak1996)。下面对此进行分述:

流的前提。包括集中的注意力(Hoffman &Novak1996)、清晰的目标设定、迅速适当的反馈力(Chenet al.1999)、潜在的控制力(Finneran &Zhang2003)和使用者能力相当的对于挑战的洞察理解力(Chenet al.1999)、乐于游戏的个人特质(Webster et al.1993)、使用的速度和容易度(Skadberg &Kimmel2004)。“流”的前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外语学习任务、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学与学习的媒介方法。其中学习的媒介与方法尤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如现在正在发的计算机游戏教学软件等等。其中外语学习的方法、教学媒介与外语学习的任务会直接影响外语学习者进而影响学习者的流体验与学习效果。

流的体验。它包括体验中的活动、意识、注意力以及对整个活动控制的把握(Chen et al.1999)时间浸入感电幻境界感(Finneran & Zhang2003)以及在外语学习体验中感到的快乐、成就和满足。创造流体验 需 要 以 下 几 个 要 素(Csikszentimihalyi1993:●):(1)用可以掌控的规则来确定清晰的目标;(2)创造机会来调整学习行动以便适合我们的潜能;(3)提供同伴是如何操作的准确信息;(4)屏蔽干扰因素使得使用者精力集中。在外语教与学中应做到给学生创造适合其学习能力的学习机会;开展生生互动;创造良好教与学的环境等。

流的结果。流的体验会导致学习行为的增加(Skadberg &Kimmel2004)和探索行为的增强(Webster et al.1993);从外语学习来看它会对外语学习者形成积极的影响增加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促进其反复学习行为的发生使得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外语学习上最终达到外语能力与技能的提升。

Turbee(1999)的研究中曾阐述了一个使用并参与 MOO(mult-iuser object-orientied domain)以进行二语学习的例子。它是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并与 Csikszentmihalyi 的理论有紧密的联系。MOO 是一个以文本为基础的程序‚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都可以在同一时间使用它类似于国内的 QQ 和 MSN 等聊天软件。在这一电子环境下使用者可通过打字的方式和其他使用者进行实时聊天同时可进入其他使用者的虚拟世界。他们也可以建立自己在网络上的虚拟家园。这种类似游戏的氛围加上使用者可以使用假名并可随意控制速度和内容因此吸引人们的兴趣(Hall1998;Norman1993)。

在我们的语言习得课堂上也会产生流体验。当我们提供清晰、有趣、可完成的任务时比如写一篇作文;或在口语课堂上当学生和外教用英语交流对话时学生完全融入到信息的交流中;或在外语阅读课中学生完全被有趣的阅读内容所吸引时等等。在这些情形里都会产生流体验。

5.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流理论的基本概念、含义、模型及其应用。阐述了流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彰显了这一理论在设计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软件的优势。流理论在外语教学除了上述优势外是否存在一些阻碍、怎么克服这些阻碍以及怎么更好地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应用流理论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已略)

作者简介

张蔚磊,博士,教授。上海市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松江区“拔尖人才”、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校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学科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美国乔治城大学高级研究学者、英国中兰开夏大学访学学者。现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上海市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督导,中国对外贸易经合协会商英专委会副会长、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联盟常务理事、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商务英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特聘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上海海关学院客座教授、国家教育决策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备案爱尔兰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承担国社科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等近20项。主要从事外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出版专著5部;在CSSCI刊物、《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以第一作者发文50余篇。主要刊发于《外国语》《外语界》《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转载。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重要报告70余次。担任多家核心期刊审稿人。

往期好文

 推荐


区域国别类


外语教育类


语言政策类

教师发展类


往期讲座


往期会议


本公众号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不一定代表公众号运营者意见,请客观思考。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编辑:马骋成

扫一扫关注我们


国别与区域语言战略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蔚磊|外语学习的理想状态:“流”体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